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总是强调嫡长子继承制,难道嫡次子什么都得不到吗?嫡次子肯定不是什么都捞不到的,毕竟出生在帝王家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嫡长子...
古人总是强调嫡长子继承制,难道嫡次子什么都得不到吗?
嫡次子肯定不是什么都捞不到的,毕竟出生在帝王家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如果嫡长子是天子的话那么这些嫡次子就是诸侯,如果嫡长子是皇上的话那么这些嫡次子就是王爷,可以说他们的身份只比嫡长子要差一点并不是什么都得不到,而且宗法制当中最信任的就是亲戚关系了,所以一般嫡长子都会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自己的兄弟们,不过后来因为王爷造反的事情太多所以有所收敛。
一、嫡长子制度的好处嫡长子的好处就是能防止皇子之间的内乱,皇上提前给所有的皇子说了下任继承者是谁那么他们就不用争了,如果皇子之间安稳了社会发生动荡的可能性也小了,而清朝就没有吸取这样的一个教训,她们没用嫡长子制度也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所以才会有了九子夺嫡这种事情,因此后来雍正才干脆就设立了秘密遗嘱制度。
二、嫡次子的不同嫡次子处理方法并不是继承不同这么简单,他们从生下来就和嫡长子不同,在地位方面不用多说嫡长子的地位肯定是要比嫡次子更高的,其次在一些细枝末节方面嫡长子和嫡次子也不同,举个简单例子嫡长子从小的教育方式就和嫡次子不一样,嫡长子从小就被作为继承人培养所以受到的教育要更加高深,但是一旦嫡长子死亡了嫡次子没有能力继承也是很大的一个麻烦。
三、民间也用嫡长子制度前面说的都是帝王家为什么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在民间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只不过他们继承的是家产而不是皇位,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和嫡长子的母亲有关,嫡长子的母亲一般都为家主的发妻地位要比小妾高的多。
古时候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来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从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区别后,他们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个孩子曰嫡长子。除正妻外,其余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个孩子就叫长子,也叫庶长子。
当然现在很多人都误认为古时候实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实际上在古代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承认一个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话还会遭到严惩。
比如在秦朝被发现一个人有两个妻的话,就会“夫有二妻则诛”。又比如在唐朝则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再比如在明清时期则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说现在人认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么在解释了相关的误区后,长子、嫡子、嫡长子都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之间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这里就有澳古君来为大家一一解答。我们都知道长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儿子,但是这个长子并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儿子,诸如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么这三者都有何区别呢?首先自西周开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财产必须有嫡长子来继承,如果嫡长子去世则由嫡次子继承(当然前提是嫡长子没有儿子,否则由嫡长孙继承),以此类推,当然如果当时的正妻没有儿子,或者说都去世了,那么就从当时的妾室中挑选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儿子为继承者。
在当时如果这位长子的母亲地位如果不高,那么他几乎就没有继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财产等的机会,当然如果这位长子的运气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诸嫡子、诸嫡孙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么他自然就能继承所有的东西,不过这个机会微乎其微。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出现了些许的变化,此时汉朝规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须要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财产等则采取“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说此时在财产的分配上嫡子、嫡长子和长子的地位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财产。
当然在汉朝财产“诸子均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原则,这条继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纳入到相应的法律当中。当时规定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只要是男主的儿子就能分到数量不等的财产,当然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当时如果出现绝户的情况,男主的女儿还可以获得男主全部的财产。
之后在元朝的时候,私生子开始有了继承权,份额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则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时如果男主没有其他儿子则可财产完全的继承。当然在明清之时,在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上制度已经趋于完整,此时在身份继承上,基本采取嫡长子-嫡长孙-嫡诸子-嫡诸孙-庶长子-庶长孙-庶庶子-庶次孙(嫡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诸孙也如此)的继承原则,而在财产继承上则采取“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儿子,不管是私生子,还是什么都拥有继承权。
当然不管如何从嫡长子的身份被确定那刻起,不出意外这个嫡长子日后就是大宗,而长子永远都只能是小宗。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在中国的皇族中就经常出现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过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候嫡长子的地位永远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长孙,然后说嫡子,再是嫡孙,再是长子。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长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举例来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继位顺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变才能上位。
还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标,他是嫡长子。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储君地位最稳固。跟朱标一样情况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是长子、嫡子、嫡长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储君身份稳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他是康熙长子(其实也不是长子,只不过前面的四个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废太子胤礽是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长子。康熙帝其余的儿子,都不是嫡子。所以当胤礽被废后,储君之争就乱套了。大家都觉得有戏,于是便演变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尽管刘邦非常喜欢刘肥这个儿子,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刘盈不死,刘肥也没有资格继位。
以上举例,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大致情况。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笼统来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继承顺位要低于嫡长子。庶出的儿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继位。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个。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这情况叫
“平妻”
这种“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能与原配所生的嫡长子完全对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儿子也应该被视为嫡子。但是小妾在没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依然要被视为庶出,不能“子凭母贵”。
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说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为他是嫡长孙。其实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因为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为太子继妃;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吕氏后来被扶正,他也一样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这就是礼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与朱允炆是不是嫡长子没关系。朱元璋考虑的更多的,还是外戚的问题。(朱允熥的母族太强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总的来说,嫡长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内)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古时候的嫡孙与嫡次子,在家里的权利谁的更大?
在我国的历史中,有着很多的权贵家庭因为争权夺势搞的家族四分五裂,如果是普通的家庭,可能家庭的收入刚够温饱,这样的普通家庭争权夺势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家庭中孩子的也不会去争夺在家里的权利,就算争出来也没有什么意义。而我们今天就是来讲一下在我国古代历史中这些权贵家庭中的争权夺势。
在历史中的普通百姓家庭,自己的孩子都是要平等的,从孩子吃饭到衣服都要一样,甚至以后结婚盖房子双方也都要一样的东西,房子修建的格式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等到将来留下的财产孩子分配起来也很简单。
为什么要讲究公平呢,因为在我国历史中向来都有女轻男重的思想,这样一来等自己老了以后在财产分配上保持公平,才不会让别人留下话柄,如果家庭中的孩子非常多的话,父母照顾最下的那个肯定是最多的,因此等到父母老了以后,也是要跟最小的孩子在一起生活的。
但是在我国历史中的权贵家族或者是帝王家肯定是不一样的。
从权贵的家庭中,是相对于在孩子们中挑选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做下一代的继承人的。但是同时也会看这些还在的品德,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
在帝王家的时候,经常会通过皇帝的喜好来挑选下一任继承人,后来为了公平起见在历史中就成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意思如果自己有嫡子的话,那么在家里他的权力是最大的,但是如果嫡子不幸发生意外的话,这样长孙与次子两人谁的权利更大一下,谁会被列为下一任继承者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
评判的标准就是两人是不是嫡出,如果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那么肯定是嫡出的才有这种资格,庶出的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如果两个人都是嫡出的话,那么选择继承人就有了很多的麻烦,历史中有好几次战争就是由于在长孙与次子的选择中有着不同的意见而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帝王家,那么就会看当时的皇帝他的选择,如果皇帝选择了长孙并没有选择次子,那么继承人就是长孙,相反如果皇帝选择了次子而没有选择长孙的话,那就是次子,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谁手中的权利大,谁的话语权就高。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在皇宫中的正宫娘娘有统率后宫的职权,言行举止皆为后宫佳丽的表率,正宫娘娘生的儿子是封太子,继承皇位的首要人选。正宫娘娘或妻子所生的女儿是公主,是大小姐。可以说是丈夫有志妻有荣,子凭母贵,女依母娇。庶出为妾所生,妾是男人们用金钱买来的,她从进夫家就不属于自己了,她的自由,她的人身安全全部掌握家夫家人手里。妾只是男人的性欲工具,没有地位,没有人权,没白了就是奴隶,奴隶所生的子女当然就是奴隶了。
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家族家庭中均有着重要的地位。皇室中的嫡子有皇位的继承权,名门望族中的嫡子有财产遗产继承权。在古代有立长立嫡的规矩,嫡子女年龄不算最大,可比较庶子女就是最大的。非正妻所生的孩子统属庶出,有名份的妾属则室、偏房或皇室嫔妃,她们的存在被社会认可,但所生子嗣也是庶子,无名无份的姬妾更无地位,所生子嗣属于庶子,家庭地位与奴隶等同。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下,嫡庶的区别就体现在地位的尊卑和财产的继承权上。嫡子女的地位永远商于庶子女,庶子女在嫡子女面前永远矮人一一节,低人一等;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嫡子女比庶子女幸运多了。嫡子可以继承父业和财产,庶子没有继承权。嫡女嫁人做大,做皇后做正妻。而古代有权有势的男人是不愿娶庶女为妻的,庶女只能与人做妾。甚至有的庶女嫁入豪门都难,只能与贫穷为伍。这就是古代,这就是男尊女卑不平等的封建社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