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如果北洋舰队装备精良,能打赢海上战争吗?日本从1886年开始全面追赶北洋水师,从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一直到1894...
甲午海战中如果北洋舰队装备精良,能打赢海上战争吗?
日本从1886年开始全面追赶北洋水师,从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一直到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始终都在原地踏步。到了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即使北洋水师的弹药充足,也很难能够打赢甲午海战。
长崎事件后,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此消彼长
在长崎事件爆发前,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远逊于北洋水师,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大批先进战舰,实力远在日本联合舰队之上。1886年北洋水师的几名水兵在日本长崎和当地军警爆发冲突,日本对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十分畏惧,开始下定决心追赶北洋水师。
在日本下定决心发展军事实力的同时,北洋水师仍然沉浸在亚洲第一海军的美梦中。清朝从1888年开始不再为北洋水师添加新的战舰,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的实力此消彼长,到了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完成了北洋水师的反超。
甲午海战时期,北洋水师和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北洋水师的整体实力已经远逊于日本联合舰队,日本联合舰队不仅完成了吨位上的反超,在火力上也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当时的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的开火炸药和速射炮,而北洋水师仍然采用实心炮弹和老式滑膛炮。
黄海海战时期,北洋水师倾巢出动,日本联合舰队只派遣了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参战。然而即使在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全部参战的情况下,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
黄海海战实力对比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为32396吨,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为40849吨,双方的吨位比为4:5。北洋水师唯一的优势是拥有两艘大吨位铁甲舰,拥有几门大口径重炮,日本联合舰队在火炮数量、火炮射速、舰船航速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黄海海战开始后,日本联合舰队依靠着航速优势,通过迂回战术很快便取得了战术优势。之后日本联合舰队又依靠着火力优势,击沉了北洋水师的几艘弱舰,锁定了海战胜局。最终黄海海战北洋水师5艘军舰沉没,两艘铁甲舰都受伤,日本联合舰队只有5艘战舰受重创,没有一艘战舰沉没。
总结
谦虚使人进步,正是因为清王朝过于自大,在1888年之后忽视了海军的建设,北洋水师才会在黄海海战中一败涂地。由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优势明显,即使北洋水师配备了开花炸药,并且有足够的弹药,黄海海战的结局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如果北洋水师有速射炮在甲午海战还会败吗?
如果北洋水师有速射炮在甲午海战还会败吗?参看戴旭中校教授的视频就会知道原因。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要求简答1、缺乏预见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转变,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引起对殖民地更加激烈地争夺。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2、战略原因
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并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实际上是实行海守陆攻的作战方针。从战略规划方面,日本就已经拔了头筹。
3、装备劣势
在双方争取制海权的黄海海战中,清军以劣势兵力(清军3000吨以上军舰两艘,3000吨以下军舰10艘,日军3000吨以上军舰8艘,3000吨以下军舰4艘)迎击日军。受限于军舰制造时的技术条件,北洋军舰有效射击距离不超过3000米,而装备了新式测距仪的日本军舰吉野,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0米。日军还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
4、党派争斗:清廷内部
清朝后期,以光绪帝恩师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
李鸿章虽有宰相尊称,但当时清政府不设宰相,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但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 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扩展资料:
纵观李鸿章的战略指挥,一方面用原始的打农民战争的经验指挥对日作战,另一方面,又从主观愿望出发,多次错判形势。我们知道,正确的战略指挥,是建立在全面细致的侦察和周到严密的部署之上,但李鸿章对侦察到的情报,往往枉加修正,他心里想着朝廷,主观上便认为,凡危及朝廷的方向,就是日军进攻的方向,结果使战略指挥与战场实际不相符合,从而一次次酿成大错。
甲午战争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种错误的叠加,便促成了清军的惨败。作为战略指挥员,战前信心不足,战中指挥失误,但随时却谋求通过外交等手段化解战争危机,这不能不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
甲午战争的悲剧在于,李鸿章以政治家的角色,扮演了一位陆海军的统帅,他用政治原则代替军事原则指挥作战,这其中方向性的偏差,就不止是一场战役战斗的偏差,而是全局性的,致命的偏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甲午战争
二: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一但与日本开战,随着征兵加税,中国国内矛盾必然加剧,对于当时坐在火山上的统治者来说,无法接受。
三:中国军队远逊于日本,打不赢
至于战士是否常年打仗,离甲午最近的中法战争是十年前的,当时淮军战斗力就很差了,十年的堕落,还能有的少战斗力。
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内在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开销不断增加,而财源去没有增加,财政危机加剧
清政府的改革是否存在和当代改革一样受到外国的影响,和国内一部分人反对?
是的,地方洋务派与中央顽固派争权
为何南洋舰队不支援,军队内部是否存在矛盾,矛盾到何种地步?
南海舰队已在你上面提到的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了
军队的矛盾很严重,例如在围攻威海卫时,山东巡抚拒绝派兵增援,河南新军再增援的路上被皇帝临时拉去北京
慈溪和光绪有什么利益冲突,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利益关系?
此时大的冲突倒是没有,双方至少都认真备战了,毕竟,打输了对谁都没好处
打败的直接原因是装备差,北洋水师每分钟中、大孔径炮火力为8.3吨,日本为27吨,命中率中国为0.7,日本为2.4,幸亏是日本,要是赶上英法3的命中率,北洋水师在黄海就是全军覆没了,而不是重创了。
领导人是要负主要责任,瞎指挥,像刚才说的,光绪皇帝经常没事瞎指挥军队,造成前线军队混乱。
最后主要矛盾是翁同和李鸿章之间,以及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
二: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一但与日本开战,随着征兵加税,中国国内矛盾必然加剧,对于当时坐在火山上的统治者来说,无法接受。
三:中国军队远逊于日本,打不赢
至于战士是否常年打仗,离甲午最近的中法战争是十年前的,当时淮军战斗力就很差了,十年的堕落,还能有的少战斗力。
当时清政府面临哪些内在问题?
主要的问题是政府开销不断增加,而财源去没有增加,财政危机加剧
清政府的改革是否存在和当代改革一样受到外国的影响,和国内一部分人反对?
是的,地方洋务派与中央顽固派争权
为何南洋舰队不支援,军队内部是否存在矛盾,矛盾到何种地步?
南海舰队已在你上面提到的中法战争中全军覆没了
军队的矛盾很严重,例如在围攻威海卫时,山东巡抚拒绝派兵增援,河南新军再增援的路上被皇帝临时拉去北京
慈溪和光绪有什么利益冲突,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利益关系?
此时大的冲突倒是没有,双方至少都认真备战了,毕竟,打输了对谁都没好处
打败的直接原因是装备差,北洋水师每分钟中、大孔径炮火力为8.3吨,日本为27吨,命中率中国为0.7,日本为2.4,幸亏是日本,要是赶上英法3的命中率,北洋水师在黄海就是全军覆没了,而不是重创了。
领导人是要负主要责任,瞎指挥,像刚才说的,光绪皇帝经常没事瞎指挥军队,造成前线军队混乱。
最后主要矛盾是翁同和李鸿章之间,以及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 一,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北洋水军军备力量有限,好多枪炮都是假的打不出来,子弹稀缺,
三,洋务运动受到顽固派的层层阻拦,
四,日本明治维新使之国力大增。
关于甲午战争,你不一定知道的几个事实
定远、镇远的确是东亚第一等军舰,装甲防御力惊人,中弹上千发也没有问题。同时,上面的火炮的口径更大。
当时,世界海军对于大口径火炮厉害,还是速射炮厉害,有争论。而大东沟海战表明,日军的速射炮更厉害,对舰艇杀伤大。
另外,就是关键的爆破弹和穿甲弹了,用的是穿甲弹,是北洋舰队的大失误。最后,就是淮军的战斗力瓦解,这曾经十年前打过中法战争的军队,此时已经腐朽不堪,一溃千里。列强的媒体曾经嘲笑:没有任何一场战斗,清军坚持超过24个小时。
等等,是一个腐朽朝廷的失败,也是洋务运动的失败,让国运跌落到最低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