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屋中呐喊》是一本由余杰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铁屋中呐喊》精选点评:●与《火与冰》是同时读的,感觉差不多●极尽矫揉造作,卖弄学问,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前期的作品虽说偏激,但
《铁屋中呐喊》是一本由余杰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屋中呐喊》精选点评:
●与《火与冰》是同时读的,感觉差不多
●极尽矫揉造作,卖弄学问,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前期的作品虽说偏激,但至少还有点思想性,到了这里统统完蛋了。大概是思想卖完了,只好来卖学问了。还有就是如果你认识我,那你就不需要读余杰了。
●当年读的是没有修订过的初版,九折购入。纸张粗糙,装订也差劲,但文字是充满诚意,高质量的。
●不怎么样
●愤的有水平
●封面不同,有点印刷错误,貌似盗版。。。【适合在校大学生阅读】
●本科读过,还应重读。
●西方思想的简单贩卖者.
●记得高中时挺喜欢
●他可以很美文,也可以很批判
《铁屋中呐喊》读后感(一):余杰,很了不起的自由主义者!
我是在大一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之前已经读了他的《受伤的芦苇》感觉很不错,从此就喜欢上他的行文风格和尖锐思想。余的语言和反思精神真的很值得年轻人学习。年轻的时候读他的书,总有一股冲动,要做点什么似的。难怪大陆要禁他的书。建议大家去看他的文章,保证值得一读 !
《铁屋中呐喊》读后感(二):撕开面具,直见血肉。
余杰的文字里有理想的坚持,有自由的渴望,有对生命的尊重。
余杰将《资治通鉴》中,史官惜字如金的记录慢慢展开,将曾经那血雨腥风的过去,从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才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对我们历史的总结“吃人”!慨叹草民的无奈,慨叹这亿万条性命换不来制度的进步与当权者的反思。
《铁屋中呐喊》读后感(三):那時候,有股少壯派的虛胖
沒《火與冰》好,從題目就看出了力道不夠,這個喜歡古龍的小孩,還是有點走偏,不過在2000年的時候還是吸引了當時的我,畢竟比起板起面孔的老學究們,他至少還讓人看到點誠意,先不論思想。總覺得思想這東西,很害人,一掛在頭上,胸里就必須得裝幾車論據,才能做到底氣不足,如果只是閱讀量+怪現狀的評論,恐怕是能逞一時之爽,卻無法歷久彌新,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別,就像今天再問我,余杰的言論,早已遺忘,但是說道韓寒,還有幾條,這大概就是區別。
《铁屋中呐喊》读后感(四):生活的思考者,历史的纪录者
第一次遇见余杰的书,是在2019年,翰墨轩旧书斋的老板拿着《铁屋中的呐喊》对我说:“这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写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文字难以出版,只能放在抽屉当中,所以又叫它抽屉文学。”那时自己对这类书籍并不感兴趣,也难以认识到书的价值,所以尽管后来数次久留翰墨轩也不曾翻看此书。2019年某日,因事路过开福寺,在寺对面小巷的一家废品回收站中遇见余杰《压伤的芦苇》一书,因不忍见到好书被当作废纸处理,遂将书买下翻读。或许是我对书的期望太高,翻读了几篇文章后感觉并不是很好,于是将书放在一旁,不再翻阅。2019年2月某日,在翰墨轩旧书斋和斋主喝酒,聊天时提及此书,斋主甚是推崇,借着酒劲拿下此书细细翻读,终于让自己发现了余杰其人其文对那个年代意义、对于现今的价值。
余杰身处九十年代的北大,在那个理想主义遭受巨大打击,市场经济兴起的年代,他的文字让人看到了一个北大学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思索、坚守和勇气。身边的人渐染上铜臭气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那个时代的人所挣扎的,也是余杰的文字所记录的。《商潮涛声中的北大》纪录了这样的两种人:“大潮淘沙也淘金”的学子,在北大三角地的布告栏上贴出形形色色商业广告、开学时针对于学弟学妹们的各色推销;法律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兼做“法律顾问”、中文系的学生为书商“造书”,各个专业各类人群都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商机,原本平静清雅的校园掀起阵阵商潮;“留守书山无怨无悔”的学子在商潮涌动的北大留守书山,在喧闹躁动中为学业为追求孜孜不倦,这两类人在学府北大并行,构成了的那个时代的真实。余杰作为时代中人不单单做了时代的见证者也做了历史的记录者,让后来人得以窥见那时那地的那般景象,这,或许是余杰文字存在的意义。
有观点认为余杰的文字片面、浅薄、偏激,但我想我们在评判他的文字时应该考虑到他写这些文章 时的年龄以及他个人的经历,诚如此书附录中吴晓东先生在《<火与冰>与青春写作》一文中讲到的,“余杰的青春写作余杰的文字在于它的激情、锋芒、血性,在于他的峻峭、自剖、拷问,对于这样的一个青年作家,对于这样的文字,我更看重的是他身上以及文字中所蕴含的青春的印记以及一个年轻人在时代大潮中的选择和坚守”,这或许也是我乐于翻看余杰此书的一个重要原因。吴晓东先生在文中说道,“如果把写作分为经验的写作和体验的写作两种,那么余杰的写作方式大体上属于后者。……如果说’经验的写作’的支撑是阅历,那么‘体验的写作'的支撑就是阅读,尤其是校园式的体验写作,阅读简直是他的生命”。纵观此书,我们可以看到余杰的许多文字是因阅读某本书籍某段文字有所思考而写的,《<资治通鉴>的批判》一文将此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阅读此类文字,我看重其思考的态度更甚于其思考的深度,思考的深度可以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而加深,但是思考的态度却不是轻易可获得的,我对余杰的欣赏正是在此。
人存于世,见证社会的万象浮沉,若不记录,如何尽得了我们于历史与所处时代的责任?世间如此纷杂,停止了思考,我们又如何活得明白?
(注:我对余杰其人其文的认识不深亦不全面,仅停留在90年代他在学生时期的所为所写,至于后来的余杰如何,我知之甚少。)
《铁屋中呐喊》读后感(五):该书错印(当代世界出版社没有做校对的?)
这段时间,读过当代世界出版社的《我的梦想在燃烧》、《铁屋中的呐喊》、《梁实秋读书札记》几本,这个出版社给我的印象就是:没有做校对的。尤其是《我》和《铁》两本书,里面的错印共计百余处,不得不让我失望。更匪夷所思的是,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集,后附“作者创作年鉴”,其中“改编电影”有一栏竟写“《白棉花》,台湾导演,我不知道名字”。 呃~~好吧,我告诉你,执导《白棉花》的台湾导演叫李——幼——乔——。
言归正传,余杰的书,是我在高中时候开始接触的,一直到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当年的“二余论战”。
余杰的文字,冷峻却不乏亲和力,这是他最初给我的感觉。近乎偏执得仗义执言和遣词行文得一泻千里, 读起来丝毫不会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余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博闻强识、可见一斑,但是我不得不说,他的文字,在深度方面要稍逊于他的广度。
或许,我们不能苛责一个知识分子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到符合每一位读者,或许,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余杰对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的批判,对历史的反思,才是我们更应该学习的。
**************************************************************************************
书中错误:
这本书是在当当网买的,当当网承诺不是盗版。所以,暂且认为是出版社的问题。另:当代世界出版社的《我的梦想在燃烧》和《梁实秋读书札记》两本亦有颇多错印的地方。
25:出外固然船上木屐或草屐——这里的“船”应该是“穿”。虽然这篇是写周作人的,让我想到了他的《乌篷船》,但是也不能这样用呢。
29:在《地球花园中》——书名号位置跑偏了。
49:《在西出阳关》中——同上。
52: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而对的是“一群抒情诗很困难的读者”——“而”应该是“面”。
57:以骑士的身分战斗——应该是“身份”,“身份证”的“身份”。
59:理想一种个人化的品德——“理想”后面是不是漏掉了一个“是”?
73: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比道德为根本。——怎么读都不顺,估计是“今”错印成了“军”。
86:这句话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里面的“,”应该是“·”。另,整本书大部分应该加“·”的都变成了空格,极少一部分是加了“·”的。
90:终于自沉以没,走了‘空扫万象,敛归一律’的绝路。——没有查到“自沉以没”这个词语或成语,估计是“歿”,这样就顺了。
91:胡河清的好友李 把胡河清的最后一跃称作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共工篇”——空格处少了一个“颉”字,莫非录入员不认识?搞不懂。
101:过似乎是天方夜谭。——“过”应该为“这”。
116:我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搭上八十年代的未班车。——“未”应该是“末”。
117:文未点题,得出道义上的结论。——同上。
118:豪说:“异化是我们引以自豪的自我评价。”——这里的“豪说”是不是“还说”?
扶夫的《形象与观念》。——我觉得应该是“拉夫”。
121:学者在根深蒂固的传统中找到自己的位胃——“胃”在这里没有位置,只有位“置”。
124:我不敢苟同这样的的旷世奇谈。——余杰在开篇就说自己口吃,即使如此,写作的时候也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吧?估计是多印了一个“的”。
136:无论是的海明威、萨特、加缪,还是帕斯捷尔纳克、马尔克斯、略萨——这里应该多了一个“的”。
140:作为学术大师的陈寅恪与经广为人知——“与经”,方言?肯定不是滴。应该是“已经”,录入员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拼音打字果然存在缺陷。难怪打字员要求熟练掌握五笔。
陈诗的可贵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方面”和“首先”应该停顿一下的。
141:一寸残山一才金——本来就已经残山了,你还把腿伸出来,小心身体也残了,“才”在此应该是“寸”。
142:涕泣对牛衣,廿廿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枯眼人。——原谅我第一眼看完感觉别扭但是没有发现问题,直到我数了一下字,发现字数不同,所以,“廿廿”应该是“卌”。另,原文应该为“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了获得相对意义上的“自由”——句首用“了”的句子,谁给举例一个?我想不通。
147:想使船停在原理——这句话真的不符合原理,应该是“原地”?
152:承相李斯上书曰——木有“承相”,只有“丞相”,《资治通鉴·卷七》
154:那么结果正像匪徒说的那样样——同P124
157:赶走主人了琼斯,自己当家作主,推行“动物主义”。——我不得不说,“了”在本书本不老实,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还经常乱跑。
168: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 住?——空格部分少了一个“捽”,见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录入员,老师喊你回学校!
使人请太后日:“此非君子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日~敢对太后如此不恭,别“日”了,“曰”吧。
179: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 ,魏武入荆州,杀以享军。”——空格处少一个“牸”,我再次喊一次:录入员,老师喊你回学校!
179:璋不治节检,专为奢纵,而更居清显。此岂唯璋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虽然节俭的陶侃说“竹头木屑皆有用”,但是节俭还是要靠“人”而不是“木头”,所以,这里应该是“俭”而不是“检”。《资治通鉴·卷一百》
181:魏主 徙军常山之九门。——我看的版本是“魏王”,空格处无字。《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九》
182:他的临终之言,不仅可以压倒魏晋名士们对清谈——这里不对,对应的应该是“的”。
186:半醉后,渭曰:“我今欲履行汝后房。”宏恐上见其货贿,——即使半醉,说话也不能带流口水的,“渭”应该是“谓”。《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
188:荣渭曰:“汝畏死邪!”——同上。《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四》P196:他吮吸土兵的伤口,以此”恩遇“来换取土兵的卖命——我记得中学时代的历史课上,讲到印度的民族战争就出现了“土兵”,我以为是印错了。其实是这里印错了。
198:隋文帝以盗贼繁多,命盗一钱以上皆弃世,或三人共盗一瓜,事发即死。——抛弃世界,还是抛弃到菜市口?这是个问题。其实应该是砍了脑袋之后抛弃到菜市口,简称“弃市”。偷一钱就直接玩完了,不知道是钱太贵还是命太贱~~可怕~~《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
199:设令朕与土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看到这里,我没有想到“土兵”,我想到的是“乡村医生”和“江湖郎中”,大概那就叫“土大(dài)夫”,但是这里真的不是医生。《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二》
203:至于后来的吮乳、号拗,当作卡通片看看就行了。——看出问题了没?没有“号拗”这个词,其实是“号恸”。“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
216:留内侍监高力土,使扑灭乃来。——高力士,这个大家都知道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
217:四万多战土的生命因此丢在战场上。——同上。我发现这个录入员老“士”不相往来,对“士”不屑一顾,千篇一律得归于“土”。
221:秀实曰:”“将有爱憎而法不一,虽韩、彭不能为理,”——这个标点有点乱,看得我眼花缭乱。《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磷处世或不中理,秀实力争之。——“磷”应该是“璘”,《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四》
222:然而,他却因而名垂千古,——这个本身是看不出问题的,只是,这句话放在了段落的末尾。囧~~
223:他们听到腐败官员被治罪的消息,都会打心底里赞赏皇帝的英明。祐祐——“祐祐”,这俩突然窜出来,卖萌?打酱油?想不明白怎么会横空出世在这里的。
225:会韩 运米三万斛至陕,上喜,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空格处应该是没有字的,“上喜”前面少了一句“李泌即奏之”,这个应该不是作者和印刷的问题,此处重点强调那个空格。《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
231:及中书复人,上怒,推按擅改章奏者罚谪之。——“复人”,克隆人?额~~是“复入”,那时候还没有这种高科技。《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九》
235汝无故夺有功将土职名、衣粮,激成众怒。——同P217《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
237对曰:“若遇尧、舜作礼部待郎,恐陛下不免 放。”——空格处少了一个字,“驳”,有的版本作是“黜”。另,“礼部待郎”应该是“礼部侍郎”。《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
242朱友 矫诏的行为,就是“掩耳盗铃”。——结合上下文就知道,空格处少了一个“珪”。
246史弘肇尤恶文土,常曰:“此属轻人难耐,每谓吾辈为卒。”——我发现这个录入员老“士”不相往来,对“士”不屑一顾,千篇一律得归于“土。《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