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雷纳》影评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01 09:46: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自由的雷纳》是一部由汉斯·魏因加特纳执导,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西蒙妮·汉塞尔曼文森兹·凯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自由的雷纳》精选点评:●国内翻译名:占领大脑。。。●算不成革命●●20080324

《自由的雷纳》影评摘抄

  《自由的雷纳》是一部由汉斯·魏因加特纳执导,莫里茨·布莱布特罗伊 / 西蒙妮·汉塞尔曼 / 文森兹·凯弗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由的雷纳》精选点评:

  ●国内翻译名:占领大脑。。。

  ●算不成革命

  ●

  ●2008/03/24 @ 文化中心大劇院

  ●仔细想想电影里的情节和某局的做法很相似,通过改变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从而控制思想,在我看来电视节目对人还是有大的影响,用烂节目炮轰观众拉低观念意识。

  ●sehr lustig

  ●德语课上看的。。。

  ●虽然还是有点小小没看懂,但是人确实需要一些Geist层面的东西。

  ●media critique的套路,有点意思

  ●劇情很犯駁,與The Edukators太呼應了。點子倒新鮮。

  《自由的雷纳》影评(一):Free Rainer---雷納的思想解放

  記得幾年前看過一個MV,是Kaiser Chiefs的,不過是哪首歌就忘了,MV的結尾是一個電視機被扔掉到街外,但其實外頭早就有十幾部被扔掉的電視機。想不到這次看Free Rainer收視大騎劫時又再重現一次。不同的是演電視節目製作人的男主角是把整個plasma拆掉然後從高處扔下,這一幕確實有夠誇的,雖然說是因為看了數之不盡的垃圾節目。這也難怪坐在我後面的觀眾看到這一幕時在說﹕「這會不會太浪費了一點﹖」

  在這個消費主義橫行的年代,物質生活素質上升,plasma電視可見一班,然而影響精神生活的媒介電視節目卻跟plasma電視成了反比,正如片中的精子比賽真人秀一樣,可以讓觀眾捧腹大笑卻又沒啥意義。當製作人遇上交通意外後改變了他的思想,製作時事政論節目,卻落得收視大敗的下場,因為不服氣,決定策劃改變收視率的行動,這個行動在現實生活中可謂是天荒夜譚,要全國人民都愛閱讀、愛看法斯賓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好些人仍然認為電視節目能做到娛人娛己的效果就好,而電視台高層想法跟人民亦有一段差距,人民所想的不一定是他們的口味,商業主導的只不過是小部份人在玩的遊戲。

  而電影所針對的收視率問題,是一堆數字,不一定反映最真實的情況。諷刺的是,我們硬要把這堆數字硬湊為事實,把人民/觀眾的想法給曲解。而在檯面上的電視節目可能是沒有選擇之下的選擇。如果能做到雅俗共賞當然是最好,只要反智的節目不要太濫竽充數就好。

  電影有兩個名稱,一個是 “Reclaim Your Brain”,而內地直譯為 “自由的雷納”,個人比較喜歡後者,感覺上有思想解放的意思,也意味著主角終於從困境之中重獲自由。

  《自由的雷纳》影评(二):《收視大騎劫》:拋掉電視跑上街

  究竟電視台是在跟隨還是塑造我們的思想口味呢?

  對於這個大概跟「雞先定蛋先」莫衷一是的問題,《收視大騎劫》的導演兼編劇Hans Weingartner(與Katharina Held合編)便選擇了後者:因為垃圾節目,令我們變得低能弱智,所以要大力反抗;有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帶頭作反的,正正就是來自「堡壘」的電視台監製。

  監製靠精子比賽等低能真人騷名成利就,一次被受害者家屬開車撞傷後,良心發現,轉而製作嚴肅的時事節目,奈何反應甚差。他開始質疑收視率的代表性,於是辭職聯合一班同道去扭轉收視率,逼使電視台改革節目,提升品味。

  電影開首,監製離開電視台,便無端端發癲飛車玩命,拋完酒樽又拋打火機出車外,撞到別人的車尾,對方下車發難,他反而惡人先告狀,更狠狠拿棍打爛自己的車窗——看到這裏的時候,我有點懷疑自己是否選錯片,實在太誇張過火了。

  雖然最後覺得電影不至於糟透,但觀感沒有太大改變:所謂騎劫收視的主意,過癮則過癮矣,弄清楚便發覺站不住腳,幼稚膚淺得很。

  批判電視節目荼毒心靈無疑用心良苦,但早就不是甚麼新鮮見解,甚至說得上太遲了。現在已經是網絡電玩的年代了,年青人以至成年人一天到晚只對着電腦屏幕打機、玩msn、facebook、拍短片放上youtube,電視對大眾的影響力仍是那麼大嗎?

  《收視大騎劫》把矛頭歸咎於收視率出問題,令電視台大有藉口市場需要,不斷製作低俗、反智的節目。當眾人把收視一壓低,電視台不得不改弦更張,由真人騷改為播文教節目。然而,能在短時間內移風易俗,甚至掀起全國上下的閱讀風氣,就真的一廂情願,做戲咁做。收視率即使偏離實情,在撥亂反正後,恐怕也未至於馬上走到另一極端,天天看紀錄片藝術電影都甘之如飴的地步吧?現在這樣就不止關乎收視率,而是人們自身的被動、無能,不敢發聲,像嬰兒等大人餵甚麼便吃甚麼。

  這麼遠,那麼近,電影所諷刺的處境,很難不令人想起香港。無線節目的庸俗、無聊、反智、低級趣味一直為人所詬病,但在一台獨大的情況下,無線可以恃着慣性收視依然故我。試想想,假若某天有人也去騎劫收視而又如影片般奏效,令電視台撤換那些拔鼻毛的獎門人、空洞堆砌的劇集、問「冧巴」的金股節目,香港豈不是不用等西九落成,便馬上變身文化都會?

  幻想一下就好了,電影到底純屬革命狂想,現實又怎會如此兒戲?

  (文章來源:本人網誌http://swtsang.mocasting.com)

  《自由的雷纳》影评(三):谁来保证精英的正确

  (这其实是一部值得褒奖的电影——我打了四星。但这里不想讲那些大家都能看到的东西,所以会以负面评论为主。)

  看到这部电影,法兰克福学派众可以含笑九泉了吧。媒体/文化批判,虽然并没有很深入,但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同时,这部电影也像法兰克福学派一样,精英主义得要死。

  电影很新左派,甚至直接使用Frühling的比喻(vgl.布拉格之春),但是是很有德国特色的新左派(注意:“德国特色”并不是个褒义词)。我相信如果让一个英国的新左派学者来看这部电影,大概会给出非常kritisch的评价——而(自以为)受英国cultural studies影响很大的我也忍不住写一点kritisch的感受:

  在我看来,Rainer他们并没有让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这个其实在电影里也有表现,比如Maiwald最后那段话,他质疑Rainer&Co.的做法到底能改变什么,真的能改变人们的本性吗?虽然电影后来试图用Rainer他们停机两周后人们的持续反应来证明改变确实产生了,但这难道不正是Rainer自己所说的习惯使然吗?只是习惯了一种新的看电视的口味而已。

  有个印象很深刻的镜头,是拍一堆人坐在草地上看小黄皮书(那是德语系的各种文学课本啊摔!太熟悉了有木有),其实这个镜头在我看来很讽刺——难道大家都开始读电视节目里推荐的书就算是思想解放了?且不说这种“推荐”的(缺乏)客观性,且不说这种形式化的现象是否真能证明什么改变的成果,单是这种过分重视强调literacy的做法就精英主义地忽视了非书本文化(比如口头文化/orality)的力量。不错,电影里确实有提到社会底层的人的作用——跟着Rainer干的就都是“无产阶级”,但毕竟那只是个别几个,并且由于他们所参与的这个项目,使得他们本身已经脱离了原属的阶层(而变成了类似“救世主”的精英,这在下面会说明)。——而此处涉及整个社会的文化状况时,却还是免不了用“读书”这种精英文化的符号来象征所谓的思想解放,着实让人不敢苟同。(当然,如果一定要反驳我的话,也是可以这么说的:本来社会底层的人就看不起电视,本来他们就没有被娱乐化的媒体毒害到,自然不需要什么“解放”...orz这个太伯明翰学派了)

  但最让我感到不适的,是Rainer他们这整个项目、这整套做法的精英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其实是在play God. 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去操纵(manipulieren)大众而已。——所以,按照电影里的逻辑,大众能否得到“思想解放”完全是由操纵者的“好坏”、操纵者的良知决定的:如果操纵者是好人,那就是救世主(在电影里是救世team);如果是坏人,那就是Faschismus。——可是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吗?只是操纵的目的不同而已吧。

  电影里的这一整套做法,大概就是在践行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倡的,用精英文化来领导大众文化——而它本质上就是让一帮子精英去操纵大众吧。那么,谁来保证这些精英就一定是对的呢?谁来保证精英文化就一定是更“好”的、更优越的呢?

  (orz我又伯明翰学派了...)

  所以,我对于这部电影的严重精英主义倾向表示非常不满。

  --------------

  (题外话:其实我深深地怀疑当今德国的媒体政策本质上保留了纳粹时期用媒体操纵民众的“优良传统”。从他们的很多带有明显臆断性质的报道里就能看出。且不说什么敏感的,单是某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对中国展商的报道就够明显了:各种视频网站上应该都转载过那段录像,报道里出现的引述根本就不是中文原话的德文翻译,而是报道者出于某种“舆论导向”的目的而刻意杜撰的。)

  《自由的雷纳》影评(四):当谈论自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家里的电视节目表冲破三位数,马桶时间也可以用来了解这个世界在我睡去的一段时间发生了什么,电脑将我与世界任何角落的人联系起来时,我这个晒着北中国骄阳长大的乡下孩子以为自己终归迎来了幸福的自由时光。

  请先允许我回忆一下我那带人的童年,当然我这里特指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们。在我上小学前家里终于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可以收到五个台,当然电脑都没听说过。其实我上高中才第一次摸键盘,那是所谓的微机课,交DOS和五笔。上课时我不明白打开的页面是要关闭的,也因为未联网的电脑实在毫无乐趣,只能一个个点开可以找到的所有东西,以致等老师带着怒气从我手里夺过鼠标时电脑上所有的东西都被我放了风。我们每天只上四节课,时常不到四小时,其余时间是自由支配。我们成群结队游荡在田间地头,摘新鲜的西红柿和黄瓜泡在清澈的井水里,那时的记忆中阳光总明媚。稍大的孩子放学归来,牵着自家的羊再次出门,在村头的草地聚集,开始另一场孩子间的游戏。我不放养,只是乐于打扫羊圈,我们家的小羊有整个村庄最为干净整洁的羊圈。要是谁那时候正好经过我家门前,看到一个挥着汗费劲打扫羊圈的孩子,好心告诉孩子要将时间花在去认识这个世界,得到更多自由的话,我会白他一眼,继续打扫。我的世界已经足以让我幸福,虽然它是如此只小,小到每个见到的人上溯三代都是一家。

  刚上大学时我没有手机,我的同学也没人用手机这玩意,更别说电脑。其实也就是十年前的事。我耗费无数时间检索图书馆的目录,企图从那张泛黄的小卡片上发现至宝。结果证明我的努力是徒劳的,并非我检索技术差,当然它确实不咋地,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那个图书馆是否在近几年买过新书都为未可知。每个星期我花一个小时在图书馆三楼的电脑室,却不知道对着电脑有啥好干的。后来终于在阅览室找到乐趣,至少架子上的书看起来相貌颇佳,足以引起阅读的兴趣。不读书的孩子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去自习和回宿舍的路上,游荡着看校园里流转的四季。我们最爱的娱乐是两块钱一场的影片。不得不说放片子的老师品味颇高,每每观影毕,走在校园橘黄的路灯下,那颗尚是文化荒漠的心总会有小小悸动,为那个离我们无比遥远又如此真实的另一个世界。

  手机与电脑改变了一切。新鲜事物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我的心砰砰乱跳,终于知道在自己狭小的世界外有一个如此广阔而多彩的美丽新世界。我一头扎进这个海洋里无法自拔,初初呛了几口水后就能载浮载沉,自信地遨游在这个自由的国度。然后电视加入了阵营,以及智能手机。生活无比充实,我有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是的,我很快发现那只是错觉。这些免费供应的美味餐点除了谋杀我并不漫长的生命,使我惰于思考外,别无更多用处。在我以为了解了某一真相,且为千里之外饱受冤屈的A女洒下几点同情泪时,情况却突转,那些看不见的某人又告诉我真相是另一番面目。我被愚弄了,愤怒之火窜遍全身,我发誓不再相信任何一个信誓旦旦的真相。我决定只相信自己和一小部分值得信赖的人,却可悲的发现甚至自己都已经不可信赖,更别提那些同样面目模糊的一小部分人。

  我有两条路可走,或者继续谈论因便捷资讯得来的虚假的自由,或闭上嘴巴,站在五米开外看着这个热闹的世界。

  好吧,我又扯远了。

  说回电影,算不上很好,却也很有些触动人心的地方,如果你对此时的生活有所怀疑的话。

本文标题: 《自由的雷纳》影评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39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方之珠》经典影评有感《红雨》观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