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16 20:3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国学常识》是一本由曹伯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国学常识》精选点评:●三年了,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苏氏风流。●值得一看,知识点丰富,且娓娓道来。●评论有一句:“

《国学常识》读后感100字

  《国学常识》是一本由曹伯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学常识》精选点评:

  ●三年了,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苏氏风流。

  ●值得一看,知识点丰富,且娓娓道来。

  ●评论有一句:“俗话说:先秦之后没有“子”。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在百家争鸣之后,就是一部不断地把智慧消耗到注经中的历史,四九年后由注孔子转为注马克思主义。”苦笑。本书很好很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至于对深入研究也提供了资料帮助。作为入门实在很好。当年是写给中学生看的……哈……

  ●入门小书,也可当书单用

  ●很入门,对于学文学的人来说有些浅显了,准备再找章太炎的国学讲义来读

  ●有的地方感觉太过入门,当发现它把我从小到大学到的语文,历史知识串起来的时候,终于感觉之前的学习不只是应试那么简单了。

  ●还行吧,就是补充了一些高大上的国学常识咯

  ●真是常识。把国学从类别,年代等角度大致梳理了一番。也可以算是国学大纲,目录了。内容给四星,加一星给作者透露出的那份客观实在。全书透露着作者对国学深深的爱与痛,总是在建议向西学学习,发展中学。只是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跪舔的老路上走着。

  ●简简单单

  ●(封面不同); 作者很诚实地讲了,中国古代的发展状况并不好

  《国学常识》读后感(一):正在读的一部书

  或许我是一个被媒体舆论左右的愤青,或许我是一个迷失在某一个地方的青年,或许我不够了解中国。

  昨天在书店看见了这本书,光凭这四个字“国学常识”,我就买下来了。大概读了几页,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孤陋寡闻,海底捞针之感,也有人之渺小之感受。要想把中国这几千年的文学和历史消化,真的是不容易。

  我突然喜欢上了中国的历史,一个原因是某些分裂势力一直在颠倒是非,我不想被这些人控制着,一个是,我觉得中国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历史。我很后悔初中、高中不认真的学习。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我也想说,文学是离不开历史的,同样,历史也离不开文学。

  《国学常识》是一本十分值得去看的书,如果你比较热爱中国文学,你就会发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商业化浓重的文学,也不是像现在这样鱼龙混杂。

  《国学常识》读后感(二):国学入门书籍导读

  百度百科查了下曹伯韩,很简单: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著有六部语言学专著以及20余部历史、地理、国际关系、青年修养等社会科学方面的通俗读物。如《语法初步》、《世界历史》、《语文问题评论集》、《中国文字的演变》、《怎样求得新知识》、《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均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稍微简单了点,拿起这本《国学常识》是因为自己想开始学习国学,查了些资料,比如哪些书籍属于“国学”,结果发现经史子集每个部分都有太多的书籍,完全没有头绪从何看起,所以想找一本常识类的先了解一下,循序渐进,这本可以说相当不错了,可以作为“国学书籍导读”来用,作者应该也是个博览群书的人,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应该也不夸张,里面的很多书作者都很熟悉,国学的每个模块也分的很清晰,给了比较中肯的建议。

  这本书呢,个人觉得,国学入门的朋友就当做“书籍导读”来看,因为如果没有相当的国学水平,很难读明白其中的一些东西,如果有一定的国学水平来读,也可以起到一个温故知新,提点一二的作用。

  总之,还不错,9+推荐,适合大众。

  《国学常识》读后感(三):非常好的一本参考书

  1)豆瓣上的书名

  “(中学图书馆文库)”这几个字,只是在书的最后一页,也就是版权页面上出现,怎么豆瓣上就放到正式的书名上面去了呢。可能是抓取时候的问题,不知道哪个站点的录入人员的问题。但是这几个字,放在副标题,也不太对。放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2)确实是一本提纲挈领的好书

  覆盖面广,每一段都很精彩,尤其是对对于人物、风格的沿革,讲解的非常详尽。但很复杂的东西,又往往半页纸就写完了,实在令人叹服,大家的风范,不可追啊。这本作为国学的一本入门书,是值得反复的回头来看的,就像目录一样。书中的评论,也都很简洁精当,而且大部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不过时,这本书是四十年代写的,从那之后,国学研究方面也就没有太多的进展了吧。

  3)目录书其实有目录书的读法

  按照目录,快速浏览。如果不是要马上应付考试的话,完全可以等到接触到相关方面的东西的时候,再回过头来仔细的研究,这样至少其中的人物什么的比较的有意义,而不是空洞的一堆名字的堆砌。

  4)千年的停滞

  国学,指的是西学东渐之前中国的所有的学术。这里面,从门类上来说,经学和史学占了绝大部分,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几乎就是角落上的一点点;从形式上来说,是诗词曲的不断的前行和回顾;从发展历史上来说,诸子百家时期似乎把一切的好东西都挖掘尽了,后来就借着佛教的传入,有些融合的事件,再就是不断的注疏,不断的整理,再整理,翻来覆去都是哪些老东西,似乎这两千年的历史,完全是黑灯瞎火的就过去了。这种发展模式,到了新中国,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改变,只是注疏的对象变成了马克思。为什么?

  书中也提到,诸子百家的时期,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济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政治家在抢地盘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后盾,而那个时候的学者们,也都很有原创精神,有批判精神,敢于批判,敢于创新,有专家精神,能够在一个门类里面建立自己的学说。后来的两千年,经济方面没有太多的进步,政治方面,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一直牢固的存在,于是学者们除了在注释上面下功夫,也就是在文学形式上面和自己玩一些游戏。

  那么说来,中国目前,是不是处在一个可以变革的时期?从政治体制上来说,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是没有什么改变的可能和必要,只是在细节上不断的修补;但是从经济上来说,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富裕起来的人,是不是需要一些自己的学说支撑?目前看来有一些,但是并不是很明显。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美国这两百年来,是不是一直处于一个这样的变革时期?美国的政治体制相对来说自由,各种利益团体比较活跃,对各自的学术的需求比较旺盛。而创新精神、创新文化,一直他们的强项。

  5)向何处去

  有时候想想,诸子百家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哲学方面来说,主观的客观的、违心的唯物的、出世的入世的、一元的二元的多元的,他们都照顾到了。从这个方向来考虑,真的是没有什么工作好做,这一类的工作本身也就属于人类文化早期应该做的工作,要在这个角度再做一点什么成绩,那是相当的困难。目前可以做的工作,大概是继续去发展国学中没有的那一部分内容,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一百多年,甚至可以从更早的时期算起,但是要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构成,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还是不明白啊。

  《国学常识》读后感(四):《国学常识》笔记

  作者:曹伯韩

  研习国学入门书,国学各方面皆有触及介绍。

  个人以书中第二章 语文为最佳,讲六书,字形,字义,音韵,深入浅出,举例多,有意思。

  目录

  第一章 概说

  第二章 语文

  第三章 古物

  第四章 书籍

  第五章 经学

  第六章 史地

  第七章 诸子

  第八章 佛学

  第九章 理学

  第十章 诗赋词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笔记

  第一章 概说

  4页: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

  7页、10页:“盖自西汉而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约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互相诋毁”。考据又称汉学,义理又称宋学。

  16页:王国维有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第二章 语文

  22页: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开列各种书目,纳小学一类的书,如《仓颉》、《凡将》、《急就》、《别字》等,都是“包举杂字”,或字典性质的书,自此以后,凡属解释文字的书,都称小学。

  26页:字形的演变,自甲骨文、钟鼎文,到秦代规范大篆、小篆,流行出俗体文字隶书,汉魏之间产生楷书,至今为正式文字。

  28页:《尔雅》是周代字书,古代训诂权威。许慎的《解文说字》兼论字形、字义、字音三项,是最受重视的训诂著作。

  32页:《广韵》“下”字在马韵,胡雅切;“服”字在屋韵,房六切。

  36页:唐《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42页:古代音韵(周秦汉):“古无轻唇音”“古音没有四声的分别”

  第三章 古物

  47页:清光绪年间,于河南安阳县发现大量记载殷代王室占卜记录的龟甲兽骨,上面刻着古文字,称为殷墟文字。甲骨之学对研究字源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书籍

  60页:校雠学包括校勘学、版本学及目录学三部分内容。公认为校雠学的先驱者是刘向、刘歆两父子。刘歆总群书而为《七略》。

  63页: 国学精华全在周秦古籍里面,后世陈陈相因,很少有新的创造。

  国学书太多,精彩的很少,我们没有博览群书的可能和必要,所以读目录提要,是最好的办法。

  第五章 经学

  73页:六经的名称,首先曾在《庄子》中发现。后《乐经》散失,并入《礼经》之中,称五经。唐时《春秋》分“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三礼”,《周礼》《仪礼》《戴礼》(《礼记》),称九经。宋代加入《尔雅》《孝经》《论语》《孟子》,称十三经。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曾子,宗圣)《中庸》(子思,述圣)拿出来,并称“四书”。

  75页: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

  76页:汉初,伏生以隶书传授《尚书》二十九篇,称《今文尚书》。后汉武帝在孔子宅墙壁中发现一部用古体字写的《尚书》十六篇,称《古文尚书》。《尚书》包含史实,上自尧舜,下至秦穆公,多为儒家伪托。

  77页:《诗经》是一部乐歌,“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大小二雅宫廷乐歌,”颂“三颂祀神歌。”赋“直接叙述,”比”完全譬喻,”兴“托物起兴。

  79页:《仪礼》记典礼繁文缛节,《周礼》记儒家理想官制即旧制(克己复礼),六官制度,《礼记》记风俗礼教(教化)。

  85页:今文经学的领袖人物是董仲舒,他研究《公羊春秋》,应用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儒经,使儒学宗教化,成为官僚专制政治的思想基础。

  87页:自汉至清,支配我国思想界的主流,为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

  。汉魏间今文经学衰落,古文经学兴起。南北朝到隋唐间,义疏之学产生,即儒家经典的注解的注解。宋儒讲经,不重视古注,各自发明义理。

  第六章 史地

  95页:正史是官修的,即”二十四史“,前四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其后的正史多带官方修改,未必可信。

  体裁;纪传体:《史记》通史、《汉书》断代史

  编年史:《春秋左传》、《资治通鉴》

  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

  别史:《通志》

  国别体:《国语》《战国策》

  地理:《禹贡》《水经注》

  第七章 诸子

  117页:孔子以”仁“为根本观念,出发点在于孝悌。子思主张”诚“为宇宙本体。孟子主张开明专制,”民贵君轻“。

  121页:庄子与老子思想不相同。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以退为进,是入世的态度。庄子则主张委心任运,把世界的现象和本体隔开(《齐物论》),是出世思想。

  122页:墨家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统治,主张集中意志,反对儒家。

  127页:东汉王充根据道家自然主义观点作《论衡》。自孔子成为偶像以来,数千年来,没有人敢公开批驳孔子的议论,只除了王充和明朝的李卓吾两人。

  130页:中国学术菁华,全在周秦诸子,不但哲学思想高深微妙,远过后世儒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都在那时萌芽了。

  诸子时代的学风,有最可注意的数点,就是:(1)有创造性,不相剿袭(2)为专家之学,易于求精(3)后学阐扬前哲,不为旧说所限,易于进步(4)各派互相驳辩,思想日益精密。

  汉后两千年,社会生产力发展停滞,社会阶层没有新的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进步,导致再无出现学术隆盛的情况,同时统治者提倡经学,诸子百家因而消沉。

  第八章 佛学

  137页:自南北朝以致隋唐五代,佛教思想支配了中国学术界,当时第一流的思想家,都是佛学家。

  138页:一般学佛的人,多半用老庄、《周易》的思想来说明佛教教理,名叫”格义“...凡一民族接收外来的文化,常常拿固有的民族文化做基础,这就是佛教所以中国化的理由。

  141页:佛教的修行分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前两者利己为主,是小乘,后者利他为主,为大乘。小乘为心物二元论,以我为空发为有,大乘是主观唯心论,认为我法皆空。

  佛教典籍分经、律、论三种,总名三藏。

  142页:大乘诸宗,流传至中国者,为三论宗、法相宗(唯识宗)、净土宗、戒律宗及密宗。中国独创的有天台宗、华严宗、禅宗。

  149页:唯识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51页:近今了解西洋哲学的佛学家,因为唯识论理论精密,颇足以与西洋唯心论抗衡,所以特别重视,如章太炎、太虚法师等,都是根据唯识学说阐扬佛法的。他们甚至认为唯识论超过了西洋哲学,即章太炎氏也说,西洋唯心论虽精,而仅有比量,不能实证,自不能比拟佛法。太炎又说,真如心非宋明理学家所能见,佛法奥妙,只周秦九流说过一些。他却仍以为研究佛法,需有儒学的帮助,才能免于狷狂。吕思勉氏则说,首先要懂得西洋哲学,然后研究佛学,才能免于堕入迷信。

  第九章 理学

  155页:道教——是阴阳家假托道家之名而创造的;也拿儒家的一部分经典,主要是《易经》,附会于道家的学说。

  157页: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后分为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227页: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颇多。第一,文学用于的扩充;第二。语法及文体的通俗化,佛学散文大概根据当时人的口语,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当时文坛绮丽及古雅的积习;第三,佛教文学极富想象力,给予很多志怪小说之创作以刺激。唐宋诗人,思想受佛教影响的不少,王维、苏轼等更为显著;第四,我国音韵学的产生,显然是受了印度的影响,这件事对于骈文及律诗的成立,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标题: 《国学常识》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1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繁花落定读后感锦集《繁花落定》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