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时国府的底线是否副总统之位

发布时间: 2021-09-25 13:03: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详细一点rn我是初二的rn好理解一点为好一、将革命进行到底,1.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1)毛泽东发出“将...

重庆谈判时国府的底线是否副总统之位

渡江战役的历史背景

详细一点rn我是初二的rn好理解一点为好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

(1)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共产党不要和平吗?到1948年底,国民党军事败局已定,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国民党内部开始酝酿发动新的和平攻势,以作缓兵之计。于是在军事斗争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局面。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的策略。1948年12月底,桂系白崇禧抢先打出“和谈”旗帜,逼蒋下台。蒋介石在遭到军事上的溃败和美国及国民党内部的压力下,不得已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条件是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下与共产党“和谈”。其实质是要保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权。蒋介石再一次玩弄假和平的阴谋。针对蒋介石的假和平,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阴谋,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2)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企图作缓兵之计

2、国共北平和谈

(1)背景: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再次检验蒋介石集团和谈的诚意,使全国人民认清其假和平的面目。同时国民党仍然占有长江以南、长江上游及西北等广大地区,若国民党顽固到底,必将增加解放军的伤亡。于是毛泽东在声明中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于1月21日宣布“引退”,“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但是,他的引退并非真正交出职权。早在下野之前,他就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党、政、军的人事进行了大变动,安排自己的嫡系、亲信担任要职;在经济上已通过各种手段将各大银行和老百姓的存款洗劫、搜刮一空;在军事上建立了海上锁链,以营造自己的最后落脚点——台湾。蒋介石离开了总统的宝座后,坐镇溪口,仍在幕后指挥。

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谈,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2)概况:

时间:4月1日--4月20日

代表:共产党--周恩来 国民党—张治中

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影响:彻底揭穿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

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相同点:⑴都由国民党主动提出,国民党都是假和谈⑵都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⑶都由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⑷都有美国插手⑸都被国民党破坏⑹都没有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不同点: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北平谈判时,解放战争即将取胜,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以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目的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并企图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而共产党则是为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团结教育人民。北平谈判时,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是为迅速结束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内容不同:重庆谈判的焦点是政权和军队问题。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要进行到底问题。两次谈判最主要不同是共产党力量及政权地位发生变化。

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自绝于人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便于4月21日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阅读《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不堪一击,顷刻崩溃。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军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我假和谈,一面部署江防,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我南进。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百万雄师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无锡、镇江等城,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我军全线渡江后,蒋介石为了避免其江防部队被分割围歼,令所有部队火速向浙赣路、杭州、上海方向撤退,企图控制皖浙赣山区,构成新防线继续顽抗。据此,我东集团和中集团于27日在吴兴会师后,29日在广德地区全歼敌5个多军。接着分路追击,于5月3日解放杭州。西集团突破江防后,以徽州、上饶、贵溪为目标,多路向南追击,5月7日控制了浙赣路,切断了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的联系,粉碎了敌组织新防御线的企图。5月14日,第四野战军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地段南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武汉三镇。22日,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南昌。27日,第三野战军主力攻占全国最大城市上海。6月1日,我军乘胜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和苏、浙、赣、皖、闽、鄂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渡江战役是指1949年4月至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横渡长江,解放国民党中心统治区域北京、上海、杭州地区和武汉地区的重大战役。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将残余主力撤退到江南,准备负隅顽抗,卷土重来。国民党在从湖北宜昌到上海的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约70万人的兵力。另以海军舰艇120余艘、空军飞机280多架支援作战。他们幻想依凭长江天险和海空军优势,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针对国民党的战略布局,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继续担任总前委。1949年3月总前委根据中央军委意图,制定了《京沪杭战役作战纲要》,决定组成由粟裕、谭震林、刘伯承分别指挥的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在江阴至湖口间500余公里的地段上,有重点地分路突破国民党军的江防;另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正面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命令。4月20日晚20时,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首先发起渡江,并迅速突破安庆、芜湖间防线。21日晚,东、西两突击集团分别从镇江、江阴间和贵池、湖口间发起渡江。解放军用木帆船做主要渡江工具,广大指战员发扬英勇顽强、有进无退的战斗作风,不顾国民党军陆海空协同下的拦击和多次反扑,千帆齐发,于22日胜利地突破国民党军近千里的江防阵地,并争取江阴要塞守军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长江。 国民党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线突破后,于4月22日下午仓惶部署总退却,并企图在浙赣路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国民党政府的许多机构仓皇迁移广州,代总统李宗仁于23日上午逃往桂林。胜利渡江的人民解放军,23日晚解放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分路向南挺进。中、东两突击集团东西对进,迅速在皖南郎溪、广德地区包围歼灭南京、镇江逃敌5个军,并在5月3日解放杭州,进逼上海。西突击集团分多路向浙赣路齐头并进,追歼逃敌约10万人,先期截断浙赣线,并于5月17日解放九江,22日解放南昌,阻绝了白崇禧集团可能的东援。这时,武汉地区的白崇禧拒绝中共提出的忠告,不愿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南地区的问题,准备南撤湘赣粤桂地区,继续抵抗。5月14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湖北团风至武穴地段横渡长江,16日解放汉口,17日解放武昌和汉阳。5月12日,第三野战军主力对上海外围发起进攻。至27日,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上海全市宣告解放。至此,渡江战役胜利结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国民党军以70万兵力组织长江防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及在战略决战阶段的其他战役,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东北全境、华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发展到400万人,士气高昂,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更加丰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军。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正规军还有71个军227个师的番号约115万人,加上特种兵、机关、学校和地方部队,总兵力为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为146万人。这些部队,多是新建或被歼后重建的,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在战略上已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依托长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军力,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提出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另一方面仍以国民党总裁身分总揽军政大权,积极扩军备战。将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扩大为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任命汤恩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4月改称华中军政长官公署)总司令白崇禧指挥的部队组织长江防御。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江、上海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江,自西向东横贯大陆中部,历来被兵家视为天堑。下游江面宽达2至10余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间开始上涨,特别是5月汛期,不仅水位猛涨,而且风大浪高,影响航渡。沿江广阔地域为水网稻田地,河流湖泊较多,不利大兵团行动。防守该地段的汤恩伯集团,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据点作为警戒阵地外,以主力18个军54个师沿南岸布防,重点置于南京以东地区,并在纵深控制一定的机动兵力,企图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凭借长江天险,依托既设工事,在海空军支援下,大量杀伤其于半渡之时或滩头阵地;如江防被突破,则分别撤往上海及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沿线,组织新的防御。其具体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团指挥第55、第68、第96军防守湖口至铜陵段;以第7“绥靖”区指挥第20、第66、第88军防守铜陵至马鞍山段,第17兵团所属第106军位于泾县、宁国、太平地区为预备队;以第6兵团及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指挥第28、第45、第99军防守南京及其东西地区;以第1“绥靖”区所属第4、第21、第51、第123军防守镇江至江阴段,第34军位于丹阳、武进地区为预备队;以淞沪警备司令部指挥第37、第52、第75军防守苏州至上海间。另以第9编练司令部指挥第73、第74、第85军和第18、第67、第87军共20余个师位于浙赣铁路沿线及浙东地区,担任第二线防御。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团,以27个师担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团位于武汉及其以东至九江地区;以13个师位于长沙、南昌之间地区。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百万大军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军委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命令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统归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指挥,准备在5月汛期到来之前,由安庆、芜湖、南京、江阴之线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苏、安徽、浙江省广大地区,并随时准备对付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同时决定,第四野战军以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2万人组成先遣兵团,由平(今北京)津地区南下,归第二野战军指挥,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牵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

总前委依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意图和国民党军的部署以及长江中下游地理特点,于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决定组成东、中、西3个突击集团,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的战法,于4月15日在江苏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实施渡江作战,首先歼灭沿江防御之敌,尔后向南发展,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占领江苏、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指挥第20、第26、第34、第35军,第10兵团指挥第23、第28、第29、第31军和苏北军区3个独立旅,共35万人组成东突击集团,由粟裕、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指挥。其中第34、第35军位于江北全椒、仪征、扬州等地并攻占瓜洲、浦口、浦镇,吸引和牵制南京、镇江地区国民党军;主力6个军由三江营(扬中以北)至张黄港(靖江以东)段实施渡江,成功后向宁沪铁路(南京—上海)挺进,控制该路一段,阻击南京、镇江的国民党军东逃和上海方向的国民党军西援,并向长兴、吴兴方向发展,会同中突击集团切断宁杭公路,封闭南京、镇江地区守军南逃的通路,完成战役合围,尔后协力歼灭被围之敌。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指挥第21、第22、第24军,第9兵团指挥第25、第27、第30、第33军,共30万人组成中突击集团,由谭震林指挥,在裕溪口(芜湖以北)至枞阳段渡江,成功后以一部兵力歼灭沿江守军,并监视芜湖守军;主力迅速东进,会同东突击集团完成对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尔后各个歼灭被围之敌。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为求得中、东两集团行动上的协调,迅速合围南京、镇江地区守军,中突击集团过江后统归粟裕、张震指挥。以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指挥第10、第11、第12军,第4兵团指挥第13、第14、第15军,第5兵团指挥第16、第17、第18军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共35万人组成西突击集团,由刘伯承和第二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由枞阳至望江段实施渡江,成功后以1个兵团挺进浙赣铁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区,控制该路一段,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主力沿江东进,接替第9兵团歼灭芜湖守军的任务,并准备参加夺取南京的作战。4月3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上述计划。为了便于部队就粮和避免过分拥挤,4月17日总前委又决定西突击集团过江后,第3、第5兵团直出浙赣铁路沿线,第4兵团执行东进任务。邓小平、陈毅位于合肥以南的瑶岗,代表总前委统一指挥渡江作战。

参加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形势任务和新区城市政策纪律教育;侦察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工事和长江水情、两岸地形;在地方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筹集、修理船只,到渡江前夕,共筹集各型木船9400余只,培训了数千名部队选调的水手;开展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等。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仅随军参战的船工即达1万余名,临时民工达300万人,山东、苏北解放区还组建了16个民工团随军服务。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为争取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人民解放军数度推迟渡江时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4月20日签字。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夜发起渡江作战。中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4、第25、第27、第21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芜湖西南)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国民党军芜湖以西地段的长江防御被人民解放军突破后,汤恩伯于21日到芜湖亲自布置堵击,但已无济于事。当晚,人民解放军东、西两突击集团发起强大的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第一梯队第23、第28、第29军展开于龙稍港(泰兴西南)至张黄港段,在天生港(泰兴以南)等地突破守军防御后,击退其第45、第21、第123军的多次反击,于22日进抵南闸(江阴以南)、百丈镇(申港以西)之线,建立了东西50余公里、南北10余公里的滩头阵地。同时,争取了国民党军江阴要塞守军7000余人起义,控制了江阴炮台,封锁了江面。第20军由泰兴西北龙窝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占扬中。西突击集团也于21日晚在预定地段突破守军江防阵地,控制了宽100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滩头阵地,于22日占领彭泽、东流等地,并解放安庆。中突击集团则继续发展攻势,占领南陵,歼国民党军第88军大部。

在人民解放军渡江时,停泊在镇江附近江面的英国军舰4艘公然炮击长江北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人民解放军当即以炮火猛烈还击,击伤其旗舰“紫石英”号,后4艘军舰相继逃往上海。为此,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声明,严正申斥了帝国主义的这一侵略行径,并要求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一切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海、领土、领空,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卫主权的决心。

国民党集团鉴于江防已全线被突破,部队有在沿江一线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围歼的危险,于22日下午仓促部署总退却,芜湖以西的部队向浙赣铁路沿线撤退,芜湖以东、常州以西的部队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东的部队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图在浙赣铁路沿线和上海地区组织新的防御。人民解放军除组织第二梯队军继续渡江外,主力向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发展攻势。23日,东突击集团主力相继解放丹阳、常州、无锡等城,切断了宁沪铁路,争取了国民党海军海防第2舰队司令林遵率舰艇25艘在南京以东江面和另一部舰艇23艘在镇江江面起义。第34军进占镇江,第35军于23日晚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蒋介石集团22年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中突击集团一部占领芜湖,主力渡过青弋江,并在湾沚地区歼国民党军第20军大部和第99军一部。西突击集团占领贵池、青阳等地,歼国民党军第8兵团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同时,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武汉以东以西的黄梅、浠水、汉川等地,有力地牵制了白崇禧集团,保障了第二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翼侧安全。

在郎溪、广德地区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占领浙赣铁路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后,4月22~23日,总前委依据沿江国民党军全线南撤的情况,迅速调整进攻部署,令第三野战军除以第8兵团部率第34、第35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以第10兵团第29军东进占领苏州并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统一指挥下分别沿丹阳、金坛、溧阳及太湖西侧和南陵、宣城、广德之线向长兴、吴兴(今湖州)地区疾进,完成战役合围,歼灭由南京、镇江、芜湖地区南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并准备夺取杭州。同时解除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沿江东进的任务,改为与第3、第5兵团并肩向浙赣铁路沿线挺进,追歼逃敌,控制浙赣铁路,切断汤恩伯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保障第三野战军作战的翼侧安全,另以第10军担任安庆、芜湖地区的警备任务。

各部队接到命令后,不顾疲劳,不待重火器和辎重到达,克服阴雨连绵、道路泥泞等困难,向指定地区疾进。4月26日,第9兵团主力通过广德;第10兵团进抵天王寺、宜兴一线,并在溧阳以西、以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第28、第51军各一部。国民党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多路追击下,不敢再沿宁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直下郎溪、广德,企图由此突出重围,直趋杭州。27日,第10兵团第29军进占苏州。第三野战军主力会师吴兴,将国民党军第4、第28、第45、第51、第66军等5个军包围于郎溪、广德之间地区,经两天激战,将其8万余人全部歼灭。5月3日,第7兵团占领杭州。第二野战军在皖南游击队的策应下,经屯溪、婺源、乐平等地,于5月4~7日相继占领浙赣铁路沿线的贵溪、上饶、衢县、金华等地,并在追击作战中歼国民党军第68、第88、第106、第73军各一部。

在此期间,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占领孝感、黄陂,逼近武汉。

攻占上海,歼灭汤恩伯集团主力,解放武汉、南昌等地郎广围歼战后,汤恩伯集团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个军25个师共20余万人退守上海,在蒋介石亲自部署下继续顽抗。位于武汉地区的白崇禧集团,除以一部兵力迟滞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渡江外,主力准备南撤湘鄂边、湘中、湘鄂西地区组织新的防线,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西进四川。

中共中央军委和总前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决定以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主力向浙江东部和南部进军,解放浙江省;第8兵团一部兵力继续担任南京、镇江地区警备,并肃清溃散于苏浙皖边界地区国民党军的任务;第9、第10兵团并指挥第8兵团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战军位于浙赣铁路金华至东乡段休整,策应第三野战军夺取上海,准备对付美、英等国可能的武装干涉,并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进击,视机进占南昌。以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在武汉、九江间待机渡江,占领武汉三镇。

为求完整地接收中国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区遭受战火破坏,第三野战军决定以第9兵团指挥第20、第27、第30、第31军,第10兵团指挥第26、第28、第29、第33军,分别经由浦东、浦西实施钳形突击,直插吴淞,截断敌军海上退路,迫敌投降。如敌继续顽抗,则对市区发起攻击,分割、歼灭全部守敌。5月12日,上海战役开始。至22日,将汤恩伯集团主力压缩到苏州河以北地区。经第三野战军增调第7兵团第23军和第8兵团第25军分别加强第9、第10兵团,该两兵团于23日夜向上海守军发起总攻。各攻击部队采取快速勇猛的动作,多路直插市区和宝山、吴淞。为减轻对市区建筑物的破坏,尽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占上海。汤恩伯集团除约5万人经吴淞口登舰逃跑外,15万余人被歼灭。

在此期间,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在浙东、浙南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宁波、奉化、镇海(今宁波市北部)、温州、临海、黄岩等城市和广大地区。第二野战军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阳、建瓯、南平等地;另一部为策应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的渡江作战,进至江西省丰城、樟树(今清江)一线,并于22日占领南昌。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于5月14日开始举行汉浔间渡江作战,从武汉至九江间横渡长江。15日,争取了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率2万余人在贺胜桥起义,17日解放华中经济中心武汉。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

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谁知道中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历史背景?

知道了吗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当时,住在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同志得悉南京城解放的喜讯后,欣然提笔写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

(1)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共产党不要和平吗?到1948年底,国民党军事败局已定,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国民党内部开始酝酿发动新的和平攻势,以作缓兵之计。于是在军事斗争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局面。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的策略。1948年12月底,桂系白崇禧抢先打出“和谈”旗帜,逼蒋下台。蒋介石在遭到军事上的溃败和美国及国民党内部的压力下,不得已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条件是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下与共产党“和谈”。其实质是要保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权。蒋介石再一次玩弄假和平的阴谋。针对蒋介石的假和平,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阴谋,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2)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企图作缓兵之计

2、国共北平和谈

(1)背景: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再次检验蒋介石集团和谈的诚意,使全国人民认清其假和平的面目。同时国民党仍然占有长江以南、长江上游及西北等广大地区,若国民党顽固到底,必将增加解放军的伤亡。于是毛泽东在声明中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于1月21日宣布“引退”,“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但是,他的引退并非真正交出职权。早在下野之前,他就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党、政、军的人事进行了大变动,安排自己的嫡系、亲信担任要职;在经济上已通过各种手段将各大银行和老百姓的存款洗劫、搜刮一空;在军事上建立了海上锁链,以营造自己的最后落脚点——台湾。蒋介石离开了总统的宝座后,坐镇溪口,仍在幕后指挥。

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谈,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2)概况:

时间:4月1日--4月20日

代表:共产党--周恩来 国民党—张治中

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影响:彻底揭穿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

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相同点:⑴都由国民党主动提出,国民党都是假和谈⑵都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⑶都由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⑷都有美国插手⑸都被国民党破坏⑹都没有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不同点: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北平谈判时,解放战争即将取胜,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以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目的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并企图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而共产党则是为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团结教育人民。北平谈判时,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继续进行内战。共产党则是为迅速结束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内容不同:重庆谈判的焦点是政权和军队问题。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要进行到底问题。两次谈判最主要不同是共产党力量及政权地位发生变化。

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自绝于人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便于4月21日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阅读《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不堪一击,顷刻崩溃。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时间:4月23日,

意义:国民政府覆灭。李宗仁逃回桂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工作重心、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总任务、工作作风

(3)意义:重大问题

注意:会议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问题。

工作重心转移与标志:八七会议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工作中心。标志: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两次转移都是历史转折关头形势发展的需要,(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也是共产党远见卓识的体现。

二、解放战争胜败的原因

毛泽东原打算“5年”的战争为什么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

1、国民党败因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特征是独裁、内战、卖国。两条战线使国民党面临全国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战争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促成了国民党军事优势迅速向劣势转化。

(3)贪官横行、政治腐败

沦陷区人民称接收大员们是“三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 车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婊子)。蒋介石直到1948年才得出结论:“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

(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美国大选,杜鲁门击败杜威,连任总统。陈立夫、宋美龄先后去美国求援都遭到拒绝。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说明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失败,是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所造成的,而不是美国不支持,“蒋介石”3个字已经成为了国民党政府贪污、无能、独裁、专制的代名词,美国民主党政府对蒋介石已感到绝望。

2、共产党胜因

(1)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制定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灵魂)和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方向)。

(3)人民军队的武装斗争(中坚)。

(4)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保障)。陈独秀放弃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统一战线内部对国民党右派一味妥协退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不要统一战线,从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对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始终坚持党的统战政策和策略,在民主革命阶段先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从而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5)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基础)。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毛泽东特别重视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以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使共产党赢得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广泛而又牢固的群众基础。没有农民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就不可能有红军和新四军、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就不可能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随后,国共虽进行了北平和谈,但国民政府最后拒绝签字,说明了国民党反动派玩弄假和平的阴谋。于是,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一切反动派是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要想取得人民革命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胜败的原因,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历史上湖南出了哪些名人

1、蔡伦(63年-121年),字敬仲,东汉桂阳郡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他改进了东汉时的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尤其是用树皮做原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 。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

2、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3、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是一位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今望城区雷锋街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士及共产主义战士。他于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复于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毛泽东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

4、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5、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1、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每每征讨,他的部队皆勇猛善战。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

3、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

4、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 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5、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蒋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敦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宗棠

以下是部分名人
蔡伦:湖南耒阳人。汉代大科学家,发明造纸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伟大贡献。宦官出身。
黄盖:湖南零陵人。三国时东吴战将,与周瑜合演“苦肉计”欺骗曹操。
蒋琬:湖南湘乡人。三国时蜀国名臣,后接替孔明之位。
相单程:湖南沅陵人。东汉农民起义领袖,率五溪蛮起义,后遭伏波将军马援镇压。
怀素:湖南零陵人。唐代著名草体书法家,有“草圣”之称,人称“张狂素癫”。
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宋代理学创始人,根据太极图创太极说。有散文《爱莲说》。
杨再兴:湖南武冈人。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杀死岳飞之弟,后被岳飞收编,成为一代抗金名将,战死小金川。
杨么:湖南人。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明确提出“等贵贱,均平赋”的政治纲领。
李芾:湖南衡阳人。抗金名将,为让家人免遭凌辱,先杀全家再以身殉国。
李东阳:湖南茶陵人。明代大臣,著名文学家,坐镇文坛几十年。
覃后:湖南人。元末明初土家族农民起义领袖,遭朱元璋血腥镇压,后被押捕南京,剥皮处死。
向大坤:湖南人。明初农民起义领袖,遭朱元璋血腥镇压,后在武陵源神堂湾宁死不屈,跳岩自杀。
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大哲学家,唯物论集大成者,其学说代表中国古代的最高智慧,有民族气节。
何绍基:湖南道县人。清代大书法家,一代巨匠。
陶澍:湖南安化人。清代名臣,曾任两江总督,治理盐政卓有成效,开“实事求是”一代风气。岳麓书院巨子。
魏源:湖南隆回人。清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第一个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湘军创始人,清代中兴名臣,桐城派湘乡盟主,洋务运动的首领之一。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因天津教案而身败名裂。地方阶级最推崇的人物。教育后代有方。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清代楚军的创立者,曾参与镇压太平军。中兴名将,洋务派首领,率军收复新疆。民族英雄。
胡林翼:湖南益阳人清朝中兴名将,与曾国藩的用兵之术合为“曾胡兵法”。 曾国荃:湖南湘乡人。
曾国藩之弟,湘军名将。率曾家军攻下南京,屠杀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
江忠源:湖南新宁人。楚军创始人,在广西全州蓑衣渡打死洪云山,后战败自杀。邵阳崀山人。
刘坤一:湖南新宁人。湘军名将,曾任两江总督。
彭玉麟:湖南衡阳人。湘军水力主帅,中兴名臣,用情专一的奇男子,最喜画梅花。
郭松嵩:湖南人。湘军名将,中国第一任驻外(英、法)大使,著名的外交家。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首,维新变革的代表人物。曾从大刀王五学武,文武双全,有侠气。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著《仁学》一书。
唐常才:湖南人。戊戌变法重要人物,谭嗣同的生死之交。组织铁血团进京救谭未成,慷慨就义。
吴八月:湖南吉首人清代农民起义领袖,率湘黔苗民起义,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马福益:湖南湘潭人。哥老会首领,组织自立军起义未成,从容就义。
沈荩:湖南长沙人。清朝名臣。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湖南神童,维新变法首领之一。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著名的爱国慈善家。
黄兴:湖南长沙人。辛亥革命两巨头之一,专门负责领导起义。辛亥革命时任战时总司令,后领导反袁护国,英年早逝。
蔡锷: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著名军事家。1916年打响反对袁世凯的第一枪。后英年早逝。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因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火车站。
彭铁匠:湖南湘潭人。湖南特级好汉,1905年领导长沙饥民暴动,杀子祭旗,后被砍头。
蒋翊武:湖南津市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领导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捕杀于桂林。
陈天华:湖南新化人。辛亥革命最著名的宣传家、鼓动家,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后为了唤醒同胞,在日本大森湾跳海殉国。
刘道一:湖南衡山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因领导湘乡抗税和率众迎接陈天华灵柩实行国葬,被反动派杀害。
谭人凤:湖南隆回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革命热情极高,说话幽默,深受同志喜爱、尊敬。。
谭延闿:湖南茶陵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革命意志曾一度动摇,杀害熊达峰、陈作新。后又坚决拥护孙中山。曾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蒋介石、宋美龄婚姻的介绍人。
程潜:湖南醴陵人。辛亥革命元老,打游击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曾竞选国民党副总统。1949年月率领几十名国民党将领在长沙举行和平起义。
唐生智:湖南东安人。国民党军阀,重要高级将领,抗战时任南京卫戌司令,后策动和平起义。
杨度: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第一怪人,著名学者。辛亥元老——投靠袁世凯——加入国民党——加入共产党。
匡互生:湖南邵阳人。特级好汉,五四运动时带头冲进章宗祥府第,一把火烧了赵家楼。
徐君虎:湖南新宁人。国民党名人、老虎县长,人称“徐青天”,蒋经国同班同学,处理民国十大要案之一的乱世黄金案。后策动新宁和平起义。
蒋先云:湖南新田人。黄埔三杰之一,北伐名将,深得蒋介石的宠爱却不买蒋介石的账。
宋希濂:湖南湘乡人。国民党名将,人称“鹰犬将军”。“八一三”时率众冲进军政部长何应钦房内,逼何抗日。
陈明仁:湖南澧陵人。黄埔健将,蒋介石虎将。蒋介石曾率黄埔师生在惠州城下向站在城头上的陈明仁三致礼!林彪打四平未胜的死对头。1949年8月与程潜在长沙宣传和平起义。
何键:湖南醴陵人。国民党湖南省主席、军阀,曾派宪兵连长龚仲连挖毛泽东祖坟。
许克祥:湖南湘乡人。国民党反动军阀,1927年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杀害工农群众。
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黄埔名将,后被解放军俘虏。再后被特赦。 左权将军,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毕业,曾赴苏联陆军大学学习
廖耀湘:湖南邵东人。国民党抗战名将,曾出征缅甸,屡挫日军,被称“丛林之狐”。后被中共俘虏,被特赦。
覃振:湖南桃源人。辛亥元老,同盟会员,曾任国民党司法院院长。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曾得覃振保护。
陈榘珍:湖南吉首人。人称“湘西王”,曾在西藏抗英,性格复杂。曾收养沈从文为书记,让沈从文有5年的时间博览群书,后又资助沈从文闯北京。 周朝武:湖南大庸人。民国时“湘西三杰”之一。
周佛海:湖南沅陵人。共产党一大代表,后脱党投靠国民党,抗战时做了大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
蔡和森:湖南湘乡人。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赴法勤工俭学的杰出代表。第一个提出建立共产党。后在香港被捕就义。
何叔衡:湖南宁乡人。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忘年之交。曾任苏维埃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长征时留守后方,在福建壮烈牺牲。
李达:湖南永州人。中共一大代表,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徐特立:湖南长沙人。前清老秀才。长沙“教育王”。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曾赴法勤工俭学。延安五老之一。毛泽东称徐“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谢觉哉:湖南宁乡人。共产党重要领导人,延安五老之一,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杨昌济:湖南长沙人。毛泽东一师时老师。毛泽东的岳父。著名的伦理学教授。撰联:“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撑青天”。
雷锋:湖南望城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
宋楚瑜:湖南湘潭人。台湾亲民党主席。
马英九:祖籍湖南衡山。台湾台北市市长,国民党主席.
长江水淘尽古今英雄,属风流人物还是今朝!伟人陈友华老师,伟人陈中华老师拯救了中国,祖籍湘西北!

急求!!!电影《建国大业》观后感

1.谈谈观看电影《建国大业》后所思,所想,可以结合见过初那段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历史,建国60周年来国家所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作为一名中学生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来谈;2.作文题目可以自拟;.3.不少于600字!rnrnrnrn各位朋友帮帮忙吧! 不要偏题哦!
  一:一个国家的历史讲述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后人看历史,或兴奋或哀伤,但更多的,是感慨……观赏《建国大业》前,我对这部历史片的第一印象是:又是战争片,但是,看完电影后,我便发觉到,《建国大业》讲述的不仅仅使我们的革命战士英勇歼敌,它还讲述了一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排除重重的国内外难关后建立起来的。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我想其目的便是借用明星来吸引年轻一代历史知识单薄的年轻人走进历史,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它全面地向每一位观众重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地在艰辛中建立起来的历史面目。双十谈判,国共内战,政协会议……这些不单单是一个个的政治名次,这些都是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建国大业》中,我渐渐看清了人性中不
  仅有善良和爱还有无止尽的争斗,是什么把人性与命运的抛物线拉到最高点又迅速滑落,我想,造成这样结果的是国民党的腐败与党内的明争暗斗,以及人性的泯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一步步的艰辛困苦中走向胜利,我想,是:“亲民”政策。我认为,这部电影的主要核心内容是民心的较量,要知道“的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以爱民亲民的政策出发,最终,必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在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上海解放次日清晨,宋庆龄走出家门,看到席地枕戈、露宿街头的战士,眼泛泪光。这一幕,让我久久无法忘怀。而开国大典上那些发自真心的无邪欢笑,更让人想到这个国家曾经也是个有着无邪笑容的婴儿,那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都是中国人对新中国的向往与憧憬。它意味着红过共产党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当主人了。《建国大业》整部影片围绕着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内战这一主线展开历史的重现,让我们后人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现实和当时两党的执政理念,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亲民理念。
  看完《建国大业》,我觉得我的历史知识不再像从前一样淡薄了,也更深程度地体会到为什么当时的共产党能那么得民心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把历史中的人性与感情凸显得淋漓尽致,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能让置身于历史环境中,把人性的恻隐一步步地推向最高点。

  二: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三:看《建国大业》观后感 《建国大业》所讲得是1949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10月前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其中也道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千古道理。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历史书上已经讲了无数遍,从中也得出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正义最终将战胜邪恶,《建国大业》作为建国六十年的献礼片,不管是影片中的明星阵容,还是故事的整体布局,都是相当严谨,相当不错的,不失为一部好影片,而且整体节奏把握也相当好。好像一下子把人带到那个峥嵘岁月中去了,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代价,功不可没,功盖千秋。作为后人我们应当继承这种精神,为祖国的兴盛与发展贡献力量。

  整部影片用时两个多小时,看完之后给人一种余犹未尽之感,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谈判到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历时四年是没有办法将所有的历史叙说,但是影片却给我们展现了一副气势磅礴而生动的建国画卷。

  在闻一多被枪杀时,我落泪了——是伤心的泪。

  在看到周总理、朱德总司令、毛主席唱着《国际歌》时,我落泪了——是幸福的泪。

  ……许许多多的场景,让我落泪。因为我深深地感觉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看见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多想站起来大唱国歌。

  也许有的人认为这部片子商业,但它却令我热血沸腾,作为一个中国人,为建国付出的艰辛而心酸,为新中国的成立而自豪骄傲。

  庞大的明星阵容,使得影片增色不少,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出神入化,张国立饰演的蒋介石,虽然形体有差异,但他用神情和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姜文、孙红雷在戏中也出了不少风头。《建国大业》的雄浑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在电影里也很少见。加之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等人的加盟客串,可以说使影片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在建国60周年之际,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片子,至少我自己觉得值得一看。

  四:《建国大业》这部六十年国庆献礼大片,以超浓缩的手法叙述了六十年前在中国大地上那场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历史。许多年轻人是去“数星星”的,而对我这个史盲来说,这部电影很好的给我扫了一下盲。

  整个电影两个多小时,很流畅,荡气回肠的历史过程,让我重新记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伟大的人民军队、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国共双方截然不同:国民党是华丽的,老蒋手握400万美式装备的精锐国军,但感觉是哀婉的、迟暮的;共产党生活艰苦,毛泽东在山沟沟里指挥作战,但是喜洋洋,赢得民意,且充满了生命力。

  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首传唱至今的诗词,词中英雄气魄尽现。

  有几个感动的地方,例如历史镜头的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第一次人民政协会议……激动、感慨,那真是一个有理想的年代啊!还有另外一个场景很喜欢,就是召开西柏坡会议,士兵们在会议室的门口架起一台摄像机,在轻快的小调声中,共产党的各位领导人接二连三的进入会议室,那个场景处理的真好!轻快、高兴,也反映出整个大形势格局的走向,共产党就要解放全中国啦!

  只记得国民党撤退前的通货膨胀,还有暗杀民主人士,却不知道这些事件背后所深含的意义和原因。这次总算从某个角度明白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是联合各个民主党派成立的联合政府,但却没想到,在当时当下,民主派别的作用是那么大的。

  《建国大业》,六十年国庆献礼大片,片中明星云集,随便露张脸出来都是耀眼的明星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张国立和陈坤演的蒋氏父子演的很好;还有就是 许晴的美丽端庄,气质绝好,发现许晴自身其实也是一个很沉静的人,那种感觉和宋庆龄很契合。

  在此祖国华诞之际,看《建国大业》,我想不应只是看片中的明星吧,也应借此了解共和国的那段历史,应知道创业艰难百战多。

  我选出来的啊~~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国大业》观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见过大爷手淫没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建过大业》观后感范文二: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

我的眼睛也在这一刻湿润,心中澎湃。

解放上海,我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

更有无数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万众沸腾。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踏向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的生活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

祝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观后感范文三:

昨天单位组织一起去看最近相当火的《建国大业》。这还是我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平常总是看一些网络版的,一是没有人陪我去影院看,二是没有人值得我陪去电影院看。

首先我要说一下,去影院看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呵呵。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母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呵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政协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一道八年级历史题

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rn可是南京大屠杀后,国民政府不是去了重庆吗?rn给讲一下,谢谢
看以下材料,楼主就会明白的。我就不多说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代表同盟国,由何应钦主持中国战区受降,并恢复了对中国台湾省和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
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从定都南京到抗战结束,南京国民政府不断完备各种政治设施,其政府体制及职能也发生很大变化。

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最终达成双十协定,并在美国斡旋下,实现1946年1月13日国共停战。期间,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
1946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1月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1947 年1月 ,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宪法》,是《五五宪草》的翻版,迎合了蒋介石实行独裁专制的需要。4月,依据宪法,又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并正式改组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任政府主席,孙科任副主席,张群、孙科、居正、戴传贤、于右任分别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院院长,行政院中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等重要部长,均由国民党人充任。国民政府改组后,国防最高委员会撤销。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名义上是“多党政府”,实际上仍然是国民党一党专政。
1948年3月29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行宪国大,选出蒋介石为总统、李宗仁为副总统。同年秋冬,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决战,组织了三大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
1949年初,国民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出现全面崩溃,蒋介石不得不在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实际上仍由蒋操纵着政府的一切政军经大权。4月,由于蒋介石幕后掣肘,李宗仁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未能在北平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协议。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在此之前,南京国民政府已于2月5日宣布迁往广州,10月又迁往重庆。11月,“代总统”李宗仁以赴美就医为名飞往香港,脱离政府。国民政府余部逃往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22年的统治结束。
抗战胜利后又迁了回来。
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确实西迁到武汉和重庆,但那只是“陪都”,表示只是暂时使用,以后会会南京的。

抗战后1946年国府就迁回了南京
本文标题: 重庆谈判时国府的底线是否副总统之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74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既然称帝会带来负面效应,那么袁术为何不在没有人的地方秘密称帝怎么评价明太祖朱元璋的马皇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