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把传统定义为文化,这样对吗

发布时间: 2022-06-14 10:0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几类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

好多人都把传统定义为文化,这样对吗

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几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以及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

1、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小说,如《诗经》、《楚辞》;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时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2、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盂兰盆(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3、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4、语言文字

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和平话土话。 

5、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传统文化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分类,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综合论述,不知你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认识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定义的综合论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场专题讨论的文章提交基本结束了,今天我们将举行集中讨论。在集中讨论之前,我想就这些天来提交的文章尝试进行综合论述,不到和不完善之处,还请网友们指教。 这次讨论,原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和表现形式做一个考察。事先我也知道,分歧一定很大。当然没有分歧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不过从这次的讨论中我感到了一点共性,就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的关注,好象很少有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了。不过,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这里持“传统主义”的人居多的缘故。 就所提交的文章来看,涉及传统文化的定义和态度的居多,也有从具体文化现象入手的,比如唯美之思兄的《嵇康与中国的个人主义传统》,孔仰木兄的《传统文化和武侠文学和金庸》和管剑刚兄的《胡适与传统文化》,由于第一次讨论不涉及传统文化的具体论述,所以放到以后来谈这些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就提交的文章来看大致有这几种看法: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科学、艺术、教育等等,无一不可以入咱们的话题,但记得一定是在全国来说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才是咱们讨论的范畴(不管精华还是糟粕),切不可把自己的家训一类的搬到台面上来。 2、说到了传统文化人们往往就说到了儒释道三教.不管怎么定义,我都反对将释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 这是以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替代定义的。 3、我以为,一切过去的东西都应当是传统的组成部分。爱国的,卖国的,抗挣的,奴性的等等都是传统。再一点就要说说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大家一定不能忽视,中国地大人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点——这也是传统的组成。 这个意见强调了地域性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4、中国传统文化严格说应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以强力严重干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现实功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等等.鸦战前外部文化虽然也有参入\流入,甚至有的规模还很大,但那都是文化的自然融合.这种融合由于是在中国文化根基自愿\缺补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这种融合是有机的,融合后的文化不断形成新的传统中国文化.这这种融合文化,同外来文化强力参入\并对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起主导影响作用的所谓"融合"有本质不同."强力融合"的文化,结果只能是两个水火不容的结果----根本方面的同化和被同化. 此点是以阶段性替代定义,符号兄也有此意见,但他提出以“五四”为分界线。 5、我个人提倡使用外延定义来代替内涵定义,即历数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目前的讨论显然主要侧重在“思想”的方面。从一个文化的思想主流出发,我们还会涉及到与此相关的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共识、政治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等,另外还会涉及的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与这些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共识、政治体系和风俗习惯的相互作用。我们这个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的对象无疑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以中国为地理中心的、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思想主流。 6、我同意将传统划为五四时期之前,是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思想、作风、制度等。但传统文化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是在某一段时间相对稳定,这段时间定位多久?可定义为至少100年。传统文化就是传统和文化二者的交集,一句话,它是在五四时期之前稳定相传100年以上的具有特点的人类适应社会与自然的生活手段和模式。 7、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高层次、最完美的哲学,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真理,是解释宇宙、人生、社会和宇宙万事万物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吴俊善) 8、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不能称之为中国文化,而应当称之为中土文化(从文化意义上讲,有佛法的地方才能称中土),他是一个修炼生命的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它的巅峰就是禅宗。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易经(不完全是周易)是根本,禅宗是巅峰。 9、我所说的传统文化,指历史悠久的那一部分,而不是指近代甚至明清时代,一般说来,我只看唐朝以前的书,唐后,宋代看一些词散文元代看些散曲戏剧、明清则看些小说,但这只是一般的阅读,与真实的阅读是有些区别的。 这话其实也是以时间定义传统文化的,而且走得更远了,以唐以前的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10、传统文化研究的方向,我想可以简单分为两部分:一是整理国故,上溯中华文化源流,下考历代兴亡,发微阐幽,订正谬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二是进行扬弃,为今所用,或者为目前中华崛起开路,或者为后来万世开太平。 传统文化起作用的领域,我想主要是政治模式,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社会经济的组织方法,再就是百姓的思想观念所支配的日常行动。其实也是有点“士”和“百姓”分开的意思,这个分法可能为人垢病,可惜,中国的传统如此,我对传统文化读书观察的结果也如此。现在的中国,这个鸿沟也存在着。 传统文化研究的样本,一是大陆,二是海外。大陆传统文化的中断和变革彻底,其实已经“全盘西化(马克思列宁化)”了,传统文化,多数停留在学术层面,对百姓生活影响不大。海外则主要是港台东南亚和西方各国唐人街社会,这些地区的早期移民文化水平不高,保留到现在的,多是平民化的中华文化,从这些地区的迷信传统也可略见一斑。 满楼兄此旧贴很有价值,所以我从以前的讨论专辑中特地转了过来。 11、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大不相同,不宜追求统一的定义。因为中西文化的核心源流完全相反,在路向上根本不同,要把这样截然不同的东西糅合到统一的“文化”概念里,其所能够概括的内涵与外延也碍难重合,最终不能够对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中华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于:氏族社会的道德主义遗产、农耕社会的人生经验和宗教情感主义,其核心源流是道德主义;西方文化的三个相应思想来源是:丛林法则、游牧社会的人生经验和宗教极端主义,其核心源流是丛林法则。 老田兄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明确地置于中西文化比较中,很有启发性。 12、文化,是实践领域最广;时代象貌最真实、完整的人民大众对最贴近生活、最现实的--现实中最突出及至最不突出的;科学理念浅化到惯常状态下(随生活用品渗入)最扎实、实用的;情感交流中最敏感、深刻的直至社会体制上最细微、晦涩的……事物及其发生,取得种种狭缢浅显的或广域深邃的;或是正统、非正统;有渊源、无渊源的……有关真、善、美的感觉感悟或是洞察。当这些个人思想中的积极涌现以文字及某种范式的形式发泄并传播给另一些人时,就形成了文化。 传统,简单而言,就是一种对某一地域的人群的存在被证明是有效和负责的精神主宰。它以零散、圆韧和普遍的形式蕴藏在生其养其并取用于其的自然领地和繁盛不衰的人群之中。它上至宗教、社稷,下至生活习俗;大到思想体系,小到格调情趣;远可追至祖先创造文字,近可随意出入五官七窍。表面上,传统是一种流淌于文字底下(如:四书五经)、散布在街景市集之中的古旧风气。实事上,传统就是一个人的血肉之躯,一种禀赋了始祖历经千万年磨砺、适择从而恒固、传延至今的优秀神经脉络。传统的根里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思辨模式。 于先生虽未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明确定义,但他对“文化”和“传统”的论述,特别是他说的“传统的根里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思辨模式”非常独到。 13、很多人都要求给传统下一个定义,我想这种呼声大可不必,中国人讨论传统这个话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至今还未能有任何一个定义得到普遍的认同。传统这个词本就是不定义概念,定义必须使用概念,而一旦使用了概念,传统这个词就成为形而上学(科学)的东西,因为我们本就生(在)活(在)传统中,我们有什么理由科学(形而上学)地去理解传统呢? 对传统的任何解释、讨论最好还是用日常生活语言,引导人们去思考、体会传统的意义,传统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传统不是一个对象性的东西,对传统的任何讨论都必须远离哲学或历史学概念,因为日常生活语言更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体会。 现实就是传统(因)之果。现实是活生生的传统,要看清传统的面目,不在圣人之言中,也不在古经史中,更不在以往的史实中,传统就在眼前,就是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我们是传统的背负者,是传统的信使,不停地向世界透出传统的消息。我们背负着传统面对世界,面对一个已正进入盛壮时代的古希腊传统的西方世界,并不断地与之交锋,并诞下一幕幕悲喜剧。 14、“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重构先生在文中并罗列了几点对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之讨论的评判角度。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专题讨论。 综上所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分成几种方法或者角度。 一、以泛文化的广义的全面的角度来定义,此种定义实际包含了形而上的和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文化。而有些网友提出的“地域性文化”也是这种定义的一种补充。 二、以代表性的或者绝对代表性的“文化”来定义。比如以儒家文化或者以儒、道、释文化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者为是。 三、以时间性来作为区分“传统文化”的,大致有以五四、鸦片战争、唐三种分类法。此类定义很具有讨论性。 四、以“传统文化”起作用的领域为来定义的,比如满楼兄的提法。而桑子拒绝形而上学的论述方式,主张以现实生活来讨论其实也可以归入此种定义方式。 五、以比较方式来定义传统文化,比如老田先生的论述如是。这其实也是一种以全球化(世界化)视角来定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这种视角,很多网友在定义中或有不自觉的对比,但没有明确提出来。 可以说,这次讨论所罗列出来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极其表现形式已经非常全面。我们原本就不希望能有一种统一的定义,但就所提出的论述来看,基本上已经从各种方法、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有了这样的基础,我相信接下来的具体讨论我们一定能有更大的收获。而就论题如何进一步的完善,这就是现场讨论的目的所在。 另外,网友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定义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往往涉及个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此种态度将影响到其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不企图说服或者改变各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这里略过不述。我将在自己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这些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态度。 最后,关于传统文化的定义,我推荐阅读李慎之先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一文。李慎之先生的思想比较芜杂而且不成系统,我个人尊重他的求索精神,但在这里我只是提请注意他文章中所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这将有助于我们的讨论,关于“文化传统”据他自己说是由庞朴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但他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归之与“专制主义”,不知道各位网友的意见如何?我个人是不太同意的。
儒家道家和佛家,儒家主要是人与人,道家是人与天,佛家是人与心
儒家、道家和佛家。
那得看你怎么分 如物质和非物质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chinactwh.com/
http://www.zh5000.com/ZHJD/zhjd-index.htm

纵论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基础和核心是哲学,每种文化都体现在这种文化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而每种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体现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因此有些学者把“文化”定义为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也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之上产生的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农业社会基础上产生的文化。

今天我主要讲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状况。第三、概要地介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儒道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曾被亚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产生的文明”。所谓“轴心时代”就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先秦子学就产生在这个轴心时代中。与此同时,世界也曾产生过这样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这些文明对世界的发展都产生过重大作用。但这四大文明的历史命运是迥异的。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灭亡,希腊文明在欧洲大地暂时湮灭了,其文化被保存在阿拉伯国家。巴比伦文明也是盛极一时,最后终绝了。印度文明的主要标志佛教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伽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但它的壮大、发展则在中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随着佛教与本土文化(主要指儒道)的对立、冲突、融合,最后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华文明产生之后,在中华大地上从未间断过。先秦子学儒、墨、道、法等,除了墨家在汉以后一段时间内断绝外,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已经处在“无子无孙”的状态。而一种文化、一种哲学是提供人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人失去了精神家园,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所,就会出现焦虑、彷徨、不安。这是一种“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无处状态”——即不知道终极的追求和关怀;没有现实的关注;把自己作为完全独立的绝缘的个体;丧失本我和求真的状态。处在这样的“无处状态”中是最可怕的。希伯来文化由于对上帝的敬畏感而产生了许多宗教和神学思想;希腊文化是通过对自然、世界原始事迹的探索来显示人的本质而后获得自由;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则是起于对人生的忧患,这种忧患并不是基于对人生疾苦的忧患和担忧,而是对“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见不善不改”的忧患。张横渠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最关键的是“为往圣继绝学”。我们当代知识分子应该有一种对文化、对道德的热忱追求和热爱,应该继往圣之绝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儒道佛。首先是儒家,“不知儒家,不能入世”。“入世”就是“经世”、“济世”,凸显的是一种有为的精神,体现“现实”的特点。所以儒家的特征就是“入世、有为、现实”。“入世”,即关注人生和社会,这就是中国哲学最大的特色之所在。儒家关注生命的进程,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它重人事轻鬼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易传》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生命层次的揭示就如孟子所言的“恻隐、羞耻、辞让、是非之心”。

儒家的现实关怀,就在于对人的生命层次做了准确的解释。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有两种:生存和生活。生存的方式,就是人的自然的物质需求;生活方式,就是人对意义与价值世界的追求。孟子曾说“人异于动物之几希?”为什么古人这么担忧?就因为人一不小心就会把人之为人的那个东西丢掉了,那样就跟禽兽差不多了。其实每个人身上有两个“频道”:右边的频道控制生存方式;左边的控制生活方式。但现代人整天开启他右边的频道,很少开启左边的,有的人到死也不知道人生还有光明的一面。

儒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追求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关系。子曰:“仁者爱人也”。如何爱呢?“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中国古人把它称之为金律,包括两层意思:“自强不息”和“善为人母”,即“成己成人”。这是儒家的精髓。同时儒家也规定了最基本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这是“一言可以行之者”的,1992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就把它作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因为儒家的“恕”有它独特的情怀:“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儒家强调刚劲有为,强调奋斗。但人在奋斗过程中会遇到挫折,这时就需要智慧。这种智慧就是道家文化。古人云:不知道家,不能出世。它凸显的是道家“无为”的精神,体现了“超现实”特征。道家的思想还在于鲜明的批判精神: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即“历史发展的二律背反”——文明进步了,生产力提高了,但代价也很惨重。《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止,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食税”、“有为——制定规章制度”都是强为、乱为,这是违背人性的。《庄子》批判统治者“朝圣出,田剩无,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之道,非道也。”文明的社会应该是“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现实的人道却“损不足而补有余”。这是极大的不公,所以道家要极力抨击。

道家认为人的不自由就在于“物役”“情累”“心滞”“意染”——被外在的物欲所奴役;被情感所负累;整个意识被污染。道家最痛绝的是这些东西。

道家对中国人的生死的体悟也是非常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自然界中来,到自然界中去,这是自然之大化。道家认为生死有三个境界:“重生轻死”;“生生死死”;“不生不死”。

道家的“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子的“自然”不是指“日月星辰、列星随旋,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的自然界,而是指“天成天就”的本来状态,不管是人还是自然都是天成天就。

“佛教”的特征:“空”,即不真实有、假有。释迦牟尼提出“因缘和合”——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这个“因缘和合”指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条件谓之缘。世界万物都是由众多纵横交错的原因所构成,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独立的存在。所以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令:诸形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形无常的。“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

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无取。这并不是说佛教是消极的悲观,佛陀的本怀是“以苦得乐”。如何“以苦得乐”?佛教提出了许多法则,如“三学”、“五戒”、“六度”。“三学”就是:戒、定、慧。佛教的“戒”是对人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开出的药方。人生有三大毛病:第一、容易做错事。于是佛教制定了许多戒律,如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这些戒律具有普遍的伦理意义。第二毛病——人心散乱,不能集中,所以佛教提出“禅定”。人生的第三毛病就是人的“无名”,所以佛教要提出“般若之智”。“般若之智”就是“无分之智”,如不二法门、平等、忍辱。“六度”指:十戒、禅定、般若、布施、忍辱、精进。佛教的“布施”,不是“财物布施”,而是“法布施”——把道理、思想无功利地无条件地传播给大家,使人人都能明鉴自己的本性;最高的是“无为布施”——给你勇气。“忍辱”是对耻辱的忍耐。“精进”是专精和进步。这里可以看到佛教要人们要向更高的境界去提升。

所谓“佛”就是人之本性超越的无分别圆满的一种存在。怎么成佛?“当下即是”——明白“因缘和合”的道理,你就能成佛;只要明心就是佛,佛并不是在遥远的他乡、彼岸,而就在你心中,心外无处可求。

儒道佛三家文化从各自的方面对中国人的生命、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影响,其终极就是寻求符合人性的最本质的存在。按照这种文化生活的人就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存在。

最后我用佛教的语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境由心起”。“境”是外境,靠人的心、意念、主观去转换。这种主观与主体紧密联系,是一个意义与价值的存在;这个意义与价值的世界是由人心去创造、显现。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也是正确的。但是处于相同的境遇、相同的状况,不同素养的人、不同心境的人认识是完全不一样的。诚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心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必须继往圣绝学,提高精神境界,升华生命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三种和平思想
蔡德贵在《学术周刊》上撰文说,中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的和平文化源远流长。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就指出:“(中国人)统治别人的欲望明显要比白人弱得多,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的态度就是宽容和友好,以礼待人并希望得到回报。”无独有偶,中国近代名人辜鸿铭在回答欧洲人民到哪里去寻找取代军国主义的新的道德力量时说:“我相信,欧洲人民会在中国——在中国的文明里找到它。自从2500年以前孔子的时代开始,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发生过像今天在欧洲所看到的那种军国主义。在中国,战争是一种意外事故,可是在欧洲,战争则是一种必需。”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三大派的和平论:秩序的和平论——儒家,行动的和平论——墨家,取法自然的和平论——道家。他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着中国的和平文化。

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所用词汇的内涵做一些约定。“文化”的定义,在本文是指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和“文化”不仅指今天国家地理版图的中国,也包括历史上的中国(版图有变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还涉及到中国出现之前的、中华民族形成之前的有关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精华与糟粕是一对相互对比而存在的概念词组,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灰色区域或中性地带。对精华与糟粕的判断,既有主观的故意,也有客观的标准,而两者往往又存在着空间重叠区和时间重叠区,上述因素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在精华与糟粕的评判上发生歧义。

有鉴于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时,笔者建议从如下诸多方面切入主题:

1、评判权。从时间上说,涉及前代人的评判权,当代人的评判权,后代人的评判权。从空间上说,涉及到政府(官方)评判权,民众(民间)评判权,学者评判权,以及当事人评判权。在这里,最终评判权的缺位是可以接受的。

2、评判的依据。某种文化或文化现象是精华还是糟粕抑或灰色中性,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评判依据。笔者建议使用的依据包括,一、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否有利?二、这种文化对当事人是否带来生存乐趣?三、这种文化对当事人的心灵是导致堕落还是促成升华?四、这种文化是否伤害了其它人的生存与乐趣?

3、文化效应的多样性。文化不仅存在着使用者追求的功能,而且也对使用者和其它人产生着广泛的效应。这些效应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或者说,既可以成为好的,也可以变成坏的。这里的问题是,对某种文化的识别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对的心态,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效应。与此同时,当事人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对同一文化的不同评判。如果人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良好的修养,那么就可以更宽容地对待不同的文化形态,而且也可能更多地吸收某种文化的有益的一面。

4、文化形态实际上是与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中国北方缺水地区的人们,与中国南方多水地区的人们,他们在卫生习俗上的文化表现,可以说主要是客观条件的问题,而不是人性的差异。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信息载体对文化形态具有强大的作用,中国的方块汉字,既促成了中国大一统国家的超前形成(对比欧洲而言),又促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诗词、对联、字谜等等文化形态。

5、任何传统文化都是该民族和该国家的生存标记或印记。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是有其历史价值的,我们今天的人可以对其进行评判,但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也不要浅薄地嘲笑,而是应当封存其记忆,或者选择其中对今天有益的成分来继承和发展。例如,笔者曾经说京剧是“亡国之音”,其理由是当时的清朝的达官贵人陶醉其中,消费了大量的时间,失去了对西方的新兴科学技术、创新的社会管理的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兴趣和机会,从而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中惨遭失败;显然,这是从文化艺术的社会功能角度进行的评判,而不是从历史的综合角度进行的评判。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京剧实际上则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6、弱势群体或特殊群体的文化,以及少数人和个别人的文化。对于这些人的文化行为,评判的标准应当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有所不同。例如,某些人群或某些人的怪异、怪僻、特立独行的行为,其中有可能是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心理因素所诱发的,也可能是一种超前的社会行为。

7、慎用“封建迷信”的标签。“迷信”是指当事人笃信一种并不存在的事物,这种行为在古今中外都是广泛存在的,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此外,今天许多人所说的“封建迷信”,也不都是只有负面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例如,我国民间对灶王爷的供奉习俗里,就包含着“惩恶扬善”的良性社会功能。又如,道教的“消除五毒符”,也包含着科普的内涵,它承担着向民众普及常见有毒动物(蟾蜍、蛇、蝎子、蜘蛛、蜈蚣)知识的功能。

8、精华与糟粕的评判具有时代性,也具有现实性。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精华,在今天可能就没有那么精华了,甚至变成了糟粕。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其评判往往还存在着现实的政治因素、民族感情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纯学术”的文化评判,可能是愚蠢的或书呆子气的。

根据上述思考,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精华,它们包括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

与此同时,从今天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存在着许多糟粕或不合时宜的成分。在笔者看来,比较突出的糟粕,乃是奴性文化。奴性文化的实质,即人身的依附,它是以牺牲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而换取的苟且偷生。奴性文化既存在于国家管理体制中,也存在于社会团体、学校和家庭之中。在上级面前,下级往往没有了尊严;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没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父母面前,子女往往没有了发言权。

奴性文化的社会代价,主要是专制的社会管理方式,以及民族创新精神的萎缩甚至磨灭。这是因为,奴性文化的另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强权文化,而强权文化乃是一种不理会法制、不尊重人权的文化,也是一种不公正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多数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被压抑了,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整体的持久的活力也就被压抑了。

事实上,抽象地或纯学术地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评判传统文化哪些是精华,或者哪些是糟粕,而是探讨哪些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或不合时宜了。对于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重要的也不是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将其封存(留而不用)或改造。改造传统文化,包括从心态上的改造和实际上的改造;所谓心态上的改造,即降低对该文化的笃信程度及其价值认同;所谓实际上的改造,即改造其不合时宜的成分,增加新的文化成分。例如,舞龙,在当初是一种笃信的求雨仪式,在今天则演变成了娱乐活动。又如,多子多福的文化观念,在今天则被优生优育的文化观念所取代。如果我们要想以德治国,那么就应当首先对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扬弃。

与此同时,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也要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因为中国人的血液中和心灵里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和成分。

中文名中国传统文化 外文名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特点: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主要特征:时代流传 民族特色 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 儒佛道三家共存共荣 主要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学术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对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文化是由“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复合而成,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


关于传统

什么是传统?认为过去的东西就是传统,这个理解不全错,但只对了一半。传统不仅仅只是指过去存在过的东西,它更是指活在现在的过去。所谓“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的, 纵向曰“传”,是指时间上的历时性、延续性,是指那些过去有的,现在仍然在起作用的东西,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活的东西。横向曰“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空间的拓展,二是指权威性。传统,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按照大家比较认可的说法,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学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论传统》一书中则认为 “延传三代以上的、被人类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传统。” 传统是不能选择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传统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它已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

关于文化

文化也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在不同文化圈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在同一文化圈中,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文化的原始含义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的《彖传》中,其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一个是天文,一个是人文。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要搞好农业生产,就要了解天文历法,了解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所以,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和天文相对的,是人文。有人说人文这个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这就错了,这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它的意思是说,学习人文之后,就能够脱离野蛮,走向文明,使人人懂得道德礼义,就可以教化天下,让好的思想、好的制度为天下人所接受,这就叫做人文,这也是文化在中国的最原始含义。在《周易》里,已经有了人文的概念,但“文”与“化”还没有连结成一个词。最早把“文化”连用的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刘向在《说苑・指武》中最早使用了“文化”这一概念,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当今学界所掌握的“文化”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处。但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化,与它的原始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现在的文化含义、定义有几百种之多,归结起来不外三种: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二是指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历史遗迹、典章制度、文献典籍、信仰习俗、宗教艺术等;三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相并列的一种形态。正是在这种现代意义上,很多人指出文化是一个外来词,是舶来品,我们在理解和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是指它的现代意义,而不是传统意义。

关于传统文化的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和界定传统文化。

第一,如我们可以从实物的层面(譬如故宫、长城以及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等)、制度的层面(如各种官僚机构和制度等)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内在构成上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2、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

3、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

4、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

5、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6、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

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第三,我们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理解和界定传统文化。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之学;

2、从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人际和谐之学;

3、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4、从人的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内圣外王之学;

5、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知行合一之学;

6、从经典原著与思想体系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经典诠释之学。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单一直线的系统,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有些我们可以直观地说是好还是坏,如古代的人殉制度、炮烙制度、凌迟制度、以及一夫多妻多妾制、妇女裹小脚和男人留长辫等等,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极端残酷落后愚昧的内容,经过历史的选择,这类腐朽落后的内容被历史淘汰了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只能有选择的继承; 二.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太多的专制集权制度统治时代的糟粕,必须批判的继承; 三.认为儒学可以救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救中国,下个世纪是东方人的世纪,等等观点,都是缺少科学根据或者说一厢情愿的; 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式的东西(其实也承载着一定的内容,用李泽厚的说法是“有意味的形式”),比如书法、戏曲、音乐、建筑等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五.对孔子等古代著名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要给予应有的尊重,他们可能是保守的,也可能是当时先进文化的代表,但是封建糟粕与他们无关,而是历代统治者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把其变成了愚昧民众的工具; 六.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太笼统,流传的过程也很复杂,把中国的古代社会发展的迟缓归咎为儒家文化并不公道,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制度,制度这种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学说;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

我看了很多关於传统文化的文章,其包括:家庭,宗教,礼仪等等不能尽数,但我就是不能理解什麽叫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说是儒家思想,有的说是道家的和谐,诸如此类,搞得我昏头转向。文化在西方哲学是指人们生活的方式,而传统是指从过去一直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是否靠字面上解释就可以了,还是另有解释,希望各位有识之士能伸出援手,作一个有在文化界有权威性的解释,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文化的广义性,导致研究文化的人,常常有狗啃刺猬难下嘴的尴尬。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忽忽,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发现,这家伙抄袭我们的道家始祖,试看老子原话: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原字打不出来,用皎代用,意思一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用不着翻译,大家就能看出来,洛威尔抄袭老子,仅把名称换了一下,老子谈的是道,这丫改成文化了。这里开个玩笑啊。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姜义华先生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这种分法比较新颖,所以着重介绍一下。所谓的规范性文化,姜先生认为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除去这两种文化之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规范性文化,指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等俗文化代表作。当然了,我觉得姜先生的分法似乎只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才有效)。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 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还有人在其中搞着色,黄色文化,蓝色文化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分得更俏皮的,比如张远山先生在他的《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随笔中,把文化分为头脑文化,胸膛文化,腹部文化与下半身文化。下半身又被他分为两段,为胯部文化与胯部以下文化。他说,以唐中叶(安史之乱)为界,此前是中国文化上半身,此后是中国文化下半身。细分的话,从尧到周,即公元前3千年到公元前552年孔诞生,约2500年,是中国文化史前时期,尚没有头脑。孔子诞生前后,春秋战国,中国进入了头脑文化时代。秦始皇在一统,集权加专制,胸脯拍得啪啪响,中国进入了胸膛时代。汉朝拍得更响了,拍得匈奴大兵都哆嗦。霍去病墓关的石猪石马,一看就知道是最没头脑的人刻的。最有头脑的司马迁,却被最没头脑的武帝阉了下半身。也是这个没头脑的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导致中国两千年的知识分子大都成了无脑人。总之,张先生这么分,分得很俏皮,之所以给大家罗嗦这么多,无非是想给大家一点启示,同学们如果有兴趣,不妨独创个分法来。
  近来,研究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哈佛大学教授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亨廷顿和他手下的高级研究员哈里森合编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他们的研究,在文化方面提出了诸多有深刻意义的课题。比如亨廷顿对比了一下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20世纪60年代两国的经济水平惊人的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彼此相近,绝大部分是出口初级产品。韩国当时仅生产为数不多的若干工业制成品,他们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30年后,韩国成了一个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大量出口汽车,电子设备及其它高级制成品,人均收入接近希腊的水平,此外,它在巩固民主体制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如何解释?亨廷顿判断,文化在起重要作用!
  那么这对我们有一个启示,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现在的不发达,是文化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地理的原因?仰或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文化与体制,与地理又是什么关系?这都是当前社会学界非常感兴趣的议题,希望咱们的学生也能参与进来,申办奥运,重在掺乎嘛。劳伦斯认为,不发达是一种心态,重申殖民者的罪恶,已超过追诉时效了,也就是,现在的不发达,需要寻找新的理由,或者说借口了。这些学者还搞出了一个腐败曲线,认为腐败与文化也有关系,认为腐败的程度往往是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底。儒学社会大都处于中间。吓我一跳,中国好歹没被他们点名,否则我给你们介绍这书,就有点说不清了,呵呵。如果中国也算儒学社会的话,那么我们的腐败尚在中间,新加坡比咱们还儒学,却和丹麦,瑞典,芬兰,新西兰并列为世界上腐败最轻的国家。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腐败有文化因素,也有政体原因。长远看,文化为体制之母,短期看,体制的变更,可能对文化产生影响。这对我们当前的中国,启示不小:长期落后,当然是文化的原因,是文化造就了中央集权。而以改变中国的困境,则不是改造文化,甚至也不是鲁迅先生的改造国民性,而是推行政治民主改革。欲救中国,必救文化;欲救文化,则必改体制;欲改体制,则文化先行革命。问题是,历史上,中国文化革命了四场,效果都不太理想。第一场,始皇的焚书坑儒。第二场,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场,五四运动。前期是倡科学民主,后期,一声炮响,来了个马克思主义,救亡压倒启蒙,文化再次被政治利用。中国有讲政治的传统,文化历来是政治的婢女,儒学在中国的命运就是最好的例证。第四场革命,则是毛泽东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大革命,其大手笔,跟第一场革命惊人的相似,几亿人,共用一个脑袋,一张嘴巴,一个主义。主席说,知识分子是附着在资产阶级身上的毛,革命要把他们改造为附着无产阶级身上的毛,结果,资交阶级无产阶级身上都没了毛,都光了。总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你会捎带着发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哭也不是,笑更不是。不过,研究多了,你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说到这里,简单谈一下传统文化的两个概念。其一,什么叫传统文化?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其二,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么一大堆内容,看着就象刺猬,我们从哪里下嘴?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一直给在学生们交待,随便干什么,一要看天赋,二要看兴趣。可怜见的我没天赋,只好围着兴趣转了。我喜欢哪一部分,就给大家讲哪一部分。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喜欢的,就不给大家讲了,比如吃饱了撑的,才搞的书法艺术,比如文字狱当头,明清学者搞的那个考据学。打死我我也不给你们讲。至于其它课题,如果大家实在喜欢,倒可以给我提出来。教材没意思,我准备完全抛开,拟讲的议题有: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男人。中国文化中国女人。中国贪官文化。中国清官文化。中国农业文化。中国婚姻文化。中国葬礼文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改革家。中国外交。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打击。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在下头嘀咕了,那考试咋办?别提考试,一提我比你们还头疼。看着白花花的纸被弄在试卷,每一学期成吨成吨的那么浪费纸张,我心疼啊,都是原木变过来的。小日本森林覆盖率65%,我们才16%,我们中国每年出口及内需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小日本用过后再回收,制成木浆再卖给咱中国。总之啊,我不能看白花花的考试卷,一看就晕。我最欣赏的是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谈话考试,老师抽几个同事,跟自己的学生聊聊天,这考试就完了。按我的意思,文科的东西,重在精神,凡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可能恰恰是最没用的东西。而有价值的东西,根本不需要死记。比如某某某哪一天死了,哪一天活了,记这些有什么用?真用的时候,查一下不就得了?如果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会出开试卷后,贴在自己背上,在校园里溜达三天。问题是,我这么一干,我就完了,要丢饭碗,你们也完了,再也遇不上这么开明的老师了。试卷考试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我们反传统,结果,糟粕继承下来了,精华则丢了。举个例子,诸葛孔明的《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谈话考试;他的《出师表》又是历史上最完美的开卷考试。试卷考试不可免,怎么办?好办,业余时间你们自己看看教材,背那么一背,我倒不心疼你们,反正你们脑子聪明,背书对你们是小事一桩,说来说去,我还是心疼那纸啊。
  之所以开这么一门科,是想让大家多了解文化,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学得深,才能看得真。比如中英鸦片战争,它更多的是一场文化战争,以后咱们作一个专题再细讲。再比如现在,我们一般的学生老是纳闷儿:西方吃饱了撑的?为什么天天给咱上 *** 的文化课?而且冒着被咱的左派小子骂得狗血喷头的遭遇还是坚持讲?其实是一些人不了解基督教文化。中国文化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各人自扫门前雪,邻居在家打老婆,咱假装没听见。基督教文化也是推己及人,却是反着来:己所欲,施于人。谁在家偷偷打孩子,我告你。不信的话,请看电影《刮痧》,中西文化冲突尽在其中矣。同理,山姆大叔觉得 *** 是个好东西,就一厢情愿不看咱脸色的使劲的往咱手里塞。双方谁也不理解谁,对方觉得自己是学雷锋做好事,咱觉得人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干涉内政也!如果听不明白,再举一个例子,当年的教案,好多也是文化误会闹出来的,基督教徒来中国传教,要办孤儿院,咱国人想,呸,鬼子没安好心。肯定是想吃我孩子的心肝,否则为什么红头发绿眼睛,特别是那鲜红的大嘴,一看就是生吃孩子的鬼。洋人一看没有孤儿愿来,就张榜公布,送个孩子赏几文钱,呸,中国的人贩子就应运而生了,把那有娘的孩子拐了来,送到教堂,就为了赚那几文钱。忽忽,文化无所不在,文化可能是所有冲突的根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讲中国传统文化,对比西方文化精神,希望每一个同学,看五千年历史,观八万里环球,独仗剑,走天涯,三只眼,看天下,天地之间,人为尊!
  周易从传承的角度来说应该算
儒佛道源自一家,就像荷花一样,道乃根,佛乃叶,儒如花,你要想了解中国的文化,首先就要了解孝道,百善孝为先,数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待啊,你如果没大方向,就从身边的老人做起,此爱甚大,延伸出来你才能对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
这只是我的感触,我道行还不够,只能了解这些,但这是一个开始,万事开头很重要。只有一心向善,作出的事才是正面的,做人才是正派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包括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义利和理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从儒家的价值取向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道家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强调无以人灭天,有一定的价值。墨家提出非命论,认为人应该抗争。

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本文标题: 好多人都把传统定义为文化,这样对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54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六国都跟秦国过不去,还几次合纵攻秦,秦国在战国时期也不是一直都是超级大国,难道天生讨人嫌中国古代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如何下达命令管理国家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