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界十大谣言

发布时间: 2021-04-13 10:5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习性也千奇百怪。以往由于无知我们对动物有一些错误的认知,下面就列举十个我们最常接触和听说到的错误观点。红色...

动物界十大谣言

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习性也千奇百怪。以往由于无知我们对动物有一些错误的认知,下面就列举十个我们最常接触和听说到的错误观点。

红色使公牛发疯

这种说法源自于斗牛比赛,红色会使公牛好斗而攻击斗牛士。事实上,牛是色盲(双色视力),而且不会把红色看做鲜艳的色彩。它们只是对披风的移动和斗牛士的威胁做出反应。

蝙蝠是瞎子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统称,包括大蝙蝠亚目和小蝙蝠亚目。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

大蝙蝠亚目仅包括1科——狐蝠科,该科物种缺少喉部回声定位能力,依赖嗅觉或视觉寻找食物,一般依靠发育良好的眼睛和视通路在黄昏时活动,该科典型的狐蝠就拥有一个高度发达的视觉系统。

而对于小蝙蝠亚目来说,通常小蝙蝠亚目的蝙蝠眼睛都很小,通常直径小于2毫米。过去的一些组织学研究主张小蝙蝠亚目的视网膜都是视杆细胞,视杆细胞主要用于感受暗光,不用于辨别颜色,虽然它们具有视力,但回声定位能力却是其感知周围环境的主要手段,传统上认为可以忽略视觉对它的重要性。

从最近的研究看,一些蝙蝠是全色盲,但另有一些蝙蝠是二色视者。例如,所有蝙蝠科和鞘尾蝠科,还有一些狐蝠属物种都具有以L锥体(红光)和s锥体(蓝光)为基础的二色色觉。它们对红光很敏感,也许对辨别树叶中的果实或是其他目的有帮助。在叶口蝠科中,食果和花蜜的物种,通常更多地依赖于嗅觉、视觉或是捕食时被动的听觉,而回声定位主要用于在杂乱生境中定位和飞行。

科学家们还在深入研究蝙蝠视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蝙蝠不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瞎子”。

树袋熊是一种熊

树袋熊,从这个名字中的“熊”字我们就会认为树袋熊是熊的一种,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

树袋熊之所以被叫作“熊”,是因为它长得像熊,树袋熊与熊都有胖乎乎的身体和有神的大眼睛,两个半圆的大耳朵,鼻子稍微隆起,浑身长满灰色的绒毛。这些类似于熊的特征都让人误以为树袋熊就是“熊”。

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以后,约翰·普莱斯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1816年,树袋熊第一次有了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意即为“灰袋熊”。不过当这种可爱的动物为人所熟知后,人们才发现,它根本就不是熊,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

鱼只有7秒记忆

不知从何时开始,关于“鱼的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这个说法是说鱼在7秒后就会忘掉之前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的大脑里面永远都只记着最近7秒所发生的事。很多人在网上听到这个说法之后却把它当作了科学。

那么鱼究竟有没有记忆,如果有会是多久呢?鱼类作为脊椎动物是拥有记忆的,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对于鱼的记忆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研究人员首先从鱼缸的一端发射出一道亮光,紧接着在这一端对金鱼进行电击刺激。如此反复训练多次,很快,金鱼就记住了“光—电击”这个刺激循环。当再次有光射出时,金鱼就会迅速逃离到鱼缸的另一边。研究人员发现金鱼可以在长达1个月里记住“光—躲避”的行为模式。

除了金鱼,研究人员还通过“光-食物”的刺激方式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上发现类似的结果。不仅如此,后续还有科学家观察到饲养的鱼类对进食刺激能够保持长达几年的记忆。其实,生活中也可以证明鱼的记忆力。在鱼塘养鱼的时候,每日给它们定时投放食物。每次给鱼投食的时候,敲击木板,发出震动。久而久之,只要一敲击木板,那些鱼就会赶过来觅食。即便是一段时间不投食物,敲响木板,它们依旧会过来。鱼把声音当作一种觅食的信号,并且可以将其记忆起来。

鸵鸟遇到危险时会把头埋在沙里

这个动物世界的传言广为人知,甚至有一个以其命名的术语——鸵鸟政策,然而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揭穿这个传言。

鸵鸟一般都有2米高,爪尖也很锋利,奔跑的时候速度最高可达80千米每小时,平均时速也可达到55千米。其奔跑速度足以摆脱敌人的攻击,如果不是把头埋藏在沙里坐以待毙的话,是足以躲避猛兽攻击的。

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鸵鸟将头埋进沙子里去的情景,而且鸵鸟的鼻孔是生在喙的基部,只要它把头伸进沙子里,呼吸系统立刻就会被沙子堵死。

负鼠靠尾巴悬挂睡觉

看过《冰河世纪》的朋友们,肯定都还记得负鼠兄弟教猛犸象用尾巴倒挂在树上睡觉的样子,《小鹿斑比》中也描绘了负鼠倒挂在树上睡觉时的娇憨模样。

但事实上!我们的负鼠虽然拥有强力而且极其灵活的尾巴!但它们通常不会用尾巴悬挂!更不会倒挂着睡觉!虽然负鼠宝宝能够用尾巴悬挂几秒钟,但成年负鼠会因为体重太重而无法做出这种动作!所以它们更适合在洞里睡觉。

触摸蟾蜍会长疣

蟾蜍确实令人讨厌,因为它们的皮肤看起来很恶心,像长满了疣。不过人是不会从蟾蜍身上感染疣的,所以这是一个谣言。

疣是一种叫做人乳头状瘤的病毒引起的。人乳头状瘤病毒有很多种,且很常见,通常有3/4的感染者都会长疣。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疣,都很难治好。不过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可能从一个两栖动物身上感染疣。原因很简单,它们身上没有人乳头状瘤病毒。这些看起来像疣一样的疙瘩实际上是蟾蜍的防御系统。从蟾蜍身上渗出来的东西往往有毒,于是当别的动物把蟾蜍吞进口中时,几乎同时它们就会全部吐出来。

旅鼠群体自杀

传说,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

虽然对这个传说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专家们有一点认知是一致的:旅鼠不会集体自杀。

在旅鼠数量剧增,当地的食物变得稀少时,旅鼠和其它动物一样,会向其它地方扩散。人们观察到,在挪威山区,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扩散,有一部分逐渐到了湖边和海边,在那里安置下来。但有些就会试图游到对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这可能就是旅鼠集体自杀传说的的源头。

不管专家们如何澄清,这个神话一直被当成一个科学事实、作为一个有自然奇观流传下去。毕竟,对许多人来说,一个美丽的谎言胜过冷酷的事实。

遇到熊装死

遇到熊可以用装死逃过熊的攻击,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然而事实是,熊的食性颇杂,并不排斥腐肉。所以某些情况下装死可能反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

蚯蚓一分为二会成为两只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说法:将蚯蚓一刀两断,分成两个部分,那么一只蚯蚓就会变成两只。

首先,蚯蚓确实有再生能力,但个体差异明显,陆正蚓的再生能力非常差,被切断的部分很难再生长出来,环爪蚓的再生能力很强,大部分器官都可以再生。

为了研究蚯蚓的再生机制,国外曾有这样一个实验,分别切去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然后观察再生状况,最后发现这样一个结论:蚯蚓能否再生取决于生殖环带。这个结构起到的作用是繁殖后代,只有包含这个结构的蚯蚓身体,才有可能再生。

我们经常看到蚯蚓尾部被切掉,尾部还能活蹦乱跳一会,让人误以为它还能继续活着变成独立的蚯蚓,这其实是错误的。尾巴能动是由于:蚯蚓尾部未死亡的低级神经细胞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尾部活动一段时间后,就会死亡,所以蚯蚓被切成两段,只有一段有可能存活。

本文标题: 动物界十大谣言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58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印度沼泽鹞用爪子抓起鸭子头准备享大餐,不料鸭子从爪中死里逃生动物疫病检测仪-动物疫病检测仪器介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