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永乐皇帝是谁永乐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期间的年号是永乐,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永乐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本来朱元璋传位...
明朝的永乐皇帝是谁
永乐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在位期间的年号是永乐,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永乐帝。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本来朱元璋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可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从朱允炆手里篡夺皇位,然后就有了家喻户晓的永乐大帝。
永乐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个皇帝,在位时间1402~1424。朱元璋的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
明朝的永乐皇帝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在位二十二年。
明朝的永乐皇帝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明朝的永乐皇帝是朱棣,大明的第三个皇帝,天子守国门就是他开始的!
永乐大帝是谁?
永乐大帝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 ,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 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马上天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 ,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 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 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 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 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 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 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 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长 陵神功圣德碑
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 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 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战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他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 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为主 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
必经 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 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永乐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将领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并将南军虚实告诉了朱 棣。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 回到耿炳文营中,渲染燕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很多将领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不如突然 袭击。现在将张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备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 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 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 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 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 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 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 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 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 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 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 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 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 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 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 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 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 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 ,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 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 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 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 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 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 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 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 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 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 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 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 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
南军大旗 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 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 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 ,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 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 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 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 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 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的性格颇像其父朱元璋,同时也是继朱元璋之后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他的一生跌宕 起伏。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率军征讨蒙古乃儿不花,大获全胜,从此声名大振 ,也为后来靖难之役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侄儿建文帝登基后锐意削藩,藩王人人自危 ,而燕王为强藩之首更是削藩的主要目标。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起兵。4年后,从 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皇帝位。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正如《明史》所说“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 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 蔽。知人善任大明太宗皇帝御制集,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 。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yuán)之广,远迈汉 、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朱棣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可比汉、唐。然而他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 可掩哉”。
武功:马上天子
朱棣是位马上天子,因武功而立威名,因武功而夺皇位,因武功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于兵 ,最后也死于行军的途中。
初战告捷。洪武十三年(1380),朱棣就藩北平,此后直到南京称帝,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 的时光。这段时间对朱棣非常重要,他由一个年轻的藩王逐渐成熟起来,逐渐在众藩王中崭 露头角,成为众藩之首,并最终登临大位。
靖难起兵。朱棣的侄子建文帝登基后,一反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是雷厉风行、锐 意削藩。当时的形势对燕王十分不利。建文帝在削夺五藩后,目标直指燕王,加强了对燕王 的防范。建文帝命心腹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掌握军权;命张■为北平布政使,掌握日常行 政权;并将燕王府护卫精锐调往开平,命宋忠帅兵3万驻守开平。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燕王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五日毅然起兵,率领“靖难”之军,历时4年,大小百余战,最终兵临南京,夺得大明江山。下面选择几个大的战役加以介绍:
大破宋忠宋忠将兵3万,驻军开平,是防备燕王的重要军事力量。燕王举事后,宋忠未敢贸 然进军,而是移军怀来。朱棣控制了北京城,招降守备通州的通州卫指挥佥事房胜,攻取蓟 州。居庸关被朱棣攻破,守将率败军归附宋忠。宋忠为调动士气,谎称原来燕王府守卫的家 属被燕王杀害了。燕王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让那些士兵的亲属打前锋。原燕王府守卫看长 陵神功圣德碑
到家人没有死,恼怒宋忠欺骗他们,就临阵倒戈。宋忠顿时阵脚大乱,燕王趁机麾军过河, 直扑过来。宋忠由是大败,逃回城内,结果城破被捉于厕所内。
怀来击败宋忠,是朱棣起兵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次战斗,斩首数千人,缴获战马八千 余匹和大量的军械。更为重要的是,怀来之战解除了北平周围的军事威胁,提高了军威。不 久开平、龙门、上谷、云中、永平等处守军纷纷投降,壮大了朱棣的力量。
真定大战八月,建文帝命老将耿炳文率兵13万征讨燕王。由于朱元璋几次借故大杀功臣后, 朝廷中已经没有几个能征惯战的武将了,所以尽管耿炳文当时已经65岁了,也只能披挂出征 。耿炳文和朱元璋一样,都是濠州人。当年他驻守长兴10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大小数 十战,战无不胜”。朱元璋十分满意,建国后封他为长兴侯,为一等功臣。建文帝命其为主 帅,有一举歼灭燕王之意。
耿炳文驻军真定,派前锋9000人据守雄县。朱棣探知清楚后,于八月十五日悄然来到雄县。 正值中秋之夜,守城士兵饮酒赏月,放松了警惕。当发现燕兵时,朱棣的军队已经攀上了城 墙,守军仓促应战。这支部队是南军的精锐,战斗力很强,直到第二天破晓之时,朱棣才攻 占县城,南军全部力战而死。
离雄县50里的莫州,潘忠、杨松率军驻守。朱棣料定二人会来援救,命千余勇士埋伏在
必经 之路的月漾桥下的水中。潘忠果然带兵来援,见雄县已失,想退回莫州,不料燕兵突然从水 中冒出来,占据了月漾桥。这样前后夹击,南军大败,许多人掉进河里淹死了,潘忠被俘。 朱棣乘胜追击,招降了莫州留守的万余人。一天之内,南军损失了3万人马。
永乐青花梅瓶
在莫州投降的南军中,有一个名叫张保的将领表示愿意为朱棣效力,并将南军虚实告诉了朱 棣。这时南军尚有10万人马,驻兵真定,分为两营,列于河两岸,互相声援。朱棣遂命张保 回到耿炳文营中,渲染燕军马上就要进攻了。很多将领不明所以,认为南军势大,不如突然 袭击。现在将张保放回,想要攻其不备也不可能了。朱棣自有一番道理:耿炳文知道燕军来 攻,担心燕军势盛,必然会移营合兵一处,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事情正如朱棣所料,耿炳 文令移营合兵。朱棣趁机率军猛攻,南军仓促应战。战斗十分惨烈,最终南军不敌燕军铁骑 ,退守真定城,不再出战。耿炳文长于固守,而所率军兵多步兵;燕军多骑兵,擅长野战。 朱棣认为耿炳文是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不好对付,担心时间一长,士气低落,遂围城三日 后退回北平。
真定一战,南军损失数万人马,但主力尚存。如果坚持固守策略,朱棣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然而建文帝对战事甚不满意,命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意图从速歼灭燕王朱棣。临阵换将, 本是兵法大忌,何况是以弱换强。当年秦赵长平之战,赵王不理解老将廉颇的固守战略,听 信反间计,换了饱读兵书而一无用处的赵括上去,结果40万赵卒埋身长平,也为后世留下了 纸上谈兵的笑柄。建文帝此次换掉耿炳文,实为一大失策,给燕王提供了战机。
郑村坝之战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合兵50万。他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长得高大威猛、 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缺乏作战经验,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建文帝将希望寄托 在他的身上,恩宠有加;而对于朱棣来说,他只是当年被秦军坑杀40万卒的赵括式人物。当 朱棣得知李景隆带兵时,喜不自禁。朱棣认为李景隆“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 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 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 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这个分析虽然有燕王鼓舞士气的因素,但却是看到了李景隆的 致命弱点。
李景隆放弃了耿炳文稳健的策略,率军直扑北平,分兵三处:一军攻打北平九门;一军攻打 永乐八年成祖敕谕通州;自己驻扎郑村坝(北平东20里)。当时朱棣赴大宁寻求救兵,北平守备空虚。攻打北平的战斗十分激烈,正阳门情势岌岌可危。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 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主攻彰义门的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精骑一度攻入城内,然而李 景隆却命令等待大队人马,结果贻误战机,守军以水泼城,一夜成冰,第二天已经难以攀爬 了。守军并没有一味死守,而是在夜里不断派遣小股部队骚扰南军,弄得南军精疲力竭,人心不宁。
十一月,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包括能征惯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为增加。 李景隆派陈晖率一万骑兵东行,寻找机会迎击燕军,不期两队人马没有走到一条路上,未曾 相遇。后陈晖发现了燕军,从后面尾随而来,准备前后夹击。朱棣察觉后,命精骑回头迎击 ,将其一举击溃,陈晖只身逃回军中。燕军士气大振,燕王乘势派朵颜三卫猛冲南军。朵颜 骑兵锐不可当,疾风暴雨般连破南军七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这场战斗,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朱棣趁着天黑,派奇兵左 右冲杀,搅乱了南军的阵营,然后燕军正面猛攻,占据了上风。当日未分胜负,双方各自收 兵回寨。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样惨烈的战斗,初战不利,感到难以取胜,连夜拔营南遁,匆 忙之中竟然没有通知围攻北平九门的将士。攻打九门的将士失去主力的掩护,仅两天就被朱 棣击败,北平之围始解。
这一战中,守城的燕王世子朱高炽作用不可低估。他以城中老弱残兵坚守北平城,面对李景 隆数十万大军的攻击而岿然不动,有力地牵制住了南军,保住了燕王朱棣的根据地。假设北 平被攻占,朱棣将面对另一番景象,胜负的天平尚不知会倾向哪边。同时,这也可以看出李 景隆是多么无能,印证了朱棣对他的分析。
白沟河之战郑村坝大战之后,原本锐意削藩的建文帝却变得软弱起来,罢齐泰、黄子澄职, 希望燕王息兵。这种做法无异于向朱棣示弱,是不会起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建文二年(1400 )二月,李景隆致信朱棣,请求息兵。这一举动,估计是朝廷的意图,不然李景隆是不敢如 此做的。朱棣现在兵强马壮,自然不会讲和。双方厉兵秣马,积蓄力量,准备在春天再战。 然而朱棣使用了一个小花招,戏弄李景隆于股掌之间。二月,朱棣佯攻大同,李景隆率军救 援。朱棣却不与之战,由居庸关退回北平,李景隆奔波一场,劳而无功。当时天气尚寒,南 军衣衫单薄,不少士兵被冻伤,部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整。
月一日,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实则60万),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阵势 ,大战一触即发。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南军中的平安、瞿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 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他的宝剑竟也砍折了。瞿能父子奋勇厮杀, 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拨马跑到河堤上,南军在后面紧追不放。朱棣立马 站在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相信燕军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 续追击,不然朱棣即将被生擒活捉。双方杀得难解难分,互有胜负。忽然一阵风将
南军大旗 刮倒,南军阵营产生了混乱。朱棣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指挥部队猛冲,一举击溃南军。
白沟河之战是决定性的战役。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 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灵壁之战朱棣准备取道山东,直扑南京。然而在济南却遭到了铁铉的坚决阻击,又在东昌为 盛庸所败。建文三年(1401),朱棣选择了进军防守较为薄弱的河北,转战河北各地。十二 月,朱棣得知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于是决定绕过山东,率军直取南京。
制诰之宝(白石)燕军孤军南下,期间多有败绩。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很多人病倒了 ,许多将领也请求撤军。朱棣很犹豫,一连数日擐(huàn)甲不离身,最后在大将朱能的 劝说下坚定了继续南下的决心。他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固守不出。朱棣想与之决战 不得,就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准备突围,不想南军把燕军进攻 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乱涌出,结果大败。何福仅以身免,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 俘获。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原是朱棣的部下,文韬武略,成为朱棣的主要对手,多次击败 过他,还斩杀过他的几个得力战将。俘虏平安,令朱棣兴奋异常,燕军上下都说这回可以平 安了。朱棣舍不得杀他,将其押送回北平。
铁鞭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大的战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历史向来是胜利者所书写,但是非功过却由不得自己来评说。永乐大帝是一个凭才智、权谋驱动历史并导演一朝的君王。天阙恩怨,惊心动魄、沉浮无定,谁来评说。张笑天似有把文学历史化和把历史文学化的天赋,他总是能在浩瀚的中国史海洋中,提取大量兴亡的教训、人生的智慧、生存的哲学、丰富的知识,给人以多面的滋养。在处理史与诗、史与文关系方面,张笑天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正是他的历史小说创作长盛不衰,拥有大量读者的奥秘所在。——著名评论家 雷达内容简介:明朝永乐年代,即1402—1423年,是大明王朝始皇帝朱元璋死后的第一个朝代,皇帝朱棣。朱棣想做一个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齐名的君主,想造成万国来朝的中央大国地位,他的雄心注定了他所成就的大业无不与明朝的发展息息相关:郑和七下西洋、三千名士编纂《永乐大典》、疏浚运河、五征漠北……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是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气魄、有才干的帝王。这部历史小说大作洋洋100万字,作家以娴熟老到的手笔生动刻画了集善良与邪恶、大奸与大雄、伟大崇高与卑鄙阴险于一身的明代大帝朱棣。小说摆脱了对史事亦步亦趋的常规思路,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历史文学化、文学历史化的创作风格。作者简介:张笑天,六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迄今为止,已出版长篇小说18部,小说集、剧本集、散文随笔集18部,发表电影文学剧本42部(集),电视剧600多部(集),其中《太平天国》、《孙小山》、《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等反响强烈。并出版20卷本《张笑天文集》。其作品均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感人的人性开掘和匠心独运的构思、明白晓畅的文笔,引起国内外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与争论。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研讨活动。所著中篇小说《前市委书记的白昼和夜晚》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六感觉》获首届东北文学一等奖;长篇小说《太平天国》获第四届东北文学一等奖、第七届长白山文艺奖,《抗日战争》获第八届长白山优秀文艺奖;电影《开国大典》获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第十二届电影小百花奖,并在1989年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角逐入围,获参赛证书,电影《重庆谈判》获第十七届人众电影百花奖、1993年度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末代皇后》获第四届巴西里约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白山黑水》剧本获首届中国夏衍电影文学奖、优秀影片奖;电视剧《太平大国》获第二十一届电视飞天奖。1996年被评为长白山文艺大奖终
永乐大帝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 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 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故又称“文皇”,庙号“太宗”, 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中国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袓朱棣
由于他的年号是永乐
所以被称为永乐大帝
在他统治的22年里是明朝最兴盛强大的时候
由于他的年号是永乐
所以被称为永乐大帝
在他统治的22年里是明朝最兴盛强大的时候
李永乐,全国著名考研数学线性代数辅导专家,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现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北京高教学会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外号线代王!线代听他的没错了!!!讲的超级好!
为什么永乐大帝二世没有继续写下去
永乐大帝二世。
一看标题就吸引了我,《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我出生在寒门,深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如果你一会儿看到文章中治国的故事,你就可以联想到我。当然,理解不代表认同。
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了好几个残酷故事,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
一看标题就吸引了我,《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我出生在寒门,深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寒门再难出贵子,如果你一会儿看到文章中治国的故事,你就可以联想到我。当然,理解不代表认同。
文章中的寒门,还不是家庭贫困,而是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讲述了好几个残酷故事,应该是真实的故事。否则我不相信作者有这个水平虚构出来。
永乐大帝之后的皇帝是谁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位皇帝。
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他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骑射,喜爱与儒臣讲论[1]。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仁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2]。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当时,郡王朱高煦、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因跟从朱棣从军,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明惠帝施加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之后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3]。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然而,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加紧离间。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4]。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加上书奏失辞,太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狱。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因罪迁徙至乐安。次年,朱高煦党羽黄俨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濙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谨等七事,明成祖于是释放众人。之后,朱高煦党羽黄俨策划谋立,后事被发觉伏诛。太子朱高炽则请力免朱高煦罪,至此朱高炽地位方稳[5]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师途中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炽继帝位,大赦天下,并取次年年号为洪熙。明仁宗登基后,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朱高炽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经济方面,他罢免郑和下西洋,并取消官方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将首都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恢复三公、三孤等官职,命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进一步提升明朝内阁地位。军事方面,他重新调整大同、交阯、山海关、辽东的边疆总兵大臣,并建立南京守备制度[6]。
同年冬天,朱高炽进行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加强户部管理、以及城池防御的同时,册封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八子分别为王。随后下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免除受灾地的税粮[7]。外交方面,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等国称臣入贡[8]。
洪熙元年春,因显日食,朱高炽罢免宴乐。他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包括建立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内阁;屡次求官员直言并纳言,并对太祖时期的法外用刑制度进行修正,减少刑罚,实行宽政[9]。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后仅八个月便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10]。朱高炽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11]。
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他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骑射,喜爱与儒臣讲论[1]。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仁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2]。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当时,郡王朱高煦、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因跟从朱棣从军,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明惠帝施加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之后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3]。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然而,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加紧离间。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4]。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加上书奏失辞,太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狱。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因罪迁徙至乐安。次年,朱高煦党羽黄俨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濙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谨等七事,明成祖于是释放众人。之后,朱高煦党羽黄俨策划谋立,后事被发觉伏诛。太子朱高炽则请力免朱高煦罪,至此朱高炽地位方稳[5]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师途中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炽继帝位,大赦天下,并取次年年号为洪熙。明仁宗登基后,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朱高炽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经济方面,他罢免郑和下西洋,并取消官方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将首都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恢复三公、三孤等官职,命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进一步提升明朝内阁地位。军事方面,他重新调整大同、交阯、山海关、辽东的边疆总兵大臣,并建立南京守备制度[6]。
同年冬天,朱高炽进行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加强户部管理、以及城池防御的同时,册封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八子分别为王。随后下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免除受灾地的税粮[7]。外交方面,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等国称臣入贡[8]。
洪熙元年春,因显日食,朱高炽罢免宴乐。他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包括建立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内阁;屡次求官员直言并纳言,并对太祖时期的法外用刑制度进行修正,减少刑罚,实行宽政[9]。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后仅八个月便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10]。朱高炽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11]。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明朝第四位皇帝。
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他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骑射,喜爱与儒臣讲论[1]。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仁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2]。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当时,郡王朱高煦、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因跟从朱棣从军,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明惠帝施加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之后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3]。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然而,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加紧离间。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4]。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加上书奏失辞,太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狱。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因罪迁徙至乐安。次年,朱高煦党羽黄俨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濙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谨等七事,明成祖于是释放众人。之后,朱高煦党羽黄俨策划谋立,后事被发觉伏诛。太子朱高炽则请力免朱高煦罪,至此朱高炽地位方稳[5]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师途中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炽继帝位,大赦天下,并取次年年号为洪熙。明仁宗登基后,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朱高炽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经济方面,他罢免郑和下西洋,并取消官方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将首都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恢复三公、三孤等官职,命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进一步提升明朝内阁地位。军事方面,他重新调整大同、交阯、山海关、辽东的边疆总兵大臣,并建立南京守备制度[6]。
同年冬天,朱高炽进行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加强户部管理、以及城池防御的同时,册封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八子分别为王。随后下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免除受灾地的税粮[7]。外交方面,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等国称臣入贡[8]。
洪熙元年春,因显日食,朱高炽罢免宴乐。他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包括建立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内阁;屡次求官员直言并纳言,并对太祖时期的法外用刑制度进行修正,减少刑罚,实行宽政[9]。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后仅八个月便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10]。朱高炽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11]。
洪武年间,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靖难之役中,他负责镇守北平,并成功抵御李景隆率领的中央军围攻。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并在明成祖屡次北伐中,担任监国职位,实际负责国家政事。永乐二十二年,继承皇位,年号“洪熙”,他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与调整,国家富足。他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朱高炽年幼端重沉静,善于言辞,且擅长骑射,喜爱与儒臣讲论[1]。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1395年11月4日),他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由于心性仁慈,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喜爱[2]。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起兵,朱高炽则镇守北平,期间以一万兵力,阻挡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中央军围攻。当时,郡王朱高煦、朱高燧均受朱棣喜爱,而朱高煦则因跟从朱棣从军,屡有战功,于是出言诋毁朱高炽以夺嫡。当时,明惠帝施加离间计,下赐世子书;朱高炽不予启封,直接呈上朱棣,方破此计。之后朱棣改北平为北京,仍命朱高炽居守[3]。永乐二年四月甲戌(1404年5月12日),朱高炽召入南京应天府,被立为皇太子。明成祖屡次北伐,均命其担任监国,负责国事。当时全国经战争影响,水旱饥荒严重,他派遣官员赈灾抚恤,仁政受到赞许。然而,朱高煦、朱高燧与其党加紧离间。明成祖问太子是否知悉有人离间,朱高炽则答称不知情,“知尽子职而已”[4]。
永乐十年,朱棣北伐归还,朱高炽遣使误期,加上书奏失辞,太子一系官员,如黄淮等人均下诏狱。永乐十五年,朱高煦因罪迁徙至乐安。次年,朱高煦党羽黄俨等诬陷朱高炽擅自释放罪人,其官僚多因连坐而亡。礼部侍郎胡濙奉命调查后,密奏朱棣称太子诚敬孝谨等七事,明成祖于是释放众人。之后,朱高煦党羽黄俨策划谋立,后事被发觉伏诛。太子朱高炽则请力免朱高煦罪,至此朱高炽地位方稳[5]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在北征班师途中死于榆木川。同年八月丁巳(1424年9月7日),朱高炽继帝位,大赦天下,并取次年年号为洪熙。明仁宗登基后,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朱高炽与子朱瞻基在政治用人、行政处理上,均为后世所称善,史称“仁宣之治”。
经济方面,他罢免郑和下西洋,并取消官方在云南、交阯的采办活动、将首都迁回南京,以节省国家财政支出。政治方面,他恢复夏原吉、吴中官职,恢复三公、三孤等官职,命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侍郎,兼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翰林学士,进一步提升明朝内阁地位。军事方面,他重新调整大同、交阯、山海关、辽东的边疆总兵大臣,并建立南京守备制度[6]。
同年冬天,朱高炽进行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加强户部管理、以及城池防御的同时,册封张氏为皇后,立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子、其余八子分别为王。随后下诏,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免除受灾地的税粮[7]。外交方面,丁阗、琉球、占城、哈密、古麻剌朗、满剌加、苏禄、瓦剌等国称臣入贡[8]。
洪熙元年春,因显日食,朱高炽罢免宴乐。他进一步对政治进行调整,包括建立弘文阁,命杨溥掌管内阁;屡次求官员直言并纳言,并对太祖时期的法外用刑制度进行修正,减少刑罚,实行宽政[9]。
仁宗体弱多病,登基后仅八个月便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10]。朱高炽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11]。
成祖的继任者是明仁宗朱高炽, 年号洪熙,谥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明仁宗,洪熙大帝_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本文标题: 永乐大帝二世是谁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5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