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中,姜太公钓鱼的鱼钩是什么样的?直的,就是一根针直的,没有鱼饵没有倒钩直的没有鱼钩。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头稚子学垂纶...
《封神榜》中,姜太公钓鱼的鱼钩是什么样的?
古人用什么做鱼钩钓鱼?
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的鱼儿不应人。这首诗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最近儿子在学这首诗,无意中让我想起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渔具可供渔友们垂钓,在古代没有现在发达的科技,用什么钓鱼呢?
鱼竿,在两千多年前,鱼竿这种垂钓工具就已经在我国出现,诗经中对其有所记载:“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描述了古人持竿垂钓的一幅景象,古人对鱼竿的尝试有树枝、芦苇、竹子等,从而发现竹子是一种理想的材料,竹子中空结构,更加轻便,并且韧性也更好。
让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话说姜子牙的在河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还不一定能钓上鱼,更别说是直钩了,但是姜子牙就是直钩还不用鱼饵就钓到了很多鱼,不愧为神人也。
据历史记载,古代钓鱼的鱼钩最初是将竹条或木条两头削尖包在鱼饵中,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骨头磨制的鱼钩,再后来有了铁制的鱼钩。
还有一种鱼钩是听老辈人讲的,用两片或三片像竹叶中间宽两头尖的片子,用麻线拴住将蚯蚓或者蚂蚱捏起来夹在中间,当鱼把鱼饵吃到嘴里,竹片会张开卡住鱼嘴。
鱼线则是用麻线,再稍稍时尚一点的就是将结茧蚕体内的丝浆收集后,人工拉成单股粗丝,自然干燥后形成的丝线,柔软、光滑、透明、强度大。鱼竿,古代人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多说竹子砍下来是弯的,用火烘烤之后再用重物压直就可以了。
鱼漂,最初没有鱼漂,发展到后来有的有用鹅毛,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逐渐使用鱼漂,再后来有了铅块。鱼饵,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饵料,都是用一些昆虫之类的,比如现在钓友们一直在用的蚯蚓,蚂蚱。
姜太公钓鱼的时候钓具是什么样的,究竟有什么目的?
姜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
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国之栋梁,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