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0-31 10:54: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3

《北大哲学课》是一本由经典课程编委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北大哲学课》精选点评:●扫完了一遍,很琐碎,只能记住个大概。●精简缩略本…随便翻翻。●精简缩略本,随便翻翻。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北大哲学课》是一本由经典课程编委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大哲学课》精选点评:

  ●扫完了一遍,很琐碎,只能记住个大概。

  ●精简缩略本…随便翻翻。

  ●精简缩略本,随便翻翻。整书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部分。 中国哲学从先秦、汉初陆贾,曹参的“黄老之学”、西汉扬雄、东汉王充、融合儒道的魏晋玄学、西晋玄学家郭象、东晋炼丹家葛洪、玄佛合流

  ●作为入门者来说,是一个总括式的介绍,把中西重要的思想和哲学家做了简要介绍,扩充了知识面。读中国部分很感兴趣,也饶有趣味,西方部分可能是由于翻译部分还是思想本身零散,晦涩,读起来吃力很多。印象较深刻的是中国部分的老庄,王阳明和嵇康,西方部分是“三权分立”思想相关的洛克,孟德斯鸠,积极生活极其规律的康德,当然还有蔑视女性的尼采,也是不能忍!

  ●给一分,序都是直接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抄袭的,里面内容倾向性明显,写东西也写不全。个人建议这本书不用读,读一下中国哲学史+哲学家们都在干什么会有更好的效果,基本上就把世界主要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介绍了一遍。

  ●水 不想看 和教科书一样 叫这个名字托大了 无语

  ●真知灼见

  ●前面几页读着不错,后面是哲学家们的描述。对平铺直叙、没有太多联系的描述,我还是有点读不进去。

  ●很好的书,领略人文北大的精彩,可以更好地深化思想。

  ●出差在机场买了这本书,今天回来才读完。把中外哲学史串讲了一遍,适合我这种小白。读毕又翻了两页心理学的书,深感今日quota已满,不想把自己逼疯+_+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一):个人觉得而已

  对于选择这本书,建议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内容短而不精,可读性太低了。对于选择这本书,建议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内容短而不精,可读性太低了。对于选择这本书,建议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内容短而不精,可读性太低了。对于选择这本书,建议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内容短而不精,可读性太低了。对于选择这本书,建议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内容短而不精,可读性太低了。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二):胡适大帅比讲话也最听得进

  这本书是多位名家一起合著的。梁启超的几乎是文言文格式,根本看不进去。胡适算是讲话讲的进去了。有些人光看稿子,我都要打瞌睡了。甚至还有糊弄人的,写了几页人名,说是收录了那个朝代的名家,念完就没事了。

  言归正传。

  孔子和释迦摩尼是同一时期的人。对待鬼神的态度,孔子是未知生,焉知死。活着都没活清楚,考虑死了干什么。

  也有人问过释迦摩尼这个问题。释迦摩尼通过箭伤的说法,绕远路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个人受了箭伤,医生要医治。受伤的人说,请把我的射箭人的姓名习惯搞清楚,再治箭伤。医生说,等我搞清楚这些,你的箭伤还治不治了。

  这一段话,佛陀解释了宗教的目的,是用来治疗创伤的。满足目的是第一需求,其他的事情无暇顾及。然后提出了苦集灭道等等理论,来解释人为什么痛苦。没有开心也就没有痛苦,一切都是虚幻。佛教的终极目的是成佛,方法是普度众生。所以是带有自传播属性的。

  这个箭伤这段经典,可以有很多解读。

  一个是佛教不清楚生死,大和尚不知死去何处。后世的阴阳五行,八卦轮回,都是后人添加的。

  另外,一个学说怎么去理解,从目的去理解,会更容易明白。佛教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这个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实践。

  还有一个是玄奘这一段。这个西游记大家剧情都很熟悉了。玄奘取回来的真经,后世并没有多大的市场。因为玄奘到那烂陀寺时,印度的佛教已经凋敝了。取回来的真经,有666之法。这个不是我杜撰的,你想你如果玩一个英雄有666种技能,你会想玩吗?

  可能很多人就想问一个问题,一个人花费一生苦苦追寻一个没用的东西,这样的一生是否值得标榜。

  佛教发展到后来,出现禅宗,已经非常中国化了。这个基础上又有诸多派别。难怪说,王阳明说自己在佛教上荒废30年,劝人不可再信佛。但是他的很多理论又是建立在吸收佛教的基础上。这点后续也会提到。

  儒家这一套学说,之所以被教科书所收录,至少他是一套经世之学。教科书总不能教小孩子无为,空。教完这些,还怎么教下去。

  儒家学说,还是一套中立节点要自立的学说,还是比较难站住脚的。因为要劝人不作恶是很难的。我对这些东西很反感,不说这些了。

  道家学说来了。

  老子据说和孔子也见过一面。那时候,都是哲学家并出的年代吗?老子的学说,其实是挺叛逆的,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很差,各国都是战火不断,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讲无为而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其实是在反社会潮流的。有潇洒,洒脱的一面。

  庄子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是非常腹黑的一个人。对别人来说就是这种性格,根本当不上官,他在世,甚至去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什么名声。死后几百年,到了宋朝,突然名声大噪。

  庄子的生死观,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和当时的惠子,是针锋相对的。庄子是逃避名声了,避名,混沌的活着,就是他的追求。但是死后,还是成名了,算不算是心愿没有完成呢?

  老庄之学,到底是乌托邦一些。还是文学上的成就比较高。

  心学是厚积薄发,可以说是兼容并蓄的。一个是批评了佛教,不近人情的地方,泯灭人性。二是有继承了佛教很多观念,提出了心,这个超知识的存在。在心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一套相对简单易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至于王阳明死后,心学并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可能是仪式感缺失的缘故。

  到底那个学派值得尊崇呢?

  有一点,前文讲过,值得注意,就是讲目的。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传销骗子,劝你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话是没错的,传销骗子也可以讲对的话。主要判断一个人,还是看目的。那宗教也是一样。

  佛教是治疗人痛苦的。像杭州的林先生,妻子孩子被一把火烧死了。他信佛教是因为他不得解脱。太痛苦了。你拿科学,拿心学已经没有用了。

  儒家是经世之学。我觉得已经用到现在了。像现在的政府公文,都是在讲这些。满嘴仁义道德。也有信的,也有不信的。总归是有信的人。总归是要这样讲。总归还是有市场。

  外施儒术,内饰黄老。

  道家老庄这一套,是出世之学,是自然之学。非常洒脱,具备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是非常乌托邦的想象。有脱离实际,文学化的倾向。

  有个外国鬼说,21世纪是心学的天下。谁说不重要,其实可以这一理解。心学这件事。放在现在,是外用科学,内用心学。对待一般事物,用科学,对待人心,用心学。还是比较适用的。

  讲了这么多,最后实际上,并没有讲出来,到底什么学比较好。没有这样的总结。这些问题很有可能是没有答案的。每个人实际情况不一样,适用的学也不一样。

  像我这样娶不到老婆的人,如果娶了一个外国老婆,最合适的做法,应该是信耶稣。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三):历史线索,中西方哲学人物一览

  读研时期,写过篇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的比较,投期刊之前,导师指出西方幸福观代表人物中“边沁”出现得很莫名。功利主义哲学创立者——边沁,出生于1748年的英国,属于近现代思想家,被放在“传统”即古代西方哲学的文章中,“中西方思想史”知识匮乏可见一斑。

  事实上,缺乏的何止历史常识、哲学基础,研究生整期,我都在以为牛逼,实则懵逼状态下读完的。

  《北大哲学课》由经典课程编委会编著,代序是冯友兰先生《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指出哲学较宗教之功用,更加纯粹。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哲学家正是对人生有系统化反思的人,而人生论、宇宙论、知识论也就从此类思想中产生。

  中西方传统思想史上的哲学人物灿若星辰,《北大哲学课》目录清晰,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两个版块,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脉络,时间顺序整理了不同时期的思想家,简单介绍了每位代表人物,以及哲学观点,适当选取了作品原文置于其后,以飨读者。

  如荀子《劝学(节选)》

  又如伊壁鸠鲁(《论快乐》(节选))

历史线索,中西方哲学人物一览如下

  一、中国哲学史(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

  1、先秦时期(阴阳家、儒、墨、道、法)典型人物

  周公、管仲、老子、孔子、曾子、孟子、墨子、庄子、惠施、公孙龙、邹衍、荀子、韩非

  2、秦汉时期(儒、道)

  董仲舒、刘安、杨雄、王充

  3、魏晋南北朝(儒、佛、道)

  王弼、嵇康、阮籍、郭象、葛洪、僧肇、范镇

  4、隋唐时期(儒、佛、道)

  玄奘、慧能、韩愈、柳宗元

  5、两宋时期(新儒学,理学)

  范仲淹、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陆九渊

  6、明清时期(儒、革新)

  王守仁、龚自珍、顾炎武、戴震、魏源

  二、西方哲学史(古代、近现代)

  1、古希腊哲学

  前苏格拉底学派(泰勒斯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奥勒留、皮浪、普罗提诺

  2、中世纪哲学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3、近现代哲学

  马基雅维利、伊拉斯谟、莫尔、培根、霍布斯、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贝克莱、休谟、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边沁、黑格尔、费尔巴哈、穆勒、孔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马克思

  为了不将本文变成大型笔记现场,中西各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不再一一罗列,毕竟就《北大哲学课》这本书而言,每篇讲解也都浅尝辄止,时代背景、人物经历、名言金句、著作观点都是以侧面,无法穷尽,留待读者,择其善者而查之。

  —— 如果要深入探究中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话,非专门政治史读物不可。而要,更进一步研究政治思想历史中某些典型思想家的政治观点的话,非找其人物传记、代表著作、学术评述等去读不可。

  况且,读还不一定能读懂。

  任重道远。

  求做一只哲学小菜鸟,用自己的翅膀飞起来。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四):读书打卡

  中国哲学一路走来,似乎都为统治者所用,哲学先驱们站在一个庇佑苍生的角度,思考出的哲学都是在告诉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稳定政权,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们最想要的是从政,从政无望退而求其次才是教书育人。反之西方哲学一直处于认识世界的角度,哲学家们写书做教授,各种方式向民众解释世界。

本读书笔记只记录前半篇——中国哲学。

前秦时期(百家争鸣)

儒 提到儒家思想,所有人都知道孔孟,周公却甚少被提及,事实上周公乃是儒学先驱,他先后辅佐周武王、周成王,把“敬天”与“保民”直接联系了起来,成为后来儒家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也正是他首创了“礼乐”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华文明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

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处于一个战乱年代,天下无道,这种情形下,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仁”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他的为仁之方。

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正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深得孔子真传。与孔子一样,曾子也主张参与政治,但他的仕途也与孔子一样充满坎坷,最终效法老师退居故里,专心讲学。曾子晚年仍坚持践行孔子的思想,使得孔子学说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儒学学说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很强的民权意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学说出发点是“性善论”,他把个人看的十分重要,相信人生来都有一种不忍之心。孟子主张以德治天下,提出“仁政”、“王道”等观点,并使之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与孟子“性善论”不同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虽同样遵从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但荀子认为人性生来本“恶”,好利、嫉妒、喜欢声色。只有用“礼”与“法”相互结合,才能让这些人“为善”。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体系里,不仅有儒家思想,还有法家思想的萌芽。

法家思想先驱乃是管仲,春秋时期他从治民的立场出发,强调法治的重要,主张“严刑罚”,又肯定道德教化的作用,指出刑罚辅以德教,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发展到韩非这一时期,他虽是荀子的弟子,赞同“人性本恶”的观点,但他在吸收各家观点之后,决定以法为思想核心,成为了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因势利导,人人都有私心,仅靠道德力量没有办法维持社会稳定,只有强大的法律去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将“恶”限制住。他辅佐秦王赢政,主张独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学说,反对藏书,这直接导致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

墨家是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创始人墨子生活在孔门学说正盛之时,曾从师于儒者,但他渐渐不满儒家“礼”的繁琐,尤其痛恨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却讲究祭礼丧礼,最终他舍弃儒学,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家与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两家的哲学方法和“逻辑”。儒家只注意行为的动机,不注意行为的效果。墨家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墨家在政治上提出“兼爱”“非攻”等主张,主张任人唯贤。先秦时代,墨家是唯一能与儒家相抗衡的“世之显学”,只是之后墨家被不断打压,逐渐灭绝。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出生在一个兵祸连年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时势的此消彼长,知道以暴制暴、动用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因而提出了“无为”“无事”“无欲”的政治思想。“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妄为。要求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百姓有所听从,以民为本。除了对君主的要求,老子对百姓也有一套人生修为哲学,即劝人知足,强调“不争”的好处。

著名典故“庄周梦蝶”的主角庄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和老子一样讲天道自然无为,但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整个人生采取的是虚无主义态度。他认为外界物质条件和自身肉体,都是束缚,都让人不自由,要想到达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只有彻底忘掉这一切。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既没有界限、也没有差别,也没有神的主宰,万物齐一。

提到庄子就不得不提他的好朋友——惠施,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庄子与惠施的辩论。惠施提出了“合同异”的概念,认为在宇宙中,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差异都是微不足道的,万物的相同和相异都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的,看似相异的对立之中有着同一性。惠施这种注重研究的科学精神,对当时以静止观点看待实物的形而上学思想是不小的冲击,在古代哲学史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与“合同异”相对的,是另一派观点——“离坚白”,代表人物公孙龙。所谓离坚白,是说有一块坚硬的白石头,用眼睛只能看到白色,看不到坚硬;用手能摸到坚硬,但摸不到白色,因此“白”和“坚”两种属性不可并存,是两个相分离而独立自藏着的概念,不能同时联系在一个具体事物之中。同样的还有著名的“白马非马”,这种形而上学的辩论虽是诡辩,倒也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汉时期(黄老学派)

战国末期,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政治思想是当时的主流,其他各家学派莫不受其影响。在这种背景之下,道家当中分化出一派——黄老学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同时兼收儒、墨等诸家观点。

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便是“无为而治”,起初不受重视,到秦末战乱之后,整个社会一片苍夷,急需休养生息,黄老之学提倡不过多干涉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主张,正符合这时期统治者的需要。因而汉代惠帝、吕后和文帝、景帝统治期间,有意识地、自觉将其作为统治思想加以推广运用,效果甚好。待汉武帝即位,此时天下不再是那个战后苍夷之地,他命朝廷下诏书征求治国方略,大儒董仲舒提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为此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董仲舒复兴了被扼杀长达百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同时试图为统一的皇权专制创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除独尊儒术外,还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阳尊阴悲等一系列主张。其中“君权神授”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它使皇权统治变得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东汉末年到西晋,战乱持续近百年,这一时期,儒学一家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动摇,一种新的崇尚老庄、调和儒道的哲学——玄学应运而生。要了解玄学,先要知道“名教”与“自然”,他们是魏晋玄学贯穿不变的核心议题。所谓“名教”,指封建的等级名分和道德规范,也可以理解为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自然”,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

魏晋玄学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玄学一阶段为何晏和王弼代表的“正始之音”,玄学开创阶段,他们鼓吹“言不尽意”,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崇尚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王弼是魏晋玄学理论奠基人,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以“无”为本,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后,有一个无形无象但更重要的东西在支配着它们,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称为“无”。“无”即自然,因此名教出于自然。既然名教出于自然,那么统治者就应该根据“自然”的原则来管理国家,即“无为而治”。

玄学二阶段为竹林时期,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从道家无为思想出发,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带有强烈的反儒倾向,对庄子隐士逍遥的思想非常欣赏。

嵇康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有规律、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其实这也是在说一个人要冲破传统的道德规范,抛弃功名利禄和一切个人欲望得失。嵇康个性骄纵、不畏权贵,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司马集团要篡夺曹魏政权之时,他看透了司马氏将虚伪的儒家礼教作为实行政治阴谋的工具,因此他反对名教,反对的其实是司马集团提倡的虚伪名教,并不是儒家真正的礼乐教化。同时代的阮籍也是如此,反对的不是儒家,而是统治者利用儒家的礼教来压迫下层民众。

玄学三阶段是西晋元康时期,玄学的综合期和完成期,主张名教即自然的儒道合一说,认为逍遥世外与从事名教事务本是一回事,因此逍遥游并不要遁世。

这一时期,西晋王朝已然实现全国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儒道对立的思想渐渐发展成了儒道调和,郭象便是这一观点代表人物之一。郭象认为仁义等道德规范就在人的本性之中,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因此,名教与自然两者是不矛盾的。

玄学四阶段为东晋时期,核心思想是“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这一时期晋武帝已死,八王暴乱,匈奴进攻,全国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动荡和混战的社会环境,给人们带来无穷灾难,却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佛教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让人们的眼光从现实痛苦转移到来世幸福上,让民众得到些许解脱。当时玄学思潮盛行,佛教徒们结合玄学解释佛学,出现“玄佛合流”现象。僧肇就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僧肇以佛教思想为宗旨,结合老庄的哲理,对魏晋玄学作了总结,完成了魏晋玄学从“贵无”到“崇有”再到“合有无为一”的认识过程。

隋、唐时期(佛教发展)

隋唐时期,国家政治实现统一,稳定的政治环境,广泛的民族大融合,塑造了人们包容开放的心态,加上统治者的宽容政策,为学术文化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这样的环境下,儒、释、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唐朝皇帝自称老子后代,实行佛道并行的政策,让佛教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

天台宗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隋朝时期智顗大师创立,他融合当时南北佛教特点,强调“止”、“观”并重,止是禅定,禅是不执着一切境界相,定是内不动心;观是般若,般若是智慧。

法相宗

《西游记》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经,历经二十载,回到长安后创立法相宗,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世界上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认为宇宙间的万物不是独立存在的,全部根源于“识”,即“万法唯识”。由于法相宗很多教义不符合当时社会人情,且伦理繁琐深奥,在唐朝初期流传几十年便遭遇冷落,逐渐湮灭不闻。

禅宗

禅是静虑的意思,静坐沉思即为“坐禅”或“禅定”,佛教修养的重要方式之一。禅宗的中心思想:“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思是通过日常的实践,感悟到真正的智慧,从而达到自觉、自由、自知的境界。

禅宗在五祖弘忍传承衣钵时,发生了一件趣事:

五祖禅师选择衣钵继承人时,命弟子各写一首偈子交给他。众多弟子中神秀是弘忍大师的首席上座师,写下: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意思是,要时时刻刻修养自己的身心,以此来抵御内心的邪念和外来的诱惑。当时仅是苦工的慧能认为这首偈子没能领悟到真谛,高声念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的。

正是这两首偈子公案,让禅宗分为南北二宗,神秀为北宗禅,慧能为南宗禅。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参悟佛理的方式不同,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

渐悟,主张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对佛理的学习而领悟,如静坐参禅。顿悟,主张佛在心内,只要静心、自悟,就不必苦修,也可顿悟成佛。慧能这种“见性成佛”简单速成的方法,对于那些陷于现实苦难中看不到未来的普通民众,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南宗禅虽然兴起较晚,但影响力极大,后又不断发展衍生为五宗七派,几乎取代了佛教的其他宗派。

两宋、明时期(理学)

隋唐佛教和道教的盛行,让部分儒者感到不满和不安,因佛道理论是人们的行为不受礼法的约束,会危及社会秩序。一部分人开始提出“辟佛”的主张,认为佛道出家一说违背忠孝之道,僧侣不从事生产活动却大肆修建庙宇,劳民伤财,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文学大家韩愈就持“辟佛”的主张,希望用儒家入世的思想来对抗佛道。

另一部分人认为儒学和佛道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韩愈好友柳宗元便持这一观点,他用儒家经典解释佛教,统合了儒释,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借鉴佛、道形而上的理论来完善儒学,并由此建立起儒家的形而上体系。这一体系弥补了之前儒学的不足,还成为之后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北宋之后,佛教理论日渐衰落,新儒学运动广泛开展,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努力提倡儒家学说改革,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学流派纷繁复杂,其中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为最主要的两大派。

写了著名《爱莲说》的儒学大师周敦颐,是理学开山鼻祖,他融合佛道两家思想,糅合《周易》,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为日后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核心骨架。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易通》也成为理学的经典文献。

程颢、程颐都曾随周敦颐学习,后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学,他们认为“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是永恒、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存在。从心性上来说,程朱理学认为人心有私欲,要“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曾将“格物致知”提到特别崇高的位置,探讨知行的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与朱熹齐名的思想家陆九渊,则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开山鼻祖,他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以此为核心创立“心学”,将自然的普遍规律于封建纲常伦理合二为一。明代王守仁以“心即理”为逻辑起点,认为“心”便是天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又是万事万物变化的归宿。

在此基础上,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论,肯定人的能动作用,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的,既然知道了道理,就要去实践,如果不去实行,就不能算真正的知道。同时他批判朱熹的“格物致知”,认为应该“致良知”,即用自我的“良知”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相信自我的力量和潜在能力,而不是用现成的规范和教条来束缚身心。

作为我国“心学”思想集大成者,王守仁创立“阳明学派”是明代中后期一个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学派,成为我国理学发展的又一高峰。

清朝时期

清朝各种思想文化发展,西方耶稣传教士进入,中西文化交融,但清中后期科举八股文制度让年轻学子思想禁锢,闭关锁国政策切断中外交流,社会矛盾日益深重。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发出呐喊,为近代哲学的发展拉开序幕。 至此,本书中国哲学部分结束,前后看了三遍,不免感叹,一切思想都是为了让百姓更好地活下去。兵荒马乱时,需要抚慰人心的哲学,国家初定时,需要休养生息的哲学,国泰民安时,需要稳定百姓思想的哲学,哲学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借这些古人先贤的口,说出了治世之方。

本文标题: 北大哲学课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35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論天人之際读后感1000字野草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