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发布时间: 2021-06-27 00:58: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刘邦舍不得杀死韩信,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说到刘邦的妻子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吕后。她是刘邦众多妻子中最心狠手辣和残忍的一名女子。在韩信...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刘邦舍不得杀死韩信,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说到刘邦的妻子相信大家都会想起吕后。她是刘邦众多妻子中最心狠手辣和残忍的一名女子。在韩信举兵造反之后,刘邦本不想让韩信死,然而最终吕后却杀死了韩信。或许在很多外人看来,吕后之所以这么迫不及待的将韩信处死只是为了帮助刘邦铲除异己。但是如果从面汉朝的政治权力的角度上看,吕后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刘邦,反而是为了自己日后能够获得朝廷大权而做铺垫。

一、韩信简述

韩信是汉朝时期刘邦麾下的一名杰出将领,因为军事才能十分突出,而成为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刘邦称帝之前,曾经为刘邦立下过不少汗功劳,特别是在刘邦与项羽对抗的时候,韩信曾经给予刘邦不少助力。简单来说,如果没有韩信的鼎力相助,刘邦也是不可能战胜项羽,成就霸业。他可以算得上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二、刘邦对韩信猜忌

其实在真正历史上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就一直存在着不少的猜忌,对韩信是不满的。刘邦与项羽爆发楚汉之争的时候,韩信曾经威胁过刘邦。如果他赢得战争,就必须封他为齐王,就在时候刘邦就开始对韩信不信任了。到了后来,刘邦曾经与韩信以将军身份切磋武艺,而韩信本身就是一个直肠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懂得要隐藏自己的能力。当时他毫不留颜面将刘邦打输了,因此刘邦心中就一直存有芥蒂。在刘邦称帝之后,对韩信也是极其不信任。

三、吕后杀韩信的原因

因为刘邦本身就对韩信十分猜忌,最终导致韩信举兵造反,在韩信举兵造反之后,刘邦本来想放韩信一条生路,但是却让吕后给杀死了。从表面上看,吕后杀死韩信是为了刘邦,但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1.帮刘邦杀的韩信,替刘邦被这个骂名。
2.为自己在刘邦死后能独揽大权。
3.韩信对汉朝的威胁太大,不除不行。
吕后看出来韩信有反叛之心,为了防止日后的叛乱,所以吕后必须杀掉韩信。
为了稳定刘邦的统治。刘邦舍不得杀死韩信,但是为了稳定刘邦的统治,吕后最后要杀死韩信。
吕后本来就心狠手辣,她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女人,她觉得韩信威胁到自己了,她害怕以后韩信造反了,毕竟拥兵自重的例子太多了,她决定先下手为强。

当年吕后杀韩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刘邦封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中,韩信是刘邦最不放心的一个,所以当有人举报韩信谋反时刘邦首先选择的就是相信,刘邦的谋士陈平为他献计处理韩信谋反一事,然而虽然刘邦诱捕了韩信,但并没有将他除掉,只是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了长安。可仅仅过了五年,韩信竟再次以谋反之名被抓捕,不但惨死在吕后手中,还被夷灭了三族。以他的特殊身份,吕后为什么擅作主张,在刘邦不在时杀了韩信?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韩信的谋士蒯通力劝韩信自立门户,与楚、汉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可是韩信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弃,然而刘邦对他却是疑忌很深,垓下决战硝烟未散,就迫不及待地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齐王该封为楚王。韩信到任以后,窝藏楚将钟离?,而且在巡视地方的时候带兵出入。这些事,引起了刘邦的警觉。就在此时,有人举报韩信谋反,虽然武将们主张武力征讨,可是刘邦认为没有把握,于是就找到谋士陈平商量。果然,陈平给刘邦出了个好主意。他让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并通知诸侯们,在韩信的楚国西界陈县朝会。这样韩信就会认为,皇帝只是出游巡视,就必然没有防备,等他来觐见的时候,抓他就只是一个体力活了。

刘邦认为这个主意不错,马上依计而行。等刘邦快到楚国边境时,他预感到刘邦这是来者不善啊。他本来想集结军队,有所防备。可是想来想去觉得自己也没什么过错呀,何必心虚呢?可就这样去见刘邦,他心里又没底,怕被抓了。这时候,有人给他出主意了,皇帝不是下诏抓捕钟离?吗啊,你如果杀了钟离?,皇帝肯定高兴,这你不就没事了吗啊?韩信想想也是。他就去和钟离?商量,说是商量,其实明摆着是逼着钟离?死。钟离?明白了韩信的来意,他说了这么几句话:刘邦之所以不敢对你动手,那是因为我在这,你为了讨好刘邦,今儿杀了我,明天就轮到你了。可是韩信听不进去,钟离?最后只好自杀了。

韩信就这么提着钟离?的人头去觐见刘邦,这是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早已做好了准备,就等鱼儿上钩了。可是韩信不知道啊,他坦然来到刘邦面前。还没来得及奉上钟离?的首级,就被一旁埋伏的武士摁到拿下,五花大绑扔到了车上。韩信当时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听了这话,他的回答倒是挺干脆:若毋声,而反明矣。意思就是,你少废话,你的谋反罪行败露了。刘邦将韩信押往洛阳。

按照常理来说,刘邦好不容易抓住韩信的把柄,又好不容易设计抓住了韩信本人,两个人的脸皮这时候也撕破了。接下来是不是就该对韩信下狠手,彻底解决掉韩信呢?《史记》记载说,韩信被压到洛阳之后,刘邦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就是说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将他降为淮阴侯。韩信被刘邦削夺了王位,降为第二等级的爵位列侯,封地在淮阴,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淮安市,因此他后来被称为淮阴侯。淮阴是韩信的老家,刘邦也算照顾了韩信的感情。可问题是,韩信虽然降为列侯了,但他却回不了老家。它实际上是被软禁在了京城长安。

韩信在京城的生活,《史记》记载很简单。《史记》就记载: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降灌等列。韩信被降级、软禁,自然心情郁闷,韩信一开始,托病不上朝,也不与人交往,几乎是闭门不出。这一天他突然心血来潮,要去拜访舞阳侯樊哙。而樊哙不但是刘邦的老乡,还娶了吕后的妹妹,他跟刘邦,那是连襟哪,关系可是非同一般。韩信此行的目的,也许是想与樊哙拉拉关系,也好让他在刘邦面前,替自己说说好话。可最后的结果是适得其反,他反而得罪了樊哙。樊哙听说韩信来访,简直就是喜出望外。尽管此时韩信已经降为列侯了,他和樊哙的爵位相同,可是樊哙依然以诸侯王的规格接待韩信,行跪拜大礼,而且说话,自称臣。樊哙对韩信说:大王乃肯临臣。意思就是说,大王竟然肯屈尊驾临寒舍。樊哙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韩信在樊哙这些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许是樊哙的破格接待,刺痛了韩信那敏感的心,让他想起了自己现在的处境。他在樊哙那做完客,告辞出门以后,居然自嘲说:生乃与哙等为伍。意思就是说,我竟然沦落到了与樊哙做朋友。这话充满了鄙视和不齿,太伤人了,那还不把樊哙得罪了。

这韩信得罪了樊哙也就罢了,他还惹得刘邦很不高兴。有一个刘邦与韩信聊到手下将领统兵打仗的才能,韩信就一一论说评点。刘邦一时高兴,顺口就问道;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马?韩信就回答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刘邦听了心里就有点不高兴了。他反问韩信;那你呢?韩信却毫不掩饰地说:臣多多而益善。意思是我有多少都能带,当然是越多越好了。韩信现在已经是虎落平阳,说话口气居然还这么大。刘邦当即就反唇相讥,嘲笑韩信说:既然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了呢?正在得意的韩信,被刘邦这么一点,自个也清醒了。他立即变了口气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带将,这就是我为什么被抓的原因;更何况笔下的才能是上天所授,非凡人可比啊。韩信虽然挽回了影响,说了后边一段恭维刘邦的话,但他多多益善这个话,却提醒了刘邦。既然你韩信本是这么大,还这么狂,我哪敢再放过你啊。

汉高祖十年八月,镇守北方边境的大将陈?叛乱。刘邦亲自出征平叛,这场战争反反复复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第二年春天,突然有一天宫中传令说。皇帝在前方打了胜仗,让群臣都进宫去祝贺。韩信还是像往常一样,借口身体有病,不打算去。可是这个时候,丞相萧何却亲自登门劝他。萧何说:即便你身体有病,也应该强撑着前去祝贺。萧何毕竟有恩于韩信,因此无论如何萧何的面子得给。韩信只好答应去祝贺。

可是他没想到一入宫门,就被几个早已埋伏好的武士摁到了。韩信这次又中招了,其实这一次诱捕韩信,还是因为一封举报信。根据史书记载:说是韩信府上有一位舍人,他犯了罪,韩信打算处死他,这个舍人的弟弟就给当时留守主政的吕后,写了一封举报信。说是韩信勾结叛将陈?谋反,他们的计划是陈?在北方闹腾,诱使皇帝出征。韩信则作为内应,假传圣旨赦免并武装官府的奴隶和刑徒,突袭皇后和太子,占领京城长安。吕后接到这封举报信就与丞相萧何商议对策。于是萧何给她出了骗韩信进宫实施抓捕的计谋,并且亲自实施,引诱韩信入宫。韩信被抓捕以后,吕后甚至都等不及请示身在邯郸平叛的高祖刘邦,直接下令将韩信斩之长乐钟室。就是说韩信进了长乐宫,被武士拿下之后,当即就被压到宫中一个放编钟的房子砍了头。紧接着吕后下令,夷灭韩信三族。

吕后杀韩信最主要的是为儿子保江山,两年后的儿子刘盈当时已经被立为太子了,就是说他以后是汉室江山的继承人了。但刘盈生性懦弱,吕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深知像韩信这样的人,连高祖刘邦都难以控制,更别说刘盈了。因此她必须在刘邦还在世,还能控制住大局的时候,提前动手清除这个隐患。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更多更有趣的历史分享,请您关注“苍笙踏歌”。

为什么吕后,要杀死韩信

  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亲人告密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

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
韩信是开国功臣吗,可以说汉室江山是韩信一手打下来的,韩信本人威望极高,一旦造反刘邦是没有胜算的,吕雉为了稳固汉室江山,和萧何密谋一起杀了韩信,大致过程如下。 汉高祖十一年,异姓王陈豨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吕雉留守长安,而陈豨于韩信一直有书信来往,多是劝韩信一同谋反,但韩信十分犹豫,当时刘邦当了皇帝后开始杀功臣,导致人人自危。但即使在当时,韩信仍没有决定要谋反。 之后韩信手下有一人犯了错误,准备要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后,向吕雉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于是吕后找来萧何商量,萧何出了一个主意,就说刘邦已经灭了陈豨,群臣庆祝,邀请韩信前去,当时交通不发达,韩信也不知道前方战事,欣然前往长乐宫。 当韩信进入宫中后,吕后让预先埋伏的武士将韩信捆起来,韩信破口大骂,才发现上来萧何的当,于是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千古名句。吕后当机立断,把韩信杀了,并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开国大将多没有好下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同享福,连汉王朝开国第一功臣韩信,都被诬谋反蒙冤被杀,可想而知其它开国大将的下场。 吕雉这人有谋略却生性残忍,她是怎么死的呢?公元前180年,吕雉患了重病,八月一日吕雉病死,终年六十二,死后还希望让吕氏一族掌权,之后被周勃、陈平灭了其宗室,之后刘氏才得以掌权。
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不杀死韩信,韩信就是一个威胁,即使韩信不想造反,他手下的人也会怂恿他造反,中国历史上很多都是,比如曾国藩,吴三桂,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功成身退才是上策,韩信没有归隐,所以引火烧身。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了巩固新兴的西汉政权,便开始了逐一剪灭异姓王的斗争。韩信逐渐被排挤,最后被降为只有虚名的淮阴侯。公元前197年,阳夏侯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当时韩信推说自己有病,没有随同前往。谁知,韩信手下的人上书告发,说韩信是同谋。汉高祖皇后吕雉一听事关重大,便急忙秘密召见丞相萧何,商量对策,后将韩信诱杀于宫内,并灭其三族。

吕雉为什么要杀韩信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公元前204年他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败二十万赵军。公元前202年,他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那个“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说起汉代风云人物,不能不说到韩信,因为韩信在西汉初年至少有两个“第一”。第一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功臣,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韩信:“功高无二,略无世出”。什么叫略无世出呢?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韩信了,他的功劳也没有人可以跟他媲美了。第二个“第一”,韩信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西汉还有一些其他被杀的功臣,但韩信是第一个。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是谁呢?是越王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越王勾践的故事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叫做“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大夫就对文种大夫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这里的走狗说的是跑得很快的狗——在古汉语里面,“走”是跑的意思——“走狗”这个名词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范蠡大夫后来就真的走了。他干吗去了?下海经商。据说他还携带了一位小蜜,就是西施,泛舟西湖。不久范蠡就成了一个大富翁,号称“陶朱公”。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文种大夫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来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楚汉之争结束后,功高震主的韩信成了刘邦的一块心病。项羽一死,刘邦马上便夺了韩信的兵权;公元前201年,刘邦又以谋反为名将韩信诱捕。韩信被抓时,仰天长叹,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但刘邦此时并没有杀掉韩信,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那么韩信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杀的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韩信被杀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汉十一年,就是刘邦当了汉王的第十一年,也即他当了皇帝的第六年——这个时候西汉王朝也不过刚刚建立——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叫陈的起兵造反,他自称“代王”,不是代替的“代”,而是代国之王。代在什么地方呢?是在现在的河北省境内。陈当时有很多军队和人马,而且他是养士的人,手下有很多英雄豪杰——陈这个人是很厉害的,走到哪儿随从他的车辆都有上千辆,很多人拥护他。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听到陈反了的消息,刘邦勃然大怒,带领军队御驾亲征,去讨伐陈。这期间,韩信与陈有书信来往。韩信写信给陈说,你只管造反,兄弟我在京城给你做内应。而且他做了准备,准备把监狱里的人放出来,让他们去攻打皇宫——当时留守京城的人是吕后,就说把吕后抓起来杀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这个事情被人告发了。告发的起因,是韩信手下有一个人犯了错误,被韩信关了起来,准备杀头。这个人的弟弟知道了这个情况,就向吕后通风报信,说韩信准备谋反。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吕后说这个事情怎么办啊?把相国萧何找来商量,萧何就出了一个主意。萧何出了一个什么主意呢?他自己去找韩信,说前方传来了捷报,咱们皇上打了胜仗,现在群臣都要到皇宫里去祝贺。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通信是不发达、不方便的,前方有什么战事,韩信并不知道;那么萧何一说,韩信就相信了。但是韩信不去,韩信说,你看我一直在生病——因为前一段时间韩信闹情绪,一直装病不上朝——我连朝都不上的人,怎么能去呢?萧何说:“虽疾强入贺。”意思是,你虽然有病,但还是勉为其难去一趟吧;这么大的事情,大家都去祝贺,你不祝贺不好嘛!韩信觉得实在是推托不过,就勉勉强强进宫了,来到长乐宫。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当时汉王朝的主要宫殿有两座:一座叫未央宫,是皇帝住的;一座是长乐宫,是皇后住的。因为这期间是吕后在主政,所以韩信来到长乐宫。长乐宫两边早就埋伏好了,韩信一进来,很多壮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捆了起来。吕后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也来不及了,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把韩信杀了——斩之于长乐钟室,就是在长乐宫里面一个放编钟的房子里把韩信杀了;而且立即下令逮捕韩信的家人——“夷信三族”,就是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三族的人全部杀光。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公元前196年,一个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就这样被杀了。可以说,韩信之死不完全是因为功高盖主,不完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因为他说这个话的时候,刘邦并没有杀他;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谋反大案,被吕后所杀。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临死之前,韩信仰天长叹,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后悔啊,我后悔当初没有听蒯通的建议,以至于落到今天这个下场,被小孩子、女人所欺骗,所谋杀,我真是追悔莫及!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是个什么人?他给韩信出了什么计谋?他出此计谋是在什么时候?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原来叫蒯彻,为了避汉武帝的讳,后来史家写做蒯通。蒯通这个人的身份,《史记》上的说法是叫范阳辩士,范阳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大概蒯通祖上是范阳人;但同时《史记》也把这个蒯通称为齐之辩士,可见他活跃的地区是齐国,就是现在山东这个地方。什么叫做辩士呢?辩士就是谋士,就是靠辩论、说服、出谋划策来谋生的士,所以也叫说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交,社会上有一个阶层叫士,士是什么呢?就是低级贵族。贵族一共有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和前三种贵族的区别在于什么地方呢?天子、诸侯、大夫都是有地盘的,有领地、有封地、有封国、封邑,而士是没有这些的,用现在的话说,士是没有不动产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士有什么呢?第一,他有一个贵族身份。第二,一般来说士都有一技之长。比如说他有武艺,武功好,这个叫做武士;如果他有文才,文笔好,这个叫做文士;如果说他计谋好,那他就叫做谋士;如果他口才好,那他就叫做辩士——这些人就是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游走于诸侯权贵之间的,今天给你出个主意,明天给他出个主意。他们是没有什么立场,没有什么是非的。他反正就是给你出主意,如果你采纳我的主意,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点子公司,也算是一种智力劳动吧。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且是非常有名的辩士,曾经到处游说,天下闻名。那么,蒯通是什么时候给韩信出的主意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在楚汉相争的过程当中,韩信的军事天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在公元前203年攻下齐国七十二城,强迫刘邦封自己为齐王,成为刘、项之外举足轻重的第三种力量。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对韩信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造反机会。因为当时刘邦也好,项羽也好,都不敢得罪韩信啊!这些谋士、辩士是何许人也,都是机灵鬼啊,他还能看不清这个?于是他们呼呼啦啦地都跑去找韩信,第一个来的叫武涉。武涉是什么人呢?武涉是项羽手下的人,项羽把武涉派去就是想稳住韩信,让韩信守中立。但是,由于武涉是项羽的人,他的说服力是很有限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第二个自动跳出来劝说韩信的就是蒯通。此时的蒯通本来就是韩信身边的谋士,而且韩信将齐国的七十二座城市全部打下来也是出自蒯通的主意,所以蒯通的说服力比较强,说话分量比较重。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是这样去说服韩信的。他说,我这个人会看相。韩信说,你真的会看相吗?他说,是啊。韩信说,你给我看看。蒯通说,这个东西属于天机不可泄露。韩信说,好好好,左右的人,你们都出去。然后蒯通就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而且会有危险——看你的脸是一个侯爵的水平,而且有风险;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看你的背,背长得好,贵不可言。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武涉和蒯通都来游说韩信,他们俩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有三层意思: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第一层意思是说,韩信你现在的形势非常之好,在楚汉相争的这个战争中,你处于举足轻重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样一个分量。武涉是这么说的:“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左投则汉王胜,右投则楚王胜。”“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权是权重,不是权利。什么叫做权呢?权就是秤砣,秤砣就叫做权。那个秤杆叫衡,把秤拎起来,什么样的情况全靠秤砣在移动。权的分量就叫做权重。现在你这个秤砣往左边移移,刘邦就赢了;往右边移移,项羽就赢了。所以叫“权在足下”。什么叫足下呢?足下是古人对朋友辈的一种尊称。古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也有这样的意思,蒯通怎么说的呢?“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所以武涉和蒯通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意思:韩信你在这个关键时刻可得站稳了立场,你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这个政治斗争当中,站队是非常重要的——站队站对了,青云直上,富贵荣华;站错了,身败名裂,没有翻身的余地——你要想好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第二层意思,武涉和蒯通他们都说,你不能帮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的野心是很大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的,他要兼并天下,他之所以重用你韩信是因为楚王项羽还在,他的头号敌人是项羽,他要用你来对付项羽;一旦项羽被他灭了,下一个轮到的就是你韩信。因此韩信的命运和项羽的命运是连在了一起的。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由前面两个前提,将逻辑地得出第三个结论,那就是:你韩信既不要帮刘邦,也不要帮项羽。不能帮刘邦的道理很清楚,你帮了刘邦,把项羽灭了以后,刘邦下一个灭的就是你了;那么同样的道理,你帮了项羽,那么把刘邦灭了以后,也轮到灭你了。所以,最佳选择是什么呢?三分天下而王之,王(w坣g),就是称王的意思——干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谁也不吃掉谁,大家都安全,天下也和平。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了,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由于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说客,他的说服力不强,所以韩信很简单地就把武涉给打发走了。如果说从项羽这边派来的武涉劝说韩信是有其军事目的的,那么韩信自己的谋士蒯通劝说他及早独立则是一心为其着想的。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时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犹豫。面对千载难逢的称王机会,韩信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韩信对武涉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背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背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韩信说,武涉先生你是从项羽那儿来的,我韩信原来也在项羽麾下当差,项羽对我怎么样呢?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郎中就是警卫员或者说侍卫官,整天拿着一个戟在他门口站岗。我出的主意他不听,我做的策划他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的。我来到汉王这边,汉王对我怎么样呢?授我上将军印,封我做三军总司令,给我那么多的人马,让我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才有了我韩信的今天!何况汉王对我是这么的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让出自己的饭菜给我吃。一个人对我这么好,这么亲,这么爱,我如果背叛他,那是不吉利的——“背之不祥,虽死不易”——我宁肯死也不会改变对汉王的一片衷心。对不起得很,武先生,请你代替我韩信谢谢项王吧。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那么对蒯通呢?蒯通是韩信自己的谋士,他说话的分量就要重得多了。蒯通一共三次劝说韩信,第一次劝说韩信的意思和武涉是一样的,韩信的回答也是一样的:“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说,汉王把他自己的车子给我坐,把他自己的衣服给我穿,把他自己的饭菜给我吃,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我怎么能够背叛他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就说了,你觉得汉王对你很好吗?恩重如山?你觉得你们俩亲如兄弟?唇齿相依?心心相印,休戚与共?不对吧,蒯通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友谊。比方说,越王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文种关系好不好?铁不铁?文种和范蠡为越王勾践立下的功劳大不大?后来怎么样呢?野兽已尽而猎狗烹——野兽都打完了以后,猎狗还要它干什么,猎狗就煮着吃了——后来他们不就落得这个下场吗?难道说你韩信今天和汉王的关系就好得过越王勾践和文种的关系吗?靠得住吗?韩信说,哎,这个事你让我想想好吧,你让我想想。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第三次去说服韩信,说,足下不可以再犹豫了,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厉不厉害?蒯通说如果老虎在那儿犹犹豫豫的话,还不如一只蜜蜂——蜜蜂当机立断,就是刺你一下,刺了算了。你不能这样犹豫,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是你成就大业的机会。你如果三分天下而王之,至少此刻可以保平安,将来条件成熟了以后你可以得天下。你进退自如,为什么偏偏一条道儿走到黑呢?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蒯通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意思就是说,上天给你的你不拿,那是要带来灾难的;时机成熟了你不做,那是要带来灾殃的。总之你不能犹豫。他又说了一句:“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功就是功名、功业、事业。一个人的功业或事业成功往往很难,但是要失败却很容易。就像通常老百姓说的那样——这个事咱做不好还不能往坏里做,失败是很容易的事情。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时是什么?时是时机、机遇。时机、机遇这个东西很难得到,却很容易丢掉。我们讲机遇,机遇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机遇,是不是?那么一旦机遇来了,你应该紧紧地抓住它,你不抓住,它马上就没有了,转眼即逝。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所以蒯通说:“时乎时不再来!”机遇啊机遇啊,它是不会再来的。天底下哪儿有这种事:老天爷给你一次机遇你错过了,再给你一次再错过,再给你一次……就瞅着你给了,不可能的,“愿足下详察之”。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韩信面对蒯通三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表现出了自己的优柔寡断,没有像指挥作战时那般叱咤风云。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毕竟,当“帅”要面对着项羽、刘邦两大强敌的阻碍。如果保持现状,韩信则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坚信刘邦不会抹杀自己的功劳,再加上韩信也忘不了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没有称王。韩信不称王只是简单的报恩吗?这里面有什么深层的原因吗?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韩信当时不愿意背叛刘邦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他对蒯通说的那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这个回答比他对武涉的那个说法高了一个层次,更为深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坐了人家的车子,那就要把人家的患难也背在自己的身上,因为他已经用他的车子背过我了;穿了人家的衣服,那就要把人家的忧虑也当做自己的忧虑,放在自己的心怀里面;吃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用生命去报答,宁肯死也要完成人家的事情。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死人之事”,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那已经不是简单的知恩图报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问题,而是要用生命去报答。这是为什么?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因为中国文化有这么一个观念——食物是生命之源,谁给我们东西吃就等于给了我们生命。谁给了我们生命?当然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生育了我们。但是你要想想,比如一个小孩子,尚且在婴儿期,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生的吗?他不可能知道,他知道什么呢?他只知道谁给他吃的。而一般地说,孩子都是母亲用母乳来哺育的,谁给他奶吃他就认谁做母亲,这就叫“有奶便是娘”。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和奶妈亲,包括历史上一些皇帝,都是跟奶妈亲,因为他是吃奶妈的奶长大的。中国很多地区把这个奶就叫做妈妈,吃奶就叫做“吃妈妈”,那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凡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包括我们肉体的生命,包括我们精神的生命——我们都称之为母亲,比如“母亲河”、“母校”、“祖国母亲”……都是生命的赋予者。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同样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衣是一种很重很重的情分。因为中国人有一个观念,自己的衣服是不能随便给人穿的,尤其是女人。为什么呢?因为衣服是最贴身的,它已经构成我们“文明人”身体的一部分,做一个“文明人”不能赤身裸体的,必须要穿衣服,它代表我的身份,甚至代表我的性格、我的心理,它是我身体的代表。如果我把我的衣服给人穿,这叫做以身相许。《诗经》里面有一首诗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我跟你共一件战袍。同袍就是同胞啊,我们说骨肉同胞,海峡两岸骨肉同胞,那“胞”是什么?“胞”就是衣、胞衣,就是小孩子生下来外面的那个胞衣。所以同袍就是同胞,同衣就是同依,依靠的“依”。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我们看《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就是晴雯因为王夫人讨厌她,说她长得像狐狸精,狐媚,肯定是勾引我们家哥儿了,撵出去,撵回家去。结果她又穷又苦又生病,不久于人世,奄奄一息,宝玉偷偷地去看她,两个人泪流满面。晴雯已经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了,挣扎着在被子里面把自己贴身的内衣脱下来交给宝玉,宝玉接过来以后,立刻明白了晴雯的心思,把自己的外衣也脱了,把晴雯的内衣紧紧地穿在自己身上。晴雯说,这样一来我就死可瞑目了,要不然我真是枉担了一个虚名。所谓枉担的虚名是什么意思呢?是王夫人怀疑她跟宝玉两个人那个了,其实晴雯是清白的,她和宝玉两个没那个,跟宝玉那个的是袭人。但这样一来,我晴雯的内衣宝玉穿过了,就等于我晴雯和宝玉两个的身体已经贴在一起过了,那么我背这个罪名也不冤枉了。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你说,共一件衣服是多么重的情分啊?那么刘邦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穿,韩信感恩戴德,永志不忘,不能背叛。这当然是中国文化中的心理通则,但是对于韩信来说还有一层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就是韩信早年时挨过饿,挨过冻,是曾经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遇到一个诸侯王,居然把自己的衣服给他穿,把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的这份感激简直是难以言表。 网易历史http://news.163.com/history/

  于是,我们发现,要解答韩信不肯背叛刘邦而终于背叛刘邦这个谜团,我们还必须弄清楚韩信的身世。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早年有什么样的遭遇?后来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走上一条这样的人生道路呢?
刘邦才是真凶;至少他之前也是知晓,吕氏是得到他的默许的。。。。
功高震主 且韩信不会和张良一样
韩信要造反
怕韩信功高盖主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韩信和张良萧何并列汉初三杰,为刘邦一统天下历下汗马功劳,平魏国,灭赵国,攻齐国,垓下十面埋伏围攻项羽,毫不客气的说,没有韩信,刘邦和 项羽谁胜谁负未可知!

但是劳苦功高的韩信却在汉国建立短短几年间,从楚王变成淮阴侯,后又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最终成为“鸟尽弓藏”的千古典型!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韩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韩信怎么才能不死?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刘邦韩信两个角度来看!

站在刘邦的角度,韩信怎么做都必须死。

(1)能力太强,如前文所说,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三杰的称号也是刘邦亲自给的,比起萧何张良两位谋士,韩信是实打实的军功,行军打仗,攻无不克,韩信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婴、曹参等猛将助阵,依然不是韩信的对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史书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是谁?刘邦的连襟,鸿门宴的猛男,这资历,这地位,见到已经被降级为候的韩信,跪着喊大王,韩信都觉得羞于为伍,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2)年轻,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纪刘邦做韩信伯伯绰绰有余,两人压根就不是一代人,韩信死的时候不过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这个年纪,有能力,有经历,有资历,谁都怕,更不说一个垂垂老矣的刘邦,怕能怎么做,杀掉最省心。

(3)刘邦不但要杀韩信,其他异性王都要杀。彭越年纪大,被剁成肉酱,英布能力不如韩信,也一起干掉,刘邦去世之前和众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姓刘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着有军队,有广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钱,不能不妨,即使姓刘,也并非完全放心,如刘濞,刘邦封王以后就十分后悔,说东南五十年后有叛乱,不会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情,不过是恩威并施的一种手段,当然若干年后刘濞果然造反,可见王的诱惑有多么大,能量有多么足。

所以刘邦明知道韩信现在不会反,也要杀死他,现在不反,将来谁说的准,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是会变的,他不反,他的儿子呢,孙子呢,曹操一辈子没有篡位称帝,刚一死儿子就动手了。

刘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韩信不会反,也只能配合刘邦杀韩信,如陈平,刘邦让他出主意收拾韩信,他就是不愿意多说,实际就是不愿意冤杀韩信,但是没有办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刘邦的角度,站在韩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杀。

答案是除了造反,没有办法。

以萧何张良两位为例子,萧何是刘邦起义前的老领导,从龙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萧何也是战战兢兢,荥阳之战的时候萧何在后方,为了安定刘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战场;做了丞相,为了让刘邦定心,故意贪污现把柄,之所以不断自黑自残,就是为了打消领导疑虑,换个平安终老。

而张良更加聪明,干脆来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着要跟着师傅赤松子求仙问道,仙道这种事情虚无缥缈,谁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明确释放一种信号:我不参与任何权利斗争,没有任何野心。

这两位 的功劳不在韩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韩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潍水之战以后,项羽派来使者,希望韩信能够在到来的决战中中立,谋士蒯彻也极力劝说韩信看清形势,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韩信犹豫再三,没有同意。如果他当时咬咬牙,选择中立或者拥兵自立,天下局势将陡然发生变化,三国演义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说不定,而时间是站在他和项羽这边的,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耗不过他们,如果刘邦没有灭掉项羽,韩信登顶的机会就来了。

可惜他错过了自救的最佳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不知道那天在长乐宫,韩信是否有过后悔。

因为韩信要谋反,所以吕后要杀他;背后的真相就是吕后还是真心为大汉好的人,即使他后面掌握政权也只是为了确保政权交替的顺利。
淮阴侯韩信自从被贬官扣留京城之后,一直心有不甘,于是在暗中谋反,想要冲进皇宫诛杀吕后和太子,于是被吕后率先察觉,最后被处死。
本文标题: 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55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上洛林和阿尔萨斯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法国有强烈的归属感的中国古代杰出人物的德行,气节,人格精神和人生价值对当代建设精神文明有什么积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