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传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1-01-12 14:29: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巴赫传》是一本由艾达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巴赫传》精选点评:●让人失望的一本书,作为商务的名人传记系列,怎会把它列入呢?作者就像吃了火药,时时刻刻在表达着对其他巴赫研究者的不满

巴赫传读后感精选

  《巴赫传》是一本由艾达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赫传》精选点评:

  ●让人失望的一本书,作为商务的名人传记系列,怎会把它列入呢?作者就像吃了火药,时时刻刻在表达着对其他巴赫研究者的不满,语气刻薄可笑,自己却也没有踏实可靠令人信服的证据与说理来证明他自己论点的正确。对一个想要初步了解巴赫的爱乐者,这部书只能给你简单的史实,更多给你的是混乱不清。盼望有更好的巴赫中文传记出现。年三十早晨单位读完此书。0911

  ●跟以前了解的巴赫有所不同,翻译还行。

  ●评论才是充满戾气吧,我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坚持自己才叫写书,不然你像中国教授换个写法抄袭一遍好了?莫名其妙,不爱看别看,别在这吐槽一堆让看书评的人心情也受影响。

  ●写法类似勒南的"耶稣的一生".

  ●不知道从哪受了多大的刺激,这么偏激,实在很影响读者的胃口

  ●前东德人著,读起来有些怪

  ●作者太愤怒了于是不那么讨喜

  ●虽然结论我是蛮喜欢的不过作为传记太武断了,剧作家的通病吧- -

  ●不管真实与否,有空都可以读读

  ●陪伴我度过军训的书之二

  《巴赫传》读后感(一):读《巴赫传》

  24 巴赫勤奋的抄写,在抄写中学习。

  41 其它管风琴大师都是留在自己的管风琴前,而巴赫却是移动他的脚步,四处奔走八方观察。他的一生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具有独特的彻底精神。

  54 管风琴无以伦比的音响能力。激发了我强烈的现场聆听的兴趣。

  140 巴赫和贝多芬对即兴演奏的复述能力,即对即兴演奏的定型,是极其高超的音乐能力。

  149 抄写乐谱对音乐的重要性。

  179 大学在当时体制下的特殊性。

  191 一个天才就是要比普通人更有魄力去从事自己的事业,而不能做事虎头蛇尾--懒惰的天才是不存在的,因为那不是天才。

  241 人的半人半兽,那么在极点应称之为人还是神呢?

  247 巴赫最杰出的演奏、作曲和指挥才能。

  279 莱比锡市政当局的卑鄙。那个年代和当代的区别?

  284 巴赫的整体力量。

  《巴赫传》读后感(二):武断的真实

  《巴赫传》为原东德剧作家 Klaus Eidam 所著,其原名为《约翰·塞巴斯第安·巴赫的真实一生》。不知何故,原名在中译版上没有被保留,而被缩减成为泛泛的《巴赫传》——我个人的一个猜测会在下文提及。对于音乐类图书相当贫瘠的中国市场来说,商务印书馆这个品牌促使我一看见这本《巴赫传》就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然而在完整读毕之后,我只能说我相当不喜欢这本书。

  《巴赫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超级的惟我独尊态度——这让我在看到他批评 Glenn Gould 的演绎过于自信的段落时哑然失笑——,以及对其他持与之不同观点的著名音乐家和学者的刻薄批评。《巴赫传》不是完全一无是处的,看得出作者在帮助读者摆脱浪漫化思维方式来重新了解巴洛克音乐家方面颇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在涉及到象 Forkel,Schweitzer,Spitta 等比较早的一些传记作者的段落时,总不忘提醒读者注意他们观点的时代片面性。问题是作者在批驳了旧观点之后所进行的下一个步骤往往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来要求读者接受他的见解。当这些见解与当代著名音乐学家的发现相左之时,书中出现的往往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内容,而仅仅以写作上的修辞来断言别人根本不了解巴赫。我们看到作者不同意 OVPP 的演绎方式,不认同对《赋格的艺术》的一些诠释,认定巴赫不可能在作品中植入抽象隐喻,于是 Rifkin,Schroening,Wolff 的观点被贬得一文不值,甚至于他们作为音乐家和学者的专业身份也受到了置疑——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Klaus Eidam 的本职是剧作家,和音乐表演与研究没有直接联系!——这种写作方式使原本可能有助于读者进行更深入思考的争鸣被降格成了骂街。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巴赫传》的读者群体主要由非专业化的音乐爱好者决定。他们出于对音乐和巴赫的热爱,希望从书本中获得未曾了解的史实真相和作者新颖但令人信服的观点。而《巴赫传》却每每以对他人的口诛笔伐来辜负读者的期望。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本书的原名时,我们发现作者的武断事实上在一开始已经显露无疑了——约翰·塞巴斯第安·巴赫的真实一生!不妨问一下,今世什么人有资格声称自己了解一个三百年前的古人的真实一生?或许商务印书馆在引进时注意到这个原名过于主观而改换成了新标题吧。

  http://weblog.philharmania.net/blog.php/2/2005/03/08/91

  《巴赫传》读后感(三):读<<巴赫传>>

  近日收录一本商务印书馆的世界名人传记丛书中的一本巴赫传。该书的全名为,巴赫传----真实的一生,作者是德国的Klaus Eidam。

  认真阅读该书,觉得从风格上,让我不能喜欢上这本书。因为,该书的绝大部分论点立论的同时,都是要从打击前人作品中的观点,而要求读者相信该书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为名人立传,即使是他的后代,也往往不可能理解或者观察到祖先的全部,而一位历史研究学者,怎么可能把250多年前的历史和传主的一切动机都完全领悟呢。如全书最后说,赋格的艺术最终有一段三重赋格未完成,而巴赫伟大的儿子们,CPE Bach, JC Bach和WF Bach都没有去替父亲完成,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一个人有资格,那就是巴赫自己”。因此,我们不希望也不可能只听到一种观点,我们可以接受更多。

  不过,作者确实也非常详尽地介绍了巴赫的一生与音乐的创作。可惜翻译比较差劲,阅读时颇费精力。

  就巴赫本人的经历来说,有许多,值得后人记取和尊重的。

  - 从抄乐谱开始,小时候,父母双亡以后,在哥哥的家里,借着月光,抄写前辈的乐谱。

  - 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信心,不作曲。他不是神童,也没有正统的音乐教育,凭借着家学渊源和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音乐理论与实践,精通了管风琴的结构和演奏。他开始正式作曲比较晚,十八岁以后开始。

  - 在莱比锡的岁月里,尽管受到了压制,但是,尽职尽责,在前四年中,每周创作一部康塔塔。他是大海,尽管他的名字是溪流。

  - 他不过时,“如果巴赫意味着巴洛克音乐的终结,那么就只能是,他砍倒了巴洛克的界桩,为下一世纪的音乐铺平了道路,但他不是修路者,他是行路人”。这点我比较同意,因为他的作品体裁,为后来古典和浪漫主义开拓了天地,而且,他的音乐拿到今天来欣赏,仍然会觉得有时并不古老,而是那么地现代。

  最后引用一段书中的我比较欣赏的文字,那是对音乐的理解和对欣赏音乐的理解。

  “然而,音乐又是颇为神秘的东西。人们既不能吃它,也不能穿它,用它也不能证明什么----它纯粹是一种毫无用途的现象。鸣禽唱歌可以看作是寻偶的需求。但人类为什么要把16至17000赫兹之间制造出来的震动,当作需求,当作职业,当作天职,却是无法解释的。同样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这个领域的能人所获得的赞赏和崇拜远远超过发明家,战场上的统帅和国务活动家呢?显然,人类对音乐的倾心是天生的,在马赛的洞穴里,人们找到了至少是两千年前的笛子。看来,没有音乐,人类只能是不完整的。”

  《巴赫传》读后感(四):喜欢巴赫的朋友一定要看的一本书

  (几年前看的这本书了,以前从不来豆瓣,偶尔一次点进来看到这本我如此喜欢的书被这样偏颇的批评很是气愤,想想豆瓣也不过如此,只是,此书不该受到如此不公允的对待,我也来贴贴自己的一点意见吧,不是什么正经的书评,只是希望好坏还是读者自己去判断好)

  连着两天,音箱里一直放着《马太受难曲》,看完了克劳斯·艾达姆的《巴赫传》。又是一次journey,音乐中感受巴赫。作者其实相当严肃的,冷静地幽默中分析这个世界的荒谬,这种严谨中其实又饱含感情,我时而大笑,时而激动,时而沉默,时而在马太受难乐中悲从中来。作者对巴赫绝对发自内心的极深的敬佩的,而巴赫也确实值得他如此严谨、严肃的探讨事实的真相。“除了一般的生平传记文字之外,书里用大量的篇幅驳斥了以前的一些巴赫研究家的观点,内容丰富,考据充分。”相比之下,我以前看过的有关巴赫生平介绍或者传记都过于流于表面了。还能说什么呢,真的只能由衷感激,感激这样的作者,感激巴赫。

  我在想,一个有生命的故事,一本真正好的书,是无法把它拆成一块一块的,这整体的张力和蕴含的魅力是无法割裂的,拆出来那这张力中蕴含的许多可能性也就消失了。有时候这样看一本好书的体验过程也是一种幸福吧。如果你对巴赫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

  略作一点摘抄:

  第十三章:

  然而,音乐又是颇为神秘的东西。人们既不能吃它,也不能穿它,用它也不能证明什么——它纯粹是一种毫无用途的现象。鸣禽唱歌可以看作是寻偶的需要(尽管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百灵鸟鸣叫时要从田地飞上天空)。但人类为什么要把16至17000赫兹之间制造出来的震动,当作需求,当作职业,当作天职,确实无法解释的。同样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这个领域的能人所获得的赞赏和崇拜远远超过发明家、战场上的统帅和国务活动家呢?显然,人类对音乐的倾心是天生的:在马赛的洞穴中,人们找到了至少是两千年前的笛子。看来,没有音乐,人类只能是不完整的。对它的研究成了一门学科,即音乐科学,但通过这门科学却制造不出音乐来,在那里也找不到问题的实质。

  第二十八章末:

  ......他没有背着十字架,但受着鞭笞,带着荆棘和生活中的众多屈辱,

  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下提摩太书第四章第7段的词句: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最后一章:

  歌德有一次听到巴赫的三重奏鸣曲后,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似乎那永恒的和声在彼此交谈,似乎是上帝在创世纪前的片刻胸中的心声。它是如此在我的内心中震撼,就好像我此时此刻既没有也不需要耳朵和眼睛,没有也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意念一样”。

  “音乐的深层的结构和一切事物的深层结构是同一的。”

  这不是幻想:在巴赫的音乐和世界的和谐中确有宇宙联结。我们再提一句伯恩斯坦的话:“巴赫是一个人,而不是上帝,但他是上帝的人,他的音乐自始自终都受到了上帝的恩泽。”

  事实确实如此,他使我们联结了宇宙。

  2005/12/31

本文标题: 巴赫传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8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草帽警察》经典观后感集我要做好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