古代从何时开始有长假的,古人假期里都干些什么中国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始自汉代,唐宋时期最为繁盛宽松,至明清之际官方逐渐收紧休假政策...
古代从何时开始有长假的,古人假期里都干些什么
古代诗人回家过年遇到哪些趣事,带你领略古人回家有多难
有关陆游的趣事
老师让收集的过白塔岭放翁慧眼识树石
位于罗源县白塔乡走马岭的“才翁所赏树石”,因当年陆游路过,并把它写到《老学庵笔记》里,才使后人知道有这么一块石刻,至今尚不至于完全湮没无闻。
“才翁所赏树石”俗称“才翁石”,是北宋著名文人,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任福建提点刑狱苏舜元,字才翁所题刻写的,字幅高60厘米,宽78厘米。据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记载“予(陆游)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入郡,过罗源县走马岭,见荆棘中有崖石,刻‘树石’两大字,奇古可爱。即令从者除观之,乃‘才翁所赏树石’六字,盖苏舜元书也。因以告县令项膺服,善作栏楯护之云。”陆游的这段记录,“才翁所赏树石”可以千古了;到清乾隆年间先后任福宁知府和福州知府的四川人李拔,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题五言律诗一首云:千古才翁石,大书列道旁。赏心会独远,寓意味偏长。价自品题重,名因表见彰。摩挲应有讬,言象已忘言。并勒石刻碑其旁,其碑犹在,198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当地群众依然将它当作祖传宝贝保护,实为难能可贵。
陆游早已名闻中外,《老学庵笔记》也成为中国古典名著,而“才翁所赏树石”,今虽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仍是默默无闻,知者甚少!虽与名人名著有过亲密接触,但不广而告之,还是出不了名的。
游洞宫山陆游天庆观题诗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陆游带着书僮来到罗源起步的洞宫山天庆观。
洞宫山在南宋时是座道教名山,据清道光县志所载这座山“高三百八十,距茅山四里许。形家言:是山发脉自武彝(夷)山来。其旁列诸峰,蜿蜒而下者为五马峰,形如蹲伏者为龟山。下有神姥石,相传昔有‘神姥’来此,石上足迹犹存。”这么好的地方,如此幽静的环境,神奇的传说,壮观的远景,陆游能不来吗。更妙的还是山里头的那座道观,它就是天庆观,道观始建于何年月无从考证,但到了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该观奉诏置祀“老君像”,已见其不凡,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归属仙茅寺管辖,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改称玄妙观,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以淫祠毁这是后话。陆游来游玩的时候,正是天庆观鼎盛时期,而当时国事日非,北方已在女真族金人的统治下,南宋王朝只能守着半壁江山,偏安南方,又不思北伐收复失地;备受投降派打击的陆游只好无奈地来到远离朝廷的福建当小小的地方官了。江南的暮春,依旧莺飞草长,阴晴不定,这给满怀忧国忧民的陆游,带来了许多感慨,在一个雨后初晴晴后复雨日子里,陆游在天庆观展纸挥毫写下《雨后游洞宫山天庆观坐间复雨》一诗:“近水松篁锁翠微,洞天宫殿对清晖。快晴以为酴醿计,急雨还妨燕子飞。道士昼闲丹灶冷,山童晓出药苗肥。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书文自怕归。”陆游的这首诗至今还保留在他的《剑南诗稿》里,要不然,罗源洞宫山天庆观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回陆游的词: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已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趣事?
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接见了孔子,并给他在鲁国一样的待遇,借此炫耀其“尊贤”。孔子十分高兴,踌躇满志地想在卫国实现他“仁政德治”的主张和理想。但平庸的卫灵公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丝毫不感兴趣,他给孔子优厚的待遇只是想借孔子这块招牌,炫耀他“招贤纳才”的好名声罢了,其实孔子并未受到重用。孔子在卫国住了几个月,从没参与过卫国的政事。这时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诬陷孔子是鲁国的奸细。于是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的行动,孔子担心早晚要遇到麻烦,便急急忙忙地离开了卫国。
此后孔子又去了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等诸侯国,希望得到国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张,结果却是四处碰壁,还差点丢了性命,但孔子非常乐观。
孔子到了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派兵援救陈国。楚昭王听说孔子住在卫国和蔡国之间,就派人去请孔子。孔子十分乐意,打算去楚国大干一番。
陈、蔡两国的贵族得知消息,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就派兵去抓孔子师徒,孔子一行为了避祸走进一片旷野,无安身之地。孔子他们被困住了,无法逃脱,随身带的粮食也吃光了。弟子们全都饿得无精打采,但孔子却照样不停地给他们讲学。
子路满脸怒气地对孔子说:“难道君子也会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和颜悦色地开导他:“君子和小人都会遭遇困窘,但君子在穷困时仍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小人面对穷困就会无所作为了。”
孔子看到子贡也是一肚子不满意,便问他说:“子贡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识的人吗?”子贡说:“当然是了,这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孔子笑笑说:“你这就说错了。我只不过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并且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改正。”
孔子知道弟子们对目前的处境都心怀怨气,便想趁着这个机会教导他们应该如何坚守节操。
孔子先叫过来子路,问道:“你是不是认为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不然我们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路毫不隐讳地说:“我认为我们不够仁德,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不重用我们;我们的智谋也很低,以致于被围困在这个地方。”
孔子反问他:“真是这样的道理吗?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会受人信任,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还会被饿死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那么聪明的比干又怎么会被剖心呢?”
子路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又问子贡:“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子贡想了一想说:“先生您的学说博大精深,但正是因为它太精深了,反而使各国都不采纳您的学说,您为什么不降低一点要求使国君都乐于采纳它呢?”
孔子说:“子贡啊,好的工匠虽然手艺高超,但他制造出来的器具却未必能使人人都满意;好的书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君子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用法度规范国家,用道德统治百姓,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会被君王所采纳。现在你不想着如何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完善我们的学说,而是一门心思去迎合当权者的需要,这种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又把这个问题向颜回说了一遍。颜回慷慨激昂地对孔子说:“先生,您的学说伟大极了,因此普通人理解不了,但不被理解、不被采纳又算得了什么?正因为如此,才显示出您作为君子不迎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该继续坚持不懈地推行它,总有一天贤明的君主会运用它治理国家,实现我们的主张。”
孔子很受感动地说:“有道理。如果你是个统治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为你服务!”
后来孔子派子贡面见楚王求救。楚王派兵去接孔子,孔子师徒才摆脱了困境。
孔子又先后到了楚国、卫国,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结束了十四年的游历生活。虽然游访各国,备尝艰辛,一事无成,但孔子仍壮心不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