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孝道,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孝道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1-05 09: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中国何为“孝”现代的。。中国何为“孝”现代的。。现在家里年长的老人为自己的孩子做保姆。。。我想问问现在中国何为孝,年轻人为生活...

何为孝道,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孝道是什么

中国何为“孝”现代的。。

中国何为“孝”现代的。。现在家里年长的老人为自己的孩子做保姆。。。我想问问现在中国何为孝
  年轻人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来去匆匆,有没有人将父母的生活遗忘在匆忙中?孝,一个亘古不变的道德规范。现代人对孝的理解是什么?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四川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2004年12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当务之急
  调查现代孝道观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代承传。人们早已公认,它是约束现代居民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居民的“孝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必要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赵喜顺研究员:根据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美德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领域之一,而“孝道”,更是组成家庭美德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传统的“孝道”褒贬不一,现代孝道的概念也磨砾得模糊不清。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孝道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务之急。

  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究竟如何看待“孝道”、现代孝道观应该是什么模样?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我们于本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成都商报:调查方式是什么?调查对象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为力求调查全面、数据准确,首先由省社科院设计问卷,然后委托共青团四川省委,通过全省各地的团组织向城乡居民发出上千份调查问卷,最后汇总研究,整个过程历时3年。

  《报告》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人数共有869人,从性别来说,男性占53.36%,女性占46.64%。其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调查对象中,城市的占45.91%。从调查家庭类型来看,夫妻两人家庭占15.6%,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占39.23%,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一同生活的占20.61%。

  总的来说,调查对象包括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有利于全面了解人们对“孝”的看法。

  问卷调查
  “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

  成都商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但是对于孝道含义的理解,则层出不穷,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说法,认为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应当是孝道的主旨。《报告》显示,现代人对孝道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此次调查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孝道的知晓度。结果96.78%的人们都回答听说过“孝道”这个词,证明它仍是现代人们意识中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接下来,对孝道含义的问卷调查,却引人深思。

  什么是孝?古代的孔孟曾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把传宗接代、厚葬等都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而且一味强调绝对服从父母。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同意把传宗接代、厚葬父母、一味顺从父母作为“孝”主要内容的被调查者,不到2%;71.63%的调查对象表示,孝的含义应当是“善于奉养父母”。这里我们需指出,物质上供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对父母不敬、给他们脸色看等,即使供给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称之为孝。

  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得不到亲情满足而心情苦闷,丰盛的物质供养也同样无济于事。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髓。

  孝道,实际由子女与父母两个主体共同维系,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分别调查子女们对父母生存状况的问答以及父母对子女是否孝敬的看法。

  子女谈孝
  三成以上子女与父母有矛盾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现代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现状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本调查特别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如果发生过,又是由哪些成员之间发生的?二是子女分家后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供养父母而发生矛盾纠纷?

  首先,看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关系问题。结果回答很少发生矛盾的占被调查者的67.12%。同时,有36.14%的人们认为矛盾源自婆媳之间。这表明,实际生活中三成以上的家庭,确实存在子女与父母的矛盾,而且婆媳关系也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接着再看子女与父母分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关于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的问题,有48.29%的子女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回答由子女提供钱粮、父母单独生活的占26.56%;回答每天都能看望父母的占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父母的占20.93%。

  老年人年老体衰,生活能力变弱,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们往往难以顾及老人们的照料。尽管分家后,父母们的经济来源有一定保障,但是缺乏子女问候、亲情交流的家庭,对年老的父母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不得不令子女们深思。

  父母谈孝
  二成以上父母认为子女不孝

  赵喜顺:看看我们设计的问卷中,老年父母对自己子女是否孝敬的评价:

  回答“很孝敬”的只占32.74%,65%左右的父母认为子女“比较孝敬或一般”。应当看出,老人们对子女孝敬状况所下的“比较孝顺或一般”的结论,实则已是弱化了对子女的某些不满。综合相关数据,被调查的二成以上的父母们认为,部分子女并不孝敬。

  对于子女不孝敬的问题中,有七成以上父母认为是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目前我国老年社会保障并不健全,有相当部分老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力后,要靠子女来供养。所以,从老年父母的角度来看,是否供养父母,已成为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准。同时,《报告》还显示,“不看望不照料父母”、“子女把带孩子、煮饭、洗衣等一股脑儿推给父母……将他们等同保育员、钟点工看待”等,也是被调查的父母们极为反感的。

  提倡孝道
  严厉鞭挞不孝行为

  赵喜顺:综上调查资料可见,符合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孝道,即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人“孝道”思想中提倡的养亲、敬亲、悦亲等,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提供的敬老爱老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而“父为子纲”、“厚葬久丧”等封建糟粕则应大力运用舆论的力量进行批驳。

  同时,全社会应树立尊老敬老的典型;另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对虐待遗弃老人、严重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鞭挞。
孝,,,,,,
我从不认为古代的孝是对的,不是父母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才是孝。真正的孝是在内心多些尊敬,在语言多些问候,在行动多些实际的给予和关怀。或许可以与爱类似。
传统观念里: 男孩孝要争气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女孩也要有个好归宿不让父母操心。男孩要能撑起家业,女孩要做贴心小棉袄。
这些愿望放到现在来看都不为过吧。
至于让父母代管自己孩子,要看老人家有没有能力喜欢不喜欢了。其实老人很喜欢跟孙辈一起的。当然,只是一起呆着,不应该让老人家当保姆干活。

什么是孝道?

  一、孝道的定义:奉养父母长辈的准则叫“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二、孝道的内容:孝道的内容主要包括:1、养亲与敬亲;2、顺亲与谏亲;3、传宗接代;4、丧亲与祭亲;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1、养亲与敬亲:(1)养亲是要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衣服居住等基本的生活,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2)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奉养的义务,更重要的是子女对父母有敬爱之心。孔子对“敬亲”特别重视,而且把能否敬爱父母作为人与畜、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传统孝观念中,敬亲是比养亲更高层次的孝。
   2、顺亲与谏亲:(1)顺亲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论语·学而》说: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谏亲是在父母犯错的时候要委婉的提出建议,让父母能改正错误,这也是孝的一种内容。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要委婉谏议。《论语·里仁》说:“事父母几谏”,即委婉劝谏。《孟子·告子下》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
   3、传宗接代:传统封建的孝观念认为人在结婚之后必须生子,生子育孙能使家庭以至整个宗族得以稳固和延续,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这一重任,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对祖先最大的不尊。《孝经·圣治章》也说:“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即使奉养父母锦衣玉食,但终无后人再续家门,让父母死不瞑目,古代孝子会感到无限遗撼,感到愧对父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在古代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
   4、丧亲与祭亲: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中庸》说:“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孟子·滕文公上》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礼记·祭义》说:“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从以上可看出传统孝观念非常重视“事死”的。
   “事死”也就是古人说的丧亲。曾子将丧亲之孝概括为“慎终追远” 。慎终是父母死亡的丧葬行为,追远是父母死后的祭祀礼仪。可见,子女表达丧亲之孝的形式就是丧葬和祭祀,也就是说父母或长辈去世后要举行葬礼和祭礼。
   5、立身、立功,以显父母(1)立身: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礼记·祭义》说:“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孝经·开宗明义章》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2)立功: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为父母、为家庭取得荣誉,延续父母、家庭及家族的生命。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投其所好是小孝
忍其所劳为中孝
耐其所耗乃大孝
呵呵。。。。。
与君共勉 🙄🙃
孝敬父母,亲人等,不要让他们为你费那么多心,要尽自己的能力,做点家务事,问候一下父母,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有孝心,也要有行动。

“孝道阁牌匾”:

“孝道阁牌匾”(己丑·梁咏题)

说说何为“孝道”?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何为孝道,什么是孝道?听广西老人怎么说……

尊重就是最好的孝道 每天都做到问心无愧于父母就好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 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订,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 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地讥讽。

现代的“孝”和古代的“孝”有没区别?当今孝道与传统孝道上添加了哪些内容本质上有没有发生变化?

  “孝”道最初就是出于对有经验者的景仰。 到了以农业立国的周人统治中国的时候,“孝”就被和封建宗法制结合在一起,成为了周朝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中,辈分高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会将自己的政策法度、行政思想等与“孝”联系起来,逼迫后人不能更改。接着,一切与祖宗有关的都被算作“孝”,凡是改变都是“不孝”。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改”,事实上不过是早期农耕社会对经验的尊崇引发的泛孝主义在后世政治上的投影罢了。儒学还将君臣关系比作父子,这样等同于让泛孝主义渗入了政治领域,中国君主专制愈演愈烈,直到1911年才被革命消灭。
  事物总有两面,孝无疑也有着消极的作用。在封建社会,孝具有很大的麻痹性,特别是宋明之后的愚忠愚孝。在近代,孝道受到了批判;在建国后,孝似乎就是封建,提起来就不舒服,对之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而事实上,不谈孝并不等于孝就在人们的心里没了痕迹。作为影响民族心理、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孝,在每个人心目中存在着。于是在该怎么样对待孝的问题上,实际是混乱的。许多地方,借口讲孝就是讲封建而对老人不敬不养。孝在当今有没有价值,该不该提倡?社会、家庭、学校又如何解决这个和每个人都有关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我们探讨古代孝观念、孝教育的目的所在。
  对孝,我们不能置之不理;我们应该抽象地继承并发展它:抛传统孝道一些带有封建性的内容而取其精神核心—一颗善待父母的敬爱之心。同时,赋予孝新的内容、规范,并去实施它。则可以从古代孝教育中获得启示如下:
  社会教育应该担负起舆论宣传的责任,营造尊老爱幼的气氛;同时,制定孝的大致规范。社会所有洋溢的氛围,是人行为的潜在规范。我们的社会应通过舆论来宣扬敬亲爱亲养亲,抨击不孝;使人们明白,孝敬老人是社会成员应有品德和应尽的义务。宣传形式应该多样化。
  学校教育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敬爱父母的意识和行为。一直以来,学校的德育总是投入多而收效小,实际上,学校教育更应该懂得德育的原则,要循序渐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懂得爱父母的人,才会懂得爱祖国。我们为什么不能记住把孩子培养成尊敬父母、进而尊重老师同学的人呢?对孩子,古人讲“洒扫进退”,今天我们是否也可以讲要孩子自己挤牙膏自己叠被子呢?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理解父母的心理。学校教育在现代的地位是古代所不可企及的,在孝及其他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都该有所作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同时,从小鼓励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和独立精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因为孝的血缘自然性,父母对孩子在这方面的影响是他人所不能比的。古代家教中最注重代际间孝道的培养,父辈往往对子辈做出表率;良好的家教培育出了不少不衰的家族。因此,作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将来孝敬自己,就必须现在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还应该培养孩子的善感之心,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人。
我记得浙江还是哪个地方。
有个大学生背着妈妈上大学的。很感人.
找了一个报道给楼主.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刘霆是浙江林学院的一名大学生,今年 19岁。他本来有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妈妈是裁缝,自己从小成绩优异。然而,六年前母亲患上了尿毒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不仅耗尽了所有积蓄,连房子也卖掉了,不堪重负的父亲离家出走,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顷刻变成了母子相依为命。

今年9月,边照顾母亲边发奋学习的刘霆,以超过重点线的高考成绩考上了浙江林学院,为了既能上学,又能照顾母亲, 19岁的他只好背着母亲上大学,每月靠着在学校勤工俭学的 50元补贴过着艰难的生活。近日新报记者来到了浙江林学院,走近了这位大学生。

学校食堂打工收入50元

做饭敷药租房侍奉病母

11月 17日下午 6点,在浙江林学院的学生食堂里,刘霆正忙碌着给学生们盛汤,此时正是学生用晚餐的高峰期,学生络绎不绝。见到同班同学他也会打一声招呼,然后便又阴沉着脸。每天放学之后刘霆都要到学生食堂勤工助学,他的任务就是负责盛汤,之后,帮助师傅们打扫食堂卫生。在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费之外,每月他还能领到 50元的工资。

刘霆和师傅们做完卫生时,已是晚上七点一刻,刘霆拎着一盒菜急匆匆赶回“家”——校外出租房里,身患尿毒症的母亲还等着他做饭、敷药。

路灯下,刘霆步履匆匆,他戴着一副深度眼镜,身着一套校服,面容清秀而腼腆,乍一看很像个女生。可能过于劳累和忧愁,这位19岁的男孩身体过于单薄、瘦弱。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孩子,能为母亲撑起一个家。

刘霆急走到校门口时,眼前情景让他吃了一惊:妈妈就站在学校门口的马路对面。她穿着一件棉衣,拖着一双棉鞋,头发零乱,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她时不时地向着校门口张望,此时见到儿子回来,她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妈,你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病情会加重的。”刘霆有些埋怨。

“你这么晚都不回来,我不放心呀!”母亲低声说道。

由于很晚没见儿子回家,母亲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来到了校门口等他。刘霆是校学生会的干事,同时还兼任校团委新闻中心的记者。今天刘霆在学生食堂搞勤工助学后,又去校学生会拿了一份材料,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放心不下便硬撑着来校门口等候。

刘霆背着他妈妈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四楼的出租房里走。

“孩子,这样下去我会拖累你的。”在刘霆背上母亲哽咽着。

“妈妈,你一定要活着,只要你活着,我就能坚持下去!”说这话的时候刘霆已是泪流满面,看到儿子哭泣,母亲也禁不住失声痛哭。

刘霆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胡同里,出租房与学校仅隔一条马路,距离校门口大约 100米。顺着一个阴暗潮湿堆满杂物的楼道,记者跟随上了四楼。

一个将近 80平方米的套间,四间屋子分别出租给四户人家。刘霆掏出钥匙打开一间房子,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刘霆轻轻把母亲放在床上,给她盖好被子,待她情绪有些稳定,他立刻刷锅做饭,给母亲煮粥。

刘霆学校食堂打工

小屋里放着一张小钢丝床、两条被子,一个小书桌上放着一堆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和一些药品。房间的一角电饭锅在咝咝地冒白汽,弥漫着整个房间。实际上,这间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仍显得空空荡荡。二十分钟后,刘霆给母亲喂了一碗粥,给她量过血压后,刘霆背着书包又赶去上晚自习了……

一份饭两人吃同睡一张床

打针测血压成“半个医生”

“刘霆每天都回来得很晚,有时候他妈妈等急了就会出去等他。我们经常劝她:自己生病不要老出去,她老听不进去。在楼道里经常见到刘霆背着他妈妈上下楼,手里还提个书包,每次都是大汗淋漓。刘霆本身还是个孩子呀!这娘俩过的真是不容易……”住在对门的王大姐说。

对于刘霆来说,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紧张而忙碌的,自己繁重的学习压力,母亲的一日三餐、昂贵的医疗费……这一切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所有这些,旁人是不大了解的。

刘霆的母亲告诉记者,刘霆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晨6:30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就给母亲煮一碗米粥当早餐,给母亲量血压。7:00去上早自习,主要朗读英语,并预习当天的功课。第二节课结束后,又赶回家中给妈妈量血压,顺便把米泡上。然后再去上课或者是去图书馆。

上完一天的课后,刘霆就要赶紧回到家里,整理家务和清洗衣服,做完一切后,他又要回到学校食堂搞勤工助学。有时候实在太忙,他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带回去给妈妈。晚自习结束铃声一响,他又匆匆赶回出租房里,在这里,身患尿毒症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亲,正等着他敷药、打针。

晚上,刘霆和妈妈同睡一张钢丝床,妈妈睡这头,他睡那头,刘霆说跟妈妈躺在一张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顾她。“每天至少要给妈妈量三次血压,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时候她身体不舒服了,爬起来就可以给她测血压,给她打针吃药。要是单睡,晚上妈妈犯病了,自己还迷迷糊糊的。”

今年暑假刘霆带母亲去山东潍坊一家肾病医院治疗了 10天,花完了卖房子剩下的 4万元钱,现在病情已经初步得到控制,按医生的要求,刘霆妈妈必须住院治疗才有希望康复。然而,除了每个月勤工俭学的 50元收入以外,刘霆和母亲没有任何收入,根本支付不起昂贵的住院费用。

现在刘霆妈妈就在家里疗治,刘霆在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使用电疗设备,学会了给母亲打针、量血压。现在他每天都要按时给母亲打针、吃药、测量血压。刘霆的妈妈告诉记者,刘霆已经是“半个医生”了。
有。
古代的孝是有一整套程序的,比现在复杂的多。比如早晨请安,晚上问安,都要跪拜,三年不改于父之道,丁忧,守孝等等。最主要的,古代孝父更重一点,是从道上来孝,孝母则是从情上来孝。今天的孝规矩少,跪拜之礼已经废了,守孝也没了。现在不要说父亲死了不改于父之道,父亲活着时候很多人就改道了。还有一点,现在孝母比孝父更重,这也是很多文学作品和女权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人说古代是愚孝,我不同意。父母的意见,不管怎么说也是出于对我们的爱护,我们没有不尊重的理由。如果父母有什么不对,我们也应该做到和父母说话“柔吾色 怡吾声”,不应该大声嚷嚷,说一些伤人的话。再说古代人也不都是对父母的话毫无折扣的全盘照办,如果不对也是要劝谏的。
孝字本意是恒古不变的,变的只是所表现的形式!如果真孝顺就没有必要再计较形式的!孝就爱的一种小的爱大的!
古代的孝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工具
现代的孝是封建思想残余

传统孝道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希望能帮助到你!

孝道文化的概念: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说文》中说“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简单说孝就是子女尊敬、赡养父母,尽子女的义务。
《辞海》孝道的注释是:
(1)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
(2)指丧居,如守孝等;
(3)指保育。这是孝最直接的意义。
而从孝之发生的初始含义上再做细究的话,孝还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是尊祖敬宗;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那时的孝可以说只是一种宗族伦理。至孔子,才使孝从宗教意义转化为纯粹的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庭道德,孝的含义也从最初的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之初始意义向善事父母转变,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使“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的含义。
孝道,即善事父母之道,古时候称奉养父母的准则。康学伟先生曾将“孝道”定义为伴随人类自身再生产而自然产生的亲亲之情,在阶级社会中它是表现纵向血缘关系中晚辈对长辈行为规范的观念体系的总和。杨国枢等人也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孝道”被视为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组合。也就是说,孝道是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组合。其中,孝道的意识形态包含孝道认知、孝道情感、孝道意志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互相关联、相互制约。
本文标题: 何为孝道,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孝道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52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古代,如何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人民财富”怎么分配,是未来20年的关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