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音乐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1-22 16:54: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荒岛音乐》是一本由(德)彼得·鲁齐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荒岛音乐》精选点评:●一、艺术是相通的;二、外国音乐大师普遍文学素养很高啊。。。●很多著名德籍音乐人的推

荒岛音乐读后感摘抄

  《荒岛音乐》是一本由(德)彼得·鲁齐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荒岛音乐》精选点评:

  ●一、艺术是相通的;二、外国音乐大师普遍文学素养很高啊。。。

  ●很多著名德籍音乐人的推荐

  ●真的是德意志的心灵

  ●真正到了荒岛,更多人不会想起自己该做什么,就是等死

  ●我听古典音乐还是太少了,至少声乐那一块我就几乎不听;器乐方面暂时听的主要是印象派和民族乐派,这直接导致本书几十位德国文化名人的荒岛音乐中,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三张是我听过的,不到十分之一。

  ●音乐必须包含一种渴望,一种想超越世界某种东西飞出去的渴望。

  ●喜欢三联书店,喜欢如此大小的开面,未究内容,这本书的品相已打动了我

  ●施托克豪森果然最酷啊不仅选自己的作品还只写一句话!

  ●超级袖珍小册子。

  ●给的东西还是太少,比较主观

  《荒岛音乐》读后感(一):仍旧是《荒岛音乐》

  一本薄薄的小书,拿起来就让人觉得是很容易读完的音乐书籍!字里行间流泻出三联书店的一贯品味让我深深迷恋。

  采访的大都是在德国出生、德国接受教育或者在德国剧院工作的相关音乐人士。居然难觅老柴、肖邦等浪漫主义派音乐家的踪影,而钟情于埃尔加、拉威尔的也属于凤毛麟角的“异类”,原来,他们的最爱仍旧是德奥系音乐家。看来德奥音乐作品内在的逻辑感、哲理性值得人们一辈子去深省、回味以及探究。哈,还有人愿意只听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哦!而我在德奥派的贝多芬与浪漫派的柴可夫斯基间,选择老柴也说明,我仍旧喜欢无序、不可控的情感失控,对于严谨的逻辑魅力始终难以领会和欣赏。

  若问我在荒岛会带什么音乐作品?非瓦格纳的《指环》莫属,版本还没想好!直白地讲,因为它够长~~~矫情点,则因为它包罗万象,呈现人间百态:爱与背叛,奉献与贪婪,勇敢与怯懦。试想,在荒岛上听着剧中人的演唱,回想坐在剧院中观看的一幕幕,即使每时每刻都在等待死亡的我,也无可奈何地贪恋尘世的美好和邪恶。所以,若能带着屏幕、播放器上荒岛就更好了!

  《荒岛音乐》读后感(二):音乐的遗书

  1

  荒岛上只带一张CD,你将如何作出选择,真是一种鲁滨孙漂流记的传统:

  伯恩巴赫偏爱老是单声道,他认为听起来更加清洁了,所以他选的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96页和103页也进行了这样的选择!)。相比于拜尔选择了卡拉扬版本,他希望表现出总谱中闪光的声音,一层一层的表现。

  丹内贝尔格说的很好:克伦佩勒向我们展示的,是包罗完全不同个性的六部交响曲(莫扎特最后6首),是交响乐的宇宙,不被迫拘泥于所谓“个人风格”的底线。这种看法横向贯穿于当时那个年代的莫扎特的简明且又有弹性的风格,正如卡尔·伯姆(Karl Boehm )和汉斯·施密特一伊瑟尔施泰特(Hans Schimidt Isserstedt )对这种风格所下的结论那样,它也完全贯穿于我们今天的听觉习惯。在20世纪60年代的唱片年鉴中,出现了“构成派的强度”这样的关键词,但那仅仅是一个提示词而已,因为只要你仔细听听《G小调交响曲》的开始乐章,听那静静流淌的、如歌般展开的盖过所有其他旋律的主题,就会感到这个词永远不能反映该交响乐整体的真实情况,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与许多其他的交响乐习惯的表现手法很不一样,但听起来却不是随意的,而是一切都顺理成章,因而恰到好处:向外伸展的速度、像呼吸一样流畅的分句,强制性的节奏重音,逐渐隐去的、和谐的音色。这些都显示了由贝多芬开启的、由莫扎特率先发现的交响乐“空间”的伟大,它们听起来常常与其说是古典主义的,倒不如说是浪漫主义的。一幅这样严肃的莫扎特图像,我知道得很清楚,今天已不符合时代的趋势。但是,它却配得上这个伟大的词,而且流存千古。克伦佩勒把这最后六部交响曲理解为莫扎特艺术作品的大成。

  这完全就像是一部音乐遗书!

  2

  卡萨尔斯与朋友合作的,舒伯特五重奏被人选了4次,是最高纪录。

  接下来就是被选三次的,分别是富特文格勒演奏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

  格伦古尔德在1981年的哥德堡变奏曲的录音。

  卡尔博姆,卡拉扬也是极受欢迎的。

  《荒岛音乐》读后感(三):最高等级:五个荒岛

  听音乐,要想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可很不容易——他们的欣赏能力早就进化到精微已极的地步,对版本和器材的追求恐怕远远超过了音乐本身的需要,就像文明人对肴馔的追求早已不止果腹而已了。比如对马勒的一部交响曲,很轻松就举出六七个推荐收藏的版本,我在一边则是矮子看戏,只能听个大概而已。

  这些音乐家、指挥家、评论家们对音乐的感受发达而庞杂,确实很难为外人道。但是这本书——《荒岛音乐》向德国的音乐人提了一个别致的问题(也是一个著名的问题):假设让他们每人只带一部作品的一种录音,去“荒凉孤独的岛屿”生活,会选哪部作品?理由是什么?这本书的全部,就是66个人的66种答案。

  我看这本书是在火车上,尽量随着书中的选择,提到哪部作品,我就从身边调出哪个来听。看到这些音乐人纷纷卸下专业的盔甲,叙述中充满了感性的一面,心中窃喜。那天夜里,在书中文字的启发下,我重新认识了莫扎特的《安魂曲》,《安魂曲》的录音从头放到尾,没有再换别的曲目:

  听着这音乐,我从未感动乏味无聊。恰恰相反,如果我情绪激动,它使我心绪平静下来;如果我感到缺乏信心,它给我力量;如果我忧伤,它给我勇气,给我信心。莫扎特的音乐回答我向其他人从不提出的问题。(第48页)

  这几句话确实能影响到我。影响我的还有马勒,一位乐评家转述马勒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评价他自己的这部新作品:

  您想想,宇宙开始发出声音,发出悦耳的音响了。这不再是人类的声音,而是太阳和运行着的行星的声音。(第147页)

  虽然《第八交响曲》并非是马勒最成功的一部,但只是因为这一句使人精神愉悦的话,已经足够让我们对它另眼看待了。

  不过,这本书的目录让读者难以满意。目录只简单罗列了66个音乐人的姓名,而这对中国读者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不如再把他们所选的作品名称、作曲家简列在名单之下,这样仅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哪些作曲家被选中,哪些曲目被反复选中,彼此理由有何不同,如此才有乐趣。

  我手工归纳了一些,一是觉得好玩,一是觉得有用。总共只有6部作品被两个以上的人提起,它们是最爱中的最爱。书中的最高等级是五个荒岛——意味着有五个荒岛正在同时播放:

  舒伯特:《C大调弦乐五重奏》,D.956 五个荒岛:第38页,51页,150页,163页,165页。

  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五个荒岛:第5页,7页,24页,96页,103页。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BWV988 三个荒岛:第94页,152页,158页。(版本皆为古尔德Gould在1981年的录音,演奏家在此扳回一城。)

  巴赫:《赋格的艺术》,BWV1080 两个荒岛:第64页,112页。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 两个荒岛:第67页,174页。

  马勒:《第九交响曲》 两个荒岛:前言第3页(本书编者所选),正文第106页。

  《荒岛音乐》读后感(四):看看德国人都听什么音乐

  如果你去荒岛,那里别无娱乐,只有一张古典音乐碟陪伴你,你会选择一张什么什么样的音乐?这是个纯个人化的问题,听什么样的音乐与个人的喜好及当时的情境有关。但当这个问题抛向一个特定的人群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很有意义了,我们 能够知道这个人群的趣味及其对特定音乐的评价。德国人彼得·鲁齐卡就写了这么一本书,叫《荒岛音乐——德国的选择》,将这个问题抛向了德国66位音乐界人士及爱乐者,而这些人五花八门的回答就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其实早就看过,但我还是不时地拿出来,随意地翻阅,虽是薄薄一本,却是越看越有意思。作为爱乐者,看看别人如何评价音乐,甚至一探他们的私淑,还是很有快意的。作为一个德国文化的仰慕者,看看德国人是怎样听音乐的,特别是德奥音乐在古典乐独执牛耳的情况下,这一点更吸引我。这六十六位回答者中,除了几位政治家外,差不多均为音乐界人士,研究或评论音乐的居多,还有作曲、指挥、导演等专业人士。绝大多数都属土生土长的德国人。书中被提到两次以上的作曲家共有八位,全是德奥作曲家,分别为舒伯特、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马勒、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海顿、舒曼、门德尔松、施特劳斯家族均提到了一次,作品分别为《钢琴三重奏》、《克莱斯勒偶记》、《交响全集》和《1992年新年音乐会》。亨德尔、布鲁克纳等一首也未被提及。从作品类型来看,选交响乐的并不多,贝多芬虽有七位选择他的作品,但未有一人选择他的九部交响乐,当然整部书中选择交响乐的也并不多,只有莫扎特、马勒及舒伯特等的数部。声乐作品的倒不少,歌剧就有好多出。室内乐相对来说多一些,也是,在孤岛中与音乐静静地相对,听演奏者喁喁私语,也许更好。从演奏者来看,指挥里数富特文格勒的作品最多,卡拉扬与伯恩斯坦也不少。弦乐最多的是斯特恩和卡萨尔斯,而键盘乐当然是格林·古尔德了,霍洛维茨也不少。指挥与曲目一样,基本上清一色的德奥指挥,但演奏者就百花齐放了。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说回答五花八门并不正确,这些音乐人与爱乐者趣味还相当地趋于一致。那些身兼作曲或者唱片制造者比较自恋,他们选择了自己的音乐。只是我想,也许他们真是喜欢他们自己的曲子,但要在荒岛上一遍遍地听自己的声音,会不会有烦的一天?反正我自己写的博客自己都懒得看第二遍。当然还有贪心者,竟然选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全集及门德尔松的交响乐全集。呵呵,有些违反规则了。喜欢德奥之外音乐的似乎也不多,意大利的歌剧,威尔第和普契尼各占一部,分别是《游吟诗人》和《曼侬·莱斯科》,不过选择者却是原籍却是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少到可怜,只有拉威尔尔的《夜之幽灵》和斯克里亚宾的《第九第十钢琴奏鸣曲》及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入榜。像维瓦尔第、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穆索尔斯基、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圣桑、德彪西、格里格等等,他们的作品竟然未有一人提到。毫不意外,德奥作曲家的音乐占据了这些德国音乐人的行囊,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拥趸最多,瓦格纳和马勒的也不少。让人意外的是,选择最多的却非三B及莫扎特,而是舒伯特,他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选择的人最多。其次是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将瓦格纳的票全部投向了这部歌剧。

  在写此博文之时,我听的就是《弦乐五重奏》,一般认为这是属于舒伯特作品中最具价值的,是这位早夭天才死前一个月才完成的,可称为天鹅之歌吧。整支曲子宁静、伤感,优美之中始终弥漫着一股不祥的阴影,大约与荒岛的情境比较契合吧。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是瓦格纳歌剧中最优美动听的一出,且曲子也适合在那种孤寂的环境下反复地聆听,选它的人多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大家对于瓦格纳的口味如此趋同。写到此,我又重新审视了一下著书者的问题,荒岛音乐也许并非单纯指的是听乐者最喜爱或者最常听的音乐,更多的可能指的是适合那种环境的音乐。在温暖的家里,端着一杯咖啡,你的心境,与在荒寂的孤岛上,只有无边海水与满目星空,是完全不同的,而你想听的音乐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一位你并不喜欢的作曲家,或者某一首并无感觉的曲子,却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深深地潜入你的心,让你感动,从而成为你最喜欢的曲目。

  在荒岛上听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呢?当然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就如这本书,即使德国人也只是在大的趣味上趋向一致,在具体选择上各有侧重。不过,我们可以想像一下荒岛的环境,那里与世隔绝,恐怕是你一生中离自然最近的时候,你可以聆听天籁之声,而绝无人声的嚣嚷。你有的是时间,寂寞会如午夜冰凉之海水,慢慢地浸透你的身体与灵魂。你别无娱乐,也别无亲情,只有回忆伴随着你,也只有这张珍贵的音乐碟给你最后的慰藉,这是除大自然音响之外,唯一的来自人类制造的声音。这个时候,什么音乐最适合你的内心?有的人也许会选声乐作品,一部《费加罗的婚礼》让你回想起人世的喧嚣,也让你回忆起人间的温暖。在荒岛上,听到人声是多么的可贵啊。当然也会有人会选择在这宁静的时刻,去聆听上帝的声音,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b小调弥撒》会让你的灵魂被轻轻地抚摸,会让你得到最后的平静。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当然会选巴赫。什么音乐都有听厌的时候,唯有巴赫常听常新,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觉。嗯,具体哪一部也让我犯踌躇,似乎有太多的选择。书中多人选择了《戈德堡变奏曲》,还有《赋格的艺术》也有。这都不错。其实,我是在《十二平均律》与《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里犹豫。呵呵,我也很贪心,两部全要吧。当然就远不止一张碟了。

本文标题: 荒岛音乐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4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伊莎贝尔经典读后感有感窥视者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