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在战争结束前夕,胜方还阵亡重要将领的情况

发布时间: 2022-06-28 11:01: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二战中的,德国将领,有哪些被世界各国军人奉为“不朽的传奇”。【帝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1887-1973),陆军元帅,军事家英国...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在战争结束前夕,胜方还阵亡重要将领的情况

二战中的 德国将领,有哪些被世界各国军人奉为“不朽的传奇”。

【帝国陆军元帅】曼施坦因(1887-1973) 陆军元帅,军事家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曼施坦因被公认为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装甲之父】古德里安(1888-1954) 他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战绩。1938年,古德里安率领第16军在48小时行进600公里,攻占维也纳。1939年,古德里安以装甲师为先导,仅用十几天就占领波兰全境。1940年,古德里安率部横扫西欧。1941年运用"闪击战"给苏军以重创。后他出任装甲兵总监,后又出任德军陆军参谋总长。 【沙漠之狐】隆美尔(1891-1944) 陆军元帅、军事家,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在北非战场上,他指挥德国的非洲军团在兵力相差悬殊,战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屡败英军,并一度进抵阿拉曼,逼近埃及的开罗城。后因对政治前途和军事前途失去了信心,与希特勒在政治和战略上产生了分歧,最终又因无意卷入了反希特勒的秘密活动,被迫于1944年10月服毒自杀。 【狼群之父】卡尔·邓尼兹(1891-1980) 海军元帅,德国海军总司令。 希特勒死后成为德国联邦总统,他积极反对焦土政策,出任20天,之后向盟军投降。邓尼茨的两个儿子皆在海战中阵亡,女儿则是嫁给了潜艇军官。邓尼兹反对屠杀犹太人,并出面保护犹太籍海军军官。他的治军理念对后世海军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邓尼茨的余生平淡的度过,1980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9岁。 【帝国海军元帅】雷德尔(1876-1960) 海军元帅,由于雷德尔对德国海军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1939年被授予海军元帅的军衔。又以出色的统领二战初期的德国海军而闻名于世。作为职业军人,深知德军实力,极力主张避免对英战争。随着战争后期战情出现不利于德国的转折,他于1943年被迫辞职,被卡尔·邓尼茨接替。 1946年 ,雷德尔被纽伦堡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但于1955年获释,病逝于基尔 。 【装甲战神】——米歇尔·魏特曼 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1944年6月13日,率领仅存的4辆虎式和1辆4式坦克,在5分钟内将25辆英军的“克伦威尔”和“萤火虫”坦克送上了天,还击毁28辆其他车辆(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式运输车),自己却毫无损伤。 1944年8月8日被“台风”战机的火箭弹袭击后阵亡。 【帝国伞兵之子】库特·肯斯佩尔 德国装甲兵第一尖子,和他的虎式坦克在一起时是不折不扣的“陆地之王”。战绩:击破战车总数:超过195辆敌军坦克(得到确认的是168辆敌军坦克)。1945年4月29日阵亡(德国投降前夕)。这位伟大的战士曾因为见到党卫军殴打犹太人而和党卫军大打出手。 【国防军装甲王牌】——奥图·卡洛斯 曾在东线,率2辆虎1型坦克,在20分钟内击毁17辆苏军重型坦克的辉煌战绩。1945年率领“猎虎”驱逐战车与美军的战斗中击毁50辆美军战车,4月15日向美军投降,而奥图·卡洛斯至1946年获释,以开设药店为业。 战绩:坦克178辆左右、各种火炮130门,大部份在东线。 【二战德军王牌狙击手】泽普·阿伦贝格尔 生于1924年,为奥地利后裔。从军加入德国陆军后,被分派到东部战场的第三山岳师第144步兵团二营担任狙击手,直到德国战败时个人已创下257人有效确认击杀数。 【游弋在美国东海岸的海狼】——莱因哈特·哈尔德根 战绩: 击沉敌船21艘,共计:112.447 。 击沉辅助军舰1艘, 共计:3.209 。 击伤军舰4艘,共计:32.516 。 击伤辅助军舰1艘,共计:13.984。 【无敌贵族】格奥尔格·拉森 海军少校 战绩: 击沉26艘船只,吨位共计156,082吨 。 击伤5艘船只,吨位共计34,419吨。 1998年,一次意外交通事故导致格奥尔格.拉森失去了左臂,目前他仍居住在加纳利群岛上一所豪华“养老院”。 【帝国潜艇首席王牌】奥托 德国的潜艇战第一号王牌,他总共击沉了船只47艘,共计274,386吨。在所有的U艇艇中名列第一位。 1998年奥托在巴伐利亚渡假时,由于意外事故受伤,送进医院后不久死亡。 【夜之骑士】——橡叶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马丁·德雷威斯 战绩:235次战斗出动中获得被证实的52架(含43架夜间击落)。 【不列颠之战头号杀手】德军赫尔穆特·维克少校 1940年11月28日在维特岛上空被击落跳伞,从此下落不明。他在英伦三岛上空取得了42架的战绩,在德军所有参战飞行员中位列第一,在西欧战场战绩14架,总战绩56架,排在西欧战场(不含北非战场)的第15位。 【早走的帝国骑士】——德国空军战斗机总监莫德士上校 莫德士一生参加了300多场战斗,在二战中击落了101架敌机(世界第一个突破100架战绩),在西班牙击落了14架(西班牙战区第一)。1941年11月22日,因飞机引擎突然熄火,莫德士在空难中丧生。为了纪念他JG51被命名为“莫德士”联队。 【坦克男爵】曼托菲尔(1897—1978) 出身于传统贵族家庭。曼托菲尔以一个优秀战术家而著称,二战中他那熟练而充满想象力的装甲部队指挥技巧屡次让盟军受挫。担任师一级主官,独当一面时,德军的颠峰已经过去了,他每每以弱势兵力取得辉煌战绩,虽是败军之将,却值得人们尊敬。 【不可遗忘的将领】约瑟夫·塞普·迪特里希(1892——1966) 迪特里希是德国武装党卫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因与希特勒有特殊的关系,早期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1944年担任党卫队全国总指挥兼SS大将。迪特里希在下级官兵的心目中就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一次大战时军士出身的他总是像关心孩子一般地善待他的部下,士兵们也亲切地称呼他的绰号:“老爹”。 【防御大师】莫德尔(1891—1945) 陆军元帅,著名的军事家、统帅。莫德尔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军事指挥员,参加了历次著名战役,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长,但同时也犯下了战争罪(镇压华沙起义等),他以自杀的方式避免了被押上纽伦堡国际法庭。他似乎是为战争而存在的,战场是他纵横驰骋的表演舞台。他的生命随着战争一起结束了。 【虎王】卡尔·鲍曼 在武装党卫军第103/503(SS103/503)重坦克营服役,其在1945年2月2日至3月18日的战斗中击毁敌坦克66辆、火炮44门及卡车15辆,但他大多数战绩是在驾驶“虎王”时取得的。 【豹中王者】——恩斯特·巴克曼 击毁坦克总数:80+辆坦克 巴克曼是德国武装党卫军SS2“帝国”装甲师中最优秀的坦克杀手,战争结束后,巴克曼幸存了下来并一直生活在德国。目前仍然健在。 【SS少将】奥托·库姆(1909——2004) 早间参加冲锋队,32年转入党卫军。曾服役于多个党卫军精锐部队。担任帝国师“元首”团团长期间,体现出惊人的指挥才华,在一次东线防御战中全团只剩下126个人。当从前线撤退下来时,受到了莫德尔元帅接见时仅有35人能够站立着向集团军司令敬礼。库姆所指挥的团共歼灭敌人15000人。 【SS上将】威廉·比特里希(1894——1979) 威廉·比特里希是武装党卫军里最著名的将军之一。在他担任的第二党卫军装甲军军长期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荷兰安恒地区防御并挫败盟军“市场花园”行动的战役中所立下的功勋,这次也是武装党卫军在战争中最后一次取得胜利的战役。 【装甲迈尔】——库尔特·迈尔 作战勇猛,风格彪悍,曾在SS1,SS12等精锐部队任要职。 担任SS12“希特勒青年师”师长期间,重创牵制盟军6~7个师的兵力,为大部队撤出法莱斯口袋创造条件。 【帝国唯一金制钻石佩剑橡叶饰骑士勋章获得者】 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1916-1982) 帝国唯一的金制钻石佩剑橡叶饰骑士勋章获得者 。 执行了2530次战斗任务(世界记录),在此期间他摧毁了接近2000个地面目标(包括519辆坦克,70艘舰艇和超过150个防御阵地),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和13架飞机。 【非洲之星】马尔塞尤 ——来自北非战场的鹰 战绩:158架 。 这位一战空军王牌吉科弗里德·马尔塞尤少将的儿子,一开始并不被同行所看好,因为其英俊的外表,和风流的生活,成了军中小有名气的花花公子,被上级打发去北非更随隆美尔元帅作战,不想却成就了一位空战史上不朽的传奇。 1942年因弃机跳伞时,降落伞出现故障而丧生。 【帝国上空的鹰】——阿道夫·加兰德(1912-1996) 作为一名中将,却与部下并肩作战,最终战绩击落104架敌机。加兰德有两个弟弟,同样都是空战王牌飞行员。 加兰德1941被任命为战斗机总监,战后为西德空军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帝国空军二号王牌】格尔哈德·巴克霍恩 二战德国空军二号王牌,击落301架敌机(人类空战史上只有2人击落300架以上) 战后,巴克霍恩侥幸躲过了苏联的追捕,成为少数未被监禁的东线王牌飞行员并加入联邦德国空军,1976年退役,退役前,其军衔已升至空军少将。 【空前绝后的空中杀手】埃里希·哈特曼 击落敌机352架。 孩童时期曾跟随行医的父亲在中国长沙居住了3年,从小就对飞行表现出惊人的天赋。 1939年加入德国空军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前夕,哈特曼依旧驾机捍卫着德国空军最后的尊严,并在投降前夕击落7架野马式战机,作为苏联战俘被俘。 【航空女士】美琳塔·申克·格拉芬·冯·施陶芬贝格 美琳塔的飞行技巧相比汉娜毫不逊色,而且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试飞员,还是一位航空工程师博士。拥有犹太血统丝毫没有减弱其才华的光辉,德国空军研制自动驾驶系统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945年被美军击落,不治身亡。 【20世纪最伟大的飞行员】——汉娜·莱契 她一生之中的飞行生涯可谓光彩夺目,璀璨耀眼。共创造了各个级别和型号航空器的40余项飞行记录。试飞了多个型号的德空军战机,为德空军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其对于希特勒的崇拜是出了名的,被俘后判处15月监禁,获释后积极投身于世界航空事业,1961年获肯尼迪接见。1976年病逝。 政治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民族、信念 而战。他们现在被各国军士奉为“军事史上永不凋谢的传奇”。 朱可夫元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那些纳粹党卫军狗娘养的是真正的军人,跟他们比,我与艾森豪威尔手下的都是他娘的业余娃娃部队,从心底来说,他们是我敬重的对手。”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战术大多都是最常规的实用型战术,如集结冲击等。真正创新的战例则是阿登迂回法国,但是这种战术的指导理论思想早就有人深入的进行研究了。他并没有跳出那个框架。
简单的说,曼施坦因的战略战术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战争体系,而是丰富了闪电战体系的内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他的一套东西还是以闪电战为基础的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多变、大胆果敢是他用兵最大的特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入侵法国之战中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只是一名师长,他的部队一路猛冲猛打,进展神速,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来到北非后,面对强大的英军,他以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要么欺骗,要么猛攻,数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几乎无喘息之机。他的军队一度进抵阿拉曼,迫近开罗,震惊了整个英国。即使是在缺乏补给,被蒙哥马利的英军打败后,他仍能组织千里大撤退,确实是只狡猾的狐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环境恶劣、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隆美尔却创造了沙漠战的奇迹,虽战略才能比同期将领稍差,但战术才能已经登峰造极,连对手丘吉尔都大为称赞他,也有军事史学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并列为“杰出的败军之将”。对隆美尔的研究在西方军事史学界从未间断。

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

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
“装甲怪杰”——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上将。曾任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古德里安是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典型高手,他是世界现代装甲战的先驱,即使今天,痛恨纳粹的德国人仍将他奉为“装甲之父”。相比同时代的装甲战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古德里安在坦克战发展历史上的影响要大多了。他提出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贯”的理论,结合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突击战,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甲第一将”。

英、法的军人们还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开始对装甲作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古德里安仍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以自己超前的军事思想和过人的组织才能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德国坦克部队。

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他先是率领他的坦克军迅速击溃波兰,后又挥师横扫法国,经色当之战,直抵英吉利海峡。在苏德战争初期,他指挥坦克部队在基辅等地多次合围苏军,连续创造了坦克突击战的经典战例。正是他的装甲理论和实践,才使得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能如此震撼。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他在作战中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而且强调复合兵种,立体化地使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以此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
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七.二零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此后败退至波兰边境,他对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进行批驳,最终被希特勒解职。战后曾被英军监禁,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73年去世。

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在莫斯科败退,他被希特勒撤职,虽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但由于与希特勒的分歧,再次被贬。战后曾被美军俘虏,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54年去世。

夷陵之战

刘备以强势夺取了西川和汉中,对长江下游的孙权构成极大威胁。刘备其后发动夷陵之战,尽起汉中之兵。 这仗打了也将近一年,很多历史或军事专家都对刘备持否定态度的,无论从动机,战术等等,就连当时的曹丕听到”刘备连营七百里”都笑道”:备不暗军事。但在这一年时间里,对方的守将为陆逊,如果单方面说刘备的错,那麼请问刘备是怎麼在这一年里部署的。 依个人之见,没有备之连营之失,东吴想必也没有什麼良策以破备之兵,相持了一年之久就是例证。要等到别人失误来获取成功,那不算什麼本事,应在敌人发动战争之前,破坏敌人的计谋。rnrn问题是:夷陵之战该怎麼打?站在谁的角度去论都行。言之成理即可。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

  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
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
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结束,历时一年。从章武元年七月到章武二年二月是蜀汉主动进攻,深入吴境的过程。从章武二月到六月是战役的相持阶段。直到陆逊突然发动总攻,数天之中,刘备就全线溃败。

二。战前态势。

刘备听说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当时就决定要“伐吴”,这个举措受到赵云,黄权等人反对。很明显,如果对吴宣战,就彻底背叛了“东和孙权”的既定方针,使魏坐收鱼翁之利。但是,刘备从感情上到利益上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一仗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是事在必行
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逐曹操占汉中,蜀汉人才鼎盛,兵强马壮,刘备称汉中王,达到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颠峰。结果乐极生悲,这种心情的落差即使是坚韧如刘备,也很难承受。从利益上讲,要稳守西川必须北占汉中,跨有秦岭;东据江陵,保守巫山。更何况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四通八达,用武之所,关羽在此经营数年,筑城开发,今日一旦被东吴占据,刘备怎么可能不动心?所以说,强盛的刘备“伐吴”事在必行。即使是在官员力谏,张飞殒命的情况下,他还是一意孤行。
荆州对于刘备重要,对于孙权亦复如是。中国历朝历代以东南为国的,如果失去荆州就意味着亡国的开始,孙吴赖以生存的长江从“荆州为尾,安庆为腰,金陵为首”,要全据长江割据东南,必须控制荆州。孙氏从称霸江东那一天起,做梦都想得到荆州,对于这个迟来的“礼物”,孙权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但是,东吴军界支柱吕蒙亡故,前线将领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而孙权经过“合肥的洗礼”,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想对抗刘备,他当时无将可用。荆州新定,人心不稳,陆逊等人破关羽后,经过相当一个时间才稳定住大局。所以孙权想极力避免这场战争,但是当刘备拒绝他,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防止两面受敌。
同时命“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结果,蜀汉吴班、冯习击破李异,占据秭归,进入吴境。东吴初战失利,边境线被蜀汉突破,汉军可以沿江东下,水陆并进。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222年之前。

三。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
“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备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晋书》
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表明了一个问题: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也就是三国时期白帝城所在,也就是在今天奉节东8公里的地方。
换句话说,西川军出白帝可以顺江东进,直逼江陵,并以水运优势解决粮草运输。所以说,占据蜀的一方对占据东南的一方威胁相当大。
后来魏灭蜀,控制长江上游,孙吴只得增戍荆州,甚至一度迁都武昌,以应付上游“受敌二境”的不利形势。
所以顾炎武说:“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而刘备对东吴同样有这样的优势。
只要快速越过从江关到江陵200多公里的山地丘陵,那么荆州甚至整个吴越就暴露在上游蜀军兵锋之下。
而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东南一方防守的关键,在今天宜都,夷陵一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大小战争数百次”《三峡夷陵》
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
自古以来,宜都就有被称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战役初期。

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亲自率主力“缘山截岭”而进,进攻“夷道猇亭”。同时命令黄权率军驻扎在江北,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留赵云镇守江州,作为后卫。
针对蜀汉的进攻,“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孙吴有“授兵”制度,这些“将兵”后来虽然成为了生产奴隶,但是其中还是不乏骁勇善战之士。除了“敢死,解烦”这些东吴精锐部队,“将兵”们在夷陵战场上居功至伟。
具体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逊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逊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当然,这个部署是战役初期的防御体系,当战役进入中后期直到决战,其调动还是很大的。
从攻破李异刘阿,占据秭归突破边境,一路进攻到夷陵地界,刘备对孙吴的压力很大。孙桓出战刘备前锋,结果战败,退保夷道。刘备军甚锐,派马良去招募“武陵五溪蛮夷”兵,头领沙摩轲等纷纷来归。这又为刘备增添了生力军。
这段时间,孙吴虽然也有“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的战绩,但总体上讲,刘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战役初期是刘备对陆逊采取强势的进攻,陆逊明智的避其锋锐,全线退守。即使是“孙氏宗亲”孙桓被围他也不去救,,不去与刘备强争夷陵,把国境内200公里的山地留给蜀军,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寻求战机。

五。战役相持。

从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战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面对陆逊的全面退守,刘备开始出昏招。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三国志·孙权传》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简言之就是:刘备在山地丘陵地区,依次展开长达“七百里”的连营,分兵固守,认为这样“诸要害皆以固守”,万无一失。
其实这是个败笔。正如陆逊所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区,大兵团展开,留下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可以避免全线溃败的危险,有利于往来呼应,纵横驰骋,而且可以避免敌人从两翼及后方夹击。但这是在山区,“缘山行军,势不得展”,无法迅速往来呼应,一旦连营有一处被破,则势必排山倒海。
陆逊看出了“战机”,但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他要把刘备“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刘备这边虽然也没闲着,但他做的都是“无用功”,他命令吴班率几千人去引诱吴军出战,把八千精锐安排在山后,可是陆逊根本不上他的当,刘备就这样与陆逊从年初对峙到年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这个“黄气”其实就是天气炎热造成的。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署在吴境的部队就有十万以上,陆逊的部队则是五万有余。
根据蜀汉投降时的十万兵力之说,刘备要留兵守汉中,成都的地方,带出来的兵力不可能达到十万。
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事情的发展看。
建安二十年,刘备只有西川,没有汉中,孙权犯荆州,刘备可以带五万人马来救援,可见当时刘备在蜀中的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因为除了刘璋的人马,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从人马和荆州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上庸,和武都,虽然有战争消耗,但此时两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刘备一川兵力应该只多不少,蜀汉兵力达到鼎盛。
同时考虑到蜀汉后期连年战争,“民疲兵劳”,兵力比诸葛亮时期应该少,刘备时期的蜀汉兵力应该比这个“十万之数”多,诸葛亮的“开府治世”就是在恢复夷陵的损失。
所以,刘备所带的兵除了蜀兵,还有原荆州兵,原从人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蛮兵,那么减去这个数目也就和“疲敝”蜀汉的十万数相吻合了。
汉中,成都和地方有六到七万人马,刘备带走的“纯蜀兵”有五到六万,其余的是“四方精锐”当在四万以上。
再看看,关羽的荆州集团有五到六万比较合理,那么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二三万,这和晋灭吴时,吴的兵力是相当的。占有荆州吴越的东吴和占有两川荆州的蜀汉兵力相当是可以接受的。
从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刘备除了稳定政务以外,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两川各地着手征兵。
后《出师表》虽疑为后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它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个“四方之精锐”虽然在诸葛亮时还留有一部分,但被刘备带走的恐怕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又没能回来,所以说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很大。
综上所述,刘备在整个夷陵战役投入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线主战场投入了七到八万的兵力。战后随刘备逃回蜀汉的有三万左右。其余的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东吴,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小结。

1。刘备的失误: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 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 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 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阁下说的有些不对,回顾历史,哪一场大战不是因为其中一方的失误使得另一方有机可乘的?古往今来,两军对垒,双方领导者都在做两件事:1.减少我方失误;2.寻找对方失误。
如果是假设刘备没有连营的失误的情况下,我还是觉得这一仗蜀国没的打。
我是这么分析的:
兵力:蜀国5.9万,吴国5.3万(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双方指挥:刘备(身经百战,并非是个不懂兵法的人,不过此时已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已经不能有效地指挥兵队)
陆逊(年轻,熟读兵书,心思细密)
主客方:主方是吴国,在地形方面肯定是吴国比较清楚,因此战前吴国才会把困难崎岖的山道让给蜀国,使对方难以行军。
民意:久居江东的孙氏集团,已经历经3代,人们也习惯了与中原无争的日子,不过,当有外来集团侵略,人们也将奋起反抗,士兵们也深知如果败了,就意味着家园会被摧毁,和平日子将不复返,因此个个战意高昂。
反过来看蜀国,刘备取得益州汉中的时间尚且不久,百废待兴,国民生产刚见起色,国家没有过多的粮食储备。刘备兴起这场完全是为自己私愤而战的战争,不敢说没有人支持,但可以肯定不多。加上蜀国士兵没有压倒性优势,对吴军久攻不克,粮草消耗殆尽,士气降到低点,注定了蜀兵必败的结果。
这样,天时地利人和,蜀国没一个条件具备,楼主说这场仗怎么打?
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十多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4万多人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8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 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吴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5000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最后一战,接近10万大军兵力,却大败于东吴陆逊。应该说这是真正确立三国三足鼎立的一战:吴国占据荆州,蜀汉保有西川,蜀吴联盟的削弱也减少了进入休养生息期(正处于曹操逝世曹丕称帝时期)的魏国受到的军事压力,基本确定了三方此后数十年的版图。蜀汉完全失去了军事要地荆州(汉中和荆州是蜀汉的两个战略基地,从汉中可以北出潼关,攻打洛阳;从荆州北上可以经襄阳攻打许昌,东下则可以直捣吴国的腹地,使蜀汉处于对魏吴均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参战兵力大半战死或投降,众多将领谋士战死投降,国力损失巨大,进一步削弱了蜀吴联盟,这些也间接造成了之后诸葛亮和魏国纠缠数十年却总无功而回的局面,“出师未捷身先死”。夷陵之战大败与刘备的战术错误有很大关系,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战略错误。“喜怒不形于色”的枭雄刘备又这么会出现这样的巨大战略错误呢?而且是不顾其最信任的诸葛亮赵云等旧臣的反对下发动这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体作战指导上,他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悲惨的失败,自食“覆军杀将”的恶果,令人不胜感慨。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蜀军有近10万大军(演义中称70万),而孙给陆逊的兵力才5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者烈日行军,这上士兵的时期和身体都慢慢衰弱。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在出征后又把智勇双全的赵云安排覆辙粮草。最后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使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蜀军在出征之前,不论兵力国力物力都不落后魏国。而且此时攻打魏国,可以借着“光复汉室”之名出师。蜀军败退后,全国的国力迅速衰退,而且由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刘禅当上了国君,这为将来的蜀国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站在东吴的角度上来讲,假如我是陆逊,吴军在我没接手的时候已经士气很低了,要我去跟刘备交战只有更多的失利,只有防守等待时机,防守也是很重要的,所以选择地点防守创造反守为攻的地点很重要,陆逊就找到了个好位置,等待对方怎么过夏天,然而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七百里联营,树木多不说,后方还有条河,这就给东吴陆逊成了地利。为将者能弱能强,能柔能刚。这是诸葛亮说过的,白衣渡江这都是陆逊的计谋,间接的说,关羽就是死在这小子的手里。所以楼主不能说这不算什么本事,诸葛亮也有空城计的时候。打仗心里学也很重要。

古代历史上有多少不是牺牲在战场上的将军?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军人是以战死沙场为荣的,而在中国古代确实也有不少名将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马革裹尸的,比如明朝末年的名将卢象升就是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的,同时期的名将孙传庭则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作战中牺牲的。但是除了战死沙场的情况外,古代也有许多将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的,这其中就包括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将,比如宋代的狄青和岳飞以及明代的戚继光、袁崇焕等人。

狄青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代名将,狄青出身寒门,从小就入伍,后来凭着战功一步步高升,从州指挥使做到地方节度使,最后更是做到了北宋时期武官最高等的职务枢密使。

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非常重文抑武的朝代,宋朝的武官地位很一般,而且还很容易受到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猜忌、排斥。

狄青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作为北宋的高级武官,狄青也没能摆脱被皇帝和文官排挤的命运,他最终没有战死沙场,而是在惊恐和抑郁中逝世。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名将,比起狄青,岳飞的战功有过之而无不及,岳飞参与的战争多达百次以上,是一名真正的身经百战的名将。

岳飞领军北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宋朝收复了襄阳、郑州、洛阳等许多失地。但是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等人却一味向金军求和,结果岳飞正是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遭到秦桧等人的诬陷而下狱,并最终被杀害了。

戚继光作为明朝的一代名将,他的下场也颇令人感到惋惜。和宋朝一样,明朝也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尤其是明朝中后期,武将的地位比起文官很卑微。

戚继光的战功是有目共睹的,东南抗倭、北方抵御游牧民族,不仅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是为明朝的边疆安定做出很大的贡献。

但是即便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名将,在张居正去世后,戚继光依然没能摆脱被皇帝和文官集团排挤、诬陷的命运,在遭到一连串弹劾后被罢免回乡,最终也是悲愤交加,抑郁而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诸如狄青、岳飞、戚继光这样叱咤沙场但又不是牺牲在战场的将领其实还有不少,虽然他们不是战死沙场,但是他们的历史贡献却是值得后人敬佩的。在大家的印象中,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名将不是牺牲在战场上的,欢迎分享!

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岳飞将军,他一生征战沙场,最后却死在了朝廷内奸臣手中。
韩信被诛灭九族,自己被剁成肉酱,周亚夫被活活饿死。关羽被孙权所获后宁死不屈,被枭首示众。张飞在床榻之上被人摘取首级,一代猛将死于梦中。
比如被秦侩害死的岳飞大将军。岳飞虽然是一个百战百胜并且十分忠诚的将军,但是最后死在了权利斗争中,只能说非常可悲。
我认为最有名的是一代战神白起,他一生战无不胜,没有过败仗,但是他却被自己的君王所赐死,这是因为他拒绝了秦王的任命,拒绝带兵灭赵,秦王同时也听了范雎的谗言,杀掉了白起。

在历史上,有哪些打仗前野心勃勃最后却打了败仗的将军?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凡是有一定武功的人,都不会服气别人的成就,总想分个高低。而战争中也是如此,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信,想在战争中证明自己。于是就有了成功者和失败者。我们在这里就盘点一下他们。

首先是战国时候有名的赵国的将领赵括。赵括的父亲叫做赵奢,在阏与之战的时候还是个收税的官。在秦国进攻赵国的阏与时,廉颇和乐乘都不敢去救。这个时候赵奢挺身而出,打败了秦军。

到长平之战的时候,廉颇再一次面对秦军无可奈何。赵王想起赵奢的经历,便想启用赵括来挽回局势。当时很多人都劝赵王不要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可无人可用的赵王依据赵奢的经验,存在侥幸心理,坚持己见。

而赵括也想证明自己。他毅然担负起指挥作战的任务。这次他遇上的是战国最强的将领白起。不出意外的,赵括败在了白起的手下。赵军四十五万全军覆没。赵括也留下了纸上谈兵的典故。

再一个是西汉的李广和李陵祖孙二人。李广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仗,没有立下尺寸之功。面对其他立功封侯的人,他感到很不服气。于是在出击漠北的时候,他坚持要跟着出征。卫青将部队分成两路,自己带一路,李广带一路,分道进军。

卫青的一路遇到匈奴单于主力,而李广带的一路居然迷路了。没有李广的包抄夹击,虽然卫青打败了单于,但是自己的损失也很大,还让匈奴逃跑了大部分。

由于战绩不佳,使得卫青这支人马没有立功的,也没有人能够封侯。李广也自杀身亡。

到了李陵时候,李陵训练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的时候,汉武帝让他给李广利做后援。李陵不愿意,要求自己为一路出击匈奴。汉武帝说没有骑兵配给他,李陵也不在意。后李陵在出击途中被匈奴围攻,虽然杀伤匈奴过万,但是自己也大部覆灭,李陵也投降了匈奴。

第三个是东晋的殷浩。此人年轻的时候很有名气,当时为了请他出山,竟然喊出了殷浩不出,奈天下苍生何?此人千呼万唤始出来,朝廷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恒温威望很高,且伐蜀灭了成汉。朝廷为了对抗恒温,也支持殷浩北伐。但是,殷浩徒有虚名,被打得大败。最后被贬官流放。

第四个是唐朝的房琯。此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投奔唐肃宗,主动要求带兵平叛。但是他不通兵事,又用人失误,结果在陈涛斜大败而回。后来也被贬官外放。

第五个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后期后蜀的大臣王昭远。此人也是喜读兵书,自以为满腹经纶。他在宋朝进攻前,为后蜀国主孟昶制订了夺取天下的计划。

到了宋朝发兵取后蜀的时候,王昭远被孟昶派去迎敌。王昭远自比为诸葛亮,在饯行的酒席上大言:“是行也,非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

可是一出兵迎敌,王昭远就连打败仗,最后只得仓皇逃命。当宋军在谷仓下把他抓住的时候,他还在痛哭流涕,眼睛都哭肿了。不久,后蜀也跟着灭亡了。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多得数不胜数,他们有的是因为运气差,有的是因为才能低,只能无可奈何的失败了。

刘备和袁绍。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遭大败,袁绍在官渡之战被曹操强势击败。

求《决战朝鲜》出现的将领历史资料和参加过的战斗

问题很麻烦,先给100分。尽可能全地帮在下找,如果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的将军,也将他们的事迹贴来。不胜感激!
1946年9月2日,在东北作战的黄克诚,向苏中的华中野战军发来祝贺专电:“自去年反攻北上,我们时刻惦念着你们,惦念着苏皖解放区的安危。最近听到你们在自卫战中七战七捷,粉碎了蒋 介石的进入攻,歼灭和俘虏多人,取得了自卫战争的模范胜利,这个胜利兴奋了全 国的人 心,鼓 舞了我们和苏皖同胞血肉相联的三师全体指战员,我们在遥远的东北将以更大的努力巩固东北区,争取东北人 民的和 平民 主,兹向你们热烈的庆贺和慰问,希望你们发展胜利,再接再厉,彻底粉碎蒋 介石的进攻,保卫苏皖边区,争取全 国独 立和民 主的实现。

胡 耀 邦同志讲 话
1984年2月10日,胡 耀 邦同志在南 京人 民大 会 堂给江苏省的厅局以上和南京 军 区师以上干部作报告时说:“全 国可以大鼓劲,这有很大的政 治意义啊!讲到这个地方,我就想起三十八年前,新四军在1946年下半年,七战七捷,就是从江苏干起来的。把这个历史搬到今天打个比方,你们已经七年走在前面,这不也是七战七捷吗?江苏的同志能不能在今后的七年里,再来个七战七捷啊!”

***在海安舰艇
***同志题词

1997年8月16日中 共 中 央 总 书 记、国 家 主 席、中 央 军 委 主 席***同志为“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讨会” 题词:“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性地运用毛 泽 东 军 事思 想。”

历 史 文 献
《解 放 日 报》社 论

新 华 社1946年8月29日电:“延安 总 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称:我粟 裕将 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 苏 中,自七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前后消灭蒋军七个整旅(即七个师)之多,俘虏五万余人和大量美国装备。……我 军中原大 军之突围胜利,及苏 中保卫战胜利,已奠定解放区军 民之胜利信心。”(《解 放日 报》)1946年8月30日)

《解 放 日 报》1946年9月12日发表题为《蒋 军必败》的社论,指出刘伯承将军所部定陶战役的胜利是“中原我军胜利突围胜利与苏 中大捷之后又一次大胜利。”“这大个胜利,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 方战线,起了扭 转战 局的重要作用。蒋 军必改,我 军必胜的局面是定下来了。”
《 解 放 日 报》1946年11月1日发表题为《苏中七战七捷的指挥者粟 裕将军》的署名文章说:“苏中七战七捷的指挥者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将军,最近又参与组织了涟水保卫战的胜利战役。他的军事天才和保卫人民利益卓著的功绩,光辉地照耀着苏皖解放区。”“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与人 民解 放艰苦奋斗的历史。今天,粟裕将军成了苏皖军民胜利的旗帜。战士们说:‘跟粟司令打仗最高兴,从来不会打败。\'最近泰县人民送给粟司令的匾上写着:‘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对于中国是巩固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对于美国来讲,是其战争政策受到重大挫折,有利于世界和平;而对于朝鲜来说则意味着长久分裂。

以下主要谈对解放军的影响

抗美援朝对解放军的影响~ 7月27日,中朝联合司令部发表战绩公 报。公 报称: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1093839名,其中美军397543名,击落击伤和缴获敌机12224架,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坦克3064辆,击毁击伤和缴获敌军各种炮7695门,击沉击伤敌军舰艇257艘。

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的战绩为:

毙伤敌671954人,俘敌46088人,劝降435人,共计718477人,其中美军290000余人;击毁击伤敌坦克2006辆、汽车3165辆、装甲车44辆、飞机10629架、各种炮583门;缴获敌坦克245辆、汽车5256辆、装甲车51辆、飞机11架、各种炮4037门、各种枪73262支(挺)。

这是一个丰硕的战果。

在长期的革 命 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果统计方面的严肃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对手,也常有称道之语。孟良崮战役攻占孟良崮后,因清点战果时发现了尚有万余人漏网,粟 裕即令部队重新投入战斗,方将国 民 党 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和整编第八十三师一部全歼,就是一例。在军委作战局工作过的张清化、雷英夫等老同志也回忆说,当时毛 泽 东、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对统计的准确性非常重视、非常仔细、非常认真。
淮 海 大 战时曾 为歼灭黄 维 兵 团的骑兵究竟是一个营还是一个团就不厌其烦地往返电报与参谋人员反复核实。毕竟这关系到对战场形势的基本估计,也必须认真核实。
然而在朝鲜 战场上,双方大多数时间都处在阵 地 战状态,任何一方绝对控制战场或缴获对方全部挡案的情况都很少,除俘虏人数外,对对方的杀伤数字只能靠估计和推测。在使用远射程攻击武器时尤其如此,所以双方对战果统计数字出现误差都是难以避免的。
笔者认为,中朝军队对歼灭美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高,美军当时虽然先后有120余万人参战,兵力最高时亦有58万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面部队人数最高时也只有40余万人(韩军最高兵力达到64万余人)。而对韩军的估计数字可能偏低,韩军不易捕捉,败阵后即化装四散奔逃,往往统计数低于其实际损失数。战争初期尤其如此。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0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
如此可以确定,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 美 援 朝战争中,中国 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 5 6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
加上朝鲜人民军的伤、亡、失踪数字,中朝军队共付出628000余人的兵员损失代价。
在战争中,中国 军队共消耗各种物资560万吨,其中弹药一项即达25万吨,开支战费62亿元人民币。中国 军队共战损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挺)。对于一个新生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昂贵的支出。
为了最宝贵的独 立、自 主和国 家 安 全环境,这个支出,值!

联合 国 军的数字与中朝方的统计大相径庭,而且前后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联社曾发表了一个数字,称联合 国 军方面的伤亡和失踪/被俘总数为1474269人,其中美军战斗伤亡及失踪人数为144360人。
1957年,在朝鲜战争中曾担任过美步兵第七师师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美国远东战区司令官、美国陆军参谋长、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莱曼.兰尼兹尔上将曾在汉城对此说予以认同。但韩国方面后来声称,这个数字包括平民的伤亡。

韩国 军队报出的战损数字最为混乱。
根据美联社公开的数字,韩国方面共损失1312836人,其中阵亡4 1 5004人,伤残425868人,失踪459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韩国国防部战史编写委员会出版的《韩国战争史》则声称,联合国 军方面的伤亡及失踪/被俘数字是1168160人。而韩国 军队的损失为984400余人,其中阵亡227800余人,负伤717100余人,失踪43500余人。
这个数字与中朝方估计杀伤韩军的数字相差不算太远。但韩方另外的资料声称这其中包括非军事人员的伤亡数字。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细究起来,韩国方面承认的最低的军人战斗伤亡约为30余万人,失踪10万余人,失踪人数中作为战俘遣返者仅7800余人。
战争期间,韩军曾多次陷入整体性混乱,其统计数字水分很大。美国 军方的数字虽然也有过变动,但相对来说前后比较一致。

据美国方面近年的数据统计,在整个战争中,美国 军队共计阵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余人,负伤103248人,被俘后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踪,估计也只好归于死亡一类。共计损失169300余人。
战史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大校认为,相对于韩国 军队来说,美国 军队这个统计数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国的国家体制,在死亡人数上不太可能出现大的差错,否则如果有人没有列上阵亡名单,刻上朝鲜战争美军阵亡将士纪念牌,那么死者家属肯定会折腾,一折腾,舆论界掀起的轩然大波会让合众国政府极为难堪。
笔者与徐焰教授持相同看法。不过对于美军的伤者数字,笔者认为或有偏低之嫌,按常规战争的一般规律,伤与亡的比例大致符合一比三的统计概率,而美军的战场救护条件较好,伤者所占比例似应更高,中国 军队战场救护条件远不如美军,伤者比例似应更低。

其它国家军队损失情况为:

英国:阵亡710人,负伤2278人,失踪1263人,被俘766人,共计5017人。
土尔其:阵亡717人,负伤2246人,失踪167人,被俘217人,共计3349人。
澳大利亚:阵亡291人,负伤1240人,失踪39人,被俘21人,共计1 5 91人。
加拿大:阵亡309人,负伤1055人,失踪30人,被俘2人,共计1396人。
法国:阵亡288人,负伤818人,失踪18人,被俘11人,共计1135人。
泰国:阵亡114人,负伤794人,失踪5人,共计913人。
希腊:阵亡169人,负伤543人,失踪2人,被俘1人,共计7 1 5人。
荷兰:阵亡111人,负伤589人,失踪4人,共计704人。
哥伦比亚:阵亡140人,负伤452人,失踪65人,被俘29人,共计686人。
埃塞俄比亚:阵亡120人,负伤536人,共计656人。
菲律宾:阵亡92人,负伤299人,失踪57人,被俘40人,共计488人。
比利时、卢森堡:阵亡97人,负伤350人,失踪5人,被俘1人,共计453人。
新西兰:阵亡34人,负伤80人,被俘1人,共计1 1 5人。
南非:阵亡20人,失踪16人,被俘6人,共计42人。
日本:阵亡数人,被俘1人。
以上合计,其它国家军队兵员损失约为172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 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 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 计数字是:联合 国 军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字中,估计由中国 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即使按联合国 军方面承认的最低统 计数字,中国 军队与联合 国 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 国 军火力强度高于中国 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 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 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 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

联合 国 军方面宣布在战争中 共杀伤中朝军队142~1 50余万人,其中包括中国 军队92~100余万人。这个数字是根据美军战 场指 挥 官的观 察报 告累 加而得到的,水分极大,大大地高 估了自身的战果,也直接误 导了第八集团军司令官和联合国 军总司令对战 场形 势的基本估计。联合国 军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国 军队前线兵员数量,屡 屡发起屡 屡碰 壁的攻 势,与此有很大关系。

中国 军队虽然前后有190余万人的建 制部队先后入朝 轮 战,并在战争中陆续补充兵员50余万人,但在朝最高兵力为135万余人,其中还有近2/5的兵力是属于伤 亡概 率相对来说很小的东西海岸守备部队或后方勤 务、铁 道、工 程 部队,不可能在承 受联合国 军如此巨大的杀 伤之下,还能守住一条稳 固的战线,并把进 攻发 展到 联合国 军阵地的防御纵深。
至于中国 军队的被 俘数字,那是经过逐个清 点,还是准确的。
在战争中, 美国 军队共消耗作战物资7500余万吨,是中国 军队的13倍,其中弹药一项即达330万吨,也是中国 军队的13倍;开支战费200亿美元,是中国 军队的8倍。这个花费,仅次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消费。的确是世界首富,大方,阔绰,奢侈。也很浪费。

当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这场战争实在是留给了后来的中国人太多享用不尽的财富。
——整整50年前,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举将十六个国家的联军击败在邻国的土地上,以无可争议的胜利宣布了自己的强大,彻底夺回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应有位置。如果说建国前的国内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之战,那么朝鲜战争便是新中国不折不扣的“立国之战。”
历史,再一次证明了毛 泽 东的远见卓识,包括毛 泽 东自己也没有想到,抗美援朝竟取得那么多那么大的胜利,一百多年来犹如一盘散沙的中国人面对强敌焕发了空前的团结。因为战争的胜利,国内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外交上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军事上则一扫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国形象。打出了一个世界军事强国;连经济上也因为人民奋发图强,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复。
例如在永垂共和国史册的“清长大捷”胜利之时,正值中国著名经济学者马寅初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直到晚年马寅初还激动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志愿军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边鼓掌边高呼“毛 泽 东万岁!”、“新中国万岁!”,时间竟长达十余分钟,实为国际会议中极其罕见的景象……
李峰先生在他的著作《决战朝鲜》中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的——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没有正眼看过中国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 那”这个蔑称从“清长之战”起一夜间在日本大众的口语中消失,连沈阳战犯管理所的日本战犯也是在此之后才开始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

整个西方世界也震惊了,打败十六国 联 军的国家竟是不久以前的“东 亚 病 夫”!
美国人说得最直接:“美国传统的理想和正义观被中国的大军粉碎了,美国人大概从未受到过如此严重的创伤和挫折!”东方通麦克阿瑟沉痛地发现自己的中国知识旦夕间全部过时了:“必须从这样一个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

美国从此承认新中国是一个巨人……

对这场大捷评价最精当的是英国牛津大学大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他在自己所著的《清长之战》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这是一场改变世界和历史的战役,中国人大胜!

当时,中国人民最兴奋。出兵的消息终于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报让无数中国人流下了热泪。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中国举国上下都在狂欢。中国人没有理由不狂喜……仅仅五十年前,两万多人的八国 联军打败了拥有两百万军队的清政府,闯进中国首都,逼得中国的皇帝、太后“狩猎西安”;仅仅五年以前,日本军队还在横行中国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间饱受各式各样强盗欺凌,被别人闯进家里狠打的中国人民简直不敢相信,新中国成立才一年,中国的军队竟能主动迎战杀出国门,十来天就在邻邦的土地上将十六个国家的几十万联合国 军杀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彻底信服了毛 泽 东在天 安 门城楼上所说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话,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从此,曾是一盘散沙的中国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着无数个新的目标发起冲击,国内的反动势力则偃旗息鼓……

中国的新纪元开始了。(见李峰先生的著作《决战朝鲜》)

除此之外,这场杀出国门的战争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如,朝鲜第三次战役时,李奇微因决战失利,决定弃守汉城。
对于当时的混乱场面,李峰先生是这样写的:“一批批士兵缓缓拥过汉江桥,庞大得看不到边的机械化部队从江面上的浮桥上慢慢驰过,重型武器将浮桥压入了冰层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 共 军只要用重炮轰几下,第八集团军就完了!’
韩先楚就站在离李奇微不远的地方,他知道敌军正在溃退,他已经下令全力追击,十几万的美军就挤在那座桥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门都行,然后对着汉江桥轰上一阵……唉,一门都没有,炮兵跟不上来……他的军队只能像人类最原始的军队那样赤着脚在雪地里奔跑……韩先楚狠狠跺了跺冻得铁硬的泥土……”
而打到后期的“金城战役”时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这样写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时,浓云低垂,天地间一片昏暗,天气闷热得让人窒息。中国 军队一千零九十四门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齐声怒吼。东起北汉江,西至下甘岭,几十里的敌军阵地上浓烟滚滚,铅色的阴云被映成一片紫红。短短二十八分钟内,一千九百吨炮弹在被倾泻到南韩首都师、三师、六师、八师阵地上。
二十八分钟内发射一千九百吨炮弹,这是战争初期中国 军队根本不敢想象的事。这是中国 军队在抗美援朝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击,也是中国 军队第一次占据了战役地面火力优势。此次炮击的重点方向,中国 军队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门左右,密度达到了二战中打得最激烈的苏德战场上的一般标准。《美国第八集团军简史》记辞:‘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头上呼啸,在呼啸中,他们前赴后继攻击这个地区的大 韩 民 国防线。在共 军的猛攻下,前哨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打垮了。’
中国战史记载:‘敌集结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钢厂刚出炉的铁水,灌满了山沟、平地,顷刻间,敌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军基里上尉这样描述道:‘我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边的无线电员和中士都阵亡了。而我连前往增援的六连也只剩下十几个人。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地,中国兵发射的迫击炮弹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
同时,中国 军队正在从体制上由国内战争比较原始的军队组织系统向现代化军队结构过渡,并破天荒地开始组织步、炮、坦、工诸兵种协同战。而且,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空军也白手起家,将残酷的朝鲜战场作为训练基地,神话般地从一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到拥有二十三个航空兵师、近三千架飞机,其空战的实力仅次于美苏;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从一百多支各国空军中的倒数位次跃居世界空军第三位。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朝鲜战争,我们的军力绝对提高不到这么神速。

这些不知道能不能帮你!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没有出现过在战争结束前夕,胜方还阵亡重要将领的情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11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忍冬草的寓意明朝的开国功臣中有哪些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