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与汉朝是什么关系?,没有关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
战国与汉朝是什么关系?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一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汉朝(前202—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汉朝因尚火德故称为炎汉,又因皇室姓刘而被称为刘汉。
战国与汉朝,是什么关系?
"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萨镇冰将军,(1859年—1952年)甲午战争时在威海卫炮台抗击日军,见证了中国自韩国汉城败退被日本一路杀回本土的场面甲午后帮助张之洞练兵。八国联军侵华时保住了中国为数不多的水师;辛亥革命后当过北洋海军的海军总长;武昌革命时同情默许革命军,以离开军舰表达了对革命军的默认;抗日战争时期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日本投降后归隐福建家乡;解放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重点来了。1951年,萨镇冰听到中国军追击联合国军、攻入汉城,回想57年前甲午战争中国从汉城兵败开始的屈辱,不禁赋诗“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1952年4月在福州病逝 ,终年94岁。甲午和朝鲜战争,其实也就相隔了57年。
出于对自身执政历史合法性的建构,历代中央政权都会把自己的上台以“剧变”的形式作历史的书写,来同之前的朝代或者政权划清所谓的界限。这一点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叙述之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当然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且不论其意义如何,确实是一场伟大的剧变。但是中国政府也包括很多知识分子对这种“剧变”的刻意描摹,使得人们在观念之中对这种通过历史书写所建构出来的剧变逐渐的持认同的态度。
1949年作为一个时间点,被描述成为一切旧有观念和旧有生产关系的临终之日。但是事实上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地主和资本家仍然广泛的活跃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之中,而旧有的观念和文化的延续,就更不必说了。朝代或者政权的更迭,必定会导致社会之中一系列符号和价值的变化。但是以这种变化割裂历史,固然可以轻易的甩掉过去带来的包袱,却也可能让我们被宏大叙事所蒙住了双眼,失去对于文化和文明细微体察的能力。
是不是战国与汉朝相差很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战国与汉相隔并不久:秦始皇前221年完全统一中国,可视作战国时代的结束,然后,若以前207年(秦灭亡)作为汉的开始,则中间仅有15年。以前206年(汉元年)为开端,为16年左右,即使加上四年的楚汉战争,战国与西汉之间相隔也不超过二十年。不过,这二十年中无论是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变,确实将一代人的时间割裂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
为什么司马迁提到过,他访问到战国的老人呢?——印象中《史记》并无此段,不知题主本于何处?唯一类似的提法在《魏世家》结尾,其中说道:“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司马迁生于前145年(一说135年),访问大梁约在19岁-25岁之间,以中值22岁计,当年为前123年——上距前225年魏国灭亡已经将近百年。所以,我认为在此处他很难访问到战国时代的老人,更可能见到的是战国一辈人的子辈、孙辈,听他们说祖先的故事而已。(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司马迁见到战国老人的可能性,原因有二:1,西汉时有过百岁人瑞的例子,魏国灭亡时十岁左右的小孩,活到司马迁时代约百一十岁,略可记事;2,司马迁喜欢游历,访问故老的时间有可能提早到十岁左右。)长平之战后赵国灭亡了吗?或者还支撑了几年?——赵灭于前228年,长平之战结束于260年,所以赵国在战后又撑了32年。
关于春秋战国,秦朝和汉朝的一些问题。
春秋战国时代曾有“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主要实施法家的政治主张,汉朝为什么会转而“独尊儒术”?汉朝“独尊儒术”以后,法律的编制和实施并没有废弛,怎样解读这种情况?法家作为一个思想流派沉寂下来以后,其思想遗产对后世有哪些影响?独尊儒术里面隐含了一层意思,即:君权神授,尊君尊师。这是汉一通后,尤其为后世帝王所运用的主要原因。而且儒家代表的士的阶层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封建社会的上层群体存在,东汉的豪强地主,西晋的门阀政治,乃至后世唐宋的节度使,都是依靠士族,儒家学术为士族文化的根基所在。这一点,也是从文化上导致独尊儒术的局面。
至于法家没有废弛,可以这样解释,而法家中强调法为先师,属于列国纷争出现的一种思想端倪,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对比欧洲历史上重法的传统,可以粗略解释为城邦,或者较小的封建领地,重法可以起到鼓励生产,约束军纪的效果,为诸侯用而不为帝王用,因此有乱世重法一说。
而法的诉求,会一直在社会关系中扎根下来,随着阶级的演变,最后成为约束社会关系的主要工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