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中国,古时“中国”含义不一。中国为“京师”,即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慧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
古文中的“中国”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时“中国”含义不一。中国为“京师”,即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慧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尧纪正义》引刘熙云:帝王所都为中,供曰中国。一说,中国为汉族祖先华夏族居住地,相对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来说,他是“居中之国”,
当时,华夏族、汉族大多数都于黄河南北,所以称这一地区为“中国”、“中原”、“中州”
或“中夏”。开初,中国近指今河南省及附近地区,以后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
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后来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也
全部称为“中国”。例如《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十九世纪中叶
以来,“中国”才开始专指我们祖国全部领土。
古时“中国”含义不一。中国为“京师”,即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慧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史记尧纪正义》引刘熙云:帝王所都为中,供曰中国。一说,中国为汉族祖先华夏族居住地,相对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来说,他是“居中之国”,当时,华夏族、汉族大多数都于黄河南北,所以称这一地区为“中国”、“中原”、“中州”或“中夏”。开初,中国近指今河南省及附近地区,以后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后来把所统辖的地区,包括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地区,也全部称为“中国”。例如《史记天官书》:“其后秦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才开始专指我们祖国全部领土。
华夏古代汉族的自称。《诗文》释“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中国”是“中原”的意思。《书经》注:“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夏训大也,中国有文章光华礼义之大。”《左传》释:“中国有礼之大,供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见,“华夏”有文化繁荣疆域辽阔的意思。一说,汉族祖先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建国,这里最高的山是“华山”(昆仑山),最著名的水是“夏水”(汉江),他们以此为骄傲,故名“华夏”。
一般是指中原地区,也可指国都。翻译时可直接译成中国。如李贺的诗中写到“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就是国都的意思。
中原,历史上指包括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及山东省各一部分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有学者认为,中原最初是指山西南部,因为史书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山西南部。后来中原所指范围逐步扩大,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古代我国也叫"中国"吗?
为什么也叫"明朝x27x27,"清朝"呢?哪位朋友告诉我啊(一)、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淮南子·地形训》载:古代中国设置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所谓“九州”也是战国以前的就有的说法。齐侯镈钟:“��成唐(汤)有严在帝所,专受天命……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左传·襄公四年》传:“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径启九道。”
九州有三种说法:
1、《禹贡》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尔雅》九州:冀、幽、兖、营、徐、扬、荆、豫、雍。
3、《周礼》九州: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
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此外,古代还有“大九洲说”。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博学多才。他最著名的理论有“五德始终说”和“大九洲说”。原著已经失传,仅在《史记》中能找到他那些著名理论的简要记载。他先罗列了中国九州(即大禹设定的冀、兖、青、徐、扬、荆、豫、幽、雍)的名山大川、水土不同、物产差别、禽兽异类等可以获得验证的事物。然后推论:既然中国的九州各不相同,那么中国以外还有小九州,都为小海所环绕,各不互通,故小九州又各不相同。小九州外又有大九州,为大海所环绕,各不互通,大九州也各不相同。 天下共分八十一州,中国只是八十一州中的一个州,名为“赤县神州”。
(二)、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赤县,《诗北山传》:“中国名曰赤县。赤县内,自有九州。”《谷梁恒五年传》 又载:“九州之内,名曰赤县。”
(三)、神州,《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四)、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作海内,
外国叫海外。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五)、华夏,《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
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六)、中夏,《后汉书》:“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七)、函夏,《汉书》:“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 “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八)、九牧,《荀子》:“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又据《汉书·郊祀志》载: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九)、九区,晋朝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九区克咸,燕歌以咏。”
(十)、九域,《汉书》:“《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据宋朝《九域图》、《九域志》,皆记全国各地的地理图志。
(十一)、八州,《汉书·许皇后传》:“殊俗慕义、八州怀德。”
(十二)、六合,即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朝灭六国也说“秦王扫六合”此六合指六国合并。
(十三)、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十四)、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十五)、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十六)、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秦始皇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秦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南侵,在连接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又向东、西两段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秦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了农民战争的爆发和秦朝的灭亡。
西汉: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时国力达到空前强盛。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全国加强了思想统治;通过对匈奴战争和张骞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丝绸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了新的发展。西汉末年,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农民战争爆发,西汉终于走向了灭亡。
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社会黑暗,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已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孙权、刘备的地位得到巩固。三国后期,魏国的力量日益强大。263年,魏灭了蜀。265年,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中国”有时也指京师(首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