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前 辅政大臣张辅为何一言不发 以他的身份背景 为何会对王振不做任何动作

发布时间: 2022-06-14 11:00: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土木堡之变,一个太监是怎样改变了明朝的历史?明正统十四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这一历史事件,这一连串的事件直接...

土木堡之前 辅政大臣张辅为何一言不发 以他的身份背景 为何会对王振不做任何动作

土木堡之变,一个太监是怎样改变了明朝的历史?

明正统十四年,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这一历史事件,这一连串的事件直接导致明朝国内动荡、新皇帝短时间内继位、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的结果,也是由于这一历史事件,使得大明王朝产生了由初期到中期的转折点。那么,这一历史事件究竟是怎么样发生的?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几位辅政的旧臣,也是死的死,老的老,朝廷的大权,逐渐落到了王振的手中。王振是陪伴在英宗身边的一个太监,他利用英宗年幼无知,经常哄着他玩,给英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明英宗正式登基之后,就提拔王振执掌司礼监,成为太监中的领导。太皇太后死后,王振利用手中权力结党营私,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的人,而且遍受贿赂,大肆贪污,使得朝廷上下鸡犬不宁。


当时,皇宫门前,原立有一块铁碑,上面刻着明太祖朱元璋关于永远禁止太监干预朝政的诏令,王振公然将它移走。后来,由于皇帝宠信,朝廷大事竟是由王振说了算。文武百官凡有得罪了王振的,常常被迫害至死。至于王振生活的奢侈,更令人瞠目了。他在皇城东边修建了一座宅第,宏伟程度可以同皇宫相比。

与此同时,中国北部一个叫瓦剌的蒙古部落渐渐强盛起来。到明正统四年(1439年),首领也先掌握了部落大权,他不满足于安居在蒙古,常常向南方侵略,骚扰明王朝的边境。为了粉饰太平,王振竟然把这事关国家安危的重要军情隐瞒下来,不向皇帝汇报。而他却在暗地里同瓦剌也先做交易,送给他们大量金银财帛,求他们退兵。瓦剌也先得到了甜头,也就更加频繁地来骚扰明王朝的边疆。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七月,也先又派了一批人到北京来,名义上是进贡马匹,实际上是想发一笔横财。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看中了这一点,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这一次,他们来了两千人,却要求按三千人给予赏赐。王振被也先的这种欺诈行为激怒了,下令按实际人数给赏,虚报的一律不给。也先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指挥瓦剌军队兵分四路,大举向明王朝发动进攻。

也先亲自率领的一路蒙古军队从山西大同攻入,军纪松散、战斗不力的明王朝军队哪里经得住蒙古军铁蹄,边境的守军纷纷瓦解,向内地逃生。瓦剌入侵、边境失利的战报不断传入京城,朝廷上下慌了手脚,英宗赶紧召集众位大臣商议对策。王振想出一个孤注一掷的办法,就是由皇帝亲自率领全国的军队出征,将瓦剌大军吓回北方去。


时年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完全不懂得军国大事,一切听任王振指使。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谦竭力劝阻英宗出征,却遭到王振的反对。文武百官尽力劝说,英宗还是一如既往,不予理睬。于是,明英宗发布诏令,由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城,他亲自率领五十万大军去征讨瓦剌。

两天后,这支完全没有做准备工作的军队仓促出发了,士兵们连这次进军的任务都没搞清楚。一路上,王振一伙则乘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命令沿途官府进贡名贵特产。由于后勤粮草供应跟不上,士兵们缺少军粮,饥饿难忍,一路骚扰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逃走。加上连日阴雨绵绵,士兵生病的越来越多,还没走多远,就死了不少人。等到大军经过居庸关的时候,文武百官请皇帝就驻扎在居庸关上,以这里做大本营,王振仍不同意,大军又向前到达宣府,此时又遇狂风暴雨,而边境各处的告急文书又纷纷传来,大臣们都要求皇帝停留下来,不要再盲目冒进,但是王振却大发雷霆。

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进入大同。这时,王振又忽然同意回师,五十万大军就这样转了一大圈,却连一个瓦剌士兵也没见到就往回转了。这时,大同总兵郭登提出退兵的路线,应由大同向东南走,经过蔚州,进紫荆关,就是北京的地界了,这条路既安全又便捷。王振恰好是蔚州人,他突发奇想,要把皇帝带到他家乡去做客,以显示他的威风,皇帝于是欣然同意。可是,大军走了四十里,王振忽然又想到,这五十万大军从蔚州走,一定会踏烂大片庄稼,家乡的人难免要怨恨他,于是他又改变了主意,不许再往蔚州进发,命令大军掉过头来,仍然从来时的路线由宣府回北京。


这时,瓦剌首领也先已经掌握了明朝大军的行动情报,打算乘机从后面袭击。明朝大军这么一兜圈子,刚好让瓦剌军队追了上来。眼看瓦剌大军逼近,王振命恭顺侯吴克忠和他弟弟都督吴克勤留下断后,吴家兄弟奋勇苦战,双双战死,明军纷纷溃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缓又领四万人去支援,经过鹞儿岭时,中了瓦剌的埋伏,也全军覆灭。第二天,明军退到了土木堡,这时太阳还没落山,大军离怀来县城只有二十里,众将领要求赶紧向怀来县城前进,只要进了城,就便于坚守了。可是王振却因为运粮草和他搜刮的财宝的后队还没跟上来,坚持要在土木堡宿营。

土木堡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尤其是没有水源,士兵挖井挖到两丈深还不见水。它的南边十五里有一条河,但已被瓦剌军队抢先占领了。而明军因为缺水,人饥马渴,都无力再行动,更不要说作战了。这一夜,瓦剌军队完成了对明军的包围,天亮之后,瓦剌军队收紧了包围圈。但是,明军毕竟有数十万之多,而瓦剌军队不过两万人,所以也先也不敢轻易发起进攻。结果他想出一条诡计:派使者来,要求同明军议和。王振当然求之不得,马上让皇帝发下诏书,同意议和。瓦剌军队假意后退,王振也不探听敌人虚实,马上命令明朝大军向怀来进发。数十万军队急急忙忙行动,顿时乱了阵势,而也先已命令骑兵冲杀过来,明军纷纷丢下刀枪乱窜,互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真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明英宗在亲兵护卫下突围,连冲几次都冲不出去。结果,明英宗被瓦剌军队掠走,王振死在乱军之中,英国公张辅等五十几位大臣战死,明军死伤数十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年幼无知,宠幸太监王振致使宦官专权,后来瓦剌攻打明朝,王振撺掇皇帝亲征,导致在土木堡皇帝被敌人俘虏。
太监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出了各种馊主意,让明军大败,最终让明朝逐渐走向覆灭的终点。
因为当时的皇帝非常信任太监王振。最终导致国家变得非常衰弱。最终让蒙古的一个部落打败了明朝俘虏的皇帝。

叙述土木堡之败的原因?

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
1、宦官弄权,大明军队作战目标不明确。王振这个大宦官一直把持着统帅军队的大权,英宗皇帝不闻不问,凡事唯王振的决定行之;五十万大军随意出征,从其进军路线上来说:北京——怀来——宣府——大同——紫荆关——宣府——土木堡。大军从其进攻路线上来说,从未能主动出击过,一路被动挨打。
2、作战指挥者不懂军事。部队的作战不仅仅是杀敌,还有后勤等等诸多方面,但王振这个实际上的大军统帅居然不懂这个道理,甚至对于最基本的任何排兵布阵,任何军事策略都一无所知,,这又何谈胜利呢?在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却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
3、没有任何作战技巧。从大军出征到全军覆没,实在是看不出任何作战技巧,无非是在疯狂的跑,在躲避也先的骑兵部队。仅有的几次成国公朱勇,后卫将军吴克忠的后续部队阻击战,也是毫无战法的以卵击石。这一点从大军驻扎在土木堡时,不距离水源扎营的例子中,也可以得到体现。
4、最高指挥者不听劝谏,一意孤行。无论是明英宗还是太监王振都没有听取任何的正确建议,提出正确建议的人太多了,如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廉,吏部尚书王直,大同总兵郭登,内阁学士曹鼐,可他们两个都没听信。
5、军需补给,后勤供应没有保障。五十万大军,随行役夫就应该有数十万之多,王振对这些事情根本毫不过问,加之催征太急,补给根本来不急准备和供应。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
望采纳,谢谢。

大明名将,堂堂国公被一小小太监欺压,为何背后反映的是大明朝局变化呢?

说起明朝的名将,张辅可是非常有名的。张辅是朱棣手下大将张玉的儿子,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死之后,张辅继承父亲的军职,成为一名军事统帅。从此,他的军事生涯犹如开挂一般。在靖难之役中,张辅随朱棣南征北战,因战功显赫而被封为英国公。永乐年间,张辅曾两次率军平定安南,也曾承朱棣北伐蒙古,立下无数战功。张辅深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代君王的信任,位极人臣。

王振

  可是,在正统年间时,年已约7旬的张辅居然被一名小小太监欺负,害怕地只能一味忍让。

《明实录》:庚午,太监喜宁侵太师英国公张辅田宅,辅不从,宁弟胜及其自净家奴毁辅佃户居室,殴辅家人妻堕孕死。辅诉之,宁得宥。法司鞫胜及其家奴俱当杖。上命胜赎罪,谪自净者戍广西南丹卫。胜言辅亦擅收自净奴,上宥辅罪亦谪自净者于南丹。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

喜宁

  这是发生在正统十二年的事情,太监喜宁侵占张辅的田宅,喜宁的弟弟打死张辅家人已怀孕的妻子,一尸两命。这事闹到皇帝那里,双方又相互检举对方窝藏自净者(即阉割后却当不了太监的人,古代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太监)。朱祁镇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了结此事,显然张辅吃亏了。此后张辅自知斗不过喜宁,多次被喜宁欺负,敢怒不敢言。

喜宁

  喜宁在土木堡之战中曾随军,兵败后还投靠了也先,被朱祁镇设计杀死。在正统十二时,喜宁应该是王振手下的小太监。即便是这么一个小太监,却可以骑到英国公张辅的头上。可想而知,张辅是多么委屈。喜宁只不过是王振手下的小太监,张辅未必会害怕,他害怕的应该是王振。 

  史料曾记载,王振专权时,大臣很害怕王振,唯有张辅可与王振对抗,王振也唯独尊重张辅,可见当时张辅并不惧怕王振。不过,这事应该是发生在正统年初,那时王振权势还没那么大。到了正统末年时,王振已权倾朝野,恐怕张辅也无法与之抗衡。

《明史·张辅传》: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朱祁镇北狞

  张辅被喜宁欺负时,王振并没有出面,明英宗朱祁镇却站在喜宁这一边,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如果这事发生在永乐朝,太监与国公之间发生冲突,朱棣肯定毫不犹豫地把太监杖毙,但在正统朝,朱祁镇却站在太监这一边,对付朝廷功臣。

本文标题: 土木堡之前 辅政大臣张辅为何一言不发 以他的身份背景 为何会对王振不做任何动作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54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古代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如何下达命令管理国家的如何评价/解读川普竞选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