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的女儿》是一本由[英]吉尔·阿姆斯特朗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虎妈的女儿》精选点评:●在以往的社会语境下,女性的自我意志常常被忽略,我们的母亲也总是
《虎妈的女儿》是一本由[英] 吉尔·阿姆斯特朗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虎妈的女儿》精选点评:
●在以往的社会语境下,女性的自我意志常常被忽略,我们的母亲也总是以为家庭做出牺牲为荣。但我想我可能更希望看到的是母亲在属于自己的事业、爱好以及自我中闪烁的光芒。 对了还有啊,在鼓励二胎时代,麻烦在公共场所和单位里给哺乳妈妈提供一下哺集乳室谢谢。
●这是一个研究,不过这份研究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事情。关于如何做母亲,尚且没有概念,更不要说做一个好的母亲。书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即使母亲在工作不能时时陪伴孩子左右,但让孩子能找到自己给她“她需要就能找到你”的安全感很重要。有幸和本书其中一位译者(彭小华)见面,有过交流再看这本书,理解更为丰富。
●,
●合格的博论(在我看来),另外中文译名是为了卖书的噱头
●看起来像是论文类的书籍,以31个家庭为样本,分析了母亲职业生涯对女儿的影响。出席孩子的重要场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程安排,还是在构建孩子的安全感,有参考价值。现在的感受,其实都是单独的个体,要关爱,也要自己的空间,想到文中说到青春期孩子希望麻麻多去工作觉得挺有意思的
●略看的,书名不是很喜欢,更喜欢英文原版的名字。 1.文化脚本从来对母亲的要求都非常苛刻。 2.冒名顶替综合症就是我本人了。 3.母亲不必自我苛责,外界的苛责已经够多了。
《虎妈的女儿》读后感(一):人的身份最终仍只能是“自己”
第一,不只在中国,当代职场文化很大程度上本来就是为男性设计的,包括酒桌文化,更别说职场还普遍预设女性终将成为母亲,并在这种预设下设置种种门槛,不去改变或完善这一文化,去谈女性的升迁、抱负和对职场的适应、顺从本来就是耍流氓;
第二,人们在谈论某份工作适不适合女性时,譬如会不会占用过多时间,往往也暗示着,某份工作适不适合(将来)做母亲。但西方已经有很多实验和调查都证明了:子女成长健全与否与母亲在外工作时间长短并无直接关系。健康的原生家庭不是以牺牲母亲个人意志为前提的,相反,充分尊重家庭中每个人的意愿,坦诚、沟通才是良好家庭关系的药方吧;
第三,是否做母亲是个人的事情,怎样做母亲是家庭内部的事情,不去改变由来以久的普遍直接将女性视为子女主要养育人这种观念,不完善社会机制和社会福利,只要求女性自己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还是耍流氓;
第四,重要的不是教女性如何做女人、做母亲、做妻子,重要的是教女性如何做自己,这对男性也同样适用。人的身份只能是“自己”,其他种种,不过都是附庸,是短暂生命里某些时刻对自我的某种认同罢了,它们都不是全部。
《虎妈的女儿》读后感(二):现代职业女性的战场在哪里?女性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女性优秀的职业经历给孩子带去什么影响?
Chief or Chicken——是主管还是主厨,从会议室到厨房,从几十页的PPT到沸腾着热汤的POT,从潇洒的A字裙到油腻的白围裙,现代职业女性的战场在哪里?女性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女性优秀的职业经历给孩子带去什么影响?
《虎妈的女儿: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新书分享会。本书译者彭小华女士将围绕“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平衡兼顾事业与母职”这一话题进行观点分享,同与会嘉宾北京青年报读书栏目记者张知依进行对谈。
时间:
2019年12月23日 周日 13:30-16:30地点:北京人民美术大厦
费用: 免费
类型:讲座-沙龙
主办方:鼓楼西▪享读
https://www.douban.com/event/31666245/
《虎妈的女儿》读后感(三):“不在场”的影响力:评《虎妈的女儿》
读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吉尔·阿姆斯特朗的这本书,我感到又亲切又惊喜。阿姆斯特朗本身就是一位“虎妈”,致力于职场性别平等研究,关注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于性别平等的积极影响。这本书来自她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
为什么是“女性”?又为什么是“女儿”呢?传统社会早已默认了父亲应该有的形象,但很少有人探究母女关系,更不用提母亲对女儿的事业影响。对此,作者提出,即便是成功女性,仍然需要面对事业和家庭失衡的问题。其次,作者没有女儿,所以她对女儿感到好奇。
阿姆斯特朗特别强调这是一个代际研究。被访者来自英格兰地区,访谈对象的年龄段相当于我国建国后到1964年前的母亲,以及出生在八零和九零年代的女儿们。研究指出,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的形成。
借助这些身居高位、达到事业巅峰的职业女性对于家庭的解读,广大母亲读者们或许可以获得不少启发,了解到这些在世俗意义上已经获得成功的职场妈妈们,做到了什么,能做到什么,错过了什么,而哪些事情做不到也不需要去责怪自己。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母亲如何对待女儿,女儿如何看待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最后讨论到养育过程中的夫妻关系、社会政策、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提出建议。
首先,作者挑战了当前文化中习以为常的认知,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时间越多的妈妈才称得上是好妈妈。作者质疑,母亲在场与否,多大程度上影响女儿对母亲的看法?是否在家待得越久,陪伴质量就越高?作者借助案例说明,没有证据表明,母亲的不在场对于女儿有负面影响。虽然他们没有时刻陪伴身边,但回到家后尽量投入家庭生活,也从不缺席学校安排的亲子活动,这样的参与对于女儿同样意义非凡。
进一步地,作者提出,职业女性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价值观、充足的经济支持,反而对孩子有更大的帮助。孩子总是会倾向于模仿身边最亲近的人,从他们的经历中探索自己未来的道路。正如这本书的英文名“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有其母必有其女”)指出的,对于女儿们来说,同性别的母亲自然是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具体来说,母亲对于女儿的影响更多体现在职业上,会影响到他们进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基本工作模式。在职母亲既有女性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也有男性的目标意识和工作能力,通常会成为女儿们的职业榜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母亲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至少她热爱自己的工作。正如书中扉页上所写到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感受至为重要。你是不是真心喜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树立一个值得孩子欣赏的形象,并把心中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比起究竟做什么,您的情绪状态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然而,以母亲为榜样,并不意味着女儿们会完全地追随母亲的足迹。研究中,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和母亲一样,投入更多的时间到工作中,多数女儿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也就是说,尽管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女儿们没有受到在职母亲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情感的角度,女儿们会对重蹈覆辙感到忧虑。
一方面,社会普遍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天职”;另一方面,在职母亲很少向女儿们讲述工作中的进取心和满足感,也很少鼓励女儿升到高的位置。这种缺乏抱负和雄心的沟通,多多少少会影响女儿步入职场的自信心。
书中的女儿们(即将)成为新一代母亲后,往往都(希望)选择兼职工作,以求两全其美。然而,阿姆斯特朗认为,兼职只是“看上去很美”。在性别不平等的职场背景下,兼职的结果很有可能会是“两败俱伤”:既不能好好工作,也不可能好好生活。同时,既然在家时间的长短不影响孩子对母亲的印象、也不影响陪伴的质量情况下,兼职的必要性也会大打折扣。
作者提到,公共和私人空间的性别关系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认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文化脚本的影响下,当代女性被赋予了过多的责任。书中举例说,1984年,只有43%的人同意女性的主要责任就是照顾家庭,赚钱是男人的事;而到了2019年,只有13%的人认可这个说法。具体到家庭分工上,母亲被赋予了更多的照顾责任。旁人即便想搭把手,也会认为不如亲生妈妈照顾的效果好。即便是已经晋升为外婆的在职妈妈们,对于女儿的建议,也是希望她们投入更多时间在孩子而不是工作上。
虽然研究证明,母亲不在场并不影响子女成长,但母亲被赋予的道德责任已然深入人心,导致当前女性的角色焦虑。
如何在工作的同时,不损坏孩子的利益?借助访谈对象的口述,作者总结出一些不错的方法。虽然针对的是母亲和女儿,却也同样值得拥有儿子们的在职妈妈乃至父亲参考:
1)告诉孩子自己的日常安排和时间表,让他们知道自己何时会在哪里,以及如何与自己取得联系。
2)出席孩子的重大活动,比如运动比赛、艺术表演等等。孩子们很容易受到同辈的影响(peer pressure),当其他母亲在场,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母亲会被遗忘。
3)放学后,能够有人照顾到孩子。无论是家中的另一半、兄弟姐妹、(外)祖父母,让孩子感到拥有陪伴,获得安全感。
4)在家(尤其是工作日)的时候,投入感情,专心致志地陪伴孩子,全心全意地与家人一起共度时光。
5)鼓励孩子学会独立,自力更生。
作者也补充道,和子女儿的沟通过程中,母亲很少向孩子讲述工作中的进取心和满足感,多多少少会影响女儿步入职场的自信心。因此,像男人一样,坦诚而自信地谈论工作,表露个人的抱负和雄心,对于女儿也有积极的影响。
许多母亲进入职场后,总是会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取舍。一方面,母亲角色让职业女性心怀内疚,对于工作会有妥协,也会影响到升至高位时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导致晋升困难。同时,在职场文化的刻板印象中,女性的信心和抱负不足,也干扰了性格的充分发挥。
对此,作者提出要重新审视所谓“职场和生活的平衡”(work-life-balance)。在她看来,“平衡”一词原本就带有压迫性,忽视了人性和职场中的实际而复杂的因素,容易导致普遍意义上的母性内疚感。
相对于“追求平衡”,阿姆斯特朗更认同“尽力就好”。她主张秉持着务实的态度,客观面对问题,而不必一味地追求面面俱到。作者认为,不同母亲的差异就在于他们自身如何看待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取舍,并进行适当的情绪管理。她将母亲的态度分为两种: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理想主义的女性具有完美主义倾向,认为一定会有一个最佳方案来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一旦不平衡,就会产生相应的自我批评。所以,他们频繁地感到挫败感,背负着重大的情绪压力。务实主义的女性则承认工作和生活原本就很难平衡,于是尽可能去做,但并不追求完美。他们也相信孩子是被爱的,具有安全感,不会因为自己上班而受苦。所以,他们能够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也不会强迫自己思考那些很难以做到的事情。
作者建议,家庭内部若要采取“平均主义”的方式照顾子女,在职母亲要为丈夫创造更多的合作空间,为对方有更多参与照顾的机会。同时,夫妻之间要善于沟通,沟通不是以宣泄的方式抱怨家务分工不平均,而要从对工作和家庭生活期望的角度,细致讨论彼此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尽管案例中位居高位的女性能够获得相对满意的结果,但她们迈向职业高峰时却遭遇了相当的难度。作者认为,要对在职母亲提供真正的支持,有赖于规章政策、职场文化和社会观念的调整和改变。相对灵活的工作方式、包容性的工作场所、机构内部提供托儿服务等,都将帮助在职母亲解决困难。
或许有人会问,这本书都在讲母亲和女儿,男人们干什么呢?有兴趣的话,建议新晋父亲或未来的父亲也一起读一读这本书,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或许也会对当前的生活和所处的环境,产生全新的认识。
如果能够做到上述这些,作者描述的理想职场氛围,或许也指日可待:“个人表现出色,以达到自己所属机构的目标;个人在工作中也能积极成长,保持自我;同时还有时间做工作以外的其他重要事情。”(p.7)
《虎妈的女儿》读后感(四):30位女高管的追踪访谈揭示母亲对女儿职业选择的影响
2019年,《82年生的金智英》引发现象级热议,舆论不断探讨女性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歧视、丧偶式育儿、妈虫等书中提到的社会现象。金智英在生完孩子之后曾经一度想要重返职场,但因为种种原因,连兼职工作都未能如愿。 在日本和韩国,很多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会选择做全职母亲。在我国,由于中产阶级的焦虑感和不安感,很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女性在生育后重返职场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可能是不得不如此的“必须”。 这种“必须”在无形中对女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家庭平衡。女性不仅要在职场上对得起雇主给的工资,也要在家庭中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和几乎全部的育儿责任。在当代自媒体的时代,事业、家庭都成功的案例层出不穷,无形中给女性施加了更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女性认为自己想要获得幸福,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应该作出对孩子成长而言更好、更对的选择。《82年生的金智英》那么,工作-家庭平衡真的可能实现吗?职场女性相比于全职妈妈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更短,是否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职场妈妈如何成为“好母亲”?
英国学者吉尔·阿姆斯特丹(Jill Armstrong)通过自己的调查和追踪访谈回答了上述问题。
吉尔·阿姆斯特丹博士毕业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长期关注职场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她曾经在BBC第四频道的“英国教育”上讲述她对妈妈和女儿们的研究,这本《虎妈的女儿:职业女性如何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 How Career Women Influence Their Daughters' Ambition)就全面介绍了她对于61位职场女性的追踪访谈结果。
促使作者做这项研究的原因是作者在市场调研公司工作的时候,经常发现很多职场女性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焦头烂额,而男性则很少受到这一困扰;另一方面,作者很想知道职场女性的女儿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是否会受到母亲的影响。
为此,作者邀请了30对母女参与她的调查(其中有一对双胞胎),所有的母亲都是职场女性,她们所从事的行业包括法律、教育、商业、金融、医疗、政府公共部门等,其中三分之一的女性已经在各自的行业中身居高位,如经理、主管、高级官员、合伙人等,她们中的一些甚至很早就达到了个人职业的巅峰。
作者在研究中采用的是代际视角(generational perspective)的方法,她分别与母亲和女儿访谈过,询问她们各自对于职场女性、母亲在幼年时对女儿的影响、母亲对女儿职业选择的影响等问题。之后,作者还邀请了每一对母女进行了联合访谈。
在质性研究中,作者所进行的88次访谈已经可以算是比较大的样本规模,并且兼具了两方的视角。而后续研究结果也充分展示了多视角、多行业、多样本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母亲和女儿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而这些问题她们之前甚至从来没有讨论过。
一、职场母亲会对女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吗?
很多挣扎于“工作-家庭平衡”的职场女性最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自己将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上,没有像全职妈妈一样全身心投入到子女的养育中,这是否会对子女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的访谈结果发现,恰恰相反,接受访谈的女儿们一致认为,妈妈外出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她们觉得非常引以为傲。
在女儿们看来,职场妈妈因为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工作因而不会像“直升机母亲”一样整天盘旋在自己头顶、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自己具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而培养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女儿们在上了大学之后能够更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生活,也不会产生对父母感情和责任上的负罪感,不会将个人学业上的成绩和工作的选择归因为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不禁让人想到去年大热的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部电视剧改编自同名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从家教老师的视角描写了9个孩子和9个家庭的故事。这些故事中让人唏嘘不已的是,多数对于子女倾注毕生心血的母亲是全职妈妈,她们将自己的人生强加在了孩子身上,最终的结果不仅毁了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自己也会陷入精神的折磨之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并不是说只有职场母亲是好的、全职妈妈都是不好的,更关键的当然是教养理念和教养方式的区别。但不容忽视的是,职场妈妈由于社交圈子的扩大和时间精力的分配,他们在子女养育方面可能会采取更加宽容和权威的教养方式,此外,她们努力工作本身也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角色模范。
角色模范(Role model)可以理解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习的榜样,在心理学里,当谈到父亲在子女教养中的角色时,经常会提及到父亲对于子女的角色模范作用。
但对于现代女性而言,她们所仰慕的对象其实兼具了男性和女性的特点,既要有传统认为的女性所擅长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也要有传统认为男性所擅长的进取心、抱负心和明确的人生目标,而职场母亲恰好符合这一特点,因此,她们更容易成为女儿心中的“role model”。
二、职场母亲如何消除无法时刻陪伴孩子所产生的“内疚感”?
虽然在女儿心目中,职场母亲是女神一样的存在,但对于部分职场母亲而言,她们的内心却一直充满“内疚感”,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
《82年生的金智英》对此,作者根据访谈结果将母亲分为了两类:
一类是务实型母亲,在她们看来,自己必须工作来赚钱养家,而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得不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只要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爱,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就足够,所以她们很少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纠结,因而也不会产生太重的“内疚感”。
另一类是理想型母亲,对她们来说,工作和家庭同样重要,并且具有完美倾向的她们总是试图同时成为最好的妈妈和最棒的员工,而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为此她们经常进行自我批评,并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尤其感到愧对孩子。
但实际上,如上一部分所述,对于女儿来说,“我的妈妈要工作”这件事并没有对她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她们的需求也很简单:
知道妈妈的日常安排,她什么时候回家,在哪里工作,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联系到她;在重大活动的时候妈妈能够出席;放学的时候,回家有人会照顾自己;妈妈在家的时候,不会心不在焉地惦记着工作,总是全身心地陪伴自己;妈妈经常鼓励自己要独立、自信。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孩子需要的只是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而已。
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陪伴的质量。职场妈妈根本无需内疚,甚至是不应该内疚,因为你的内疚会变成一种压力,反而影响了母女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做好的无非是尽己所能、无愧于心。
《继母与女儿的蓝调》三、母亲的职业会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吗?
作者提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职业女性是否会影响女儿的职业选择?
从常理推测,我们认为应该会有影响;实际上从访谈结果来看,也的确如此,而且这种影响从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显现。
在访谈中,很多女儿提到自己的母亲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们觉得自己的母亲开展了很多有趣的项目、认识很多很多人,甚至自己因此在小时候就有机会参与到其中,得以开阔视野。
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对于女儿的职业选择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女儿在以下四个阶段的时候:
女儿刚开始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即位于职业生涯的“挑战”阶段;女儿自己也生儿育女成为母亲之后,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协调关系的时候,即位于职业生涯的“平衡”阶段;女儿在难以处理职场中的棘手问题和压力的时候;女儿在考虑晋升、跳槽或转变职场领域的时候,即位于职业生涯的“真实”阶段。上述四种情形中,挑战、平衡与真实这三种情况都处于Mainiero与Sullivan提出的个人主义职业理论中的女性三阶段,恰好是女性面临不同职场挑战的关键时刻。
由于职场母亲们更了解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更加有经验可以为女儿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可操作性的经验,因而,职场母亲相比于父亲或朋友,对女儿的影响更大也更关键。
四、职场母亲“隐秘的抱负”与“冒名顶替者综合症”
日本著名女星绫濑遥主演过的一部日剧《继母与女儿的蓝调》中,就生动展示了母亲如何帮助女儿进行职业选择。在剧中,绫濑遥饰演的职场女强人受身患绝症的宫本良一委托,变身全职妈妈照顾其8岁女儿并将其抚养成人,在女儿即将升入大学开始考虑未来前途的时候,绫濑遥又重返职场,充分发挥自己的商业才华,让一家濒临倒闭的面包店“起死回生”,从而给女儿做了绝佳的表率。
《继母与女儿的蓝调》这部剧的故事暗合了本书的研究结果,作者在访谈中发现,职场母亲在影响女儿职业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通过间接、委婉的方式,例如给女儿们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可能性,给予她们足够的情感和实际支持,但并不会像父亲一样,要求女儿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对于母亲而言,女儿具有足够的自信心,有选择权并且能够自主作出选择,这些远比强迫她们选一条所谓的人生道路更重要,而这正是很多职场母亲为之奋斗多年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职场母亲的另一个特点:过于谦逊,不愿将自己的职场抱负宣之于口,她们在传递自己的工作价值观的时候,更加强调个人的满足感和社会价值,而较少鼓励女儿去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资,作者称之为“隐秘的抱负”。
在作者的受访对象中有一位在法律行业内工作的母亲,她是所有受访者中职位最高的妈妈之一,但她对女儿说的是:
“你爸爸做的事情很重要,而我只是去上班。”很多受访者像这位母亲一样,不愿意在女儿面前谈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类似“冒名顶替者综合症”,她们似乎觉得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仅仅是因为运气好。
而这,正是职场母亲对女儿职场选择中最需注意的一点。
《再创世纪》五、结语
“我觉得生了孩子之后,工作对我来说变得更重要了。以前我以一种非常不假思索的方式工作,现在我非常用心地工作,因为我觉得它给了我不一样的东西,有一种独立于孩子和母亲生活的自我感觉。”工作是塑造自我概念、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
无论对于男性或者女性,这一点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社会文化脚本对于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与家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要求是不对等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一篇文章引用了英国政府健康与安全执行委员会(HSE)的数据,发现35-44岁的女性比同龄男性遭遇职场压力的可能性高出67%。
这意味着,职场母亲除了家庭责任之外,还承受着比父亲多得多的压力。
本书的研究结果在向所有职场女性呼吁,我们无需为无法完全平衡工作与家庭而内疚,只要我们能够全心全意地爱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我们就是“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我们也无需为自己的工作成就感到不好意思,那本就是我们能力的展现,也是我们的女儿们所应挺直腰杆追寻的目标所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