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里的“黄耳杯”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03 18:0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其学术渊源和成就是什么《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

《伤寒论》里的“黄耳杯”是什么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其学术渊源和成就是什么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藉,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这部集古代医方之大成的辉煌著作,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本书大约完成于公元三世纪初,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该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其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由于东汉时期,战争频繁:原书散失不全,后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将伤寒部分编
《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伤寒论》、“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国最早的一部中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杂病论》写的什么?

《伤寒杂病论》又名《伤寒卒病论》,东汉末三国初医学家张仲景(约150~219年)所著。后经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辑整理分成《伤寒论》(10卷)和《金匮要略》(6卷)两部,流传至今,后世称这两部书为“医经”。

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书中概括了中医的四诊、八纲、八法,理法、方药齐备,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主要表现在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个方面,强凋了要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转变发展,如提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胛”,这是在辨证论治的具体过程中深刻体现并发挥《内经》的“治未病”的思想。书中共记载40余种疾病,有内科杂病,兼及妇、外科疾病,对其病因、病理及诊断、治疗均有精当论述;书中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每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书中记载方剂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方剂的君臣佐使及加减变化已有较高要求,书中各方立方严谨,用药精确恰当,化裁灵活,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如麻黄汤是治疗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用药仅4味,却君药、臣药、佐药、使药齐全。书中创立的方剂,绝大多数都行之有效,流传至今,被尊为“经方”。目前不少经方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茵陈蒿汤、炙甘草汤、承气汤、白头翁汤、桂枝汤等。书中所用剂型已有10多种,显示了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系统的方剂学理论知识,因此,张仲景被誉为“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当时世界上医学水平最高的医学专著。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医典》,比它要晚700多年。

伤寒论里的浆水服药,这个浆水现在是什么东西

伤寒论里的浆水服药,这个浆水现在是什么东西
浆水,《简明中医字典》解释为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本草纲目·浆水》引明代陈嘉谟的说法:浆,酢也;《辞源》解释为米醋。

另外,《伤寒论》中没有浆水服药的说法。

《伤寒论》不懂之处2

“桂枝龙骨牡蛎汤”中,芍药是指赤芍还是白芍?大枣就是平常超市中有卖的红枣吗?饴糖中药店有卖吗?
1、仲景之时,以及仲景之前的《神农本草经》,无白芍、赤芍之分。

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集注》说“白芍,其花莼白,大而美丽,根亦白色,故名。” 又说“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对白芍和赤芍的认识。但用药倾向于使用白芍。

而直接在处方中用“赤芍”,始于宋代。

从仲景著作中 使用芍药的各方剂看,根据主治揣测其用意,当是均为白芍。————这个观点,可以说 是业内的主流看法。

现在,有些地方的中药店,既有生白芍,也有炒白芍。按仲景诸方看,都应使用生白芍。

2、大枣,最普通最常见的中原地区的红枣即可。

3、饴糖,为高粱、米、大麦、小麦、小米或玉米等五谷杂粮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分软、硬两类。陶弘景说“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也就是说,要用软的饴糖。————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时间距离仲景不远,其《神农本草经集注》是公认的经典。所以,他的说法是可信的。

麦芽糖,和高粱饴糖较为常见,但多数中药店不备货。可以在大型超市买到瓶装的饴糖(注意看成分说明,尽量买成分很简单的)。即可用于汤药中。

另外说些闲话:

仲景的处方,被公认为经典方剂。但现在使用经方的中医师并不多。用经方,并不是说 简单照抄了仲景的处方,就可以标榜自己是经方派。 仲景的处方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见效很快,疗效很好,真可谓是“一付知,二付已”。————但凡患者有很明显的症状表现,并且可以使用经方治疗,那么,都应该在服药一两天,最多三四天,症状就出现明显的改善。否则,就不是会用仲景方。

何证可用?用何药量?如何加减?————这是三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药量问题,很关键。

提问者的意思,可能是混杂的问题。饴糖既不见于“桂枝龙骨牡蛎汤”,也不见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大枣,只见于“桂枝龙骨牡蛎汤”。而桂枝龙骨牡蛎汤,是见于《金匮要略》。。。金匮、伤寒,本是一书,都是仲景的著作。
伤寒好像原方只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15g(去皮)甘草二两30g(炙) 牡蛎二两30g(熬) 龙骨二两30g
白芍:滋阴补血柔肝(仲景方子)
赤芍:活血化瘀
大枣:随便哪里都有卖的
饴糖:药店有
芍药没说,就是白芍
红枣应该是河南的大枣。
饴糖,就是麦芽糖,用小麦粉做的。现在不好买了。

《伤寒论》中问题

都三级了怎么还不会用知道阿???靠了,为了50分,MD
张仲景都猴年马月的人物了,中医讲究个对症对人施药,你没有基础上来就看医书能行么?我看你连党参和人参都部分这基础也太差了,别弄不好下错药了。

原中医使用是十六两制的称,所以换算过来是一两=500/16=31.5克
1升=1000毫升。但是,这里显然你犯了一个错误,这个升跟现在的声部是一个意思。你要的应该是1升米的升=1.5公斤
一铢相当于144粒粟(小米)的重量,而十二铢才当半两,25.5克。这TM是秦朝的计量单位。
一合=1/10升。这个医书里倒是很普遍
一斗=10升
一分大约是0.3克左右

一枚就是一个的意思,比如菜谱上写苹果一个,你说这一个是多少克?大附子一个。以下依次类推,把枚换成个。粳米、鸡子黄、右三味我也不跟你多少了。。。去药店一问就知道是一味药材。
鳖甲就是王八壳子,一片就是一个王八的壳子,你说多少克?
艾叶一把就是一把
猪苓十八钵,这个单位应该是小碗的意思。
乱发也是药材,止血的。白鱼、戎盐、香豉国合不知道。诃黎勒十枚是十个。
人参和党参的区别大着呢,问药方。白酒是什么问你爸。
最后说句不该说的话,你不知和研究这个。还有50分能加点不?你要啥病说说看大伙能给你想办法不
哈哈!
什么问题?
本文标题: 《伤寒论》里的“黄耳杯”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5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碳十四测年法的误差是多少为什么王姓是中国的大姓,历朝历代的封建君主不在乎民间有无数的无冕之王与之并存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