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仁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发布时间: 2022-04-10 20:0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论语中仁的含义?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如何理解“仁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论语中仁的含义?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偃粲幸桓鋈耍�芨�习傩蘸芏嗪么Γ�帜苤芗么笾冢�趺囱�靠梢运闶侨嗜肆寺穑俊笨鬃铀担骸捌裰故侨嗜耍�蛑笔鞘ト肆耍【土�ⅰ⑺瓷星夷岩宰龅侥亍V劣谌嗜耍�褪且�胱约赫镜米。�纫�镏��苏镜米。灰�胱约汗�煤茫�惨�镏�鹑斯�煤谩4由肀叩娜撕褪伦銎穑�萍杭叭耍�梢运稻褪鞘敌腥实姆椒�恕!?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论语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古文今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八祷吧髦兀�饩徒凶鋈柿寺穑俊笨鬃铀担骸白銎鹄春芾�眩�灯鹄茨懿簧髦芈穑俊?
[个人浅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论语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古文今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个人浅析]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论语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个人浅析]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论语原文]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古文今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 造福的大仁大义;“克己复礼,仁在其中”,好象仁这个境界很容易达到,但孔子说的不是一 人个人的仁,而是有权势在手的统治者的仁,要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骤 地管理国家,这决不容易,自古极少数大权在手的人能做到;连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说能做到, 只敢说自己好学,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与“仁”的学说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达109次之多,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孔子所谓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具体说来,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仁”到底是意思?应该不会单单是仁慈吧?仁慈的人怎么可能仁者无敌呢?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有德者之称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完美的道德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仁政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恩惠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同情, 怜悯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

如:核桃仁

类似果仁的东西 。

如:瓜子仁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古县名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水名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形〉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我理解仁实际上是一种爱,是对家人,亲人,周围的人,天下人的一种爱,一种关怀。因为你有了仁慈的心,所以就能得人心,你得到人心了,所以就都不反对你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说仁者无敌。
仁,仁义,仁慈,仁爱…
爱出者爱返,一个对人心怀善念,用爱去爱人的人,收获的就会是爱,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的,这就是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身边吸引都是同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不是说狠角色最厉害,天下只有第七,没有第一,老是和人打打杀杀的,不可能次次打赢手,更加不可能无敌,只有不树立敌人,仁慈友爱的人才不会遇到问题,这就是忍者无敌,什么都可以化解!
仁是儒家的中心思想,广义的仁 包括和平,友谊,诚信,中庸,大公无私,等等内涵,是儒家倡导的传统美德。

“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我是这样理解的,你所做的事情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能够听从你所说的话,那么你就可以在别人面前树立了一个好的形象。

其实这句“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可以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的,有的人别人就是喜欢他的安排,而有的人无论怎么样讨好别人,别人反而不敢去相信他的话,会认为他在欺骗大家的感情,就拿我大舅二舅来说吧。

其实在一个家庭当中,大家一般都特别喜欢听从老大所说的话,一是老大年长,长者为父,老大说话一般都是非常有威严的,家庭里的弟弟妹妹都会唯命是从,可是在我们家,大家反而更喜欢听从我二舅的,这可真的所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啊,我大舅一直喜欢贪图小便宜,说过的事情从来不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刚开始大家都听从了他的谎话,慢慢的发现,大舅的人品根本不行,不仅爱说谎,而且还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这一点就足可以让大家瞧不起他啊。

可是我二舅就不同了,他是一个正人君子,说到做到啊,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他从来不会提前答应别人,也从来不会贪图小便宜,而且还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他的人品是非常好的,通过这么多年的观察,大家更信赖二舅所说的话,因为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啊。

如今我外婆年龄大了,作为老大的大舅出来说话了,给他的弟弟妹妹安排如何养老的事情,自以为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其实一点也不合情理,大家根本就不想听从他的话,二舅也说了一套养老的事情,结果大家一致同意,还夸奖二舅安排的很到位,如今的二舅可以所谓深得人心啊。

个人觉得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得人心者就是可以得到众人的拥护,才能管理好天下,实施各种措施,才有人去执行并且遵守,反之则是众叛亲离,说不定别人就造反了。
我认为这句话的本意就是一个人要想获得天下,首先要收获天下人的心,这样才能掌控天下。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当你能够得到很多民众的赞赏的时候,你往往就能够拥有的更多,得到了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得对不对

要有根据,没根据不要来这里发言,不然Trn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怎么说呢~有一定道理就是了。民心和实力是得天下必须的。光有民心自己没有实力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得到了天下却坐不稳天下;而有实力却失去民心的人也许能夺得天下~但那却不能长久,最终会被人民推翻~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呢,个人认为民心是得天下的必须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民心是得到天下且坐稳坐牢的基础。
“得民心者得天下”据说出自三国时的司马懿,其临死前对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君子之心者得诸侯;得诸侯之心者得士大夫.
当然是队的啊,这是古语嘛。
本文标题: 如何理解“仁者得天下”这句话,是正确还是不正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0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唐以后,中华古代没有出现汉唐这样的强盛朝代古人为什么喜欢“托古”写书 这样自己不就永远失去名垂青史的机会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