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土木堡之变明军损失二十万。,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
土木堡之变明军究竟损失了多少人?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在反击战中的记载:
于谦建议百官预支俸禄于京城90里外的通州,这样就使也先没有粮食可以抢。二十三日,都御使陈益上奏:诛杀王振全族。郕王不知道该怎么办,百官发怒,殴打王振的心腹马顺,打死党羽毛、王二人和王振的侄子王山(锦衣卫指挥使)。九月初六,瓦剌进攻宣府、大同、勾结关内的蒙古人,烧杀抢掠,挟持英宗叫门,宣府守将杨洪不听。
于谦任命:石亨从招募士兵的小武官晋升为右都督,掌管五军大营;推荐东莞的河伯所闸官罗通为兵部员外郎,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为山东都指挥使,韩青守紫荆关,任大同副总兵;郭登为总兵,守大同。从于谦的布置可以看出,当时不论地位卑贱与否,只要是有才能的,都用上了。十月初一,也先、脱脱不花掠过大同,夺下紫荆关,明朝又失一城。也先兵分两路:一路由古北口、密云进入明朝腹地,20000人左右,另一路从宣府、洪州进攻,30000人左右。
两路军最终的会合地点是居庸关以西的白羊口,妄图直抵京师!如此,则京师危急。此时,于谦的先遣4将(罗通、曹泰、韩青、郭登)都没有守住各自的收地,瓦拉军长驱直入,看似要灭亡大明王朝。
于是,于谦执行第二方案:亲自领兵22万,列阵于九门外,亲自披甲执锐,于是,京师各地士气大振。侍郎吴宁代理兵部的事物。于谦亲自列阵于德胜门外。十月初二,副总兵高礼、毛福寿迎敌于章仪门的土城之北,败瓦剌先锋官,首战告捷,军心大振。派右通政王复到土城拜谒英宗。
十三日,也先进攻德胜门。石亨,范广等将领在民间的土房内埋伏,二人大败敌军!也先的弟弟孛罗、平章卯那孩战死。也先转而攻打西直门,又大败十四日,战于章仪门,居民投石相助,再次大胜!此时,围攻居庸关的瓦剌军与明军大战七天七夜,还是大败!
连续的失败,士气低落,再加上深入中原王朝的腹地,各地勤王的军队也已经快到达京城,于是,也先坐不住了。十五日夜,拔营而走,明军以炮火追击,杀敌万人,也先向回良乡逃去。十七日出紫荆关,明军奋起直追,败敌于固安、霸州,擒阿归等18人。此时,京师保卫战基本结束。明朝在先损失200000人的情况下扭转战局,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采纳哦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50万全军覆没,是真的吗
为什么明军在“土木堡之役”惨败
明军人数一向宣称有五十万,而也先的军队至多也就五万人,土木堡实际只有 20 万明军。明军中“众皆危惧”;除了王振外,诸臣都是一片悲观态度,并无人多势众的气象。特别是明军抵达土木堡当日,人马饥渴,却将南侧河流的控制权拱手让与一支不足 2 万人的蒙古军。次日被包围后,明军更只采取原地防御的策略,甚至不敢主动突围。这些都不是占据兵力优势一方所应有的表现。
所以,明军即使有人数上的优势也不会超出蒙古瓦剌军队太多,在军政腐败、士气低落、疲于应战的情况下自然打不过也先的军队。
“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代由全盛转向中衰的国变,明英宗被俘也创造了历代明帝“天子守国门”最为严重的一次败绩。
二十万大军,竟都解衣待死,土木堡之役为何败得那么惨?
土木堡之役为何败得那么惨?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惨烈的一场战役了,当时有20万的士兵,竟然一点反抗都没有,竟然全部丢盔卸甲,等待死亡,为什么他们一点骨气都没有呢?当时的情况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才会导致士兵们斗志全无呢?
当时的敌我实力过于悬殊。
在土木堡之变中,参与围歼明军的蒙古军除了也先本部数万之外,还有阿剌知院所部大约2.3万人。并且据史学家分析阿剌知院部在明英宗抵达土木堡之前,就已经占领了土木堡以南的怀来城,切断了明军主力通往居庸关的道路,使得入怀来城宿营或者按照兵部尚书邝埜之议车驾先行驰入居庸关。
阿剌知院部行动的独立性很强。
这个部落从7月到8月一直在东面活动,袭扰宣府周边。则显然也先并非汉尼拔那种布局天衣无缝的军神级人物。哪怕在鹞儿岭之战后,负责助攻的阿剌知院所部仍然未能抵达指定的围歼位置。在明英宗扎营土木堡之后,才由独石、马营方向攻入,通过苦战击败郭懋所部,攻破由明军控制的麻峪口,与也先主力一起对明军形成合围。
而明英宗在鹞儿岭惨败后不敢继续向南移动,而扎营于高峻的土木堡,当是因为损失大部分骑兵机动力量之后胆怯之故。此时蒙古人的实力,已经显然在明军之上了。所以说,明朝军队打不过蒙古军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土木堡之变中,明军的参战兵力及损失兵力各是多少呢?
有学者对明朝出征瓦剌的兵力产生质疑,《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写到:
“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
这里要说一下,很多史书都说此次出征共有五十万人,根据本人考证,这是不准确的,因为由当时动员兵力时间及京城附近布防情况分析,几天之内,绝对不可能召集五十万大军,当时京城的三大营总兵力是十七万左右,加上附近军队,共计数量应当在二十万左右。 ”
有不少学者认为,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但也有人认为明朝是从嘉靖中期开始衰败的,也有人提出“明虽亡于崇祯而实亡于万历”的说法。
结局是全军覆没,英宗被俘,随征将臣张辅、邝埜等50余人阵殁,王振被护卫将锤杀。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