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潼关之败为何如此蹊跷

发布时间: 2022-05-25 06:59: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兵力优势明显,背靠西北大本营,潼关二十万守军为何遭遇惨败呢?在说起潼关守军全军覆灭时,很多人通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哥舒翰想依...

哥舒翰潼关之败为何如此蹊跷

兵力优势明显,背靠西北大本营,潼关二十万守军为何遭遇惨败呢?

在说起潼关守军全军覆灭时,很多人通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哥舒翰想依靠潼关天险防守,而唐玄宗非要逼哥舒翰率军出战。

于是乎,被逼无奈的潼关守军在哥舒翰的带领下,走出潼关与安史叛军展开野战,结果被打得全军覆灭。

我查了很久,并没有查到这种说法的源头。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即使是最基本的史料记载,肯定也不支持这种说法。

潼关守军是在哪里覆灭的?答案是函谷关一线,著名的天险之地。

潼关守军之所以会全军覆灭,绝不是因为被迫出战,而是因为轻敌冒进,深入函谷关天险之地,并且落入安史叛军的埋伏圈所致,并不是大多数人所想的“野战无能”。

潼关守军之所以一直不敢反击安史叛军,绝不是因为在野战中无法打败他们,而是安史叛军一直依靠函谷关天险防守。

在这种背景下,潼关守军想要反击安史叛军,就必须越过一条近百里的、令人恐怖窒息的天险。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军队需要通过这样一条近百里长的狭长地段时,将士们内心会是什么感觉呢?恐怕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窒息。

军队由于受地形制约,被迫分散成长达几十里且首尾不能兼顾的队形,在突然受到攻击时,想要组织任何形式的反击,通常都只是一种徒劳。

己丑,遇崔干佑之军于灵宝西原。干佑据险以待之, 南薄山,北阻河,隘道七十里……干佑所出兵不过万人,什什伍伍,散如列星,或疏或密,或前或却,官军望而笑之。干佑严精兵,陈于其后。兵既交,贼偃旗如欲遁者,官军懈,不为备。须臾,伏兵发,贼乘高下木石,击杀士卒甚众。道隘,士卒如束,枪槊不得用。

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为什么惨败

哥舒翰认为只能依据潼关天险进行防守,不能出关迎战,本是正确的想法。可唐玄宗因此怀疑他畏敌避战,又有不懂军事的杨国忠在旁边怂恿,于是唐玄宗不停顿地派使者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只能一边痛哭流涕,一边领兵出战。结果在灵宝遭遇埋伏,二十万人被打得只逃出八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外行指挥内行!
中国的常见情况,一帮毛都不懂的“朝臣”,遥控指挥战争,不输才怪了!
哥舒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坚守战略,高层大臣要求他出战,结果一败涂地,哥舒翰本人被俘。

哥舒翰为什么会兵败潼关

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当时形势也确实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也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哥舒翰再三向皇帝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现在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金玉良言,反而严词苛责。

唐玄宗以“贼方无备”为由,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有了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知道抗命的后果是什么。

天宝十五载(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恸哭出关”,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七十里长的狭窄山道,叛军依山傍水精心布阵,只等唐军闯入伏击区。初八,决战打响了,王思礼率五万精锐一马当先,庞忠等人率十万大军紧随其后,还有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叛军故意示弱,队伍不整,唐军果然中计,一路前行,被诱进隘路。山上无数滚木檑石如冰雹般砸下,唐军在隘道上却没有周转余地,死伤枕籍,遭到重创。哥舒翰眼见大势不好,急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早有后手,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烈焰熏天,唐军看不清目标,只知道胡乱放箭,直到日落时分,弩箭用尽,才发现没伤到敌人分毫。此时,叛军统帅崔乾祐命令精锐骑兵从唐军背后杀出,前后夹击,唐军根本发挥不了人多的威力,乱作一团,溃散逃命,掉进黄河淹死的就有几万人,绝望的号叫声惊天动地。黄河边的唐军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黄河对岸,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分之一二。潼关城外挖有三条堑壕,均宽二丈,深一丈,逃回的唐军坠落其中,很快就填满深沟,后面的人踏着他们的身体,才跑回潼关,哥舒翰清点人数,二十万大军,仅仅剩下八千人。叛军潜锋蓄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猛将哥舒翰率二十万精锐去平叛,最后为何输得一败涂地?

哥舒翰之所以败得一败涂地,其实主要是三个原因,哥舒翰的身体不好造成潼关内部矛盾严重,内部政治斗争造成的出兵时机不对,哥舒翰的个人指挥存在问题。读过史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唐朝天宝年间,各个地方的军镇其实已经有了自成体系的倾向,而且门户之见十分的严重,很多节度使刚刚到封地的时候是很难掌控全局的,就连当年的王忠嗣在刚刚上任的时候,都遇上了大麻烦。

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当年安禄山在造反的时候,其实哥舒翰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但是此时的朝廷却不得不启用哥舒翰,于是这便让哥舒翰有了怨气。当年其实还有一个人可以代替哥舒翰出征,但是朝廷是不可能选他的,这个人便是安禄山的堂兄安思顺,所以朝廷为了稳妥起见,最终便决定让卧病在家的哥舒翰统领潼关守军,不过哥舒翰由于身体有恙,所以很多事情都不能够亲历亲为,而这也让他手底下的人分成了两派,而且都互相不服对方,因此整个军队的实力都受到了影响。

除此之外,当年的哥舒翰自己也是非常有野心的,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便已经步入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而这恰恰让后方的朝廷和前方的军队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为了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于是哥舒翰便让唐玄宗杀掉了杨国忠,从这些事件来看,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哥舒翰的内心其实也有想要造反的想法,只是碍于自己的身体,这才没有付出行动。

除此之外,哥舒翰之所以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指挥问题。当年哥舒翰被安禄山手下的崔乾佑诱敌,自己闯入了山间的不利地形,而叛军则乘机利用有利地形从高处攻击唐军,又是纵火又是焚烧草车制造烟雾的,使得整个唐军陷入混乱,最后让精锐骑兵从后方夹击,自此唐军彻底崩溃。

因为当时他去平叛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无力管理属下,导致属下分成两派,军队管理散漫。
因为那时候的兵很多是临时招募来的,没有战斗力,而且那时候皇帝不听哥舒翰的计策,让他强打,结果只会输
因为哥舒翰当时年老且带病在身,在指挥和判断上都有失误,并且士气不振,所以失败。

从内部被攻破的堡垒,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为什么会兵败潼关?

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大唐中期的一场浩劫,历时长达八年之久,其影响是灾难性的,使大唐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

这场叛乱原本持续不了那么久,八年之中大唐有几次机会,却都错过了。其中,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就有一次,也就是在哥舒翰二十万大军防备潼关之际。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虽然叛乱刚刚爆发了七个月,但形势明显朝着有利于大唐的发现发展:

安禄山占领洛阳后,急于称帝,放缓了进攻潼关的节奏。加之哥舒翰二十万大军闭关不出,安禄山干着急没办法。

郭子仪、李光弼率领十万朔方军东出井陉,进入河北,在敌后取得了嘉山之战的胜利,将史思明打得落荒而逃,在以颜真卿为盟主的河北地方军民的配合下,唐军彻底切断了安禄山与范阳老巢之间的联系。

江淮方向,名将张巡守城的本领在上下五千年中堪称翘楚,一个雍丘城,成为叛军心中的梦魇。

江汉方向,颍川太守来瑱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被叛军称为“来嚼铁”。

四面都不顺,安禄山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将当初劝他起兵的手下叫来一通臭骂。竟萌生了放弃洛阳,退回范阳的打算。

此时,唐军与叛军形成了一种对峙局面。而叛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必将生变,所以,对峙对大唐是有利的。

但就在此时,哥舒翰却接到了玄宗出关进攻洛阳的命令。这件事情的导火索是玄宗接到情报,说叛将崔乾佑把守的陕郡只有四千老弱病残,毫无防备。这怎么可能呢,用脚想也知道是安禄山的诱敌之计。

于是,郭子仪、李光弼联名上书,要求哥舒公继续坚守不出,自己带兵直捣反贼范阳老巢,安禄山必定玩完。郭、李虽对战局有些乐观,但思路是好的。颜真卿手下的年轻谋士李萼也持同样的观点。哥舒翰也接连上奏,坚持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可以说,除了皇帝以外,坚守潼关是所有人一致的意见。

但是,玄宗铁了心,有时一天十几道催促的命令。君命难违,哥舒翰抚膺悲哭,含泪出关。果不其然,二十万大军在灵宝惨败,哥舒翰也被部下胁迫着投降了安禄山,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安禄山则欣喜若狂。

列宁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而潼关惨败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堡垒从朝廷内部被攻破了,始作俑者有三人:唐玄宗、杨国忠、哥舒翰。

这是一场典型的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倾轧。

杨国忠虽然是个奸臣,但他也不傻,知道坚守潼关的意义。所以,开始他支持哥舒翰的立场,唐玄宗加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提拔宰相以示恩宠,杨国忠也支持。哥舒翰干劲十足,他们在长安都可安享太平,一个宰相头衔对他也没有什么威胁,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一件事情改变了杨国忠的心态,那便是安思顺被杀。安思顺时任朔方节度使,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沾点亲戚关系,但决不是同党,在安禄山起兵之前,安思顺就上书玄宗,建议朝廷防备安禄山。起兵之后,安思顺便放弃了兵权,由郭子仪接替,自己老老实实来长安当官。

而安思顺与哥舒翰积怨已久。平时,藩镇诸将之间难免因争夺点兵马地盘而产生摩擦,再加上哥舒翰一直瞧不上安家,所以矛盾不小。

此时,哥舒翰大权在握,想整倒安思顺出出气,便伪造了一封他与安禄山的信函,并列举了他的七大罪状。玄宗正依仗着哥舒翰,想也没想就把安思顺处死了。

这便引起了杨国忠的警觉,今天你哥舒翰手握重兵可以除掉安思顺,那么明天会不会除掉我呢!还真不是杨国忠多心,哥舒翰的手下王思礼等人,几次三番要求干掉杨国忠这个奸臣。而哥舒翰为了大局一直压着。

于是,杨国忠开始行动,他建议玄宗招募三千兵马在皇家苑囿中训练,并指使心腹杜乾运招募一万兵马,屯兵灞上。名义上是加强防备,实则是防备哥舒翰。

哥舒翰看在眼里,气不打一处来:好你个杨国忠,老子在前面拼命,你却在背后捅刀子。于是,一刀结果了杜乾运,吞并了他的一万兵马。杨国忠冷汗直流,整日担心哥舒翰也结果了他。

而唐玄宗的内心一直想尽快平定叛乱,风光了一辈子的皇帝,老了却经受了这么大的耻辱,连东都都丢了,这老脸往哪搁呢!所以,他迫切地想收复洛阳,挽回脸面。前期就十分心急,错杀了高仙芝与封常清两员大将,这次心急的毛病又犯了。

其实,玄宗一直是按收复洛阳的目的部署,所以让郭子仪放弃从云中直捣范阳的计划,改成东出井陉进入河北,进而收复洛阳。但是玄宗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众将士的反对他到不一定当回事,关键是杨国忠这个老小子也不支持他。

接到叛将崔乾佑疏于防备的情报后,玄宗又征求杨国忠的意见。杨国忠一想,这不正是整倒哥舒翰的机会吗!如果他不出兵,就步高仙芝与封常清的后尘;如果出兵则必败无疑,肯定死罪难逃。只是,杨国忠没有想到哥舒翰会败得那么惨。玄宗看到二比一的结果,下定了决心,才导致了潼关惨败。

杨国忠真是坏透了,为了一己之私,竟在关乎江山社稷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发生了动摇。他出卖了信任他的玄宗,出卖了大唐。

潼关惨败后,长安危殆,玄宗不得不弃城而逃,于是发生了震惊天下的马嵬坡兵变。他失去了帝都、失去了杨贵妃、失去了皇位、失去了最后的尊严。

这本是一场不应该发生的战争

本文标题: 哥舒翰潼关之败为何如此蹊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2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国力如何,在欧洲的地位如何明朝太监数巅峰时达10万人,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种地,都去当太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