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大道(上集)》是一部由林农孙羽执导,张国民朱德承王馥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金光大道(上集)》精选点评:●突然想起这个电影,绝对很类型啊●记得男主角叫高大泉(高大全),做为一个小男孩,就觉得王馥荔
《金光大道(上集)》是一部由林农 / 孙羽执导,张国民 / 朱德承 / 王馥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光大道(上集)》精选点评:
●突然想起这个电影,绝对很类型啊
●记得男主角叫高大泉(高大全),做为一个小男孩,就觉得王馥荔是个很漂亮的大嫂。(补记)
●对,给五星,就是觉得这电影非常鼓舞人心,演员演的也好,和现在什么那些破商业片儿比比。。。
●故事背景发生在1951年,但因为拍摄时间和对阶级斗争的浓墨重彩,以及故事文本的极端化,无可置疑地被列为“文革电影”。文革电影其实是个好东西,放到现在都是禁片,因为它树立了两头的正确,贫下中农是正确的,毛主席是正确的,中间的当权者多半是反派的,和三明治一样,形成一个奇怪的固化逻辑结构。电影里的金光大道是什么,当然就是“组织起来”,在农村,就是互助合作,一步步发展,直至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不仅是经济错误,更是政治错误,是阶级敌人的阴谋。如果完全按照电影里的语言设计,其实这个逻辑是走得通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单干总有掉队的,贫富分化也就必然出现。但这种设计为什么现实走不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本质的有选择忽视,自私贪婪怯懦是人性永恒的标签。而一旦回归到人性的基点,这种“高大全”的制度设计就无疑地轰然倒塌了。
●大部分聒噪浩然和金光大道的人,都没有读过金光大道。
●
●没有组织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就没有中国的发展。
●很好看啊
●本片似乎没有太多的技巧,服装道具语言都非常有年代感。如果先看一下茅盾先生的《春蚕——残冬系列》,就更能理解此片在说什么问题
●没感觉,中途睡着,不打分了。
《金光大道(上集)》观后感(一):共同富裕真能实现吗?
有句话,装睡的人叫不醒,对他们无话可说。但有些人在真睡着,在这里和他们探讨:没人说共同富裕不好,是真好,但真能实现吗?说白了共同富裕就是大锅饭,大锅饭就是效益不高,最终大多贫穷。这是第一。另外曾经共同富裕的几个样板实验,在共同富裕下。揭开厚幕却都是特供,特权,特殊人士的骄奢淫逸,他们那的掌权人士那个过得是共同富裕的平民生活?但他们又要装着自己过得是平民生活。因此就要欺骗,压制真相言论,这必然是一系列的。特权人士最反对勤劳智力致富,因为他们最怕竞争(竞选)。这才能保证他们的特权。所以最终共同富裕相对实现的也就是现在的北欧几国了。
《金光大道(上集)》观后感(二):跟现在正相反
近来电驴上发了不少文革电影,出于对老电影的一向偏爱,就一部部下了,一部部看了,《金光大道》算是其中比较有名的片子了。
我们从小就听过革命题材作品主人公形象“高、大、全”这个说法,看了这片子才知道,竟然真有个电影主人公名叫“高大全”!不知道是这个名字在前,还是那种说法在前。不过这个人物实在太假了,对谁都毫无保留的好,自己不吃饭也得给人家送去。一个男人,一点脾气也没有,让我想起了《渴望》里的刘慧芳。
由于男主角性格太扁平,影片时代烙印非常明显,再加上讲故事的手法比较老套拖沓,上中两部都看完后,觉得没啥劲,比《决裂》和《艳阳天》都差了不少,看来文革结束导致第三部拍摄计划的搁浅也不是坏事。
我一向爱老电影,不过主要是指66年以前以及80年代的电影,在我的青少年记忆里,文革时期电影是个空白,因为这些电影一般是不会在电影频道看见的,原因也很明显。
看着剧中人用铲子将“发家致富”四个字一一铲掉,真觉得那个时候的人傻到极点,可到头来,人们还是跟着上面走的,上面说什么,他们就听什么。所以,这些片子现在看看,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让我们知道原来有多傻。错了就是错了,如果什么时候电视里敢大大方方放这些影片了,才证明我们真的开始正视自己的错误了。
《金光大道(上集)》观后感(三):真实的《金光大道》
鬼使神差,竟然重看了一遍75年的《金光大道》。抛开特定年代的政治话语,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倒有一定的预言性:比如无效疫苗、明星无耻掘金、肉类注水工厂、激素大地、农民不吃自己种的一切、各阶层互害链、毒菜毒奶毒水果、挣中国钱移民美欧的高尚战士等等。 《金光大道》说富裕户必要侵夺翻身户利益、财富聚敛必要有道德亏损。至少在东方这块土壤,这是真实的。所以影片追求以共同生产来创造共同财产并共享的乌托邦理想,所谓共产主义。要实现乌托邦,必要以顾别人不顾自家的圣徒高大全来带领。即是圣徒,就必定没有社会性,不是机制,就是昙花。社会的人是不信昙花的,所以美国立国之宪是一套防恶、防毒、防丑、防害的程序。 归根到底还是那句话,人类这种丑陋的怪物是配不上圣洁的共产主义的。 所以受难的耶稣、伺虎的佛佗、殉教的江姐、引刀成快的汪精卫、公而忘私的雷锋才会被俗众感动涕零。抽离了人性的神性是典型,而人间,尤其是东方土壤里游生的是原型,丑而磅礴。 《金光大道》的人性观是准确的,因为它洞见富裕户积敛财富过程的必然侵夺,这些富裕户原本也都是翻身户,甚至我那个忘年友马精武演的反面人物共产党员队长,也本属于无产阶级一员。 但《金光大道》的人性观又是静态的,翻身户因穷而被赋予的道德优势是虚假的,发展后的大概率是,他们合作生产富裕后也会是改开后的先富群体。 由于时代原因,《金光大道》的创作者不敢从东方儒家精英的利他主义的伦理模型中找到高大全的人性支撑,只能从毛泽东的说教里找寻道路的红太阳,但是伟人洞见了人性的假、恶、丑,却低估了假恶丑以及贪婪、欲望的力量。说白了,高大全的圣徒形象只是抹在苦难和贫瘠之上的一抹儿奶油,一个小鲜肉一样的甜心先生。 如果把《金光大道》进行后现代的改造,在当下复拍,结尾应该是,那些富裕了的翻身户都开始生产假药死猪肉并在挣钱后纷纷移民美国,高大全则在当了高官后成为红通令的一员被押解回国。而那些影片中的失意的反派、富农,则都成了公知、精英,并重新赢得财富。 这才是真实的《金光大道》。
《金光大道(上集)》观后感(四):寻找“农民的真理”,电影《金光大道》观感 / 李野航
电影《金光大道》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建国初,一个村子上有三个党员,三个党员中有两种意见:村长兼党员张金发主张在村子里搞一场“发家致富”的竞赛,他提出了“谁发家谁光荣、谁受穷谁狗熊” 的口号。以党员高大全为代表的两个党员则认为大多数“翻身户”刚刚脱贫,发家致富对他们而言不现实,应该带领他们搞互助合作、以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当然,高大全的主张触动了张金发所支持的中农的利益,因为一些中农从有偿支助贫农的“小算盘”中得到了实惠,如果贫农们联合起来搞互助合作的话,他们的小算盘就会落空。于是他们便联起手来反对高大全搞的那个互助合作。当然,张金发和他的中农哥们儿们也有着上层的支持者,也就是县长。有了上头的支持,高大全他们搞的互助合作遭遇阻碍。不过,高大全也不是吃素的,他也从上面找到了他的支持者,也就是另外一位上级领导的指示和毛主席的著作《组织起来》。他对贫农们说:“组织起来,是毛主席为我们指出的金光大道”。有了毛主席的支持,于是乎,搞互助合作占了上风。而张金发他们也不甘认输,也搞了一个富裕户组成的互助组。就这样,在农业生产战线上,两条路线的斗争展开了。故事情节的进展向观众传达了这么一个认识:由于富裕户那自私自利的本质,加入这个组的农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帮助、反而受到了富裕户的算计和剥削,可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而走“毛主席指出的金光大道”的贫困户组成的互助组却越搞越红火,并扩大成了合作社。后来,由于自然灾害,镇上出现了粮食短缺。富裕户们开始联手哄抬粮价,而贫困户们却对城乡人民的粮食需求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据说这部电影还没来得及拍完下部,“四人帮”就垮台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央的农业政策又偏向于包产到户。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张金发们的“路线”占上风了,这部以批判“三自一包”为思想主张的电影也就失去了拍下去的理由。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这部电影的极左思潮的产物,是没有价值的垃圾。不过,当改革开放跨过了三十年的时间尺度、人们从这三十年中的风风雨雨中走过来之后再来看这部电影,则不禁会感到这部电影所反映的主题非但不过时,而且对我们当前的现实,具有着极其普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或者说,正是这三十年中许许多多城乡弱势群体的切身经历,让电影中的正反面形象无比鲜活而生动地富有了教育的意义。
先让我们分析一下高大全式的“路线”的得与失吧。
在电影镜头中,是看不出高大全式的互助合作的“路线”有任何的不是的,但中国的现实可比电影镜头宽广多了。当互助合作和“政治正确”挂上了钩、并被“人民公社”以体制性的力量、以大跃进的速度狂热地推进之际,则互助合作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它的反面。据调查,北方很多地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受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土地的盐碱化,而土地盐碱化的原因竟是因为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引黄灌溉,而这些地方地势低洼,难以排水之故。也就是说,“组织起来”的力量把“兴修水利”变成了“兴修水害”!由于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对私有经济神经症式的恐惧与仇恨,农村基层社会失去了它固有的经济调节机能与生产积极性,加之长期以来迫使农业向工业“输血”以实现迅速工业化的政策,农村从合作化运动中得到的些许好处很快丧失了,农村陷入了凋敝。这就是高大全式的路线被全盘否定的根本原因。它见证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骄傲与浮躁及其后果。
再让我们看看张金发式的路线是怎样登上历史舞台的吧。
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的政策纠正了过去的一些体制性弊病,回复了基层农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被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他们或在乡里搞起了私营的副业,或到城里来打工闯天下,总之,农民被“个体经济”给解放了,张金发们真正地发家致了富,或成了雄踞乡镇的土豪,或在城市里摇身一变而变成了城市资产阶级。
不过,张金发毕竟是张金发,他们致富了,但并不是变得更有良心了(正如电影中试图告诉我们的那样)。当城市经济增长那只永不知足的魔爪伸向了土地的时候,这时的发了家的张金发们对他们的乡里乡亲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阶级感情了。他们开始勾结城市官僚资产阶级、利用他们的有钱有势,对他们那并未脱贫或刚刚脱贫的乡亲们展开了一场更为残酷的算计,让他们不仅失去土地、还失去了赖土地为生的可能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离开了乡土成为了农民工。当城市经济状况好的时候,他们有着一份比务农较为优厚的收入。可一旦城市没有了能容纳下他们的职业,他们就沦为了“流民”。这让他们再一次悲惨地沦落到旧社会的处境中。这时的他们还会遇上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去把他们组织起来搞互助合作吗?恐怕不能了。因为即使农村里还有着这样的人物,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因为再也没有一个毛主席作他们的后台了。他们任何试图搞互助合作的企图都会遭到一种体制性的疑忌,他们即使结成了“群体”,也会迅速地在城里的警察和乡下的土豪地痞的威严下变成“不明真相的一小撮”而哑然失语的。他们只能满怀愤恨地徒然地等待着另一次参加红军或闹土改的机会了!
历史就这样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个情节:一个被征集了余粮的富农找到列宁,向他索要“农民的真理”。列宁说:“你们必须给我们吃的,否则我们就消灭你们 ”。现今中国的情况是:因城市及工商业的扩张而失去土地的贫农向官僚、城市资产阶级和土豪索要“农民的真理”,他们被以“诽谤罪”投进了监狱。
失地农民是中国整个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在苦苦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真理。当他们再一次听到:“组织起来”这句话时,或许会情不自禁的唱起那首歌来吧: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你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