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这么小,秦汉北周唐为何能据此夺取天下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01: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为什么周朝、秦朝、汉朝、隋朝和唐朝会定都于西安?周朝是因为周部族本身发源于那一带,而西安可以说是那一带的经济政治中心,所以定都镐...

关中平原这么小,秦汉北周唐为何能据此夺取天下

为什么周朝、秦朝、汉朝、隋朝和唐朝会定都于西安?

周朝是因为周部族本身发源于那一带,而西安可以说是那一带的经济政治中心,所以定都镐京
秦朝是的都城是几经迁徙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在咸阳(今天的西安覆盖了原来的咸阳,此处咸阳不是今天的咸阳),商鞅变法,一个是为了更好的统治全国,一个是为了向东方扩张,同东方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再加之咸阳地形地势处于关中盆地,易守难攻。
汉朝,主要是西汉,东汉是定都洛阳,汉朝定都长安(今西安),当时刘邦准备定都洛阳,他手下有个人叫娄敬说:洛阳是四战之地,不适合作为都城,而定都关中的好处是易守难攻,秦国就是从关中出发一统天下的,便于控制全国
隋朝和唐朝:主要是历史继承的因素,因为隋朝是取代北周而来的,隋文帝以外戚身份篡夺北周天下,而后灭陈统一中国,而北周都城就在长安,一般这种王朝建立后都会直接用前朝都城作为都城,唐朝也是,李渊打进关中,立隋炀帝的孙子为皇帝。后来李渊篡位上台,长安自然而然就成了唐朝的首都。但是隋唐长安城不同于汉长安城,北周用的是西汉长安城为都城,西汉长安城在龙首原的北部,但是多次经历战乱,而且水污染也都比较严重,所以隋文帝即位不久就在龙首原的南部修建新都,叫大兴城,唐朝建立后,又把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并不断完善,所以隋唐长安城和西汉长安城是不一样的。
周秦汉,当时黄河上游是中国的经济中心,自然也是政治中心,后来经济重心东移南移,并且长安城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人口比以前多了很多倍,生态环境也破坏得比较严重,所以唐朝以后的王朝就没有再选择长安作为都城。
总结下来就是西安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经济优势
二是地形优势
三是历代王朝定都于此的历史优势
因为古代王侯将相都注重风水,西安在历史上也没有过什么大的自然灾害。
首先周朝定都的镐京在今天的西安附近,是由于周人部落本来就起源于岐山附近,它的宗庙和先人陵墓也在此地,自然会选择定都于此。
秦朝都城咸阳在西安附近原因与此类似,秦人先祖原来是为周王室牧马的马官,周平王东迁后奉命留守周之故地,抵抗犬戎,秦人逐渐依托关中平原为基地,自然其国都也设立在附近。
汉朝是取代秦朝而立,它的多数施政多依秦人旧例,加上关中开发较早,关山险固,所以西汉也在秦都咸阳旁营建长安作为都城。
隋唐定都长安原因和汉朝相似,主要依托开发较早的关中平原的富庶,再加上潼关天险的保护,安全感较强。

关中平原是由哪些关组成的?

它们分别叫什么,在哪些地方?
关中盆地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关中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当于二级阶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细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

【历史和物产】
[编辑本段]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目前,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历史上的称号】
[编辑本段]

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金城千里”指关中平原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抱,犹如一座规模庞大的天然城堡。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面是黄土高原,再向北方和西北方,还有黄河天堑为屏障,东面也有黄河阻隔,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人们都熟知四川盆地习惯称“天府之国”,也就是说这里物产丰饶,犹如天之库府,其实最早称为“天府”的,却是关中。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这是因为关中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关中平原各关隘】
[编辑本段]

长安所在处的渭河平原区之所以被称为关中,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潼关〗
潼关为四关之首,为战国时秦人所建。北临黄河,甫靠大山,东西百余里,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本名函谷关,东汉后才改名为潼关。战国时期,六国屡屡合纵西向攻秦,但亦只落得屡屡饮恨于函谷的凄惨下场。
  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就是这险峻的兵家必争之地,令长安稳如泰山,避过关外的烽火战乱。

〖大散关〗
大散关亦称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公元1131年5月, 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吴即收拾残兵, 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吴认为:「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果然打败了来犯的金兵。次年五月,金没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没立出凤翔,折合自阶、成、凤州出大散关。当时,吴乏粮,故兵无斗志。吴与弟吴麟召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兵众感奋。乌鲁折合兵先至,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没立郎君正攻箭关,吴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十月,完颜宗弼(金兀术)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十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派吴麟、雷仲等,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三十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陆放翁为记此战,特作诗曰: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武关〗
武关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即已建置,名“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春秋秦国建置这个关口,汉唐,是京都长安南部雄关要塞,关城建筑在狭谷间一块高地上,北依少习山,南临武关河,依山傍水,雄伟险绝。春秋时老子骑青牛,过武关,就是在此地留下了扬扬五千言的道德经,流传千古。
《全唐诗》中收录了唐朝诗人李涉写武关的几首诗,一首《题武关》,一首《再宿武关》,还有一首《咏史》,也是关于武关历史事件的,都是七言绝句。《再宿武关》全文如下: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杜牧也曾有过《题武关》:“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戌旗长卷夕阳中。

〖萧关〗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在宁夏固原县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秦汉萧关,应该是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
唐代沿袭秦汉时之萧关,旨在重振秦汉萧关之雄风。其大致方位应在今宁夏海原县石峡口一带。宋萧关址大致方位相同。一说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的高崖一带;一说在同民县南红古城。其实,石峡口要隘与红古城古址,均为宋萧关防御体系上的军事设施,应包括红古城与石峡口在内,为宋萧关遗址。
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环。王维曾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关中平原上的城市】
[编辑本段]
〖副省级〗
西安。

〖地级〗
咸阳、宝鸡、渭南、铜川;

〖县级〗
凤翔、岐山、陈仓、扶风、眉县、杨陵、武功、礼泉、乾县、周至、户县、兴平、泾阳、三原、富平、耀州、永寿、淳化、长安、蓝田、临潼、高陵、阎良、蒲城、白水、华县、华阴、大荔、潼关、合阳、韩城。
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原”,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原、二道原、三道原。三道原相当于二级阶地。原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原、和尚原、周原、积石原、始平原、毕原、美原、许原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原、细柳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铜人原、阳郭原、孟原等

长安为什么能成为历朝代之都

有哪些朝代在西安建都立业?西安究竟凭着怎样的因素吸引着历朝历代统治者将其定为一国之核心?
浅谈西安作为历代都城的原因
封建王朝的都城市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被称作“京师”。《释名》说:“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春秋-公羊传》里对“京师”有着这样的解释“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大也。师者,众也。”在我国,有“六大古都”。在这“六大古都”中,西安是西周,秦,西汉,新,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的都城,历时一千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西安为什么会成为那么多王朝的都城呢?我们看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从它的地理形势看,西安位于八百里关中平原的中部,它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其所在的关中平原,位于我国地理的中心,交通便利。气候温和,终年多雨,土地肥沃。大禹曾经把天下的土壤分为九等,称雍州的土壤为上上等。关中的东面有函谷关,西面是散关,北面是萧关,南面有武关,这四关都是天险。留侯张良在劝汉高祖定都关中时,把这里称作是天下的咽喉,由此可见,它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特别是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我们知道,在我们和敌人搏斗的过程中,要迅速致敌人于死地,必须扼住他的喉咙。对于封建王朝而言,这样的咽喉要地,肯定是作为城首选。另外,他还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其中就是对关中地形的分析。汉高祖采纳了他的措施,最终取消了定都洛阳的决定。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从地理形式来看,西安无疑是最佳选择。周朝兴起于关中西部,最终向东发展,灭掉了商朝。这和关中的地理形式是分不开的啊。 秦朝和以后的汉朝甚至是隋唐都是走着同样的道路。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条规律,西边的割据政权往往会消灭掉东方的割据政权,完成国家的统一,例如秦灭六国,北周和隋朝的统一。另外北方的政权往往会消灭南方的政权,完成国家的统一,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这说明,都城地理位置的选择对一个朝代的重要性。而西安在六个古都中,是著名的形盛之地。西汉和唐朝定都于长安,所以两个王朝在军事上处于绝对的优势,特别是在对付少数民族的入侵上,是相当成功的。北宋把都城建在了四战之地的大梁,结果军事力量薄弱,在和周遍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处于绝对的下风。甚至北宋和南宋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消灭。宋太祖在建立宋朝后,就觉得大梁处于交通要道上,无险可守,便欲迁都长安。可是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他弟弟也就是后来宋太宗的强烈反对,最终做罢。明朝初立之时,明太祖也有迁都关中的想法。甚至在清末,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上书中,也建议清朝西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入侵。国民政府对这里也非常的重视,于1932年把西安改为行政院直辖市。这种想法甚至感染了新中国的创立者。由此可见,关中这块地方的重要。在六大古都中,南京一向是被认为是割据王朝的都城,而大粱则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一旦少数民族政权进入长城以内,大粱几乎是可以不攻而下。在公元11世纪初,北宋和辽的战争中和公元12世纪和金的战争中,由于当时辽和金已经拥有了幽云十六州,所以他们便不费吹灰之力便兵临大粱城下。北平是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都城,北面有燕山,东面是山海关,西边是太行山,也算是一个形盛之地。可是和西安比起来,还是稍逊一踌.在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时,北平太过于暴露.一旦长城防线被突破,北平便暴露于敌人的威胁之下.明朝中期的土木堡之变中,蒙古军从大同突破长城防线,虏走了明英宗,并且直捣北京城,京师震动.同样在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率领金军,突破居庸关,兵临北京.同样也是在明末,吴三桂带领清军入关,北京没有几天就沦陷了.同样北京在抵抗来自于海上的威胁,也存在着很大的威胁.一旦北京的门户天津沦陷,北京便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就是先从海上占领天津,进而占领北京的.而西安在抵抗来自于东部的威胁时,则有两重天险,一是虎牢关,二是函谷关或潼关,这和北京相比,优势明显.而在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威胁也主要来自于北方,这样它的战略优势也就自然显示出来了.汉唐王朝也就是坐镇关中,打败匈奴和突厥人的入侵的.综上所述,在地形的险要方面,在六大古都中首居一指.但是险要的地形,对于全国其它地方的控制也是不利的,因为险要也就意味着交通的不便.然而西安虽然虽险,但是交通相对于其它地方来说,也是比较便利,它的东面便是我国的粮仓-华北平原.但是毕竟对于其它地方的控制的不便,也是很明显的.因此,西周在建都丰镐的同时,也在洛阳修建了东都,以防止”殷顽民”的反抗.这实际上就是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隋唐两朝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以长安为京师,同时又把洛阳作为陪都,以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两都制.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加强了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并且为以后的北宋,辽,金等朝代所采用.
另外,从经济上看,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其南边是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早在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一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其周围的陇右和河套地区的经济在当时也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上说:“夫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十居其六焉”。特别是战国末期郑国渠的开凿,更是为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发展。《史记》里说,郑国渠的开凿,使得秦国日益富强,“卒并天下”。而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西汉中期的时候,汉武帝又开凿了灵积渠,白渠等水利设施,使得关中的经济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另外关中的经济之所以得到发展,除了有大规模的水利设施以外,还应该得益它肥沃的土地。当时长安附近的丰镐扈杜(扈就是今天的户县,而丰在今户县和长安交界处,镐和杜在长安),一亩地价值百金。不仅是因为这些地方位于京城附近,更重要的是其土地肥沃,实在是适于发展农业的好地方。当时关中的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水旱之忧。再加上当时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关中的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司马迁曾经列举出全国几大经济中心,关中位居首位。当时的首都长安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汇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货物,“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商贾云集,异常繁华。当时长安人口50万,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西汉末年,经过了绿林和赤眉的战乱,关中的经济遭到了破坏。但是在东汉时期,它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商业中心。东汉末年,中原和关中战乱频仍,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经历了郭汜和李掘的混战后,“长安城空四十六日,关中无复人迹”。到了隋唐时代,关中再次成为统一中国的都城。虽然关中仍旧称为沃野,但是由于其人口稠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所以当时的统治者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凿了大运河,把南方的粮食运往京城。而且关中还时不时地出现水旱灾。在这个时候,隋唐的皇帝往往会前往东都洛阳“就食”,古人将这样的皇帝称为“逐粮天子”,著名的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就是这一类型的皇帝,其中唐高宗竟然死在了洛阳。唐玄宗竟然七次临幸洛阳。特别是唐朝中期后,经过了安史之乱的打击,关中的经济更加落后。所以在唐朝以后,就再也没有朝代把西安作为都城了。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政治中心也向东转移。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西安的都城地位的确定和它所在的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关。
另外,这也和当时中原政权所面临的少数民族的威胁有关。汉朝最大的威胁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西北方面的匈奴,唐朝最大的威胁前期是突厥,中后期则是吐蕃,突厥也是在唐朝的西北,而吐蕃则是在西南。把都城放在关中,也是出于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在汉朝初年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在国内当时关东则大部分被诸侯王所占据,如果他把都城放在洛阳,一则不能有效地防范匈奴,二来诸侯作乱,洛阳周围必然为战场,都城有累卵之危。汉朝初年的七国之乱,主战场就在河南东部一带,距离洛阳很近。在隋朝和唐朝初年,国家的主要威胁是位于西北的突厥.在唐朝中后期则是位于西边的吐蕃.他们当时对中原政权的威胁很大.把京城放在这里,可以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防范。另外隋唐两朝的统治者起自关陇贵族,奉行的是“关中本位主义”政策。而且当时在土地和征兵方面又实行的是“均田制”及相结合的“府兵制”,而从西魏以来,全国大部分的军府都在关中,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重心”。这也就决定了两朝的统治者不可能把都城放在其它地方。隋朝灭亡的原因也在于隋炀帝背离了“关中本位主义”的路线,并且最终为唐朝所代替。
综上所述,我觉得西安之所以能够作为历代帝王都城的首选,主要得益于它的地理形式.秦朝,西汉和隋唐等朝代之所以武力强大,是和它们的都城的地理形势有着重大的关系.
1、古人信风水,长安是龙脉所在。2古时长安这个地方太好了,地处关中,土地那时候是相当的肥沃,一但有农民起义,退入蜀中,也是肥沃的土地,且天险易守。
以下为张良劝刘邦定都长安的原因:一是看准了制衡天下的地理形胜优势。大而言之,我国地理形貌总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对于东南方向形成居高临下的优势显而易见。小而言之,如张良所说,关中之地,前后左右均有险可守,“金城千里”;腹地广阔肥饶,“天府之国”;水系发达,黄河、渭水是天然的运输通道,“漕挽天下”。据有关中,进可以东制诸侯,退可以自保有余。洛阳虽然四周有险可守,但腹地不够开阔,土地也相对贫瘠,乃四战之地,非用武之国。有意思的是,宋代之前,中国历史上比较强盛有作为的朝代,均是以长安为都。后来元明清之所以把定都地改在北京,乃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而不得不然,其实仍遵循着择地势之便、制衡天下的规律。

二是看准了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经济优势在哪?如张良所说,土地肥沃,地域宽广,“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战马、粱食、资用、输运,样样不缺。加上秦国自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起,即奖励军功和耕织,经营既久,民习战耕(至到唐代,杜甫《兵车行》上还说“且复秦兵耐苦战”)。文化方面的优势在哪?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历代积淀的基础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定了很多有重大意义的法令,这一切汉王朝都非常需要。与其另起炉灶,何如因势利导?而继承、丰富、完善、践行封建制度的这一套东西,最便利的地方莫如关中。

三是看准了秦国长期兼并而在东方诸候那里造成的心理威慑优势。秦自孝公之后日益强大,所向无敌,到了秦始皇更至鼎盛,远交近攻,蚕食鲸吞,逐个歼灭六国。在秦国攻略的过程中,山东诸国畏秦如虎。秦国积威所在,诸侯莫敢侧目。如今西汉定都关中,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威慑作用震抚四方。

四是看准了安定天下大局的政治优势。刘邦与项羽虽说争斗了几年,但从根本上说,刘氏天下得自秦朝。秦灭楚“不义”造成楚地反抗最烈的历史事实,刘邦、张良都清楚不过,他们不会忘了前车之鉴。而灭秦过程中,项羽坑降卒、焚咸阳,其不义尤甚,以秦地人民的悍勇,不会没有仇恨,一旦他日事发,可能不堪收拾。所以,还不如干脆早为准备,坐镇关中,与民休息,自是长治久安之计。况且,刘邦入关时秋毫无犯,又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形象树立得已然不错,趁热打铁,何乐而不为?
五是汲取了东周王室暗弱不振的历史教训。周朝自平王迁都至于洛阳后即告式微,进而天子气象尽失,诸侯坐大,朝贡不举,甚至于还经常有人觊觎九鼎,王室成了受气筒而又无可奈何。这一情况虽说不全是因为建都洛阳的缘故,但张、刘想必心中有数:周王室如非衰弱,何必东迁?稍加推衍便知,汉要强盛,必须弃洛阳而就关中。
八百里秦川,土地富庶,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在农业经济时代,这是经济优势,当然是首选建都之地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地理优势,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记得当年秦国积弱,魏国强大的时期,吴起那么猛的人,也没能攻过函谷关;而秦国强大,魏国积弱的时候,仅仅几个月时间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就灭了魏,这地理优势就太明显了。

在长安建都的朝代共有13个:西周、秦、西汉、新(王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因为它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政治气息浓厚才会成为国家的中心城市呀!
楼主如果找一幅地图看的话,可以发现该地的地理优势很充足。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长安就一直担当着外商的投资与居住地。而与此同时,该地的天险亦是不错,对于抵抗外来民族的侵略也是十分有效。不过个人认为值得注意的应该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地方真正被当作全国核心的时候好像没有太长。印象中长安是西都,洛阳是东都,而皇帝大多是住在洛阳的(因为运河从那边过)。当然啦,这只是在下一家之言,并不足以完全取信。
本文标题: 关中平原这么小,秦汉北周唐为何能据此夺取天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7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陆人亲日,应该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吗普朗克常量到底是多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