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明帝的死是否另有隐情

发布时间: 2022-03-19 11:01: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东晋明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历史大师司马绍,真的,如果再给他多一点时间,他一定会有更多作为。至少要比他爸司马睿活的更精彩。单是他平...

晋明帝的死是否另有隐情

东晋明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历史大师
司马绍,真的,如果再给他多一点时间,他一定会有更多作为。至少要比他爸司马睿活的更精彩。单是他平定王敦集团就可见他非同东晋其它皇帝的政治手腕和果敢。就可惜去世太早了!

世说新语中怎样评价幼时的晋明帝

世说新语的评价是:聪明
因为那一章的题目叫做“夙惠”
“夙”指早,“惠”通“慧”,指聪明,夙惠就是自小聪明.这里专门记载了汉末魏晋时期聪明孩子的故事.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事迹,也是《世说新语》的一个重要特点,除了《夙惠》门外,《德行》、《言语》诸门中这类故事也不少,这当然与当时重视人物聪明才智的风气有关.
【原文】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是怎样的人

晋明帝自小聪慧,按照《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争辩,以及运用东宫卫士一夜兴建太子西池的逸闻。司马绍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并且司马绍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晋明帝于322年,在晋元帝司马睿死后即位,大赦天下。晋明帝曾经微服乘马密探王敦营垒,并且于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
可惜后宫暗藏歌伎,晋明帝死于夜夜春宵。年仅二十七岁。
晋明帝(司马绍)

明帝,名司马绍(公元299~325年),字道畿。元帝长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

晋明帝司马绍,于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闰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宁”。

司马绍继位后,仍然用王导辅政。王导堂兄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准备篡夺帝位。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乘机谋划,要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再次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篡夺帝位的危机暂告平息。

公元325年闰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马绍病死于建康宫中的东堂。

司马绍死后的庙号为肃宗,谥号为明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有钱有势的人!!!!!绝对对了,给我加分!!!!
没听说过,不是很有名

为什么晋明帝两次的说法不同?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rn为什么晋明帝两次的说法不同?
第一次是单纯的从人的感性认识去说明江南和长安的距离。第二次是在大臣面前,借用长安之远来激励他们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
曹植七岁就会吟诗,王勃六岁出口成章,两小儿就能难道孔子,甘罗十二岁就能当秦相,晋明帝司马绍就属于这种人物。
而且司马绍早年就同父亲到江南,对这事是感同身受。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晋明帝要是没有死,东晋帝国是不是能实现中兴?

王敦之乱后,王氏家族依然拥有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实力,这一点从周札的盖棺定论之争中就可以看出来。

表面上是在争论周札的盖棺定论,实际上是“王与马”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碰撞。

从皇权的角度来看,周札私放王敦进程,绝对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乱臣贼子。晋元帝司马睿亲自指挥军队阻击王敦,周札却主动放王敦进入帝国都城。如果周札这种行为都能称得上忠臣,那司马睿又算什么呢?换句话说:如果承认周札是忠臣,那就等于说司马睿是昏君。这种说法把司马睿和周札对立起来,使得其他人难以为周札说话。

札石头之役开门延寇遂使贼敦恣乱,札之责也。追赠意所未安。懋、莚兄弟宜复本位。——《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但从王导的角度来看,周札必须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典范,否则王导自己也无法摆脱乱臣贼子的嫌疑,因为王导一直是站在王敦一边的。在以王导为首的众贵族看来:晋元帝司马睿可不就是昏君吗?要不是他任用刘隗和刁协那两个奸臣,原本的大忠臣王敦又怎么会起兵清君侧呢?如果他不起兵清君侧,后来又怎么会走错路,以至于死不得善终呢?都特么怪司马睿,吃饱饭没事干非要玩集权!

札在石头,忠存社稷,义在亡身。至于往年之事,自臣等有识以上,与札情岂有异。此言实贯于圣鉴,论者见奸逆既彰,便欲征往年已有不臣之渐。即复使尔,要当时众所未悟。既悟其奸萌,札与臣等便以身许国,死而后已,札亦寻取枭夷。朝廷檄命既下,大事既定,便正以为逆党。邪正失所,进退无据,诚国体所宜深惜。臣谓宜与周顗、戴若思等同例。——《晋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王敦虽然死不得善终,但王敦的第一次叛乱依然获得了众贵族的广泛认可与肯定。

作为王敦第一次叛乱的大功臣,周札的盖棺定论还是一个大忠臣。从这个角度来看:“王与马”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碰撞,以王氏获胜而告终。

王氏之所以会获胜,是因为在贵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王导的思想更容易获得支持,军国大事绝不应该以皇帝的意志和利益为标准。

王敦之乱后,王氏家族依然拥有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实力,这一点还可以从晋明帝司马绍与王导相见时的礼节中看出。

司马绍见到王导,总是要先行礼。如果要给王导写一份诏书,肯定会说“我惶恐地对您说。”

初,帝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这叫什么君臣礼节?当初晋元帝司马睿登基之时,曾邀请王导共坐御床,这父子俩的做法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竟然还有人提议说:王导是陛下的老师,所以大臣们见到王导时也应该行叩拜之礼。这种说法虽然被否定了,但这种大逆不道的观点竟然能堂而皇之地被讨论,本身就意味着王氏家族的权势依然足以与皇权分庭抗礼。


但不论怎样说,通过平定王敦的叛乱,皇权还是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平定王敦叛乱之后,南顿王司马宗、西阳王司马羕 、虞胤(司马绍的舅舅)和瘐亮(司马绍的妻弟)都开始暂露头角,继而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

皇权处于攻势,王氏自然要避免在此时与皇权正面交锋。王敦虽然死了,但王导依然是帝国的首席重臣,王舒坐镇荆州,王彬坐镇江州。为了避免与皇权正面交锋,王氏决定把荆州和江州的控制权交出来。

皇权虽然处于攻势,但晋明帝司马绍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最终他任命陶侃接管荆州,应詹接管江州。这两人属于中立派,与皇权和王氏都没有太亲密的关系。

很多人根据这一点,认为皇权已经把王氏逼到了死角,只要再略微用点力,就能推翻王氏,重新建立中央集权。

但大家忽略了一个重点:所谓皇权,通常是依靠皇族或外戚来实现扩张的,所以皇权的扩张结果通常是不稳定的。

皇族和外戚之间绝不是铁板一块,他们经常会为了权力大打出手。一旦双方力量处于均势,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地从朝堂中寻找支持者。而众贵族最喜欢这种政治生态了,大家分成两派,谁也吃不掉谁,有了外敌就联手应付。这样一来,皇权凭借皇族和外戚加强集权的做法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在贵族政治中,当皇权与权臣的博弈呈现焦灼状态时,谁也不会占据绝对优势。因为他们都可以让自己的亲戚和亲信占据重要职位,也可以联合其他实力派削弱对方的势力。

就目前这个情况,只能说晋明帝司马绍在前两个回合中占据上风,却并不意味着他能在后面的几个回合中继续占据上风。

如果王氏扩张太快,众贵族会联合皇权抑制王氏;如果皇权扩张太快,众贵族会联合王氏抑制皇权。从这层意义上讲,东晋帝国的皇权虽然在晋明帝司马绍时期得到了扩张,但这种扩张也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因为晋明帝司马绍在平定王敦叛乱后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司马绍多活几年,就一定会让东晋皇族的势力更上一层楼。

对于这种未知的预测,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说的就一定对。但在我看来:在一个贵族势力巨大的社会中,皇帝的个人能力也绝对无法改变皇权受制约的现状。如果皇帝想改变这种权力格局,晋元帝司马睿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晋元帝司马睿只是任用了两个出身普通的官员,希望可以进行集权,却触发了“王敦之乱”这种隐藏关卡,众贵族冷眼旁观。

如果晋明帝司马绍能多活几年,以他那种咄咄逼人的强势性格,恐怕只会步他父亲的后尘。

本文标题: 晋明帝的死是否另有隐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88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时期为什么比两汉还要出名最近高尿酸好像越来越年轻化了,怎么预防高尿酸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