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土改以前,很多地主的绰号都叫「某善人」

发布时间: 2021-07-14 13:58: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台湾土改中的作用台湾进行这土地改革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三七五减租」,第二个部分叫做「公地放...

为什么土改以前,很多地主的绰号都叫「某善人」

如何评价蒋介石在台湾土改中的作用

台湾进行这土地改革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叫做「三七五减租」,第二个部分叫做「公地放领」,第三个部分叫做「耕者有其田」。

台湾的租佃关系跟大陆的传统社会其实是非常像的,因为它是汉人移民社会,所以它把大陆社会的那一套几乎是原封不动的搬到台湾来,即便是日本人来了之后,它的社会结构还存在那里。经过这麽几百年之后,台湾的租佃关系大体上呈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第一个不合理的现象通常就是租期过短,而且它是口头契约,什麽叫做租期过短呢?通常就是地主跟佃农之间,或者地主跟长工之间,双方去约定说,今天你来帮我忙,或这一季你来帮我忙,那我给你好多好多钱,这是一种做法。所以租期非常非常短,我们讲的是一季或是一年,一般来说不超过一年。那麽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大家之间凭一句话,你今天来帮忙或你今年来帮忙就这样子了,它是用口头契约,没有文字的,相对来说保障不那麽强。但在传统社会很多人都是不认得字的,那这麽说说也就算了,这是第一个特色。

第二个特色就通常租率比较高,也就是租金比较高。譬如我是地主,你是佃农,我把土地租给你,那麽你交租给我要交多少呢?这租率高到什麽地步呢?一般来说是一半一半,也就是种出来一百斤粮食,你得50斤丶我得50斤;那麽差一点的,对我好一点丶对你差一点是六四开,一百斤里面我得60斤丶你得40斤;再差一点的就是七三开,我拿70%,长工或佃农拿30%,这麽一来压迫就已经慢慢出现了。更糟糕的是我还可以预收地租,你刚刚说要租,还没开始种地前,你想办法先筹钱或筹到些稻米,把这稻米先交给我,我已经拿在手上了,这样保证说我地主不会吃亏,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在台湾的农村有一种做法,叫做「铁租」,什麽叫「铁租」呢?就是无论天灾丶人祸丶刮风丶下雨丶台风等等,一旦说定之后,你租金就交给我了,那麽我这地主的钱就收下来了,绝对不退也绝对不改,这叫「铁租」;换句话说,如果老天爷天公不作美,台湾的台风又比较多,台风一来你收成泡汤,但对我地主来说我没有损失,损失的是佃农,所以这对佃农来说是比较不公平的。

第四,旧台湾社会还留下些东西,叫做副产物租,什麽叫副产物租呢?就是它不是主产物,它是副产品。这副产品我们一般还讲除了瓜果蔬菜之外,这副产品你若种稻米的话,那稻草我也可以分一部份;你种麦子的话,麦杆我也分一部份。那麽稻草和麦杆干什麽用呢?大家在田里出来的都知道,可以喂牲口丶可以堆肥,可以有别的用处,那这一部分我地主也得一份。所以这对农民来说本来是他一点小小的收益,我地主也拿到了。

最后一项不合理的叫做押租金,押租金和刚才的预收租金还不一样,预收租金就是这个季度或这年度给我了,所谓押租金就像你去租房子,他怕你不给租金,就事先收你2个月到3个月的押租金,这种现象在台湾社会现在还相当流行。

当年在农村里面租地,也有这个押租金,这押租金是收100%或是200%,当然到最后这押租金会退还,可是退还押租金的时候我不给利息,也就是比较辛苦的佃农他想办法去筹出这笔押租金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刚刚讲过预收租金,预收租金是收掉了;押租金是最后会退回。但是如果我觉得我有什麽损失的话,我地主可以从押租金扣取一部分当作赔偿。

所以这麽几点加起来,虽然跟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接近,但是它的农民盘剥就已经到达一定程度;相对来说,台湾就跟传统的中国社会一样,你说真的会搞到农民一定完全活不下去,一般情况还不会,就是农民生活非常苦,天年不好的时候他生活特别苦,就是这样子。

因此到了国民政府在大陆上失败退到台湾之后,它很快的痛定思痛就决定进行它的土地改革。我们刚刚提到三波,第一波叫做「三七五减租」,三七五减租在国民政府刚刚到台湾不久就开动了,也就是1949年4月份的时候,三七五减租已经开始推动。三七五减租顾名思义就是三七五,什麽叫三七五呢?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七点五。
我们前面不是提到过租率吗?我把田租给你,然后你付给我租金或稻米等等,是5成丶6成甚至高到7成,这现在不是了,现在最多最多3.75成,也就是收了多少,我跟我的长工或佃农收的租金丶谷物等等不能超过37.5%,所以低於过去的5成丶6成甚至7成,农民这边得到相当保障。那麽37.5%它是用什麽基准来算呢?用大概1947年丶48年丶49年,也就是从1949年起算倒回头3年它的平均收成来当作一个基准,这样来计算37.5%,这是降租的部分。

降租的部分我们虽然讲三七五减租,虽然37.5%,但为了更彻底保障农民,所以最后实际的做法,不是定37.5%;它是定额,也就是第一次起算你就要给我多少稻米,以后你凡是跟我承租,那每年就缴这麽多了,就定在这个量上面。那多生产出来的怎麽办呢?政府规定多生产出来的全部由农民所得,地主是不能再得了,地主拿的就是这份定额,而且不许预收地租,到时候你收成才计算给我,押租金也不许再收了。

那麽租期怎麽办呢?租期在过去是一年一租或是一季一租,现在租期明文规定一般不得少於6年,7年丶8年丶9年丶10年再长都可以,但不得少於6年。在台湾三七五减租一旦推行之后,它流行一句话叫做「千年租约」。什麽叫做「千年租约」呢?就是我们一旦订下之后,一般不得改约,也就是不能废约丶不能断约,在什麽情况下才能改呢?它对地主还得有点保障,或是农民不愿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不做农民了,那麽这样可以改约。

第二就是地主的生活困难到无以为继,他必须收回来才能继续生活的时候,这样可以断租;或者说佃农欠我的总额,不一定每年全欠,欠一点欠一点,然后欠到总额到达两年租金总额的时候,这样我们可以断约丶可以破约。所以整体来说对佃农保障是非常好,但对地主的保障有,不过不够。所以三七五减租从1949年就开始了。

三七五减租固然是一个政府的政策,但它希望由政府和民间共同合作来推动这件事情,而不是由政府强力主导,所以它在各个地方设置了一个叫做「三七五减租租佃委员会」,也就是地主和佃农之间共同结合的这麽一个委员会,它跟大陆做法不一样的就是它不是搞一个土改委员会,它是依赖某一个阶级打击另外一个阶级。

它基本的设想是把所有的阶级丶所有各方的人都调和起来,找代表在各个乡镇或各个农间去设立这麽一个租佃委员会。那麽这个租佃委员会做什麽事情呢?第一,它负责宣导。什麽叫宣导呢?宣导跟大陆的「文宣强制一面倒」的不一样,宣导比较更是像我们有个设想,然后我们告诉你们我们希望这个想法这样推丶这样做会比较好,希望你来配合;但是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欢迎你随时提出来,回述给我们,然后大家共同商量怎样把它做的更好,这叫宣导。这是第一个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我这田租出去之后,万一碰到台风,我们不是提到台湾的台风有时候比较多,万一碰到台风的话,那麽受灾了,受灾的面积多大丶多严重,然后怎麽去计算,怎麽去算今年你该给我多少租金,该减免多少,那麽这个要有个勘察,谁来勘察呢?单方面勘察一定说不准,所以由这麽一个租佃委员会各方都派代表,至少是三个方面代表:一个是政府代表丶一个是地主代表丶一个是租佃户的代表——也就是佃农代表。至少这三方面代表结合下去共同勘察,然后大家商定今年受灾到什麽程度,然后赔到什麽程度丶减免到什麽程度,必要的时候政府出面同时补贴地主跟佃农两个方面——这第二勘察受灾情况。

第三,到了每年年底要收成的时候,租佃委员会也来看看收获量有多大,然后决定大概怎麽分法,当然我们前面讲了是定额,但是如果说中间有些什麽争议的话,这租佃委员会可以出面来调处丶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租佃委员会像是各方商量的一个机制。那麽这个租佃委员会一旦开始运作之后,这三七五减租在台湾社会就慢慢推开来,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三七五减租在台湾各地乡间都已经铺开了。

我们这边有一个数字就是在两丶三年当中,自从三七五减租一推出来之后,很明显看见农民的生产诱因大增,因为他的收获跟过去来说简直不可同日而遇,他从过去的高租率下降成低租率;第二就是多出来都归他。如果一个农民得到这麽大好处的话,很明显的生产诱因大增,所以很快的在两年到三年之间,台湾农地产值大增,我们现在看到就是两丶三年之内,产量增加47%,从具体数字来说从107万吨增加到157万吨,增加了50万吨。

然后大量自耕农因此开始出现,慢慢的大家收入增加之后,大家就做几件事情。田里需要帮手,所以他就买牛去了,那麽牛在乡间就被称为「三七五耕牛」;然后他们要出去乡间买些东西,或到小镇去做点什麽事情,他要骑牛不方便,买车子当时不普遍又买不起,他买什麽呢?买脚踏车。所以这脚踏车叫做「三七五脚踏车」;那麽有些农民在辛劳几年之后,他可以存钱了,他讨老婆了,娶了老婆回来,这老婆就被叫做「三七五新娘」。所以三七五耕牛丶三七五脚踏车丶三七五新娘是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带了种玩笑讲的话,但却非常真实的反映了三七五减租在台湾社会所带来的正面好处。

所以如果说农村基本比较安定了,农业经济成长上去了,工商业的发展就有比较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过去谈发展策略那集里面,我们曾经提到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上去,要发展工业,不是随便就可以发展了,它必须要有基础,从农业社会走到工业社会,它的经济基础就是农业,所以怎麽样把农业这块做好,打下很扎实的基础,工商才能好好发展,台湾社会后面的工商发展就从这第一步开始,这一步就是「三七五减租」。

第二步接着就是「公地放领」,公地放领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国民政府在收回台湾之后,从日本人手上收了很多土地过来,这些土地经过一段时间丈量丶整理之后,地籍都非常明确了,所以就配合三七五减租开始下一个阶段,这阶段叫做「公地放领」,也就是「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领其实做法很容易,从1951年到1978年,在25年当中,基本上分九期放领,也就是政府把这块地整理完之后,公告出来这块地我可以开始放领了,任何有条件丶有资格可以来登记或经过审核,审核完之后就按照条件分一块地给你,从此拿到这块地的人就变成自耕农。我在大概20年前回到台湾开始工作的时候,当时我有一些朋友,他家里有条件丶资格,就成自耕农了。这一步步走下来,土地改革就要进入第三个部分。

我们接着来谈谈台湾土地改革的第三步,也就是「耕者有其田」是怎麽进行的。这个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念,他希望说耕种的人都有自己的田地,不用再去租田地来耕种了。所以台湾就是这麽一步一步落实,我们刚刚不是说到了吗,政府迁到台湾之后,从日本人手上收回土地,经过丈量丶清查丶确定地籍之后就开始放领了。但这样的土地还不够,所以还必须真正做到农村地权的平均,所以这是平均地权在农村的实施,那具体怎麽操作呢?由政府出面将地主手上的地收过来,那地主手上的地全部收完的话,地主就活不下去了,所以它也计算当时的生活情况,允许地主按照家里的人口丶经济一般的状况,可以保留比较好的水田丶旱田,基本上保持3甲,3甲是相当大的地了,够一个比较大的家庭很富裕的过日子。3甲的地然后还有一些免徵收地,把这些全部扣除之后,剩下的地由国家收过来;同样的国家收完之后,也是清查丶丈量,然后设计地籍再分出去给农民。

收的时候,这些土地不是完全无偿的,这些土地是有偿,需要补偿的,但补偿价略低。譬如说我有10甲地,我可以留下3甲,这7甲要给国家收走,这7甲地的地价是怎麽计算的呢?同样的回到1947丶48丶49年,3年的收成平均出一个数字来,这个数字乘以2.5倍,也就是2年半的收成当作地价。所以我这多馀的7甲地就按照这个去收走了,整个过程整体看是和平的,它带有强制性,但基本是和平丶不流血的。7甲地收走之后,政府不是要补偿地价吗?地价怎麽补偿呢?它分两块补偿,其中的70%,是国家给土地债券,这土地债券给你之后,可以收息,分10年来偿还,也就是按这土地债券可以去向政府换钱,10年你慢慢去拿,然后每年加4%的利息,这是70%这一块。

另外30%,国家给4大公司的股票,哪4大公司呢?当时国家经营的是水泥公司、造纸公司、工矿公司、农林公司。这四大国营公司国家发行股票,然后剩下 30%就给股票。所以70%是土地债券,30%是股票。不过老实说当时股票不是很值钱。所以地主就是这样,虽然是有偿的,但相对来说是比较低廉,把这7甲地给了国家,国家跟前面所没收来的公地一起整理完之后放给农民。

具体来说,大概从51年开始到53年,经过2年的时间,把这部分做完了,也就是耕者有其田,第一步从51年到53年完成,在这两年当中一共分出去土地 140万公顷,那么140万公顷分给多少人?分给20万户农家,每一户农家,它是以户为单位,就是每户每户它可以得到多少土地,可以分到多少土地,你家里如果兄弟多,你年龄到的话可以分家,分了家之后,你以家户为单位再去申请土地,再去请领土地,那么你可以无偿得到。得到之后大概20万户农民,每一户大概是以5口人算的话,大概有100万人因此而受惠,造成自耕农大概在20万上下,但是真正受益的人口大概在100万上下。

台湾当时总人口号称800万,800万里差不多500多到600万是务农,如果说500万到600万务农里有这么二、三十万是这样得到土地的话,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比例,而这个直接受惠的人超过100万,这是算家户人口。

所以整体来说,台湾从最早的三七五减租到中间的公地放领,到后来的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领延续时间比较长,大体来说在1953年的时候,完成了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有什么样的成果呢?第一,我们看见和平的土地改革。前面提过第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亚、非、拉各洲的国家都进行土地改革,因为开始进行工业化了;可是只有台湾是比较罕见的没有经过流血的和平的土地改革,也没有进行斗争,也没有打死人,在社会上也没有人为的制造仇恨。

佃农因为这样,他的收入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他跟地主之间租佃关系出现了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生产诱因大增,我们前面提过从三七五减租开始到公地放领到耕者有其田,农民手上真正拿到土地之后,他的劳动意愿增强,所以经济也大幅好转,我们前面有提到帮台湾的工商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另外方面地主他拿到这些补偿,不管是股票、土地债券还是利息,他通常会投资进工商业去,所以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

那么台湾土地改革有没有缺点呢?回头来说有缺点。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它计算的基准太低,所以造成地主基本是吃亏的,那么台湾过去几十年反对运动当中,这些地主及地主后代其实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过跟大陆相比,我们可以看见,台湾土地改革不流血,而且成效斐然,全世界把它当作一个很突出的经验在模仿、学习。
在经济未发展以前,人人均有利用土地的相等机会,此称为土地公有制,比较公平,但没有人愿意小心照顾土地,所以没有效率;及经济发展以后,为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遂实行土地私有制,只有拥有土地的地主才能享受土地的生产成果,但不顾社会贫穷的大众,比较不公平。我国约在春秋战国末年实行土地私有制,中间虽有几度要恢复土地公有制,均未能成功。「平均地权」是一种折衷土地公有与私有的制度,人人均可享受土地生产的成果,但不必拥有土地。
你要知道现在的社会生产能力体现在工厂,不像原来所有财富都是地里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富人都是企业主,以前都是地主

所以统治阶级只要拥有一些垄断企业的控制权即可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陆土改台湾土改的原因。

统治者做顺水人情,把地分给你,反正又不重要。

所以蒋介石的态度是无所谓。

暴风骤雨的作品鉴赏

【一】
《暴风骤雨》是一篇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土改的小说,文字平实,从中折射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解答了很多问题,包括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包括了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史诗性作品,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成为“土改小说”中的最重要的作品。
《暴风骤雨》分为两部,第一部写的是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哈尔滨附近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庄,在工作队领导下,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进攻的故事。这一部以赵玉林为主要人物。第二部写的是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进一步深入的斗争,以郭全海为主要人物。整部小说大规模地完整地再现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程。
《暴风骤雨》也描写了农村的阶级关系,但是与《桑干河上》不一样,它表现的阶级关系是经过政策过滤了的阶级关系,去除了生活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小说对于各个阶级内部的矛盾少有触及,主要着眼在表现农民和地主这两个阵线分明的营垒之间的矛盾。农民的营垒以赵玉林和郭全海为中心,周围有贫雇农积极分子白玉山、白大嫂、李大个子、刘桂兰、赵大嫂,还有老一辈的贫苦农民老孙头、老田头夫妇和中农刘德山等。地主的营垒以恶霸地主韩老六为首,其它的人有屯里大粮户杜善人、唐抓子和土匪韩老五、特务韩老七以及和他狼狈为奸的管家李青山、狗腿子韩长胜、富农李振江等。小说的情节就围绕着这两个阵营之间的殊死战斗展开。
小说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人物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既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冲突中加以描绘,又能透过日常生活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生活场景,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的心理。作家还善于突出某些场面的描绘,烘托环境气氛,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塑造了农村新人形象,赋予了他们以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新人以赵玉林和郭全海为代表。赵玉林一家在韩老六和日伪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之下,穷困潦倒,得了个“赵光腚”的绰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为人坚强,有骨气。他加入了共产党,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分配胜利果实时先人后己,他的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郭全海的形象是通过分马、参军等几个典型事例来写的,他的精明能干、机灵正派、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和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美德表现得比较成功。
小说还塑造了一些生动的老一辈农民形象,老孙头最有代表性。他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开朗、诙谐,说话风趣,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他渴望翻身解放,可是又胆小怕事。他好吹牛,喜欢出头,可是一旦真碰到危险,就急忙往后撤。他善良,可是又有点爱贪小便宜,在分马的时候,他看上了好马“玻璃花”,可是又怕别人看出来,千方百计的掩饰。他身上有缺点,带点江湖气,但是仍然属于积极的农民形象。
小说塑造的地主形象主要有韩老六、杜善人和唐抓子,但是他们的形象有些脸谱化,缺乏立体感,外形上有差别,但是性格和对待土改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小说线索单纯,按照土改运动的发展次序展开,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它借鉴了古典小说的作法,在章与章衔接处,常使用悬猜手法来吸引读者,使作品更具有可读性。但下部有些拖沓松散。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生活之树枝叶茂盛,有许多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富于农民情趣的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小说很好的表现了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作家既能泼墨挥洒地描绘时代的大波浪,更能精镂细刻地描绘这类场面和细节。如分马的场面写得富有实感,分马也分出了人物的个性。又如对丈夫正直、妻子识大体的赵玉林的温暖的家庭生活,与丈夫“迷糊”、妻子泼辣的白玉山的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是十分生动传神。
小说的语言充分注意了口语化和方言化。作品中运用了东北农民的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地方色彩。小说语言体现了男性作家的明快、简净,充满了农民所特有的幽默感。 【二】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恶霸地主韩老六的双重压迫下,老母饿死,妻子讨饭,全家三口都“光着腚”(因此他外号赵光腚),蹲过监狱,受过残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亲在旧社会被韩老六害死,自己十三岁就当了韩家的马倌,跟韩家是两代血海深仇。他们在工作队进村前还无可奈何地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队的启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就熊熊地燃烧起来,任什么力量也不能扑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大革命的必然性。尽管作者也写了他们的弱点(如赵玉林的缺乏斗争经验,郭全海在坏分子掌权后斗争意志一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积极勇敢、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至于其他一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马倌呈家富,妇女如赵大嫂,白大嫂,刘桂兰,也大多斗争积极,个性鲜明。
从艺术形象的塑造看,赶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中写得最丰满的一个人物。这是个暂时还残存着落后自私的缺点然而又热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农民。他有些胆小自私,爱吹牛,好面子,但当看到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他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赶车的生活经历,使他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坏习气;然而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开朗的性格,也使他很有风趣。作者是怀着满腔热忱和热爱的心情来写这一人物的,艺术上也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体地写出了这一类农民的特点,因此人物形象刻划得颇为成功。除此之外,老一代农民形象老田头的性格也写得相当鲜明。
《暴风骤雨》对于党在整个土改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视。作品通过工作队长肖祥的活动,具体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从全书的故事发展看,肖祥实际上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如果说元茂屯的广大农民是火种,肖祥就是点火人。因为他的第一次到来,元茂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因为他的第二次到来,元茂屯被坏分子篡夺政权、土改回生的现象得以扭转,复查深入的斗争得以展开。作者强调肖祥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少有些过份,因为他离开村子地主就实行“翻把”,显得经过土改斗争考验并组织起来了的广大农民有些过于软弱。然而作为一个比较正确、比较理想的人物,肖祥的形象表现得相当感人。他是一个久经磨练的、思想和作风都比较成熟、具有党员领导者风度的人。由于作者更熟悉这一类人,所以写得比较具体亲切。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为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而是把他作为党的政策的体现者和群众的领路人来塑造。他了解群众,启发群众,在斗争的重要关头替群众撑腰。他的特点是:阶级立场鲜明,认识问题尖锐清醒,既实事求是,善于走群众路线,又具有远见卓识。作者有意写了另一个工作队成员刘胜,以他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看问题主观,衬托肖祥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功的。
《暴风骤雨》反映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相当鲜明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争夺和固守东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因此,东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十分必要和重要,和同时期一般老区相比,显得更为尖锐而紧迫。东北的土改运动实际上和清匪反霸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和解放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前线战争形势影响土改斗争的进行,而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对前方打仗有着重大影响。作品中韩老六的淫威,韩老七的反扑,以及逮捕韩老五等情节,都充满当时东北特有的气氛;作品结尾郭全海等青年参军更是揭示了解放战争推动了土改,而土改斗争又支持了解放战争。
《暴风骤雨》具有饱满的革命激情。作者描写人物,表现他们的斗争,都灌注深厚的阶级感情,歌颂暴露,是非爱憎,了了分明。在这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周立波善于选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用简练、朴素的笔墨加以描绘,展示人物性格。作品很少冗长、沉闷的叙述,风格单纯明快。作者介绍赵玉林,主要是再现了他被摊劳工以及回来后和沦为乞丐的妻子见面的情景,也再现了“赵光腚”这个绰号的来源以及他向地主借债的情景;而对郭全海,作者只集中地描写了他父亲被害和他受地主欺骗这两件事。郭全海开始出场,作者写了他轻巧地降伏一匹脱了笼头的儿马的细节,显示了郭勇敢大胆、爽朗机灵的性格特征。小说的结构单纯,故事突出,线索清楚。全书以土改斗争发展的过程为主线,写了一场场斗争,让所有人物在斗争中活动;同时,在斗争中也插有一些生动的情节或细节,增加读者兴味。有些场面描写如“分马”一节,写得层次分明,人物活动形象具体,有声有色。另外,作者善于向群众语言学习,作品中运用东北农民的口语,语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特别是许多对话,都是个性化的语言,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不足的是作品中有时口语用得太多,由于缺乏提炼和选择,因此多少影响读者的理解。
作品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二部有些松散,反映的事件较多而表现不够集中精炼;第一、二部之间联系也不够紧凑,多少给人脱节之感。有些细节描写显得烦琐,而有些重要斗争却展开不够充分。至于人物刻划,主要人物如赵玉林等表现得过于单纯;反面人物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等有些类型化和脸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显得有些简单化。但总的说来,《暴风骤雨》仍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此书是作者的代表作,展现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农民形象,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3等奖,风靡全国,曾出版多种文字译本。

我也叫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暴风骤雨》是现代作家周立波1948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封建地主阶级及反革命武装进行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这篇作品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作品主要人物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

  【词目】暴风骤雨   【拼音】bào fēng zhòu yǔ   【结构】联合式   【解释】暴:突然而猛烈的;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速的运动。   【出处】《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9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暴风骤雨惊散。”   【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迅疾而猛烈的风雨或群众运动 。   【造句】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废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要一场暴风骤雨。这不是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   【近义词】 狂风暴雨、急风暴雨   【反义词】 和风细雨、东风化雨
扩展阅读:
1
周立波《暴风骤雨》
2
迅雷狗狗视频搜索
3
《汉语成语小词典》
4
《中华成语》
开放分类:
成语,文化,语言,文学,小说
2.周立波著小说 编辑本义项求助编辑暴风骤雨目录

作品简介
作品评析
作者简介
编辑本段作品简介

  1948年,周立波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过程。元茂屯土改工作队进村后召开的第一次贫雇农大会“意外失败”,“斗争大肚子”的倡议仅仅得到了少数贫雇农底气不足的“赞成”和满腹疑惑的回应,问题就出在未能有效“发动”群众上。第一次斗争韩老六,真正“发动”起来上台控诉的只有赵玉林一人,“斗争”对于元茂屯的男女老少来说,只是感到像奇,或乐意,或发愁,或犯疑,或观望。斗争会也就在这种未经充分“发动”的复杂的群体心态的影响下,难以形成理想的。两个对立的阵营的紧张空气”,最终以闹剧式的“情绪缓和”而结束。第二次斗争会虽然是在经过对郭全海、白玉山、老田头等人的成功“发动”并正式成立了“农工联合会”之后召开的,但韩老六的几句陈情和检讨,就让“斗争的情绪,又往下降”,以致出现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献了地,别的就不用多问了”的议论。好不容易由老田头的血泪控诉所激起的群情愤慨,也被韩老六的几滴鼻血所轻而易举地冲淡了。成功斗垮韩老六的第三次斗争会,除了工作队继续“发动”所见的成效之外,一个关键因素却是“韩老六鞭打小猪倌”而激起了民愤,是被斗争者弄巧成拙地将本来温和的斗争气氛,激化为愤怒的烈火,是恶霸地主的现行犯罪行为,将群众“发动”起来了。   小说下卷,主要讲述的带有复查和整顿性质的“煮夹生饭”的过程,也是土改运动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环节。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重新夺回被坏人篡夺了的农会大权。在失去了工作队这个“发动”的引擎之后,原农会领导人郭全海们立刻露出了“被发动”者的茫然、“被动”的角色本相,他们实在没有任何主动意识和能力,去守卫土改的成果,更不要说开辟新的局面了。其次是,进一步发起“砍挖运动”。与前期土改斗争不同的是,现在的斗争重点对象,已不是恶霸地主韩老六式的“坏根”,而是吃斋念佛、“修来世”不离口的杜善人和舍命不舍财而又胆小的唐抓子之类的“坏须”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带领农民继续赵玉林等人的未竟事业,进行锄奸反特和对地主杜善人的斗争,最后巩固了胜利果实,并带头参加人民解放军,南下作战。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广大解放区农村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真实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奋起推翻封建主义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从而告诉读者:土地改革不仅铲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而且有力地启发了各阶层农民的阶级觉悟,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并且其中一些先进农民,还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决封建罗网,正朝着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编辑本段作品评析
  【一】   《暴风骤雨》是一篇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土改的小说,文字平实,从中折射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解答了很多问题,包括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包括了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早反映农民翻身解放的史诗性作品,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起成为“土改小说”中的最重要的作品。   《暴风骤雨》分为两部,第一部写的是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哈尔滨附近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庄,在工作队领导下,斗垮恶霸地主韩老六,打退土匪进攻的故事。这一部以赵玉林为主要人物。第二部写的是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进一步深入的斗争,以郭全海为主要人物。整部小说大规模地完整地再现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程。   《暴风骤雨》也描写了农村的阶级关系,但是与《桑干河上》不一样,它表现的阶级关系是经过政策过滤了的阶级关系,去除了生活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小说对于各个阶级内部的矛盾少有触及,主要着眼在表现农民和地主这两个阵线分明的营垒之间的矛盾。农民的营垒以赵玉林和郭全海为中心,周围有贫雇农积极分子白玉山、白大嫂、李大个子、刘桂兰、赵大嫂,还有老一辈的贫苦农民老孙头、老田头夫妇和中农刘德山等。地主的营垒以恶霸地主韩老六为首,其它的人有屯里大粮户杜善人、唐抓子和土匪韩老五、特务韩老七以及和他狼狈为奸的管家李青山、狗腿子韩长胜、富农李振江等。小说的情节就围绕着这两个阵营之间的殊死战斗展开。   小说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写人物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既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冲突中加以描绘,又能透过日常生活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生活场景,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物的心理。作家还善于突出某些场面的描绘,烘托环境气氛,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说塑造了农村新人形象,赋予了他们以理想主义的色彩,这些新人以赵玉林和郭全海为代表。赵玉林一家在韩老六和日伪反动势力的残酷压迫之下,穷困潦倒,得了个“赵光腚”的绰号。但是他人穷志不穷,为人坚强,有骨气。他加入了共产党,积极参加土改运动,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分配胜利果实时先人后己,他的身上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质。郭全海的形象是通过分马、参军等几个典型事例来写的,他的精明能干、机灵正派、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和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美德表现得比较成功。   小说还塑造了一些生动的老一辈农民形象,老孙头最有代表性。他走南闯北,见识不少,开朗、诙谐,说话风趣,喜欢卖弄自己的知识。他渴望翻身解放,可是又胆小怕事。他好吹牛,喜欢出头,可是一旦真碰到危险,就急忙往后撤。他善良,可是又有点爱贪小便宜,在分马的时候,他看上了好马“玻璃花”,可是又怕别人看出来,千方百计的掩饰。他身上有缺点,带点江湖气,但是仍然属于积极的农民形象。   小说塑造的地主形象主要有韩老六、杜善人和唐抓子,但是他们的形象有些脸谱化,缺乏立体感,外形上有差别,但是性格和对待土改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同。   小说线索单纯,按照土改运动的发展次序展开,结构完整,脉络清楚。它借鉴了古典小说的作法,在章与章衔接处,常使用悬猜手法来吸引读者,使作品更具有可读性。但下部有些拖沓松散。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生活之树枝叶茂盛,有许多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富于农民情趣的幽默活泼的生活细节。小说很好的表现了生活本身固有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作家既能泼墨挥洒地描绘时代的大波浪,更能精镂细刻地描绘这类场面和细节。如分马的场面写得富有实感,分马也分出了人物的个性。又如对丈夫正直、妻子识大体的赵玉林的温暖的家庭生活,与丈夫“迷糊”、妻子泼辣的白玉山的风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写都是十分生动传神。   小说的语言充分注意了口语化和方言化。作品中运用了东北农民的口语,词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及地方色彩。小说语言体现了男性作家的明快、简净,充满了农民所特有的幽默感。 【二】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形象。赵玉林在日本帝国主义和恶霸地主韩老六的双重压迫下,老母饿死,妻子讨饭,全家三口都“光着腚”(因此他外号赵光腚),蹲过监狱,受过残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亲在旧社会被韩老六害死,自己十三岁就当了韩家的马倌,跟韩家是两代血海深仇。他们在工作队进村前还无可奈何地过着被压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队的启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革命火种就熊熊地燃烧起来,任什么力量也不能扑灭。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大革命的必然性。尽管作者也写了他们的弱点(如赵玉林的缺乏斗争经验,郭全海在坏分子掌权后斗争意志一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积极勇敢、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至于其他一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马倌呈家富,妇女如赵大嫂,白大嫂,刘桂兰,也大多斗争积极,个性鲜明。   从艺术形象的塑造看,赶车把式老孙头是全书中写得最丰满的一个人物。这是个暂时还残存着落后自私的缺点然而又热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农民。他有些胆小自私,爱吹牛,好面子,但当看到地主势力开始真正崩溃时,他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积极地投入了斗争。赶车的生活经历,使他沾染了旧社会的一些坏习气;然而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开朗的性格,也使他很有风趣。作者是怀着满腔热忱和热爱的心情来写这一人物的,艺术上也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体地写出了这一类农民的特点,因此人物形象刻划得颇为成功。除此之外,老一代农民形象老田头的性格也写得相当鲜明。   《暴风骤雨》对于党在整个土改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十分重视。作品通过工作队长肖祥的活动,具体表现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从全书的故事发展看,肖祥实际上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如果说元茂屯的广大农民是火种,肖祥就是点火人。因为他的第一次到来,元茂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斗争;因为他的第二次到来,元茂屯被坏分子篡夺政权、土改回生的现象得以扭转,复查深入的斗争得以展开。作者强调肖祥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少有些过份,因为他离开村子地主就实行“翻把”,显得经过土改斗争考验并组织起来了的广大农民有些过于软弱。然而作为一个比较正确、比较理想的人物,肖祥的形象表现得相当感人。他是一个久经磨练的、思想和作风都比较成熟、具有党员领导者风度的人。由于作者更熟悉这一类人,所以写得比较具体亲切。作者没有把他写成为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而是把他作为党的政策的体现者和群众的领路人来塑造。他了解群众,启发群众,在斗争的重要关头替群众撑腰。他的特点是:阶级立场鲜明,认识问题尖锐清醒,既实事求是,善于走群众路线,又具有远见卓识。作者有意写了另一个工作队成员刘胜,以他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看问题主观,衬托肖祥的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在艺术上也是比较成功的。   《暴风骤雨》反映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相当鲜明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争夺和固守东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放手发动群众,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因此,东北的土地改革运动十分必要和重要,和同时期一般老区相比,显得更为尖锐而紧迫。东北的土改运动实际上和清匪反霸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和解放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前线战争形势影响土改斗争的进行,而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对前方打仗有着重大影响。作品中韩老六的淫威,韩老七的反扑,以及逮捕韩老五等情节,都充满当时东北特有的气氛;作品结尾郭全海等青年参军更是揭示了解放战争推动了土改,而土改斗争又支持了解放战争。   《暴风骤雨》具有饱满的革命激情。作者描写人物,表现他们的斗争,都灌注深厚的阶级感情,歌颂暴露,是非爱憎,了了分明。在这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周立波善于选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用简练、朴素的笔墨加以描绘,展示人物性格。作品很少冗长、沉闷的叙述,风格单纯明快。作者介绍赵玉林,主要是再现了他被摊劳工以及回来后和沦为乞丐的妻子见面的情景,也再现了“赵光腚”这个绰号的来源以及他向地主借债的情景;而对郭全海,作者只集中地描写了他父亲被害和他受地主欺骗这两件事。郭全海开始出场,作者写了他轻巧地降伏一匹脱了笼头的儿马的细节,显示了郭勇敢大胆、爽朗机灵的性格特征。小说的结构单纯,故事突出,线索清楚。全书以土改斗争发展的过程为主线,写了一场场斗争,让所有人物在斗争中活动;同时,在斗争中也插有一些生动的情节或细节,增加读者兴味。有些场面描写如“分马”一节,写得层次分明,人物活动形象具体,有声有色。另外,作者善于向群众语言学习,作品中运用东北农民的口语,语汇丰富,生动活泼,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及地方色彩。特别是许多对话,都是个性化的语言,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不足的是作品中有时口语用得太多,由于缺乏提炼和选择,因此多少影响读者的理解。   作品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二部有些松散,反映的事件较多而表现不够集中精炼;第一、二部之间联系也不够紧凑,多少给人脱节之感。有些细节描写显得烦琐,而有些重要斗争却展开不够充分。至于人物刻划,主要人物如赵玉林等表现得过于单纯;反面人物地主韩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等有些类型化和脸谱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反映农村阶级斗争显得有些简单化。但总的说来,《暴风骤雨》仍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周立波,原名周绍义,字凤翔,又名周奉梧。1908年8月,他诞生在湖南省益阳县清溪村一个中农兼自由职业者的家庭。1924年秋,绍义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在先生的鼓动、启发和教育下,从1926年开始接触新文学,接受“五四”革命思想的熏陶,并在时局动荡和革命的浪潮中,先后投身上海工人运动,参加“左联”。在抗日时期,又怀着满腔爱国主义热忱积极奔赴抗日战争疆场。1939年12月,他到达延安桥儿沟,被安排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周立波文艺思想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3.谢铁骊导演电影 编辑本义项求助编辑暴风骤雨目录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导演: 谢铁骊 Tieli Xie
  编剧: 林兰 Lan Lin   摄影: 吴生汉   美术: 程荣远   作曲: 李焕之   主演:   于洋 Yang Yu ....肖队长   高保成 Baocheng Gao ....赵玉林   鲁非 Fei Lu ....白玉山   影片类型: 革命片   国家/地区: 中国   上映时间: 1961年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黑白   老式故事片(黑白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摄制。(根据周立波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1946年,萧祥奉命率一支农村土改工 作队到东北某解放区元茂屯进行土地 改革。由于群众对党的土改政策还缺 乏了解,再加上恶霸地主韩老六指使 窃据农会主任职务的狗腿子张富英暗 中捣乱破坏,所以土改工作遇到了很 大的阻力和困难。工作队一面深入发 动群众,一面揭露韩老六的阴谋,并 撤销了张富英的职务,改组农会。苦 大仇深的赵玉林深信工作队是为穷苦 农民谋利益的,便串联了郭全海、白 玉山等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配合工 作队开展工作,使土改得以顺利进行 。韩老七不甘心失败,他不但到处造 谣破坏,还用假分地的手段收买人心 。当他毒打给工作队送信的小猪倌时 ,萧队长和已经发动起来的群众将他 抓起关押。逃到大青山里的韩老六率 国民党残余武装袭击元茂屯,组织起 来的农民自卫队英勇战斗,保卫家乡 ,在县大队骑兵的增援下,消灭了残 匪,击毙了韩老七,但赵玉林却不幸 壮烈牺牲。韩老六被人民政府依法惩 办。元茂屯的翻身农民积极生产,踊 跃报名参军,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
4.美国电影 编辑本义项求助编辑暴风骤雨目录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外文名:Briar Patch   主演:多米尼克·斯温   亨瑞·托马斯   Arie Verveen   导演:Zev Berman   类型:剧情 | 爱情   语言:英语   片长:103分钟   上映日期:2003年01月20日   国家/地区:美国   分级:美国:R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爱,婚姻,谋杀,有时他们是可以同时到来的。   一个女人正沉迷于一个兽性的三角关系中——一个外来的仰慕者竟然杀死了那女人的残暴的丈夫。   多米尼克.斯温(Dominique Swain)所饰演的女主角是一个未受过正式教育,充满兽性的一个野蛮女孩。在她一次临死的时候,她的丈夫救了她,从此他们结婚了。但是,他们之间却出现了一个第三者。   于是,女主角与她的丈夫每天开始都在惊慌下过着生活。

“暴风骤雨”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
1.a violent storm
我来完善 “暴风骤雨”相关词条:

狂风骤雨疾风骤雨骤风暴雨

半夜鸡不叫小说原著

本文摘自《春城晚报》2009年2月13日第B14版,作者:高大正,原题《半夜鸡不叫》: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扒皮
  2009年刚开始,一本书诞生了,这本书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半夜鸡不叫》,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刚一露面便在网上掀起了广泛的争议。这不奇怪,如果你知道这本书的内容,也会和许多网友一样激动,因为它的内容和那个作为奴役劳动人民的地主代表而出现在课本里的周扒皮有关,作者孟令骞,正是周扒皮的曾外孙。
  要说《半夜鸡不叫》还得从《半夜鸡叫》说起。60年前,一个叫周春富的农民,在土改的暴风骤雨中,消失在辽南农村一个小屯子里。后来,那里走出了一位文盲作家,写出一部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周春富被原名原姓写进书中,绰号“周扒皮”,他为役使长工多干活而半夜学鸡叫的故事,曾让几代中国人家喻户晓,而周扒皮,一个被特殊年代征用的词语,至今仍顽固地与现实社会发生着联系。
  面对着这份延续了几十年的记忆,面对着网络上如潮的争议,记者(简称记)对作者孟令骞(简称孟)进行了一次专访。
  写书是对家族的负责
  记: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孟:我是一位70后,以前做过几年记者,后来在大连的广电中心做报社的管理工作。人应该反思,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我观照,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我就是想知道事情是怎样的,这样做既是对家族负责,也是对绵延60年历史的一段往事做个解剖。
  鸡在半夜里叫不叫是个问题
  记:很多读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半夜鸡叫”这回事?
  孟:“半夜,那只鸡叫和没叫”的确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当然要在书里回答这个问题,也必须回答这个问题。鸡在半夜里不会叫,这是所有在中国农村居住过的人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但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本叫《高玉宝》的书,里面专门有一章就叫《半夜鸡叫》。里面讲的故事在中国起码有两代人耳熟能详。这本书发行大概有500万册,并选进了中国的小学课本,被编进了动画片。在后来特殊的年代里,成为阶级教育的典型。它因为取自真人真事真地点,因此“半夜鸡叫”至少让两代中国孩子深信不疑。
  记:这么说,你这本书首先想告诉大家的仅仅是个常识?
  孟:我在书中既要回答半夜鸡不会叫这个常识问题,又要讲清楚“半夜鸡叫”的荒唐是如何形成的。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几乎所有媒体,都开足火力宣传一个文盲出身的人,他用画字的形式写书,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这个神奇的人就是高玉宝。很多人对这个文盲作家写的《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倒背如流。同时对书中介绍的那个高玉宝家乡的地主周扒皮恨之入骨。
  周扒皮的名字周春富,他其实被原名原姓写进书里,周扒皮在书中是地主周春富的绰号。典型坏事之一是不让高玉宝读书。典型坏事之二是半夜学鸡叫让长工上山干活。
  周扒皮 在财富榜上排在2000名之外
  记:我在你的书里看到一张照片,上面是周扒皮的周家大院,那个破旧的院子就是周扒皮自己住的?
  孟:说起来心酸,这个照片就是我太姥爷周春富当年的房子。当时的瓦房店地区,原来叫复县。境内有耕地200万亩。全县9万户,地主占2000户、富农7000户。当年的头三号地主都是有几千亩以上土地和其他财产。周春富还只属于富农行列,拥有土地不到200亩。现在你可以算出周扒皮当时在财富榜的位置了,最起码排在2000名之外。
  当时复县土改时曾三次划成分。周春富第一次被划富农,第二次被划双富农,第二次被打死,最后一次纠偏重划富农。混进四大恶霸地主之中,只因《高玉宝》这本书。所以说周扒皮是中国最有名又最名不符实的地主。
《半夜鸡叫》 作者竟然不是高玉宝
  记:《半夜鸡叫》这个故事出自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一书,根据你书里说,这本书真正的作者竟然不是高玉宝?
  孟:《高玉宝》这本书的作者可以说是假的。因为它的真实作者另有其人,真正的作者叫郭永江,笔名叫荒草。证据之一是,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高玉宝》后记里写到郭永江曾帮高玉宝改稿;证据二是郭永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去世时曾提交了一份声明给当地文献学会,说他就是《高玉宝》的真正作者。
  不关心翻案只关心真相
  记:有人认为你是给周扒皮翻案,也有人认为你是在作秀。
  孟:写书时肯定没想到什么作秀之类的东西。不过先前在互联网上,就几次看过一些关于“半夜鸡叫真相”之类话题的讨论,在“左派”、“右派”相互口诛笔伐之间,我听到了一种最理性的声音:公道自在人心,时代给予人以话语权。我不关心谁在翻案,也不关心为谁翻案,我只关心真相。
  将真相还原,我借此或可澄清一段家族往事,洗涮曾经的苦涩,慰藉亲人的灵魂,也可借此化解某些人的情感冲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能会为今天一些中国人的视野做些擦洗,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思考百年风云中,各种人物和事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网上被网友恶骂
  记:有一种声音,说是周扒皮是一个文学形象,意思周扒皮只是一个地主代表,说你没有必要对号入座,甚至有人说是你非要靠上周扒皮,想借着名人出名?
  孟:你问得很客气了。网上有更激烈的骂我的话。骂我在吃棺材本儿。说到周扒皮自然要说到《高玉宝》这部书。这部书在1950年代初期,先是发表了《我要读书》、《半夜鸡叫》等章节后,才于1955年结集成书的,取名集作者、书名、主人公于一身的《高玉宝》。当时就是要批判旧黑暗歌颂新光明,突出人民军队大熔炉的伟大力量。这一切又是发生在一个文盲战士身上,其教育意义和典型性不言自明。
  周扒皮的《半夜鸡叫》和刘文彩的水牢、收租院的真实性从没有让人怀疑过。在刻画中国四大罪恶地主的作品中,也只有这两者完全取自阶级对立方的真名真姓。而另外两个作品中的罪恶地主,《白毛女》的黄世仁、《红色娘子军》的南霸天的原型却在后来的阶级冲突和对立中虽被典型化却少有人对号入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一个人叫黄世仁,也找不到一个人叫南霸天。只有刘文彩的水牢、收租院,和周扒皮的半夜学鸡叫是完全安在真人头上的。
  儿时打听周扒皮被母扇耳光
  记:你是何时知道自己和周春富有关系的?后来家人都有什么影响?
  孟:我第一次知道周扒皮是在小学《半夜鸡叫》的课文里。母亲嫁出去20里外也未能幸免。在家做闺女下地干活勤快的她总得不到满工分。嫁到父亲家时刚一下驴车迎亲人群就一声嘀咕:这就是周扒皮的孙女。母亲立刻红了眼角。村里放露天电影演的是木偶戏周扒皮,生产队里专门用大喇叭通知父亲和母亲去看。那场电影好像所有人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看她和父亲,而母亲她一直在看板凳。那压抑让人喘不过气。后来母亲落下病来总是无端的心悸、心跳快。
  当然我并不知道这些。小时的我基本上快乐无忧。许是父亲是老师的原因,上学前我就会很多字了。邻家几个大孩子上学了,我经常去借书看。他们家小木匣里的小人书我几乎都看遍了,就去看大孩子的语文课本。有一天突然他们要我看一篇课文,那字几乎都认识,就猛读起来。看着看着我嘿嘿笑起来,那大孩子也嘿嘿笑起来。后来跟屯里孩子吵架,对方见吵不过就骂周扒皮周扒皮,弄得我莫名其妙。跑回家问谁是周扒皮,被母亲一巴掌封了嘴,她边哭边喊咱家不是周扒皮!不是周扒皮!这是小时候的耻辱。上小学五年时老师也特意让我第一个朗读《半夜鸡叫》。
  母亲不希望儿子调查
  记:父母都应该安在吧?父亲怎样看待母亲,他们对你写书支持吗?
  孟:母亲作为黑五类子女从小胆小怕事,她在2006年因心脏病去世了,这是我的大痛。父亲还康健,是位教师。他们从小指腹为亲,在漫长而短暂的人生中相濡以沫。母亲在世其实不希望我调查那些过去的事情。原因很多,一是历次运动后遗症;二是感觉到儿子力量单薄,担心儿子为此付出某种代价;三是不愿意触及痛苦的记忆。现在书出版了,也是对母亲的一个告慰。不过,母亲2006年去世后,父亲酒喝得渐渐多了,他希望我秉笔直书。
  准备了5年写了一年
  记:你构思了多久,何时有写书的冲动?又用多久完成了稿件?在出版问题上花了多长时间?
  孟:不能说是构思这个内容,而是基于了解事实真相出发,从2003年开始我就有写这个的念头,为此准备了5年时间。只是具体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大背景下还原,这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从杂乱到理性,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越来越多的线索集合时,我渐渐感到了真相的清晰,具体事件2007年年底动笔,大概写了近一年时间。稿子写完后我决定不在网上发,而是采取出版的方式,当然这有面对白纸黑字的勇气。而且我要选的就是大出版社,以正视听。
  尊重高玉宝心情很复杂
  记:在你的书里,好像很少谈到你个人对高玉宝的真正印象和评价,你对高玉宝的印象到底怎么样?
  孟:从年龄上讲,我很尊重他。历史有很多偶然。当年高玉宝和周扒皮都在复县很近的两个屯子居住,现在我和高的居住地也很近。我对高的心情很复杂,希望你能理解。在传统意义的中国,一个晚辈对长辈指手画脚是大不恭。我真不愿意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土地改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前后都有?有什么区别?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的土地改革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三次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条件。

因为土地改革是长期过程,一次土地改革进行不完善,所以建国前后分为了三次。

也就是说新中国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一、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斗争时期(1950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扩展资料

土改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近些年,社会上不时出现对土改必要性与合法性质疑的声音,诸如地主并非是小说《半夜鸡叫》中周扒皮那样的人物,实际上他们有的省吃俭用、为人厚道,有的热心教育、济困扶危﹔地主出租自己土地是正当经营活动,不存在剥削与被剥削的问题﹔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有利於集约经营和规模化生产等。究竟怎样看待当年的土地改革运动,本文试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地主富农是什麼样的人

  土地改革和土地改革运动。上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进行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其实,土地改革与土地改革运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改革简单地讲,就是要变革旧有的土地制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解放战争时期的“耕者有其田”,都是土地改革的内容。土地改革运动是指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於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提出要实行“耕者有其田”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开展的废除原有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群众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四指示”发布后到新中国成立,主要在老解放区和半老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老解放区是指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已解放的地区,半老解放区是指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之前解放的地区)﹔第二阶段为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后,在广大新解放地区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这一阶段到1952年底基本结束。

  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既然土地改革运动的目的在於废除旧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毫无疑问其前提是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农村主要有两大对立的阶级,即地主与农民,而农民又细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阶层。划分地主和富农的标准是什麼?1933年10月,毛泽东写作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文作了这样的界定:地主——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的劳动,而靠剥削农民为生。剥削的方式主要是收取地租。依靠高利贷剥削为主要生活来源,其生活状况超过普通中农的高利贷者,应和地主一例看待。富农——一般占有土地,或者自己占有部分土地、租入部分土地,也有自己不占有土地、全部土地都是租入的。富农占有比较优裕的生产工具和活动资本,自己参加劳动,但剥削雇佣劳动为其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依据这一界定,地主与富农的共同特点是剥削,其不同之处在於地主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收取地租,富农剥削的主要方式是雇工。富农虽然属於农民阶级的范畴,但这个阶层带有剥削性质,所以人们习惯将之与地主并列,称之为地主富农,其实富农与地主并不是同一个阶级。由於地主与富农的剥削方式不同,故而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对待他们的政策也有所不同。“五四指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都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也就是说,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采取的是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对地主的政策不是“平反”而是“摘帽”。1979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於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除极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至今还没有改造好的以外,凡是多年来遵守法令,老实劳动,不做坏事的地主、富农分子,以及反革命分子、坏分子,经过群众评审,县革命委员会(即后来的县人民政府——作者注)批准,一律摘掉帽子,给予人民公社社员待遇。地主原有的土地也不是像有些人指责的那样收归国有,而是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分给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是贫农和雇农,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作为生活出路)。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村各个阶级、阶层所有的土地,由个人所有转变为农业合作社集体所有,也并非收归国家所有。这其实本是并不久远的事实。时至今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仍是农民集体所有制。

  二、恶霸与地主概念不同,农民有可能“力作致富”上升为地主

  说起地主,人们自然容易联想到四个人,即小说《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歌剧《白毛女》中的黄世仁、泥塑《收租院》中的刘文彩、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南霸天。这是当年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四个典型的地主形象,也是相当多中国人对於地主的最深刻的记忆。准确地说,这四个艺术形象应当称之为恶霸地主,并且是集恶霸地主罪恶之大成者。
应该最早从江西苏西开始。因为中共夺取全国并不是一天就完成的
土地改革是一个大的概念
因为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随时代而变革
因此有多个
封建社会也有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时间:一九四七年九月。
  土地改革介绍: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直都在进行。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柏坡村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
本文标题: 为什么土改以前,很多地主的绰号都叫「某善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85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你是《水浒传》的王伦,如何避免遭遇林冲火并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