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北宋末年西军名帅种师道

发布时间: 2021-11-30 07:0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如何评价徐兴业的历史小说《金瓯缺》《金瓯缺》(4卷)出版于1985年,作者徐兴业。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

如何评价北宋末年西军名帅种师道

如何评价徐兴业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金瓯缺》(4卷)出版于1985年,作者徐兴业。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荣誉奖、上海市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小说奖。 本书描写的是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
小说的背景为12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的民族战争。自北宋联金伐辽“海上之盟”始,至金南侵北宋“靖康之耻”止中发生的大量经典战役,小说均有提及,其中以兰沟甸之战、燕京之战、太原保卫战、东京保卫战的描写得最为出色。《金瓯缺》的作者在叙述战事,笔势凌厉,大气磅礴,犹如群山万壑,直奔荆门。令人时而血沸气促,义愤填膺;时而潸然泪下,慨叹再三。
对于小说主角马扩,可能世人对其不甚了解,但历史上却有其人其事。小说由马扩及其一家人的遭遇入手,伴随着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残酷,分分合合,看得十分让人揪心。并通过马扩引出了一大批众所周知的人物,诸如宋徽宗、李师师,西军将领刘锜、种师道、契丹英雄耶律大石,还有那批出了名的奸臣。当然后来在南宋时期,决胜千里,尽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也在小说中以路人甲的形式过场。《金瓯缺》刻画人物,笔法细腻,栩栩如生;在记叙、描写间加入大量抒情、议论,诗词歌赋也间或有之,读来有情有义,感人至深。
《金瓯缺》对北宋的时政和民间环境的描写非常生动。宋朝是中国科技文化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小说很好的体现出这点。作者以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笔讲述一个朝代的灭亡,对于北宋的迅速灭亡以及南宋的求和偏安的深层理解,作者通过了小说中大量时而风趣、时而沉重的议论表达了出来。
《金瓯缺》确实是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作者徐兴业为天下贡献了一部民族心灵史,一幅历史画卷。仅凭那几个极其鲜活、丰满、令人难忘的人物,已经让多少作家望尘莫及。”
这是我最喜欢的历史小说之一,实在憋不住要写个长答案了。此书作者徐兴业先生史学功底深厚,史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得当,文笔佳格调高,更难得的是因为个人经历,老先生对南北宋之交的那段痛史有格外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所以写出来的故事既得历史风神又能触动今人,鲜活,生动但又严肃、沉重。和姚雪垠先生所著的《李自成》,堪称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的双璧。

种师道是谁﹖

种(读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
北宋西军名将,种家将
种(读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而后京师失守。

抗击西夏
夏人侵犯定边,筑佛口城,种师道率宋军前往夷平。宋军刚到时非常口渴,种师道指山的西麓说:“这里应该有水”,命令工兵挖掘,果然泉水流溢满谷。

种师道屡次升迁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当时他统率诸道宋军修筑席苇城,还没有竣工,敌人已经赶到,在葫芦河筑垒。种师道在河边布阵,似乎要和敌军决战,暗地里派偏将曲克径出横岭,扬言是援军赶来了。敌人正震惊注视,杨可世已经率军悄悄绕到敌人后方,姚平仲以精甲部队攻击,敌人大溃。宋军俘获骆驼、牛马数以万计,敌人酋长只身逃脱,宋军最终完成筑城任务。[5]

朝廷又命令种师道统帅陕西、河东七路兵攻打臧底城,规定十天必须攻克。宋军兵临城下后发现敌人守备非常坚固,几天后官兵开始倦怠。有个列校偷懒,自己坐在胡床上休息,种师道立即将其斩首于军门示众,下令说:“今日不攻下此城,你们都和他一样!”众人震动,鼓噪登城,城防于是崩溃,宋军八天就攻下了臧底城。宋徽宗得到捷报后欣喜不已,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6]

出征辽国
种师道又随从童贯担任都统制,被拜为保静军节度使。童贯联金伐辽,让种师道掩护诸将。种师道进谏说:“今日之举,譬如强盗入邻家,我们不能救,反而又趁火打劫,与强盗分赃,怎么可以呢?”童贯不听。宋军抵达白沟后,辽人鼓噪向前,宋军多有伤亡,幸亏种师道先令每人持一巨棍自防,辽兵盔甲挡不住钝器打击,宋军才不至于大败。辽国使者前来恳求:“女真背叛本朝的行为,南朝也非常憎恶(指西夏叛宋)。如今贵国为获一时之利,不惜弃百年之好,结豺狼之邻,酿他日之祸,这可谓明智吗?救灾恤邻,是古今通义,希望大国思量!”童贯无言以对。种师道又进谏说应该答应辽使退兵,童贯又不听,秘密弹劾种师道助贼。王黼愤怒,责令种师道以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而用刘延庆代替他。刘延庆在卢沟战败后,宋徽宗又想起种师道,起用他为宪州刺史、环州知州。他不久归任保静军节度使,又致仕退休。[7]

抗击金兵
金人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进京,加封他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种师道正隐居南山豹林谷,得到命令后立刻东行赶到姚平仲处,带上姚平仲的步骑七千人一齐北行。种师道抵达洛阳后,得知斡离不已经屯兵京城下,有人劝他不要去,说:“贼势正锐,愿您驻军汜水稍微停留,以谋万全之策。”种师道说:“我军兵少,如果迟疑不进,暴露实情,只不过自取其辱。如今我军大张旗鼓前进,金人怎能测我虚实?京城军民得知我军前来,士气自然振奋,还用怕金贼吗?”种师道在沿路遍贴告示,宣称种少保率领西兵百万前来。宋军进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敌营。金人畏惧,拔营迁往稍北处,限制游骑活动,一心一意在牟驼冈增筑堡垒自卫。[8]

当时种师道已经高寿,天下称之为“老种”。继位的宋钦宗听说种师道来了,非常欣喜,开安上门,命尚书右丞李纲迎接慰劳。种师道入见,宋钦宗问:“今日之事,爱卿意下如何?”种师道回答说:“女真不懂兵法,岂有孤军深入别人境内而能顺利撤退的道理?”宋钦宗说:“已经讲和了。”种师道于是说:“臣以军旅之事服务陛下,其它事不是臣敢明白的。”宋钦宗拜他为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京畿两河宣抚使,诸道兵马全部由他统帅,以姚平仲为都统制。种师道当时患病,宋钦宗叫他不用朝拜,准他乘轿子入朝。金国使者王汭在宋廷非常强硬,见种师道来了,才拜跪稍稍合乎礼仪。宋钦宗笑着对种师道说:“他因为你才这样。”[9]

京城自从受围后,诸门尽闭,百姓无柴无菜可买,种师道请求开启西、南门,让百姓如同平常一样出入。有金兵擅过偏将马忠军,马忠将其六人斩首,金人前来投诉,种师道发给金人界旗,让金人仿照自制,从此金人画地为牢,无人敢越界。种师道又请求拖延交纳赔款,等金人懈怠思归时,扼阻金人归路,在黄河予以歼灭。宰相李邦彦主和,自然不同意,主战派从实际行动看是准备麻痹金人突然袭击,当时也不一定赞成。

种氏、姚氏都是山西大族,姚平仲父亲姚古这时率熙河兵入援,宋军实力增强。姚平仲担心功名都被种氏占去,就报告说将士们都摩拳擦掌,种师道却不准打仗。李纲于是命令城下兵马听姚平仲指挥,宋钦宗也不提讲和了,天天派使者催促种师道出战。种师道准备等弟弟种师中率军赶到,认为过了春分才能袭击金人。宋朝君臣约期举事,当时离春分只有八天。可当初等不及要和的宋钦宗又等不及要战,与姚平仲秘密决定半夜劫营,想生擒斡离不,抢回康王。半夜,太监紧急传旨李纲说:“姚平仲已经举事,你马上去支援。”姚平仲劫营失利后一走了之,西兵溃散。史书未提李纲的夜间行动,只提李纲早晨率军出城击退金兵,不过金人和主和派认为李纲也应对劫营负责。[10]

宋钦宗把责任推到李纲、姚平仲身上,李邦彦重新得势,又主张割地赔款,种师道力争无济于事。主和派罢免李纲讨好金人,太学生们与京城百姓数十万人担心主战派安危,到皇宫前请愿,请求见种师道、李纲一面。宋钦宗一方面将李纲复职,一方面诏书催促军队镇压。种师道乘车赶来,群众掀开车帘看见了,说:“果然是我的种大人。”一齐致敬后散去。

金人见李纲复职,也不敢孤军持久深入,得到宋朝正式割地承诺并得到肃王做人质后,退兵而去。种师道再申前议,劝宋钦宗乘金兵渡黄河时袭击,宋钦宗不从,种师道说:“他日必为国患。”宋钦宗随即将种师道罢免为中太一宫使,可能是幽禁起来。然而士民对屈辱和约感到愤怒,李纲叫宋军以护送名义追击,大臣扣押前来索要金币的金国使者,甚至用蜡丸信联络辽国旧臣耶律余睹,要他叛金复辽。金兵于是围攻太原,宋钦宗见战事又起,也感到和约不可靠,于是又倾向主战。主战派御史中丞许翰拜见宋钦宗,认为不宜解除种师道兵权,宋钦宗说:“种师道老了,难用,我让你见见他吧。”让许翰与种师道在殿门外相见。种师道沉默不语,许翰说:“国家有急,皇上下诏允许我咨询您,您不要因为我是书生的缘故就不肯谈。”种师道才说:“我众敌寡,只要分兵结营,控守要地,使敌粮道不通,坐以持久,敌人可破。”许翰感叹其言,上奏说种师道智虑未衰,尚可用。宋钦宗于是加封种师道检校少师,进封太尉,换节镇洮军,担任河北、河东宣抚使,屯兵滑州。其实宋钦宗并没给种师道一兵一卒。[11]

种师道请求集中关、河兵力在沧州、卫州、孟州、滑州修筑防线,以防金兵再至。然而主战派先主张穷追东路撤退金兵,又主张反击西路围困太原的金兵,主和派更是不问军事,朝廷议论认为大敌刚退,不宜兴师动众修防御来示弱。朝廷听信假情报逼宋军速战,援救太原的种师中战死、姚古战败,朝廷震悚,召回种师道,派李纲前去。李纲声称不懂军事,请求退休不愿去,但宋钦宗一定要李纲去,否则就是抗命。李纲和士民都认为这是借刀杀人的手段,因为主和派极力推荐李纲去。

援救太原的宋军照样受朝廷遥控,屡屡失利后,宋钦宗换掉李纲,由种师道接任。种师道在河阳遇到金国使者王汭,察言观色判断金兵一定会大举南下,立即上疏请求皇帝临幸长安躲避敌锋。大臣认为这是怕,宋钦宗又召回种师道。因为战事屡败,宋钦宗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终沦陷,两路金兵大举南下,宋钦宗决心议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军不许勤王,专心专意罢战讲和,李纲被贬出京城。种师道可能是悲愤交加,到京后已经病得无法入见,于十月份去世,终年七十六岁。宋钦宗亲临祭奠,为之恸哭,追赠开府仪同三司。[12]

十一月金兵已经兵临城下。宋钦宗既用主和派意见派使者出城求和,又用主战派意见坚守京城不去,谁知两样都落空。京城失守,宋钦宗、宋徽宗被劫入金营,金兵以此为筹码逼两河军民开城投降、宋朝臣民贡献金银珍宝美女、并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因为金兵人数确实不多。宋钦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种师道死后,其侄子种洌护种师道的灵柩西归时,在路上碰到强盗,强盗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都下拜致奠,并且反赠金钱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2

轶事典故

编辑

替罪之羊
在积极导演的收燕云之役中,童贯同样盲目指挥,造成惨重失败的后果。据记载,宣和四年童贯统军北上至雄州,惘顾军事将领的意见,分派军队行动。久经沙场的大将种师道对草率用兵提出异议,童贯不予理睬。将官杨可世再谏:将领事先并未参与作战计划便仓促临阵,势必难以应战。知雄州、文官和诜不考虑将官的意见,而配合童贯对杨可世加以威胁。杨氏及其他武将只能屈服。于是,在“遵依圣旨及宣抚司约束诸将”的情况下,宋军继续北上。种师道领兵至白沟,“如贯素约指挥诸将”,执行童贯不得妄杀的命令。

杨可世领前军在白沟桥向辽军招降,结果在毫无戒备之下遭到辽军的进攻,“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又拘节制”。面对如此战况,杨氏只得要求动武,但宋军已陷入不利的处境,“杨可世与辽军战,诸将不利”。此时,承担监督之责的和诜竟又劝种师道杀杨可世,“号令诸部以明宣抚司出旗榜本意”,“使虏人知朝廷无意用兵”。

终于,招降辽残余势力的幻想破灭,在辽军的追击下,种师道领军败退。这次所谓的北伐的失败,完全是童贯无能指挥的结果,所谓“先是,既以招抚为名,贯下令中军不许妄杀人,及虏骑犯我师,皆不敢施放矢石,听其杀戮。故诸将亦愤然”。但童贯为了逃避追究,“于是贯以契丹尚盛未可图,奏劾种师道”,种师道被迫致仕。

据种师道部下康随跋种师道责官谢表指出:“此役,初不与谋,中则强委任之,又兵之节制皆不得专,考其行事,罪有所归矣。”可见无辜的将领种师道成为此役失败的替罪羊。[13]

太学生上书
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后。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惊慌失措,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李纲、种师道撤职。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东京全城骚动,军民个个气愤。特别是太学里的学生,群情激昂。太学生陈东带领了几百名太学生,拥到皇宫的宣德门外,上书请愿,要求朝廷恢复李纲、种师道的原职,惩办李邦彦、白时中等奸贼。

东京城的军民听说太学生请愿,不约而同地来到宣德门前,一下子就聚集了几万人。这时候,李邦彦正好从宫里退朝出来,群众一见到奸贼,眼都红了,指着李邦彦的鼻子痛骂,有的还从地上捡起瓦片、石头,向李邦彦劈头盖脑地扔去,吓得李邦彦抱头缩颈,赶快逃进宫去。

禁卫军将领一看事情闹大了没法收拾,进宫劝宋钦宗答应大家的要求。宋钦宗没法,只好派人召李纲进宫,并且当众派人宣布,恢复李纲、种师道的职务。群众还不放心,这时候,种师道正乘车赶了来。大家掀开车帘,一看果然是种老将军,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欢呼声,才陆续散去。[14]

3

历史评价

编辑

《宋史·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15]

《洛阳赋》:“张文仲尚药疗疾为御医,种师道知兵有谋却敌虏。”

和岳飞同为抗金名将的种师道,为什么名气远远不如岳飞?

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抗金名将,但在众多的抗金名将中一直被世人铭记的当属家喻户晓的岳飞了,但是有一位抗金名将比岳飞出名的更早,但是后世知道他的人却不多,他就是抗金名将种师道。

骁勇善战且素有谋略,终成抗金名将

种师道(1051~1126)出生于河南洛阳,其曾祖父是大儒种放从,其祖父是名将种世衡。

种师道集二人优点于一身,不仅骁勇善战而且素有谋略。

一次,种师道被派遣修筑军事防御工程席苇城,在还未完工之时,遭遇西夏人来侵犯。种师道临危不乱,镇定指挥。

他先假装要和敌军决一死战,但是却偷偷安排一队人马从小路出席苇城,让他们再从城外回来假装援军,以便吸引敌人注意力,趁敌人注意力在援军身上之时,他又派遣一队人马绕到敌人后方,然后种师道开始与敌后人马一同对敌军发动猛烈地进攻,最终大败敌军。


西夏地图

在抵御西夏的过程中,种师道展现出了自己骁勇善战且素有谋略的军事才能,宋徽宗看到了他的实力。

于是在宋徽宗宣和八年(公元1126年),金兵突然袭宋,并迅速包围了北宋都城开封之时,宋徽宗仓皇逃命时便想起了种师道,于是他急召师道入京。

当时的种师道虽然已经是75岁高龄了,但他依然身强体壮,不辞辛劳,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到了京城。

因为种师道兵力不足,同僚都建议他带兵驻扎在。但是种师道力排众议,决定正面迎敌,并沿途散发传单说自己是携带百万大兵而来,竟然真的吓退了金兵,一时间金兵后退且不敢轻举妄动。

种师道之所以决定正面迎敌,是因为他对战况有清晰的认识,他知道若驻扎汜水定会把兵力不足的情况暴露给敌人,敌人必定乘胜追击。但是正面迎敌并大肆宣传,会让敌方非常忌惮,毕竟不仅能震慑到敌军也能鼓舞京城人心。


种师道

可以说种师道真的是把"兵不厌诈"的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敌军之所以会非常忌惮也和种师道的名声分不开。而且种师道的行为可以说是力挽狂澜,救北宋于危难之际,若是采用那些幕僚的建议,北宋的臣子怕早已都成为了金兵刀下亡魂亦或脚下臣子了吧,可以说种师道在关键时刻为北宋政权续了命。

三个原因致其被世人遗忘

后人有诗评价他说:"知兵有谋却敌虏,宋代名将种师道",可以说是对他最好的描述了。当种师道在抗击金兵的时候,岳飞才开始崭露头角。

种师道不仅屡次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北宋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被称为"抗金名将",而且还比岳飞成名早了很多年,可是为什么他却被世人遗忘了呢?


金地图

其实建功立业的名将基本都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但是不会所有人都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能否一直被世人所铭记也不完全是由当事人自己决定的。

而是由外在的一些客观因素与和内在的一些原因共同造成的。而我认为种师道被世人遗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种师道与岳飞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二是种师道所立军功较少,三是种师道的个人经历相对来说比较平淡。

所处时代使其与人民没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种师道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他会被世人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种师道

世人就是万千民众所组成的,若是与人民的联系不密切,又如何会被世人所知晓呢?

种师道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没有机会与人民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

首先岳飞所处的南宋一直长期处于金、元等外族的严重威胁下,不断地有外族的入侵使南宋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

人民极其需要可以给他们安全感、信心和帮助的民族英雄,而岳飞就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出现的。

然而种师道身处北宋末年,而北宋当时已经与其最大的对手辽国订立了澶渊之盟,国内局势基本稳定。

只是偶有外族入侵,基本属于比较正常的战事,种师道的名气更多地被北宋官员以及敌国官员所熟知,人民对他的战功并不会很关心,也不会很清楚,更不会口耳相传。


岳飞雕像

而在南宋举国危难之际,不仅有很多出名的将领,就连有才的平民也开始自主组成抗外族侵扰的组织。

南宋时期的岳飞不仅是人民所需要的英雄,更是常有机会与人民一同奋战。

人民自然对他的为人和事迹都非常地了解,关于岳飞的事也很自然地在民众之间流传。但是种师道不仅没有成为人民英雄的机会,更没有与人民并肩作战的机会。

种师道所立军功较少,基本以被动抵抗外族入侵种师道会被世人所遗忘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所立的军功较少。

岳飞之所以会被世人所铭记和他所立下的军功之多是密不可分的,岳飞一生中参加或指挥过的战争有100余次,还曾通过战争多次收复失地,而种师道的一生中基本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基本都是被动的抵抗外族入侵。


岳飞画像

但是种师道所立军功很少其实不仅与他的官职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还与北宋皇帝常听信奸臣之言的状况也有一定的关系。

从种师道所经历的官职来看,他的第一个职位是熙州的推官,工作就是专门处理一些案子,而他在这个岗位上至少待了2年。而后他又担任通判,工作职责依然还是处理案子。

在靖康之耻中,北宋的那些将门最后都去哪里了?

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这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不愿提起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北宋王朝在靖康耻的丧钟中走向灭亡,二帝被俘,天崩地裂……

很多人都在讨论,在靖康耻中,北宋那些世代为将的将门去哪了?我们今天就在这里聊一聊那些“将门”中的代表——以种世衡、种鄂、种师道、种师中为代表的种家、以折克行、折可求为代表的折家、以姚宝、姚古、姚平仲为代表的姚家,还有在演义中经常出现,以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为代表的风波府杨家。

有些读者就会问起,为什么在北宋时期最兴盛的高家、曹家不说呢?那是因为高家在高琼之后,虽然家族之中很多人为将,但是出色的并不多,还有曹家继曹彬之后,也和高家情况差不多,他们之所以能够兴盛,多是因为与皇家联姻,所以我们在这就不聊他们俩家了。

杨家将,在前文也说过了,这个家族是在演义中经常出现的,终宋一朝,在史书上出现的名将也仅仅只有北汉降将、镇守雁门关,在雍煕北伐中战死的杨业,在河北禁军中大放异彩、一生积极准备北伐,至死都没有得到朝中回复,含恨而亡的杨延昭,还有一生镇守西北的杨文广三人而已。

而且,曾经辉煌的风波府自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之后,便再无名将出现,最终慢慢消失在史书之中,在靖康耻之前,便早已不再是将门的身份了。

姚家将,是北宋中后期西军的主力之一。

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之时,姚家军的主将姚古奉诏入京勤王,等到姚家军抵达东京汴梁之时,孤军深入的完颜宗望部在敲诈了北宋朝廷一顿之后,便退去了,姚家军奉命“礼送金军”。这个时候,姚古的侄儿姚平仲提出要夜袭金营,可惜因为消息泄漏,偷袭失败,数千姚家军精锐伤亡殆尽,姚家军元气大伤。

在后来的太原保卫战(第一次救援)中,姚古奉命率领姚家军增援王禀、张孝纯守卫的太原府,结果,因为各路大军进度不一,姚家军遭到了金军主力的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没,姚古被贬,郁郁而亡。

折家将,这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将门”世家,从唐朝初年受封开始,到北宋末年,折家世代镇守西陲。

北宋时期,折家共传七代,到了靖康耻之时,折家已经传到了第七代家主——折可求手中,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之时,折可求率领折家军抵达东京,结果被金军击败,在太原保卫战(第二次救援)中,因为李纲受到掣肘,折家军孤立无援之下,被金军击败。到了第二次东京保卫战之时,折家军在黄河边上,被金军一通擂鼓百年吓得闻风而逃,后来金军进入关中,折可求再度战败,随后与朝廷的联系被切断,无奈之下,折可求投降金军,折家军数百年名声就此扫地,折可求也被毒死。

种家将,这是北宋西军的中流砥柱。

在第一次东京保卫战之中,“老钟经略相公”种师道被朝廷寄予厚望,率领西军东出勤王,结果,种师道还没赶到东京,金军便被朝廷“礼送出境”,种师道又被打发回去了。

到了太原保卫战(第一次救援)之时,种师道染病,无法出征,种家军在“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的指挥下向太原进军,因为朝廷的屡次催促,种师中被迫孤军深入,遭到了金军主力的围歼,种师中战死,种家军全军覆没,而也是因为种家军的灭亡,才给了金军从容回师的时间,导致了姚家军的覆灭。

而留守的种师道,也因为染上重病,加之听闻弟弟种师中的死讯,气急攻心,最后病死……

靖康之耻中,北宋的将门能投入战场了应该都已经投入战场,很多人都死在了抗金的战役中,幸存的将领都随着败军退回南方修养。
那些北宋将门都已经在北宋皇室的打压下早就已经没落了,所以当金人入侵的时候,这些将门没有发挥出作用。
因为没有强大的后台,而又发生一些战乱和叛变,大多数将门都没落了。

在北宋末年,北宋有不少精兵猛将是不是还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北宋末年,北宋有不少精兵猛将是不是还分布在西北地区?
边军有三十万的河北边军,三十万的西军,再加上内地的禁军、湘军大约100多万。

西军中有名的部队有府州折家军,麟州杨家将,青涧城种家军等。西军将领一般世代相承,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普通宋军比战力高出很多,但是西军军纪很差。
西军能苦斗,敢牺牲,已经是天下闻名,陕西四路从大范老子范雍开始经营起,强兵之名,已垂近百年,西军除四路正军,其他不管蕃兵,强壮,弓箭社,与西夏,青唐诸羌纠缠百年,是一支敢于深入瀚海戈壁千余里做野战,为大宋开疆拓土的军队!陕西诸路,一家数代都为西军效力,男子活不过三十,一堆寡妇同处而居的景象,比比皆是。 但是这支军队属于山地军,对辽和金作战的时候就显出在这支部队在大平原作战的不适应。
这样的军队,自然有其骄傲和传统,秦陇之士,汉风唐韵重义轻生并不稍减,这支军队,却因为北宋末年高层的胡乱使用,大宋内部的争权夺利而被弄得混乱不堪,大宋最后一支能野战军才,在历史上四年半之后,竟然能被拆得在汴梁,在河北,在河东,在陕西,甚至在江南到处都是,竟然就这样糊里糊涂的覆灭了,后来吴家兄弟虽然收拾起余烬,但是西军再没有已经冠绝天下的名声功绩,后人读史至此,宁不扼腕叹息!

檀渊之盟后一百多年,河北边军和京城禁军就没见过血,早就废了,比起百姓都不如。
靖康耻,其实是几万女真军队对阵百万北宋百姓。结果不提了,能跑的都逃了,基本兵不血刃拱手让出开封。
女真几万人包围了人口几百万的开封,还有四个大营一百多万的禁军,只不过军营是空的,当时宋朝吃空饷喝兵血的情况也很严重,到了明朝末年也是同样!!
差不多吧。
北宋最精锐的部队是西军,主要是对西夏作战的,因为北宋和西夏打了几乎一百年的战争,所以西军的战斗力绝对是宋军之冠。而且金军入侵之前,西军已经占领了西夏横山地区,如果没有金军入侵,估计西夏用不着几年就得被西军推平了。
结果金军南下,北宋的河北军、河东军、中央禁军一触即溃,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府。北宋朝廷不得已下令西军东向救援,名将种师道率西军主力日夜兼程赶往开封逼退金军,但宋徽宗随后以西军劫营失败为由免除种师道职务,随后种师道病死。随后西军主力在种师中率领下北上救援太原,由于朝廷指挥不利、情报失误和粮草不足,西军在石桥和杀熊岭中伏,几乎全军覆没,战死者高达四万人。
西军覆灭后,北宋丧失了最后一支战略机动部队,随后金军再次南下包围开封,北宋大势已去。
西军在西部边境留守部队在北宋灭亡后遭到金军和西夏军的夹击,不得已放弃陕西退往四川。1131年,西军残部在吴玠率领下在和尚原大破金军,成功阻止了金军对四川的进攻。
在早期的北宋五代两宋词选赵匡胤的成立,为了不成为宋朝和短命五代十国以后开始的时候,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指引。首先,在军事上,他“杯葡萄酒”将是一个伟大的方式来缓解赵匡胤军事控制,并建立了中央禁军,各地精英的禁军收归资本的管辖,所以宋军队已经完全掌握了权利。此外,唐宋沿袭了系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各官员的权力,使皇帝抓过来朝代的力量。在科举方面,带来了打破惯例,一路成功的考生,考生的最终评估。因此,北宋官僚阶级队伍一直在增长,从大批优秀的政治家似乎巩固权力。在后晋五代十国时期,一旦北燕云切断与16个州建立了契丹辽。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为长期的战争。自太宗赵光义从北宋和多次辽战争,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到1004年,宋真宗和辽在澶州设置了停战和会议,公约,廖是国家的兄弟,北宋辽每年支付的“古钱”,双方互不侵犯。从那时起,只有一点点的安宁在中国北方,宋,该联盟的廖后来被称为“澶渊之盟”。该联盟使经济发展一直在北宋的飞跃,人民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前沿。宋仁宗康定北宋时期(一〇四〇年至1042年)至庆历二年的第一年,宋方元昊的西夏皇帝已经推出了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都大面积亏损,导致1044(庆历四年)订立一项和平条约。被称为“庆历和建议。”并提出法规:yuanhot取消帝,接受宋册封;每年宋方华夏银行72,000两个丝绸153,000 3万斤茶叶,被称为“新年礼物”;双方开放边境贸易。而清丽,西北边境平静后20年提出了建议。由于与其他电源的会议和北宋时期,边境一直处于和平,那么,法院开始改革内政。为期三天的圣(1025),范仲淹上书朝廷,政治改革的倡导者。两年后,范仲淹分管教学的大学时,应天府,以及“总理的书,”同样的建议,但未被采纳。庆历年,迫于形势的经典,指令风扇等改革参知政事意见。九月庆历3年番人的去一个“的十件事A.陈收着”的奏疏,指出,这种情况是忧外困,不能进行改革,取得了数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官方,培训,发展生产,加强军备等四个方面,并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减少冗官,选拔“精英”作为整顿官场的一种手段。他认为,与“精英”的官员,就能够做到政治搞好,让老百姓“每个接收的宁静,不叫祸乱”,以缓和社会矛盾。同年,任少诏书颁布实施?Fan等人,所谓的想法“新政”。但政治改革主张违反了某些官僚地主的利益,从一开始就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谁被迫离开它,随着政治改革流产。 1066(治平三年),夏开始挑起战火不断继续。长期的战争广大农民在北部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迫害宋辽夏统治者,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后来,北松粳任宗英宗以稳定社会,经济规模空前,文化的始祖时期是非常流行的。祖先要给予一定的发展,在1069年与王,新法律的实施的任命,但因为过于强大的保守势力,王两次推行新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哲宗元佑年间,英宗高皇后彻底废除新法,宋恢复规则的原始形式。至此,北宋开始下降。很晚很晚北宋北宋徽宗赵佶的宝座。这是北宋王朝的脸,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宋徽宗先整顿朝政,但一年后,它的荒淫残暴的本性暴露无遗。宋徽宗的无能导致了北宋灭亡的腐朽。由于北宋官员腐败,迫使人民起来反抗。北宋末年,方腊,宋江等人起义严重打击了宋朝统治。同时,强大的辽北已经建立起来了女真金,金辽的淘汰关闭,随后冲着北宋统治。公元1125年2月,金圣摧毁他们的共同协议,成立辽的名字,宋大举出兵入侵,这一次它是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军兵分两路南下,转离东不指挥军队,由Nianhan普通攻击太原西指挥。此时,形势的歌一直混乱,徽宗被迫作出的宝座上,太子赵桓,是钦宗。希望能改善这种状况,抵御金兵来扭转不利局面。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快接近宋开唪,宋徽宗逃离南京。李刚宋朝军队宰相的指挥下,我军击退了黄金暂时停止南下金国,但由于徽,无能秦始皇,弯曲和金总和。他们已经答应支付赔偿金州,并驳回李刚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公元1127年,金军进攻再次打开,并抢走徽,钦二帝及大量财物,被称为“靖康之变”。到目前为止,北宋宣告灭亡。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北宋末年西军名帅种师道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2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发现人类活动400万年前就有了但是历史记载只到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文明古代(工业化以前)的欧洲人吃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