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文集(全5卷)》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2-27 13:22: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路遥文集(全5卷)》是一本由路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05-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路遥文集(全5卷)》精选点评:●结局让人回味了很长时间,虽然有意义,还是有点悲情。●1.2.3册●推

《路遥文集(全5卷)》的读后感大全

  《路遥文集(全5卷)》是一本由路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2005-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遥文集(全5卷)》精选点评:

  ●结局让人回味了很长时间,虽然有意义,还是有点悲情。

  ●1.2.3册

  ●推荐

  ●我亲爱的黄土地啊,最爱陕北汉子这样深沉的呼喊,《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短篇中,我好像总在期待完美的结局,而事实上男女主角都忠于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不也是一种完美么。

  ●路遥呀!不喜欢他的书,也要喜欢他的人!更何况书写的那么好!

  ●生命很短 日子很长 生活的苦难并不是为了什么而存在 它只是存在而已 好在 总归还是有善良的亲人

  ●看了2 3 5卷

  ●平实。真实。现实。亲情。友情。爱情。理想。都交融在这5卷文集里了

  ●曾经几天时间废寝忘食的看完

  ●路遥所有的文章都很喜欢读

  《路遥文集(全5卷)》读后感(一):十年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已经超过10年了,那时在大学,路遥很热,记得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着少平的坎坷人生,看着晓霞的香销玉损,眼泪真是不争气的流下来。两个中国:城市的与农村的,两个中国人:城里的与乡下的。

  《路遥文集(全5卷)》读后感(二):路……一直都在

  说来真有些惭愧,从大一开始就一直有朋友向我力荐这本《平凡的世界》,说这是本在他读过的所有的书中,让他对生活、对爱情、对人生选择思考最多的一本经典作品。……终于在最后一个属于大二的暑假,我展卷阅读……

  第一次读这样的一本关于农民的书,与以前读过的像赵树理、鲁迅塑造的农民形象完全不同。从平凡的世界,我看到了另一个我所从未了解的世界……在这里有饥饿,有贫穷,有文革,有爱情,有奋斗,有……路遥为我们展开的是一个最贴近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他们的奋斗就显得更有力量,更具震撼!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按照自己不同的人生信条而认认真真地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无论是少安的付出,少平的离家奋斗,还是其他人(福军、兰香、润生……)的奋斗之路;无论他们处于怎样不同的社会地位、身份,他们个人的奋斗都是显而易见……书中一直在教给我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从少平的身上,更让我明白,就像他自己说的“只有劳动才应该最受尊重的”……少平对于生活,既有自己的要求,又对自己得到的充满满足,我想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在那个艰苦而平凡的世界里,爱情无异于茫茫沙漠中的一抹嫩绿,让希望传递。作者对于爱情的处理我是很赞赏的。一方面,他为我们展现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爱情的强大力量,而另一方面,作者也很注意不给我们造成对爱情的幻想。从书中几个主角的爱情命运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几乎没有哪个人是从最开始到最后都是幸福的……少安和润叶是这样,少平和晓霞也是这样,金波和他的新疆姑娘都是这样……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消极的意思,所以我们又看到生活在关上这扇门的时候还为我们打开那扇门……也许这才叫生活吧,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残缺的美好也许就是人生真谛的所在!!

  理想、抉择、奋斗……生活真的是太不可思议的经历,充满了无数的转角和岔路,每一次的抉择都将改变我们以后的人生之路。就像是谁说过的:人的一生,走一条怎样的路,爱一个怎样的人,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归根结底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路,其实一直都在……

  《路遥文集(全5卷)》读后感(三):朱学东:怀念路遥

  朱学东

  怀念路遥,我这样一个小人物写这样的东西,似乎有些夸张。

  也许在他人眼中,更有攀附之嫌。

  我不认识路遥,路遥也不认识我。

  我只是路遥千千万万读者之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一个为路遥,为路遥的作品,流下过眼泪的读者。

  好在,路遥既非当朝红人,亦非富豪榜中人。

  更何况,很多人已经遗忘了他。

  那些追逐眼球的媒体,更喜欢关心政治正确的话题,还有与财富有关的话题。

  一个死去了多年的老式作家,会有多少人记得?

  今天是路遥逝世十八周年。

  今天的报纸,不知道有几家提到了路遥?哪些路遥故乡的媒体,不知道又登了些什么呢?

  当然,这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年代,选择记忆与选择遗忘,纯粹基于个体的感受,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不过,我更愿意以一篇不搭调的短文,表达我个人的怀念,怀念一个人,怀念一个脚踏实地而又充满理想的时代。

  我没读过多少路遥的作品,但他最有名的作品,《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却不止读过一遍。

  从中学时代前黄中学图书馆订阅的连环画报上绘画版《人生》,到后来的原著,到后来周里京和吴玉芳主演的电影,印象是如此深刻。好像也就是那部电影,周里京和吴玉芳从此成了大明星。

  而《人生》一戏,可谓举国震惊,高加林也算是被唾沫淹得差不多了。

  与最初接触《人生》时的懵懂无知完全不一样,我接触《平凡的世界》时,已经在大学了。

  最早接触,应该是在广播里。

  当时的生活远不如今天丰富,通过广播收听小说和音乐节目,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最喜欢的广播节目有两档,一档是小说连播,一档是今晚八点半(主要是音乐节目)。

  不独我,我的很多同学都喜欢。

  尤记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节目播放《平凡的世界》时,我们班有最少有两个男生宿舍同时集中在收听,一边收听,一边讨论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命运,讨论少平和田晓霞到底会不会成。

  田晓霞更成了我们的偶像。

  但直到毕业之后,我才有机会读到完整的小说。

  但那个时候,路遥所热爱的,也是他所描写的世界,却又一次开始了沉沦。

  不过,那个时侯,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今天孙少平年轻的兄弟们,甚至他们的后辈,命运竟然比孙氏兄弟更为悲惨。

  至少,少平一直能够怀有梦想,哪怕和师母一起,也对生活怀有责任和希望。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真的很想知道,倘若路遥活到了今天,他看到他的父辈、他的同辈兄弟,他同辈兄弟后人今天的命运,会如何落笔?

  我同样想知道,倘若路遥活到今天,看到那些号称作家的人,那些获奖的作品,又会有何反应?

  我知道永远不会有答案。

  也许是我离时代太远,太过奥特曼了。我现在基本不读当代小说,读,也是过去熟悉作家的旧作。如今作家千千万,阿猫阿狗也成了作家,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小说阅读。

  我也不相信读书榜的推荐。我本能的偏见,它跟各种流行榜单一样,过于利益化圈子化。

  那些获奖作品,也许更不堪言了——在我还读小说的年代,就已经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不相信它们在这样一个浮躁势利的年代,还能咸鱼翻身,回光返照。

  当写作成为晋升之道,当写作成为富贵之路,当写作成为成名之方,写作都不存在了。

  这个意义上,我为路遥感到庆幸。

  世上也许再也不会有路遥这样的人,真诚地描摹自己生活的世界,并给人们以希望。

  但没有人再为我们写作,写我们的生活。

  我要为路遥,为他这样一个真诚地为生活而写作的人,表达一个读者由衷地敬意。

  即便被人称为老古董,我还是可以沉浸在那些堪称经典的作品中。在那儿,至少可以荡涤自己可能同样污浊了的灵魂。

  不过,还是有许多热爱路遥的朋友们记得路遥。那天我的朋友徐戈老师在围脖上推了血色浪漫中的音乐,提到读《人生》的感受,引发我的共鸣。

  我也织了条围脖:

  “我要对所有今天仍在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朋友们表达由衷的敬意。路遥平凡的世界,于今人而言,已经成为一个乌托邦。虽然,在路遥的时代,那还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沧海桑田,杯具莫过于此。但我仍要向我曾经膜拜的作家,路遥,以及他作品的爱好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因为那是我心中残留的家园。”

  我并没想到,这样几句话,在围脖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毕竟,围脖上热闹的,向来不是这类话题。甚至,有再版《平凡的世界》的同行,要赠送书于我。

  哲人其萎,遗响犹存。好人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感谢路遥。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如是说。

  果然。

  《路遥文集(全5卷)》读后感(四):他的人生他的国

  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婚姻在二十七岁时才被提到日程上。不是他要做“晚婚模范”,而是他在这方面有自卑感,由于他的寒酸,由于他的郁闷的性格,没有多少女孩子垂青他。他也曾暗暗爱过一两个姑娘。但他知道她们对他来说,都是云雾中的仙女,可想而不可及

  --恋爱关系里一个经典的顾虑,什么年代里都一样,

  --高明楼,这读起来是平凡的世界外传了

  在困难的日子里

  从街上走到学校后面山坡上的时候,先前在街上遇到的一切不愉快的印象已经渐渐消淡了。此刻也不再考虑旁的事,脑子里只跳动着一堆红火,以及那些烤得焦黄的土豆、爆得雪白的玉米花儿。脚步是匆忙的,要是叫外人看了,很可能像一个赴宴的人生怕自己迟到了一样可笑。此刻,我差不多是怀着一种幸福的心情走向那个破烧砖窑的。真的,对于一个饿得心神不安的人来说,即将吃到一顿烧土豆外加爆玉米花,那可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老远我就看见了我的“冬季别墅”——这个荒草丛中的破窑,在那里正亲切地等待着我呢

  人每当经历一些自己未经历过的事情时,不管事情本身是好是坏,心情总是紧张和不安的

  --对这样的心境从前也有相像感同身受过的时候,这个马建强的人物特征和故事境地和少平是一个模版的,路遥还是离不了陕北那片土那点事

  --秘密基地之“冬季别墅”,这个拾到票盒的情节笔锋一转就可以写成一个西方世界里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险故事,儿童文学了

  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国大地上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历史终究会做出公正而严厉的评判——这是一定的

  早晨从中午开始

  对我来说,都已经成了历史。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经视或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

  一个人要是停留在自己的历史中而不再前行,那是极为可悲的。

  但是,自己的历史同样应该总结——只有严肃地总结过去,才有可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一段经历大约地记录下来

  可以说,这些文字肯定未能全部记录我在写作这部书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经历和感情经历。和书中内容平行漫流的曾是无数的洪流。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那一切都储蓄在记忆里;尤其是一些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和许多无名的感情溪流更是无法留存——而那些东西才可能是真正有光彩的。不过,我总算把这段经历的一个大的流程用这散漫的笔调写在了这里。我不企望别人对这些文字产生兴趣,只是完成了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而已

  当时这多半有些孩子气。但这多年里我们可一直认真地对待这个孩子气的想法。请不要见笑我们,人在少年时候的某种想法,说不定会在一个人一生中起作用

  你怎么也想不到

  --圈子概念早就流传开来了

  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听到的仍然是一些老话题:如何走后门留在城市;如何逃避当中学教书匠的命运;用什么方法,在几年内取得什么样的学位;一个现代化的家庭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如果要从事一项事业,必须找一个没事业心的贤妻良母或者一定既要是贤妻良母又要有事业心等等

  --历史进程与当下活动总是八九不离十

  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

  我考虑了一下,对他说:“我现在忙着要写一篇稿子,你先回去,等我把稿子写完再说。”

  小伙子立刻站起来,脸上显出一副感激人的表情,就机灵地过去拿起了那个黑色人造革皮包。

  我也机敏地意识到,我又面临那老一套子,赶忙先发制人,过去捉住他的手,不让他把那些我已经熟悉而厌烦的礼物给我留下。我知道这些人虽然不识字,也没经见过世面,但懂得一条经典性的格言:你吃了我的,就得给我说个什么!

  结果,五叔的儿子用劳动锻炼出来的力气,打架一般把我一巴掌推到了墙角里,我没站稳,把地上的痰盂也踢翻了。小伙子趁我收拾痰盂之机,麻利地拉开了黑皮包的拉链。他怕我腾出手又来拒挡他,竟然把那一包红枣、瓜籽和没有肃壳的落花生“哗”一下全倒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是个爱干净的人,见那沾灰带土的礼物把一张干净的办公桌弄得一塌糊涂,连稿纸、笔记本和钢笔也被埋了,于是又绝望地扑过去。结果又客人一巴掌把我推到了原来站的地方。这种送礼的方式的真诚到了野蛮的程度。我虽然又气又急,但还不能发作,只好忍气吞声接受了这份恼人的馈赠。

  五叔的儿子看我失去了拒绝的信心,就满意地一溜烟跑了

  --有趣的很啊 哈哈哈哈

  我先吃了一惊:我一下子竟然认不出五叔来了。他脸色灰白,头发和胡子毛碴碴的,背驼了下去,个码也好像低了许多。两只原来咄咄逼人的眼睛,现在毫无光气地深陷在眼窝里。那本来挺壮实的身板,一下子就好像瘦了许多圈,显得衣裤异常地宽大而不合身。一个在家乡土地上有权有威的强人,此刻已经没有一点分量了

  临出门时,五叔回过头悲哀地望了我一眼,使我的心忍不住像针扎了一般痛楚。是的,不论怎样,他现在沦落到这般地步是一种极大的不幸。五叔啊,你怎么从我记忆中那个纯朴热情的青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呢?

  我怀着一种难以言传的沉重心情出了拘留所,又来到了拥挤热闹的大街上。电车、汽车、自行车和行人组成的洪流仍然在这宽阔的大道上流淌着,像一条永远汹涌澎湃的河流。是的,生活的河流永远激荡,但也总会有一些船只搁浅

  --作为路遥为数不多从黄土高原圈子里走出来的叙事散文流篇,故事圈子打开来一下子有意思多了,这个五叔的世俗形象很有意思,特别精彩,都有些鲁迅的即视感,路遥写人论事还是有相当功底的,

  第二次

  我怎样推让都不行。五叔打架一般推开我,把那包菜绑在了我的自行车后架上。我看不行了,就掏出钱给他。他一下子生气了,说:“哈呀,你这娃娃怎这么见外!”

  我说:“菜是队里的……”

  “我把钱出了。这是我送你的!”他大声喊着说。

  我只好苦笑着接受了他的馈赠,并且按世俗的一套对他说:“五叔,以后有什么要我帮助的,你就言传一声。

  --想象开篇犬子来一麻袋扣在桌子上的瓜子花生,上下交彩的诙谐感

  我现在才明白,五叔从公社里出来缠上我,一直绕了这么大个弯,在最后一刹那才把圈套套在了我的脖子上。他的手腕之高明,多么叫人惊叹——这就是年不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培养出来一些农村的政治家

  第三次

  我想起他说的“把这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的话,他把什么事都看成了运动。他实际上也就是前多年各种各样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培养的一种干部,他患了一种“运动”病。

  --当时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政策,前奏往往都如此强烈,投石问路的20世纪尾巴,写的真的有意思多了,具体情节到位,整个背景故事的年代框架和各个人物都形象多了

  第五次

  我又记起了上次在我们县车站附近食堂里的情景,那时他在饭桌上就说这些话,现在还在说。我同时也想丐了多年前在学校院子里的赛诗会,想起了他在公社会议室的发言和菜市场的表演,也想起了大队饲院里那次骚乱……我又看看此刻桌子对面那又醉意朦胧的眼睛,感到心情帝重而痛苦。不正常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种不正常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这样的人本应该早被撤换下来了,可他仍然占据着领导地位。我们的改革首先正是应该针对这样一些人的,而不幸的是,眼下有些地方往往正是由这样一些人在领导着我们的改革。前几年正是由几个对抗政策的人在领导着一个几百人口的地区。这些人当然要比五叔高明多了。他们采取的是在口头上拥护新政策,而在实际工作中顽固对抗的方法,他们在会议上一口一个要坚决贯彻精神,而在私下里,在和老婆睡觉的时候,在和心腹们下棋打扑克牌的时候,却用一种嘲弄的口气讥讽所有的改革。新时期改革的最大困难就在这里

  --通透如此,路遥真需要这样一篇独立于学生情爱之外的,这样背景境界高,史记意义大的文章来亮一亮格局

  从五叔们的衰败中,看见我们正挺起朝气蓬勃的胸膛走向未来

  --结的简洁漂亮

  延河编辑

  当晚一个人来到城郊的公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完了回到桌面上,很快把刚才的印象融到了作品之中,这比想象得来的印象更新鲜,当然也更可靠。

  安娜卡列尼娜

  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人都没有意识这个小小的生活的疑点,似乎这一切都再自然不过了。

  即使一个古代拜占庭的智者,恐怕也不会留意到这种日常的琐事包含着什么竽要的内容。

  这个小故事就在这一瞬间开始了,

  她竭力想弄清楚在这一瞬间发生的事——准确地说是她的心理状态。

  说起来也真有点奇怪。就是因为那小伙子对他父亲说过那么一句诙谐的话,就惹得她动了某种难言之心。这进而又立刻在内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原望:想和这个陌生人说话,想和他认识,想和他们往,想和他……我这样是怎么啦?正常还是反常?应该还是不应该?对还是不对?她不停地问自己。

  她一时也说不清楚她自己。总之,虽然她根本不认识他,甚至连他的脸上也没仔细瞧瞧。不知怎的,就好像非常清楚他,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气质的人。这真有点奇怪。奇怪吗?

  “现在许多女的都很世俗,认为只有找大学生或有身分的人才能有幸福。其实,照我看,一个家庭美满与否,根本不在于你找个什么职业和职位的人,

  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噢,你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你们还读文学书

  --这篇对于男女关系总算有点新奇些的描写也挺有意思,不过也是那么的精悍,

  另外,路遥真是三句话离不了黄土高原,煤矿,高家村,城乡阶级爱情,诸如此类的东西,高明楼这个书记都不知道在各个长短篇里不知出现几次了,就不能换个人干干?

  所有故事背景都是在同一片土地,同一个村子的,路遥实际只写了一部书,这些都是在平凡的世界里之番外篇,他最大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局限之处,所谓当代作家,实际受那个疯狂的年代影响太深了

  《路遥文集(全5卷)》读后感(五):【读品•中国书,乡土味】朱航满:路遥的温暖与伤感

  壹

  也许很难有人能理解《平凡的世界》在我心中的位置,当年我们兄弟三人轮番阅读,记得那是大哥从他的一位大学同学那里借来的,特意加了牛皮纸书皮,厚厚的一大册,字小如蚊,密密麻麻,我至今都怀疑那是一本盗版书。

  那些年,我们兄弟三人各自为理想和谋生挣扎奋斗,辛酸一言难尽。三个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在人世间碌碌无为。许多时候,我都会想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兄弟孙少安和孙少平,他们的人生之路与我们兄弟几个常常是那样的相似。因此,这小说是真正现实主义的,是真正写给我们这些平凡人阅读的。

  如果现在过早地谈论我的阅读史,有两部书在我的心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一部是《平凡的世界》,一部是《鲁迅全集》。这两部几乎支撑了我对人生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前一部书让我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后一部书让我警惕这个社会,怀疑我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前一部书让我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后一部书让我回到现实的地面;前一部书让我浪漫和懂得生活,后一部书让我学会愤怒和思考;这两部似乎很不协调,甚至风格互相矛盾的书恰恰成了心中的经典,不至于让我在一个方向上找不到归路。尽管《平凡的世界》与鲁迅的著作差距很大,但在一个固执的读者心中,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我无法比较他们在我的心灵中的重量,但至今都无法忘记的是那种对于《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后,对生活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美好与诗意的热爱;而我也同样不会忘记,在阅读完《鲁迅全集》之后,我对现实社会所报有的那种深深的失望与愤怒。如此,我才似乎感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也是因为这种内心无法消散的情结,我对一切关于鲁迅和路遥的出版物都有很高的兴趣,在收藏了他们各自的全集著作之后,依然对那些形形色色的不同方式的版本与研究著作保持了强烈的购买欲望。对此,我在去年购买了由李文琴编选的《路遥研究资料》之后,今年在书店看到了由评论家李建军和邢小利所编选的《路遥评论集》。在发觉两本书收录文章大多相同的情况下,我还是依然进行了重复购买。这对于我这个穷书生在买书上一向都十分挑剔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也是极为不理性的。仅仅是这两册关于作家路遥的研究文集,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对于这位已经离我们远去的作家的感情并未因为世界的流逝而稀释。也是通过对于这两本书的阅读,我发觉自己对于理解路遥和他笔下的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贰

  路遥一个很有精神魅力的作家。他在自己的短短42年的人生中跋涉过了极为艰辛的路途,他出生在贫困的陕北,童年时因为家中贫困而被过继给伯父;为了能够改变人生,他成为红卫兵造反派的领袖;因为对于城乡巨大差异的愤怒,他曾经发誓要娶一位北京城的姑娘,他后来如愿以偿,但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曾经写过各类文学作品,只是为了能够改变命运;他不要命地连续写作,将文学创作比喻为翻山越岭,从一个小山头向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头迈进。最终,他倒下了。有的作家一生平淡,但笔下的世界风起云涌;有的作家一生充满传奇,笔下的作品同样波澜起伏;显然路遥是属于后一种。路遥是一个极有人格魅力的作家,与他交往的作家都被他身上所散发的那种真诚、善良、诗意和崇高的品质所打动,我读过很多不同作家的记忆文章,他们的描述有所不同,但都为我们指向一个富有精神魅力的当代作家,我想这是与他所生活的人生经历有巨大关系的,这也是与他心系的那片黄土地有关的。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果路遥还活着,他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有金属。

  我在今年的《散文》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路遥的纪念文章,尽管回忆的片段很破碎,但读来还是慨叹不已,仅仅因为是关于路遥的,我将那一期的那篇文章读了数十遍,而关于路遥的文章,就我所读过的,我以为高建群的《扶路遥上山》写得最动人,也最深刻,我在网上读到一个资料,讲到路遥去世的追悼会上,高建群当场念诵,很多人失声痛哭。关于路遥,他这样写道:“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致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和堂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块高原的最后的骑士,尽管跨下的坐骑已经在两千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做‘上山’,把生存过程本身叫做‘受苦’。”

  对于路遥笔下的人物,我以为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路遥生命的影子,或者寄寓着他对生活的某种希望和期待。尽管《人生》我曾经也是很喜爱,但我更喜欢《平凡的世界》,仅仅因为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我感到路遥更为成熟和稳健了,《人生》中的高加林如果说有于连的影子,那么孙少平就有保尔•柯察金的影子,但他们却绝对不是于连,更不是保尔•柯察金,因为他们奋斗,仅仅是由于反抗命运的不公平,是渴望更丰富和文明的生活,他们内心的热爱不是那种不顾一切的攀爬,同时他们挣扎,也不是因为某种看似崇高和虚无的信仰,而是仅仅因为生活的本身;他们是“渴望生活”,在极为庸碌的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着的希望与幸福,因此我认为郭小聪在《路遥的诗意》对人物的总结最为恰当:“他笔下的孙少平可以愤世嫉俗,却不会玩世不恭;可以绝望,却不会沉沦;可以被污辱、被损害,却不会被扭曲;可以出污泥而不染,却不会虚假和苍白。”

  遗憾的是,在《路遥评论集》中,我发现这个选本删掉了这一段话。我同意郭小聪教授所说的,在路遥笔下的人物中,存在着一种堂吉诃德的气质。他们可以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特殊的幸福,他可以在矿井深处为工人们朗读《红与黑》,也可以和那些没有文化的工人们成为很好的朋友。我有时在北京的一些工地旁路过,或者在街道边的书摊旁看到几个民工很投入地翻阅那些旧书刊,我就想,谁可以保证,这其中说不准就有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呢?

  对于路遥的文学创作,我以为这是一种关于道德和精神气质的写作。路遥就像一个背负着十字架的圣徒,他写的是他自己,但他并不是为了自己写作。他是为了自己才写作的,是因为过去所遭受的那样多的耻辱与苦难,是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但他又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写作,如果是仅仅为了自己,他可能不会那样早就离开我们,他可能会去写更多得来巨大回报的作品。但没有,他坚持的是一种文学的崇高,他的写作是为了表达一种声音,是告诉这个社会,那么多与他命运曾经相同的人必须依靠自己才能够获取幸福,那么多身受社会不公平遭受生活磨难的人,他们不会因为这种不公平而不择手段。因此,路遥的写作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反抗,这种反抗让更多的人在对生活的热爱中不断求索,绝不满足。

  普鲁斯特说,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就好像背负了前世所结下的义务。路遥似乎就是为了这种使命来到人间的。我赞同评论家李建军在他的文章《真正的文学与优秀的作家》中对路遥创作的评价:“路遥无疑属于契诃夫所赞许的那种‘优秀的作家’——这种作家知道自己往什么地方走,也引导读者往相同的地方去。他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充满了照亮人心的生存智慧,教人明白这样一些道理:沉重的苦难也许并不坏,因为,坎坷和磨难会帮助你获得精神的成熟和人格的发展;平凡的生活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平淡乏味,因为通过劳动和爱,我们完全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意义感,完全可以感受到人生真正的幸福。我相信,我们的后代将从路遥的作品中,体验到我们曾经体验过的忧伤和痛苦、激情和希望。他们会怀着感激的心情说: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是在真正的文学!”

  叁

  陕西似乎是一个专门诞生农民作家的地方,他们朴实、厚重,有些土气,把写作比喻成种地,他们大都有很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精神魅力,但最有精神魅力的作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路遥,也许是他的英年早逝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更多的悲壮色彩和英雄意味。路遥在诸多的陕西作家的心目中都是偶像式的人物,这是不容怀疑的;其实他这样的作家,最适合那些来自社会低层,忍受过太多人生的不公与耻辱,却依然心存对世界的理想的贫寒书生来膜拜。我曾经将这本书推荐给一位家庭出身优越的朋友,他翻了翻,说,多土多傻啊!

  路遥的小说对于那些没有其笔下主人公类似经历的读者,特别是受过较好文学训练的读者,是很有隔膜的。有些东西是需要共鸣的。我多次提到的批评家李建军,这位对路遥充满深厚感情的文学评论家,生在陕北乡村,从延安大学一步步走到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他是路遥的同乡,是路遥的校友,是路遥在精神上的知己,因此他对路遥的诉求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道德上的向往,而这位敏锐犀利的评论家恰恰成为路遥作品的阅读者的一个最典型的范例。他在另一篇充满激情的评论文章《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中,分析了路遥文学创作的成功原因,对于路遥文学创作的高度肯定,无疑是对当下文学创作现状的不满和批判。

  但我以为将路遥作为文学创作唯一的标高是并不符合文学规律的,况且,我以为在路遥的写作中描述了人物对于苦难的挑战,但是对于苦难本身却缺乏反思,这使得路遥的小说缺乏对人类命运深层次上的追问与观照。

  在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一出场就是一个高中毕业后回乡的民办教师,随后这个小说中的倒霉蛋被大队书记为安插儿子而将其逐出了校门,对此,高加林愤怒了。但高加林原本应该更早的愤怒,原本又比这更大的愤怒!批评家李劼在《高加林论》中对此就提出了质疑:“他在起步之前,是公社小学的民办教师。虽然作者没有细写他的高中毕业分配,但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他父亲是县里的什么干部,他也许早就幸运地走进县广播站,副食品门市部等等,从而被纳入别的一种人生轨道。然而他父亲是一个地道的血统农民,于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原则相当合理地标出了他人生道路的起点。也许他不满足,但是他不怀疑这种安排的天经地义性。只是当大队书记为了安排儿子而将他逐出校门时,他才愤怒了。”高加林的确愤怒了,但他没有怀疑,也没有反抗,在他通过不正当机会获取了同样机会后,他则将这种愤怒很快遗忘了。

  在路遥的小说中,他的人物大都对造成自己的苦难比较麻木,他们有一种执拗的劲头,但对苦难则是一种享受式的承担,而缺乏怀疑和反抗。当然,我们不是要求路遥的小说成为政论,只是缺乏对生活刨根问底的思考,对生活苦难的美化容易成为另外的一种精神的麻醉。如果像李劼这样的质疑,那么在路遥的小说中我们有太多的疑问,为什么生活要这样安排,为什么这些苦难必须非要承受不可?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于我们生活中的苦难,我们不需要美化这种苦难承受的意义,而是需要积极的反思,因为我们原本是可以生活的更美好的。这也正是为什么我始终将《鲁迅全集》作为除去《平凡的世界》之外,另一本成为对我影响深刻的书的重要原因。

  肆

  这些年,我愈来愈发现路遥的作品在不同人群中的魅力,因此在更深层次上去研究路遥和他作品,以及他的作品在当下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需要关注的。我买到的这两本评论文集梳理了我们对于路遥和他的作品的认识,是筚路蓝缕的工作。作为编者,他们注重于当下文学的建设与梳理,但我相信这种行为更是一种对于路遥的深情纪念。北大中文系的邵燕君和评论家贺仲明两位都曾写过文章,他们关注这本书在社会上受到年轻人和读者的欢迎,但在严肃文学史上遭到共同的轻慢,虽然论述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有注意到路遥的作品已经作为一种阅读的现象而存在了,邵燕君女士列举了很多这样的资料,将《平凡的世界》称为“现实主义的常销书”,贺仲明先生将《平凡的世界》得到青年读者的热情与严肃文学史的缺失间的不对称称为“《平凡的世界》现象”。他们的研究足以证明,对于路遥和他的文学创作,这其中是有更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严肃探讨的。

  路遥著:《路遥文集》(5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198元。

  李建军、邢小利编选:《路遥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26元。

  李文琴编选:《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年5 月,37 元。

本文标题: 《路遥文集(全5卷)》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0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EXO真人秀》经典影评有感玻恩-爱因斯坦书信集 (1916-1955)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