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的历史简介有哪些?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1-2],河南洛阳人。东汉末代皇帝(189年...
汉献帝的历史简介有哪些?
汉献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 [1-2] ,河南洛阳人。东汉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嫡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为灵怀皇后王荣。
早年得到董太后抚养,举止端庄,时称“董侯”。汉少帝即位,册封渤海王。经历宦官之乱,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9月28日),在司空董卓拥立下,即位为帝。董卓伏诛后,受到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挟持,在杨奉和董承护送下,返回洛阳。
建安元年(196年),依附于兖州牧曹操,迁都许昌。不甘沦为傀儡皇帝,策动董承和伏完起事,结果没有成功。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1月25日),在魏王曹丕逼迫下,退位禅让,降封山阳郡公,保留天子礼仪,将二个女儿嫁于曹丕。
青龙二年(234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安葬于禅陵,谥号为献,史称汉献帝。
扩展资料
刘协本不该来到这个世界。因为何皇后好妒,王美人都已经准备打胎了,可是腹中的孩子好像感觉到什么,动了动,王美人感受到胎动,于是决定无论如何要把他生下来。可是刚一出生他的母亲便被何皇后害死了,父亲汉灵帝刚开始是非常愤怒,但是当他看到宦官送的一大堆钱时,便忘乎所以,忘记了那个可怜而又柔弱的女人。
尽管如此,看着小小的生命,汉灵帝为了以防万一,把他交给了母亲董太后抚养。直到父亲驾崩,刘协或许看不到父亲的身影。所以说那么多,汉灵帝宠爱刘协的大多是一厢情愿的脑补。临死前灵帝把刘协托付给蹇硕,可能是让他保护好刘协,因为刘辨的势力集团太大了,为了帝国的未来,灵帝不能再去冒险。
(181年~234年),本名刘协,汉朝最后一位皇帝。196年,他被汉臣曹操控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病死后,他又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234年,刘协病死,享年54岁。
禅让制的影响
第一,它开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先河。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是完全按照民主推荐的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对被考查对象进行综合考查,并通过各种实地考验后,再将帝位禅让给被考查人,原任君主可以在有生之年利用自己的德行和威望监督和进一步考验新任君主,最后完成政权的新老交替。这种政治制度之所以被后世所称赞和向往,关键在于新老君主完全以德行和社会治理能力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公众,有利于凝聚人心、政通人和、事业兴盛。所以尧舜禹三帝被后世称为圣君明主。虽然这种选人用人的方式与今天的民主不一样,但二者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被载入史册,受后人向往和推崇。
第二,禅让制时代成为后人世代向往的开明时代。禅让制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推行的时间不长,但这个体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无可比拟的。在我国四千多年的家天下时代,没有哪个朝代能象禅让制时代那样受人怀念和向往。每到新的王朝更替,人们就寄希望于新的君主能象尧舜禹那样治理社会,让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太平,但就是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这样的君主,更没有哪个王朝出现过那样的时代令人怀念和推崇。所以说这个时代不仅代表着我国现有历史上开明政治的最高水平,更是整个奴隶、封建社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
第三,尧舜禹三帝成为后世评价君主贤能与否的标准。自禅让制度开始后,尧舜禹就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圣明最有能力的帝王而被列入五帝之一。所以后世的帝王无论谁都喜欢将自己比喻成尧舜禹,以示自己圣明贤能。老百姓遇到某个盛世也喜欢将这个时代与尧舜禹时代相比较,甚至有人将个别贤能的君主比做尧舜禹似的圣君。所以在整个奴隶、封建时代,没有哪个帝王不认为自己就是圣君明主,更没有哪个帝王不希望人民将他们看成是尧舜禹一样圣明贤能。
第四,“禅让”成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的人用以粉饰其政权合法性的贯用手法。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些通过非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篡位之人,为了证明自己政权取得的合法性,都是以禅让的形式,让前代君主将帝位让度给自己,以洗脱自己谋权篡位的罪名。如:王莽、曹丕篡汉、司马氏篡魏、杨坚篡北周、赵匡胤篡后周等。而且还要做得象模象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禅让者”的所谓禅让,最后摆出一付无可奈何的姿态“被迫”接受了“禅让”,以示自己的政权确实不是凭借阴谋篡夺得来,而是顺天应民,合法继承了帝位。由此可知禅让制对奴隶、封建社会政治的影响力。
二、禅让制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第一,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我国奴隶、封建时代一直属于社会的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爱,无不显现着禅让时代的影子。“忠”是禅让时代获得政权禅让的人的第一条件,被纳入禅让候选人的人必须忠于前政权,忠于天忠于地,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事业。“孝”更是前任君主考查被禅让者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尧舜禹无不是以孝感动天下的人,孝道是他们进入世人眼界而受到推荐的基本条件。“仁爱”
是尧舜禹治国理政的思想基础,正是他们的仁和爱,才受到人民的热爱、推荐和拥护,才能将他们生活的时代治理成开明繁荣的时代。孔子等儒家思想的创建人,在其上述思想体系里无不体现着禅让时代的思想真谛。
第二,对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是重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之一,对统治阶级治国理政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其“无为而治”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对我们现代治国理政和修身仍然有着可以借鉴的内涵。禅让制时代的尧舜禹治理社会的基本方法就是顺应天时和地理,不逆天和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老天和大自然的惩罚。所以,尧舜鼓励大家靠水而居,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禹的父亲鲧违背自然规律治水,不但没有将水患治理下去,反而使洪水越加泛滥,人民遭殃,最后被尧处死;禹按照水的自然流向治理,最终治水成功,使水成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优良资源,所以他受到人民拥戴而被禅让。同时,尧舜禹还对人民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在指导人民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的同时,不干扰他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他们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享受太平。道家的上述思想与其说是老子等思想家在思想发展史上的贡献,更应该说是对禅让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对其他思想的影响。禅让时代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其他思想同样产生了较深影响。如:“以德治国”、“与民同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知彼知已”、“天下为公”等思想……以及我们现代的市场主体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的小政府大社会思想等,无不可以看到禅让制时代顺天时、遵自然、重德行的思想痕迹。
三、禅让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尧舜禹的事迹成为教化后世的经典。尧舜禹作为一代圣君,其行为举止给后代带来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尧宽厚仁慈的心胸,识人用人的睿智,赏罚分明、凝聚天下的魅力……;舜忠孝仁厚的德操,爱民如子的亲和力,吃苦耐劳的意志…….;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无不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纪念,并作为教育后人忠孝仁爱、励志奋发的经典教材世代相传。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他们的道德和精神始终被作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建设大同社会的力量永放光辉。
第二,形成了传统忠孝文化的雏形。在我国整个奴隶和封建时代,忠孝仁爱始终是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对他人和自己人生价值建设的基本准则。禅让时代的忠孝仁爱思想虽然很原始、很抽象,但很实际、很有感染力,甚至儒家学者将忠孝仁爱纳入其思想范围而加以理论化时,都没有离开和超出禅让制“忠孝仁爱”的基本标准。如果没有禅让时代树立起来的以忠孝仁爱为基础的高超德行,以孔子为代表的后世忠孝仁爱思想文化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算孔子等在理论上再构建和深化,都很难深入人心而被世代接受和传承。
第三,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禅让时代的一系列思想,作为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而广被后世所传承和发展,并被纳入后世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加以建设。一是开创了民主政治文化的先河,为我国后世民主政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禅让制民主虽然很抽象,但它体现出来的大同理念和民主推荐人才的方法至今都有感染力和借鉴力,甚至现代民主政治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禅让制民主的内涵。二是尧舜禹时代所体现出的大同,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准而广受后人羡恋和向往,一代代地激励着后人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朝着这个方向去构建和追求,试图通过理论构建来促使统治者推动大同社会的建设,虽然这个理想至今仍然停留在理论的范畴,但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它的追求,直至现在,大同社会仍然还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三是民主性选人用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的才能至上的用人原则、汉代的举孝廉、隋以后的科举考试,以及我们现代从德能勤绩廉考查和任用人才,无不带有禅让制时代选人用人的影子。四是“顺天应民”的治国思想,与现代科学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两千多年之后的魏文帝曹丕回答了这个问题。当汉朝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把帝位“禅让”给曹丕之后,曹丕终于说出了。“禅让制”的本质。话说公元220年,早已沦为傀儡的汉献帝刘协,迫于无奈,不得已把皇帝之位禅让给了曹丕,曹丕即位之后,竟不禁脱口而出地说了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对于中国的政治影响直到民国。
虽然,我们所知道的只到尧舜禹,然后禹传儿家天下。
但是,此后的每个朝代的帝王在为皇位的合法兴找理由的时候,都会搞一个禅让制的样子。
例如,南朝宋齐梁陈,都是底层崛起的。
那么要向天下说清自己的合法。
那么,禅让制就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是三皇五帝的智慧。
让前朝皇帝这个诏书,说自己能力不行,德行不够,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自愿禅让给有贤德的人。
这个套路,回顾中国历史,太多了。
民国不是还有个余又任的梗。
这不仅是政治影响,还是文化的传承。
汉献帝刘协从继位开始,有没有机会翻盘掌权呢?
有,而且还不少。我认为汉献帝自继位后,重新翻盘掌权的机会至少有三次,三次都和曹操有关。曹节曾对刘协说过:“我父亲(指曹操)本来有三次都想杀掉你的,可最后也没下手。”
这就是刘协有希望翻盘的三次机会,也是他最接近死亡的三次危机。
第一次:衣带诏事件刘协迁都之后,迫于曹操的压力,和外戚董承密谋除掉曹操,以血写了衣带诏,让董承见机行事,结果阴谋败露,董承等人被诛杀,夷三族,刘备出逃徐州。
第二次:伏皇后事件衣带诏事件发生后,作为皇后的伏氏害怕自己也会成为第二个董贵人,于是写了封书信给他的父亲,同为三公的伏完,要他秘密解决曹操,可伏完不敢动手。十年后,当年的书信密函被告发,曹操大怒,下令诛杀伏皇后等伏氏宗亲一百余人,毒杀伏皇后所生两子,废掉刘协所立四王,嫁曹节等三女给刘协,掌控后宫。
这事看起来虽然和刘协没啥关系,但一联系到此事之前,曹操入宫觐见刘协,被皇帝的威严和周围的卫士吓得汗流浃背,以及此事之后,“王佐”荀彧自杀,曹操晋升魏公,从此居住在邺城,留于丞相长史王必镇守许昌等一系列事情来看。伏皇后事件很可能就是一场极大的政治阴谋,迫使曹操不惜以牺牲“王佐”荀彧的代价,也要夺取政治大权。
第三次:帝党夜袭许昌,杀丞相长史王必曹操迁居邺城,留心腹王必镇守许昌,刘协和曹操之间暂时相安无事。可四年后曹操再升魏王,“魏代汉立”的局势已经逐渐明显了,刘协不得不尽快夺权。
公元218年,曹操西征刘备于汉中,此时许昌城内的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丞相司直韦晃发兵攻取王必大营,射伤王必肩膀。后面叛乱虽被平定,但王必也伤重去世了。王必是曹操披荆斩棘,一直相随的重臣。为此事,曹操开杀戒,诛杀耿纪,韦晃等数百人,夷耿,韦三族。
吉本等人都是刘协的手下,刘协在禅让后可是做了郎中的,那他的医术毫无疑问,就是继承于太医令吉本。所以吉本之乱,刘协是绝对脱不了干系的。
吉本之乱后,刘协失去了外戚和帝党等力量的援助,就剩下一个还在益州活跃着的宗室刘备,可那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刘协已经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