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发布时间: 2022-04-26 22:01: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6

在汉初的八位异性诸侯王中,有谁没有得到善终?当时,刘邦为了拉拢各地诸侯和部下功臣打败项羽,分别划分齐王(后楚王)韩信、韩王信、燕...

怎样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在汉初的八位异性诸侯王中,有谁没有得到善终?

当时,刘邦为了拉拢各地诸侯和部下功臣打败项羽,分别划分齐王(后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达、后燕王鲁蒂、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艹8位异姓王。 但令人叹息的是,这些异姓王并不享有多少荣华富贵,项羽战败后,被刘邦相继铲除。

汉4年(前203年) 11月,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几乎辖下原赵国故地,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次年秋天,张耳病故,谥号为景王。 他的儿子张敖袭成为赵王,与刘邦的长女鲁元公主结婚后。 汉七年,刘邦经赵国,张敖尊敬刘邦,但刘邦对此非常傲慢。 赵廷臣认为主公受到侮辱,贯高、赵午等人决定在柏县安排刺客暗杀刘邦。 这件事即使赵王张敖没有参与也不知道。 事件曝光后,张敖被认为叛乱被护送至长安。

汉4年(前203年) 2月,刘邦曾立韩信为齐王。 汉五年(前202年)正月,改封楚王,辖淮北,均下邳(今江苏邳州)。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将军,“韩信点兵受益颇多”。 对于这样的人物,精明的刘邦不能无防备。 韩信要把王封死刘邦的时候,刘邦更加有危机感。 所以垓下决战结束后不久,刘邦夺取了韩信的兵权,找了无关痛痒的理由改封楚。 刘邦并不担心把韩信留在有海盐航班、地势危险的齐国。 过渡封10个月后,有人指控韩信谋反。 刘邦可能在等这个机会。 策划陈平定计和假游云梦,抓住韩信。 削他子爵降格为淮阴侯,加以控制。

燕王臧德在楚汉相争期间,一直望着,知道最后倒在刘邦身上。 臧德在史书上记载甚少,高帝六年秋,臧德谋反,刘邦亲征之,九月全军覆没。 后来,刘邦封了他最小的好朋友鲁蒂为燕王。 陈豨在代国造反,牵连了很多人,所以鲁蒂曾经和他联系过。 这件事后来被刘邦知道了,他命令鲁蒂进京受审,但鲁蒂拒绝了。 刘邦派出樊哙、周伯率军攻击鲁蒂。 鲁蒂并不想发动叛乱,而是想着进京向刘邦亲自道歉。 刘邦死后,鲁蒂流亡匈奴。

汉初最悲惨的异姓诸侯王,说了什么话被剁成肉酱了?

刘邦在攻打陈豨的过程中,曾派人向彭越征调军队。彭越推说自己有病,就让手下将领率军协助刘邦讨伐陈豨。

刘邦一看彭越没来,当时就火了,直接派人去指责彭越。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彭越的这种行为,似乎没什么错误。因为彭越接受了刘邦的征调,只是因病没能亲自领军。但刘邦很显然不相信彭越生病的借口,或者说,刘邦等来了这个适合用于削藩的借口,所以刘邦开始行动了。

此时的彭越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他一再认错,刘邦很可能一再进逼,最后导致自己被刘邦兵不血刃地解决掉。可如果他一味地顽抗,更有可能被刘邦抓住把柄,在刘邦的军事打击下走向覆灭。

第一种选择是楚王韩信和赵王张敖做出的,他们都被刘邦兵不血刃地带回了中央;第二种选择是燕王臧荼、韩王信和陈狶做出的,他们都被刘邦打得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时的彭越,心情格外复杂。

当时有人劝说彭越:事已至此,干脆反了吧!

彭越依然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造反肯定是没有好下场的。但要他就这样束手就擒,他也不是很甘心。

就在彭越进退失据的时候,刘邦派使者进入梁国,活捉了彭越。

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此时的彭越大概是想明白了,既然已经被活捉,那我就等着封个侯爵,当个闲官吧。

但出乎彭越预料的是:刘邦并没有封他侯爵,也没有给他闲官。而是把他废为庶人,责令他迁居蜀地。

彭越对此失望极了,有一次他遇到吕后,就向吕后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希望吕后能向刘邦进言,看在自己过去的功劳份上,谅解自己的种种错误,并让自己回老家昌邑种田。

吕后听了彭越的哭诉之后,对彭越是一副理解和关心的样子,答应为彭越说话。等彭越满怀希望地跟着吕后走了之后,却没有想到吕后竟然劝刘邦立刻杀掉彭越。

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因为韩信的名气大,所以大家都认为韩信死得非常冤。但韩信不管怎么说,还当了五年的淮阴侯,而且韩信和陈豨之间一直是不清不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韩信被杀有其咎由自取的一部分因素。

现在看看彭越的遭遇,堂堂诸侯王直接被废为庶人,想回老家种田还被欺骗,历数汉初各诸侯王,谁敢说他们的下场比彭越还冤、还惨呢?

彭越并没有反叛的具体事实,被废之后也没有怨天怨地,只是渴求一个回老家的机会。就算不准彭越回老家,完全可以在首都安置,干嘛要发配到偏远的蜀地呢?刘邦可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为曾经的诸侯王准备一份荣华富贵,这买卖血赚啊!

可就是这样一单血赚的买卖,刘邦却并不打算理会,而是直接杀掉了彭越,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主要还是三个原因:

一、彭越并不像韩信那样好掌控。

韩信在没出道之前,只能被流氓和厅长老婆连番欺负,吃了漂母几顿饭,还要被漂母训斥。这说明韩信必须得有人抬举他,光靠他自己是很难成事的。

而彭越则不同,彭越年轻时就是钜野湖泽的强盗头子,打家劫舍、谋财害命什么的估计没少做。彭越初次起兵,就召集了一千多人。

请大家静下来想一想,彭越这种人能是善茬吗?

韩信被封了个淮阴侯的官职,关在长安养着。就这样,刘邦还整天担惊受怕,听说韩信被杀的时候既高兴又难过。如果是彭越,估计刘邦的心情不会这么复杂,而是长出一口气:这货总算是死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二、此时英布未除,刘邦担心出意外。

杀了彭越,英布一定会有兔死狐悲的感觉;如果英布感觉兔死狐悲,接下来解决英布时,困难就比较大了。可如果不杀彭越,彭越又非比寻常。等到刘邦收拾英布时,彭越就有可能成为反对派的另一面旗帜。

当初,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和成皋一线刚正面的时候,大多数诸侯都在旁边看热闹,只有彭越和韩信敢于支持刘邦。彭越天天在项羽的大后方骚扰他,把项羽搞得不胜其烦。

能在善于用兵的项羽后方搞骚扰,彭越的军事才能也是不容小觑的。

夏,汉诛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赐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猎,见醢,因大恐,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三、彭越之死,可能涉及刘邦与吕氏之间的争斗。

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韩信和彭越都选择了支持刘邦。天下平定之后,刘邦却发现吕氏的力量已逐渐增强,有尾大不掉之势。之前我写过:刘邦曾想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却没有成功。如果刘邦真的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却又无力对付吕氏,焉知他不会重新启用韩信和彭越呢?

吕后先杀韩信后杀彭越,应该也有这种意图。毕竟这两个人在军中威望太高,跟吕后也没什么交情。一旦刘邦离世,吕后应该没把握能制住这两人。

而在史书记载中,吕后和刘邦的对话也是非常霸道的,因为刘邦对彭越的判罚是迁居蜀地,而吕后直接说你这个判罚是错的,还是得杀!

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不管是什么原因,彭越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他既没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又没有反人类反社会的不当言论,却被剁成了肉酱。

看到彭越牌肉酱摆在自己面前,淮南王英布和燕王卢绾都开始恐惧了。下一碗肉酱,会由谁的肉来做呢?

赵国被削藩的过程想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赵王张敖是张耳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刘邦征讨匈奴之后路过赵国,张敖出城迎接刘邦,恭敬到了极点,而刘邦却对张敖骂骂咧咧,呼来喝去。

这事发展到最后,赵国的臣子们都认为刘邦太过分了,劝张敖趁机除掉刘邦。

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这种提议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此时的刘邦已经收拾了燕王臧荼和楚王韩信,各诸侯势力对于刘邦已经没有多少信任感了。而赵王张敖作为刘邦的女婿,又被当成奴仆一样看待,赵国估计也躲不过削藩的命运。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一搏,毕竟刘邦现在身处赵国,力量薄弱。

此时要杀刘邦或许不难,但如何处理刘邦死后的危机才是难点。赵国的臣子们劝说张敖杀刘邦的时候,也准备了后续的计划。那就是联合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大家一起出手,重新瓜分天下。

但张敖不是利欲熏心的人,他很清楚:天下已经基本安定,即使杀死刘邦,面对刘邦一系的追杀,自己也很难有胜算。更重要的是:张敖是刘邦的女婿,一直以刘邦的“半子”自居。他认为只要自己乖乖听话,刘邦未必会动自己。就算真的被削藩,以自己的身份,也能当个侯爷,乐享荣华富贵。算来算去都不亏,又何必提着脑袋去玩命呢?

赵国的臣子们一听张敖这番话,自然明白张敖心里的盘算。于是大家背地里一合计,先帮张敖交一份投名状,他想反悔都没用了。

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污王为乎?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我们是赵王的臣子,赵王受到了侮辱,我们作为臣子就该为他雪耻。如果行动成功,赵王独享天下;如果行动失败,错在我们,与赵王无关。

这话说得多轻巧?其实这只是赵国的臣子们在自我标榜罢了。不管张敖的态度如何,只要赵国的臣子们做了这件事,张敖就绝对脱不了干系。


刘邦为什么要如此对待张敖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寻衅滋事”,故意来找茬的。只要能够激怒赵国君臣,迫使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自己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为赵国罗织罪名,进而削藩。

刘邦削藩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声色,孤立行动。其实对于藩王而言,他们的命运就是“削亦反,不削亦反,早削早反,晚削晚反;早反祸小,晚反祸大”。但刘邦一直都尽力模糊这一点,如果藩王们早就察觉了自己的命运,他们真的有可能实现大联合。

既然是刘邦故意激怒赵国君臣,所以他当然会防一手。于是,赵国以贯高为代表的赵国官员,密谋行刺刘邦的计划逐渐泄露了出来。

当时的刘邦是否真的知晓这一切呢?其实未必。因为赵国官员的计划还处于密谋阶段,刘邦的手未必有那么长。但刘邦的做法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子,就算赵国官员真的没有这种打算,刘邦也会安排人编造相关谣言的。

刘邦削夺赵国的藩,表面上看不动声色,暗地里却是翻云覆雨。


刘邦削藩赵国的做法,是一种高明的招数。

赵国君臣行刺皇帝的事发之后,刘邦一副凶神恶煞,不把赵国君臣斩尽杀绝就誓不罢休的样子。以至于吕后都出面向刘邦求情:张敖是我们的女婿,不可能干出这种事的。刘邦对着吕后破口大骂:他早就不爱我女儿了,就想着当皇帝,玩遍天下女人!

当时的赵国君臣可谓是人人自危,被抓进监狱的估计连遗书都写好了。可刘邦把手高高举起,又轻轻落下。

张敖被削了王位,封为宣平侯。可张敖是刘邦的女婿,后来又成为吕后的亲家;因为惠帝的皇后是张敖的女儿,又是赵系的代表人物,所以张敖在汉帝国的地位依然不可低估。

张敖的主要臣属,更是得到了刘邦的高度赞扬和重用。刘邦说他们都是忠义之士,朝廷的臣子中,没有能在他们之上的。于是,张敖的主要臣属,全成了各地的郡守或诸侯相。从某种意义上讲,赵国的主要臣属都是因祸得福。因为,他们大多数人的权力和地位都上升了。

刘邦这一招估计大家没看懂,我贴一位大神的名人名言,大家看过之后,一定会恍然大悟。

中国人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


刘邦最初就是一副杀光所有人的态度,以至于后来的削藩,都会被认为是不幸中的大幸。可如果刘邦一开始就是一副削藩的架势,后来即使削藩成功,也没人会认为刘邦手下留情。

看来还是鲁迅先生眼光独到,一句话从公元前的汉高祖,说到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今贯通。

刘邦的这种做法相当高明,其他诸侯王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抵抗,基本都不会出事。韩信被削藩,当了淮阴侯;张敖被削藩,当了宣平侯。

其他诸侯王的臣属一看,被削藩似乎也挺好的,楚国和赵国被削藩后,各地的官员都受到了重用。


刘邦在赵国削藩时,预备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就是构建出无可抗拒的军事、政治和心理压力,轻松征服赵国。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就可以恩威并重,用最小的代价做出最漂亮的事。

中策中庸,就是笃定赵国不敢公开叛乱,但是依然敢作出有理、有利、有节的对抗,这就需要刘邦玩一些技巧。如果不出意外,刘邦花一些本钱,也能把赵国彻底驯服。

下策保守,就是赵国公然叛乱。如果不出意外,刘邦就需要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来征服赵国。

基于赵国的角度,也预备了上中下三策。

上策激进,就是起兵对抗刘邦。当然了,结果就是可能让刘邦打得灰飞烟灭。

中策中庸,就是有理、有利、有节与的刘邦对抗。赵国可以屈服,但刘邦必须尊重赵国君臣的利益。

下策保守,就是彻底向刘邦妥协。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能留条活路,当乞丐我们也认了。

经过双方的博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中策。

刘邦在拘捕张敖时曾下令:赵国的臣子和宾客都不准跟随张敖到帝国都城,否则一律灭族。但张敖的主要臣属,却无视了这条禁令,纷纷跟随张敖前往帝国都城。只不过他们给刘邦留了一个台阶,都装扮成了奴仆的样子。而且他们统一口径:这事是我们干的,赵王不知情,你不能这样冤枉他!

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哉!顾为王实不反,独吾等为之。——《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赵国臣子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就是对刘邦表示了无声的对抗:我赵国臣民绝对忠于赵王,有种你就杀了我们。就算你能杀了我们,自然还会有后来人;就算你能杀了我们,你也无法稳妥地接管赵国。

刘邦一看赵国臣子的这种架势,当时就心领神会:如果自己过分打击赵国势力,有可能会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于是,赵国谋反案稀里糊涂地结束,并且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这就是团结一致的力量。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赵国臣子不敢追随张敖到帝国都城,如果赵国臣子不敢把一切罪责揽在身上,他们就一定会被刘邦逐步分化。届时,一盘散沙的赵国君臣只能被刘邦逐一击破。

而赵国君臣之所以能够如此团结一致地对抗中央,离不开已故赵王张耳在赵地的崇高威望。刘邦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刘邦不打算对赵国动大手术,毕竟还有更难缠的对手在等着他。


从这层意义上讲,赵国君臣的选择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赵国虽然被削藩,赵国君臣的利益却在最大限度上被保存了下来。

从这层意义上讲,刘邦的选择也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刘邦成功削了赵国的藩,还得到了赵国君臣的一致拥护。这位刘邦树立了较为良好的形象,也让刘邦彻底掌控了赵国。

削藩赵国之后,刘邦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的儿子)当了赵王。

刘如意当时只有十岁,根本不可能亲政。赵国的实际工作,都是由以刘邦为代表的中央政府直接主持。这样一来,以后就算有一个强势的赵王成长起来,也难以利用赵国与中央政府进行对抗了,因为此时,刘邦已经把赵国故地彻底渗透了。

本文标题: 怎样评价汉初诸侯王张敖造反事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1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刘邦为什么这么自信清朝降等袭爵制度下,是否可以采用隔代传袭的方式来延缓降等速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