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柏在《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认为:“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史学家钱穆...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柏在《中国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中认为:“作为中国版图和文化的真正奠基人,唐王朝彪炳千古。”史学家钱穆也指出:“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折中枢。”盛唐之名不胫而走。不过,经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唐朝,自玄宗开始,帝都先后七次攻破,长安为何“难安”?
上图_ 长安地理位置示意图
七次破城 长安遭劫
天宝十五年(公元750年)七月,安禄山率领叛军突破潼关,攻取长安,玄宗李隆基西逃蜀中。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纠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20余万人,长驱直入,进逼长安,代宗李豫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八月,“泾原兵变”爆发,叛军斩断宫门,陈兵丹凤门。德宗李适避祸奉天(今陕西咸阳乾县)。
广明元年(公元881年)十二月一日,黄巢大军进至潼关,僖宗李儇急奔咸阳。五日下午,黄巢进占长安。
上图_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宦官田令孜觊觎盐池的巨额利益,唆使邠宁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为敌。后者联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击败了朱玫和李昌符,兵围长安。十二月二十五日,田令孜胁迫僖宗李儇逃离长安,投奔凤翔,长安沦陷。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勾结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节度使韩建出兵围攻长安,逼迫昭宗李晔处死宰相韦昭度、李磎。李茂贞和王行瑜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昭宗震恐,避祸终南山石门。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卒,其子王珙与其兄王重荣之子王珂争夺节度使之位。双方拉拢多方势力助阵,李克用支持王珂,李茂贞力挺王珙,昭宗将节度使封给了王珂。第二年,心存不满的李茂贞复攻长安,昭宗再次弃城而逃,长安又一次落入地方军阀之手。
上图_ 唐朝各藩镇形势图
藩镇割据 积重难返
七次破城中有五次和藩镇有关。唐初,唐军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昌国、高句丽等势力,疆域范围不断扩大。《新唐书·兵志》记载:“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随着唐朝扩张脚步的放缓,巩固边疆,治理地方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度应运而生。
高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濒临瓦解,流民四起,逃户成风。严峻的社会问题,倒逼着朝廷必须强化地方管理。对此,开元年间,玄宗设立了缘边节度使,以此加强边疆防御。至睿宗时,节度使制度正式成形。这一制度在建立之初对中央和地方确有积极的意义。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表面上服从朝廷,暗地里拥兵自重,截留财赋,自任官员。以河朔三镇为首的藩镇,节度使本身是安史降将,他们对朝廷保持着敌意,成为藩镇中的“害群之马”。朝廷对藩镇之乱姑息迁就,措施乏力,致其做大做强,尾大不掉。
上图_ 安史之乱
宦官专权 连累长安
与藩镇割据相比,唐朝宦官干政同样不容忽视。吐蕃攻取长安,与宦官程元振有莫大的关系。吐蕃席卷河西陇右,他隐瞒不报。直到吐蕃军队兵临邠州(今陕西彬县),代宗方知详情。仓促之间,准备不足,只得退至陕州。此外,田令孜贪图小利,弄权挑唆,造成藩镇混战,祸及长安。
肃宗即位时,正值安史之乱,宦官李辅国有忠心拥戴,倍受重用,唐朝宦官专权由此兴起。鱼朝恩、仇士良、程元振、王守澄、田令孜等人贯穿于唐朝中后期,他们不但左右朝政,横行不法,结党营私,还掌握着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神策军”。有了政治的话语权,身后又有军队的支持,宦官有恃无恐,恣意妄为,从唐穆宗之后的九位皇帝,宦官拥立了七位,敬宗、文宗甚至被宦官所杀,宦官危害愈演愈烈。
上图_ 柳公权《神策军碑》
府兵瓦解 外强中干
唐初,军制沿袭西魏府兵制。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李世民设立折冲府,规定三年一拣点以补充缺额,实现了“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格局。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风行,贵族豪强不仅“豪富之室,皆籍外占田”,而且以“借荒”、“置牧”、“包佃”的名义,肆意侵占土地。
土地兼并破坏了均田制的基础,造成府兵制名存实亡。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折冲诸府无兵可交”,玄宗下令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由南方的财赋供给中央,以此维持禁军的开销,各藩镇的军队由所属诸州财赋供养。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玄宗时期,沿边十镇兵力总数达486900人,而当时中央禁军由南衙和北衙组成,“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两衙人数保持在20万人左右,即便是北衙掌握的神策军高峰时期,人数也不过15万人。
藩镇和中央的兵力相比,出现了数量倒挂现象。事实上,作为禁军中坚的神策军,指挥权掌握在宦官手中,相较藩镇军队,禁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强,这对帝都长安和皇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时的朝廷外强中干并非虚言。
上图_ 唐朝长安平面图
贪大求全 致命弱点
对长安本身而言,也存在着致命弱点。它是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修缮扩建的,分为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考古发掘表明,外郭城呈长方形,春明门到金光门东西全长9721米,明德门到宫城北面玄武门南北全长8651米,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代西安城的7倍多。据《唐六典》记载:“大兴城。东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墙高一丈八尺。”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达到惊人的相符。
当外敌兵临城下,唯一拱卫长安的城墙明显过长,无法实现分兵布防。为了加强防御质量,必须扩大军队规模,此举势必增加城内粮食的消耗,城防和后勤之间的矛盾,使长安面临着防不住、耗不起的窘境,另外,中央禁军的兵力和战斗力并不占优,摆在统治者面前的只有出逃一条路了。
上图_ 唐朝军队(唐朝宿卫部队的府兵形象)
唐朝帝都长安屡被攻破的事实,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安史之乱后,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导致藩镇林立。宦官专权,致使皇权架空,军权旁落。土地兼并又加速了府兵制的瓦解,替代的募兵制兵员质量显著下滑。这些因素相互叠加,外加长安城固有的弱点,给盛唐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唐六典》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