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大臣肃顺很精明,为何还是被慈禧太后干掉?咸丰皇帝病死之后,肃顺,匡源,端华,载恒,景寿等人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无知的...
清末大臣肃顺很精明,为何还是被慈禧太后干掉?
咸丰皇帝病死之后,肃顺,匡源,端华,载恒,景寿等人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辅佐年幼无知的幼主,根本没把慈禧太后放在眼里。但是最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还有恭亲王把顾命八大臣给废掉了,八大臣之中,有的被斩首,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流放,慈禧确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爱新觉罗·肃顺的介绍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清末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如果肃顺当时没有死,那么是否如后人猜测,就可以改变晚晴割地赔款的局面?
咸丰当年驾崩之时,意识到了储君年幼的问题。此时清廷的权力划分中,显然不利于幼主。因为如果请出摄政王,那就意味着皇权再度旁落。
为此咸丰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将同治同时托孤给了八大臣,让这八个人在皇权下互相掣肘。而且咸丰还不放心,在此同时还给了东西两宫太后印章,使得大事必须最后经过太后印才能颁布。如此一来,权力可就大大分散,且变相的让权力重心转移到了太后。这种转移如果是两个太后,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偏偏有个慈禧!
本来八大臣治国,两太后护卫皇权。因为同治皇帝只要长大,权力自然而然要回到同治手中。八大臣中即便出现一两个权臣,那么在这种制度之下,也是无所谓,毕竟权力不可能实实在在的落到大臣手里。
然而慈禧一朝政变,他就成为了清朝最高的执政者,而且还是女性摄政者,这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无疑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慈禧的摄政导致的问题,首先就是满清贵族同士大夫的问题,因为慈禧背后依靠的,乃是八旗贵族们。所以在老祖宗一家亲的观念下,朝廷的贵族小圈子成为了变革最大的阻碍,时不时慈禧都深受其害。
当年洋务运动,慈禧一开始是支持的,但是后来又不放心,于是让大量的八旗子弟参加了洋务运动之中。起到反作用之后,慈禧不得已强硬表态,堵住了所有贵族的嘴。让洋务运动得以进行下去,但是贵族们的利益已经渗透了进去。这也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因为不少八旗贵族,不断吃回扣贪污,大大影响了洋务运动积攒下来的底力。
肃顺当年就是八大臣中的佼佼者,也是摄政王的最佳人选,可以咸丰不敢用。因为这个肃顺乃是旁支,虽然靠着能力坐上高位,但终究有些靠不住。所以咸丰弄出个这种混乱的权力制度,而慈禧政变之后,肃顺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让肃顺摄政,清政府或许更好,或许也会更快的走上灭亡。因为肃顺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他遇到的阻力也会更大。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革命推翻,永远都是历史最好的选择。没有革命的国家,注定会留下许许多多历史封建残留。
为大清续命近50年的中兴名臣,为何死于妇人之手?
谈到清朝中兴名臣,大伙想到的必定是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这些家喻户晓之人物,是他们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兴办洋务企业,从而为大清延长了国祚。其实,若是谈到对大清中兴之贡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还未必比得上这位名臣,他曾为咸丰皇帝献上一策,延续大清国祚近50年,后来却因过于大意而死于妇人(慈禧)之手。此人就是曾国藩、左宗棠之伯乐,号称一代中兴名臣,后成为八大辅政大臣实际领袖的肃顺。
肃顺(1816年—1861年),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是开国八位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出身不可谓不高贵。早年肃顺在侍卫处任职,服侍道光帝左右,凡祭祀、朝会、时巡、大阅等礼仪活动均由他主持,深得道光信赖。咸丰继位后,肃顺权势进一步膨胀,被授为授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行在一切事务。可以说,肃顺已经成为咸丰帝的铁杆亲信了。不过,肃顺能力很强,眼光非常独到,他早已看穿满蒙贵族腐朽没落之本质,直言若没有汉族地主助力,大清必定逃不过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劫难。为此,他向咸丰献策,“重用汉臣”,并大力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成就他们不世之功。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如摧枯拉朽般横扫八旗、绿营,在象州中平,甚至出现7位太平军追着1000清军吊打之可笑局面。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占据了大清半壁江山。若是按此趋势发展,大清灭亡指日可待,压根熬不到辛亥革命爆发。此时,肃顺建议咸丰重用汉族地主,允许他们兴办“团练”协助地方平叛,曾国藩及其“湘军”正是在此背景下崛起。不过,咸丰一开始并不打算重用曾国藩及其“湘军”,而是想将其当枪使,给八旗、绿营军当炮灰。要知道,曾国藩当时哭着求咸丰授予湖北巡抚一职,却被婉拒。1860年春,“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八旗、绿营这两支正规军一溃千里,丝毫起不到应有之作用。为此,肃顺趁机建议咸丰授予曾国藩实权,让其放手去干。不久,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职务,并节制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军政事务,成为大清王朝的封疆大吏。
可以说,若是没有肃顺力挺,估计曾国藩是玩不转的,也成不了中兴名臣。同样,若是没有肃顺帮忙,另一位中兴名臣左宗棠不但未能建立功业,也许早就成为清王朝的刀下冤魂了。1859年7月,在赢得宝庆会战(石达开惨败)后,左宗棠意气风发,常常自诩为当代诸葛亮的他压根就瞧不起哪些腐朽官吏,动不动就斥责别人。要知道,当时左宗棠只是小小秘书一枚,无一官半职,虽然他能力非常强,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且还是得罪权贵。为此,咸丰非常生气,认为他小小秘书(幕僚)一枚,居然敢无视大清律例,应该斩首示众,这就是差点要了左宗棠老命的“樊案风波”。不过,肃顺力保,还借着潘祖荫之口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大力向咸丰推举左宗棠。结果,左宗棠不但没有被斩首,反而到重用,不久任浙江巡抚,旋即改任闽浙总督。试想,若是没有肃顺力挺,左宗棠小小秘书一枚,岂能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为封疆大吏呢。
就选拔人才这角度而言,肃顺确实厉害,眼光很独到。后来,太平天国就是被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给剿灭掉,为大清续命近50年,还迎来中兴时代,史称“同光中兴”。就此而言,说肃顺是中兴名臣,也是实至名归。不过,肃顺人际关系太差(主要是得罪满人,因为他看不起满人,虽然他自己就是满人),在关键时刻又疏于防备,以致在“辛酉政变”中被慈禧击败,被斩首示众。死前,肃顺还大骂慈禧是贱婢,说自己应该早点动手,也不至于有今日之难。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