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

发布时间: 2021-12-13 09:02: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说说人们常犯的历史常识错误有哪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编剧们也不加深究,就随便在秦汉时期用了“宋体”、“楷体...

有哪些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

说说人们常犯的历史常识错误有哪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编剧们也不加深究,就随便在秦汉时期用了“宋体”、“楷体”这样的后来字体,也是很大的常识性错误。
诗辞,唐诗、宋辞过早出现在前期的朝代,也是因为编剧的文学功底不够,不了解早期的辞赋和诗歌所致。如果他们能多读不同朝代的诗辞歌赋,估计这个常识错误就不会发生了。还有成语,也是经常乱用的,没有弄清楚出处和时间,就出现穿越。
经常在戏里出现的常识性错误。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立的,但剧里却经常听到什么太宗、仁宗的称呼,真是死人也给气活了。另外,清朝时候皇帝的年号也不是随便能称呼的,不能让臣民们随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类。
看过《美人天下》之类的剧集,你应该知道编剧的无知到了什么程度。佛教是东汉时才传入中国的,但编剧不去好好学习,就胡乱把佛教时间推移到西汉,那是严重的历史常识认知错误。其实在此之前的中华大地,人们祭祀的不是佛祖道祖,而是天和地。
这个更容易犯错,譬如玉米、譬如米饭、譬如面条,这些日常食物也是容易出错的常识。甚至还连食具也是随便乱用。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

1·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军并不是骑射加大刀。
早在明末,啃不动明朝边防的八旗军就开始尝试大规模装备热武器。时间推到战争爆发的道光年间,清军已配有近万门质量参差不齐的红衣大炮。当英舰靠近中国沿海时,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各省就已新购5000余门红衣大炮为战争做准备,并从新加坡通过走私进口了四百余门西洋炮加土制鸟铳不计以应对西洋。

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时,当地并不是没有守卫。

以任亮为首的二十余名“竞技”太监,作为清朝在此的最后力量,与外敌死拼到底。最后全部以身殉国,除了任亮以外的其他人甚至连名字都没留下。

3·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守卫北京的主力并不是义和团。

当时荣禄手下的武卫军和武毅军,分别驻扎在北京和天津。两部全是德械德训,每一军都配有进口德国火炮百门和百挺诺特菲尔顿速射机枪,步枪方面连装备最差的甘军董福祥部都普及了英国制式步枪马蒂尼亨利步枪。 而武卫和武毅则拿着毛瑟1871和1884式弹仓单发式步枪却全面溃逃。
而攻占北京后四处收刮的日军,甚至找到了两挺清军溃逃后留下的马克沁机枪。
要知道马克沁作为一战时的战场神器,连当时的列强各国都没有普及装备,而八国联军中的许多军官更是通过清朝第一次见到了该物。

4·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军,是全中国海陆空最为齐全且成体系的军事集团。

拥有自己的军工厂,无需进口即可提供稳定的弹药后勤,这点连49年前蒋介石的中央军在弹药供应方面都无法做到。
陆军:拥有成建制的装甲部队, 装备以法国雷诺ft-17型坦克和英国NC-27型坦克为主,进口机枪装甲车更是在数量上超过坦克。这点连当时驻东北的日本关东军都不敢想象,更不用说关内的乌合军阀。
而大口径火炮在数据上无论这么计算,火力都是当时关东军的数倍。
海军:东北军拥有海军军舰27艘,直接继承了清朝北洋海军的遗留主力,总吨位占1931年中国海军舰艇总数的七成。
空军:当时东北军不仅是中国之最,更可能是世界上除欧美日之外,唯一设有侦察机和战斗机体制的部队,飞机数量近三百架,全部从欧洲进口并能自己组装维修并提供相应的弹药。
同时,东北军还玩化学战,囤积了大量的化学武器,结果全部打包送给日本人。
最后,装备齐全成体系的东北军,当天失守沈阳,两个月失守全东北。连成建制的军团抵抗都没有,20万人被日军4万人赶进关内。
事后,日本人仅从沈阳银号就搜出白银二十万余两,金条首饰无记。更有两百架坦克和无数枪支弹药、化学武器、战斗机及配件完整地被关东军接收。

5·上甘岭战役是中国近代史上敌我实力最为悬殊的战役。

美军方面:5个营的兵力加重型火炮和突击装甲车。
在进攻前,先用空军以超越二战任何一场战役的弹药量轰炸志愿军阵地。然后在重型火炮的轰击后,以装甲车为前头 步兵在后的形式进攻志愿军。
志愿军方面:一个连加六挺日制机枪,无弹药供应,无友军支援,无空军掩护,无医疗救护。
上甘岭海拔被削了一半,美军没打下来。

有哪些历史常识却往往被大家错误认识了?

历史常识,按理说就是大家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的最基本认识,按理说本不可能出错。不过,实际上还确实有不少大家经常诉说的历史常识却偏偏是错误的。这里就给大家分享几点很容易被误导的历史常识类的错误:

(一)真的有烽火戏诸侯吗?

很多人对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不仅熟悉,甚至民间也有不少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甚至做到了娓娓道来。然而,实际上,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大概率是假的。

烽火戏诸侯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这个故事大概率是司马迁没有做过实地考证、道听途说而来的。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其实有几点是站不住脚跟的:

一是从传讯方式上看,烽火传讯并不是在西周时期适用的,而主要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

二是从史书的对照来看,在比司马迁的《史记》成熟更早的史书,比如战国时期的史书,尽管记载了申侯勾结了戎狄打败了周王,导致西周灭亡,但其中却压根没有记载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三是根据地理位置看,当时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与西周都城的距离各不相同。如果按照烽火传讯的方式,那么各诸侯国几乎不可能同时到达西周都城。

(二)古代的科举制度没有女性参加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举制往往是古代男性考取功名的必经之路。大家往往认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氛围和等级观念下,自然都是男性来参与科举制,女性地位那么低自然不可能参加科举制度。

然而,就在宋朝,这个后来产生了理学这种等级森严的朝代,却偏偏有女性参与了科举制度。

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当时有一名叫做林幼玉的九岁女童申请参加了童子科的考试,关键是还通过了当时宋朝的中书省的考察。当时的皇帝宋孝宗挺开心,还因为赏赐了这个女童一个封号。

那么什么是童子科呢?其实古代科举制度并不只有进士科,进士科只是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罢了。在宋朝时期,科举的考试科目之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科目,比如三礼科、九经科、明法科、学究科、词科、绘画科、武科等,自然还有这位九岁女童参加的童子科。

按照宋朝时期的规定,所谓童子科,其实就是年不满15岁,又能精通经书并懂得做诗词歌赋的少年儿童,在地方长官的推荐下参与考试,最终由皇帝亲自考试。

由于当时设置科举制度的官员估计也没有想到会有女性来报名,所以在规定考生资格的时候也就没有特别指出男性,因此就被这个林幼玉抓住了机会。

比如说纳妾在古代不是有钱就行了,而是有很多很严格的法律规定的。银子在古代一些大官员一年才几百两的俸禄,普通百用使用的是铜钱,没有多少机会见到银子,根本就不像电视剧里见到的那样,吃吃饭动不动就扔一腚银子。
李绅并不是一个节约用粮食的人。
《悯农》作者李绅,一生极度奢侈,官至司徒,司徒见惯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他。
他也是在历史中反差最大的人之一。
在水浒传中 ,梁山好汉随口一叫就有的牛肉,实际上在古代有着严格的关管制,哪里种牛,牛怎么售卖都严格监督,想吃牛肉并不简单。
本文标题: 有哪些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1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王允杀文学家蔡邕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是湖南的槟榔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