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来访者》是一部由KonstantinLopushansky执导,维克多·索科洛夫VeraMayoro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博物馆的来访者》精选点评:●ʕ•̫͡•ʕ*̫͡*ʕ•͓͡•ʔ-̫͡-ʕ•̫͡
《博物馆的来访者》是一部由Konstantin Lopushansky执导,维克多·索科洛夫 / Vera Mayorov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的来访者》精选点评:
●ʕ•̫͡•ʕ*̫͡*ʕ•͓͡•ʔ-̫͡-ʕ•̫͡•ʔ*̫͡*ʔ-̫͡-ʔ,岑寂,空无,末世,典型的俄罗斯摄影,直接飙泪,被彻底征服。
●影片全程压抑,末日沉重感即现。世界即将破灭,为不堕入地狱,如何救赎?也许只有祈求,只有等待,或许最后剩下的只是绝望。
●360度的横摇长镜头所包含的意象或是臆想,男主角走到阳台旁边睡觉的人和晃动的水杯真的很潜行者,俄国导演往往在运动相对较为简单的长镜头中体现一种独特的美感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p2p1SSJlC-c/
●东施效颦
●场景都是哪儿找的啊?那个大浪永远打不上阳台围栏的海边建筑,还有火车沿途的废弃成堆的坦克履带。俄国人真的很擅长颓废暗黑诡异美学,能把地狱拍的跟诗歌似的
●看得混沌之中偶有丝丝惊悚渗入骨髓,叫我完完全全想起那部曾也完全看不明白的愚人方舟,塔氏对于电影美学的,尤其苏联电影的影响之深刻是无以言表的,当然其有发展明晰的脉络,垃圾场,海浪,火焰,真实的表达了何为电影的质感。寓言类诗电影内容不想评价,就省的打分了。
●永恒的荆棘之途+苦大仇深的末日情怀。殷红色暮光。荒漠。垃圾世界+废墟文明。呛人的灰尘。燃火。博物馆的世系隐喻,契如《潜行者》中的The Room。后半段的咆哮与嘶吼则同质于《牺牲》。PS:衣钵这东西讲求神似,比之格律悠扬的萨金赛夫,小卡的承继显而更趋向于老塔的精神内核。
●冰冷。
●前半段睡着后半段睁着眼看完...
《博物馆的来访者》观后感(一):无题
博物馆类似《潜行者》中的The Room,它们都只是导演利用的一个“道具”。导演的真正意图来自人对未来的恐惧、忧郁,对现世的悲观主义。这一点和老塔在《乡愁》中传达的意涵颇为相似。导演利用自然元素,如海浪、闪电、风沙等等烘托人物内心,非常成功,也许和俄罗斯文化的孕育无不关系。
《博物馆的来访者》观后感(二):早古的电影
对于罗宾威廉姆斯,这或许是他最好的谢幕,《博物馆奇妙夜》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威廉姆斯所饰演的一直都是罗斯福总统蜡像,他在电影中也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智者,虽然仅是诸多博物馆人物的配角,但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总能但当起电影中情感的积淀,这一如其曾主演的喜剧电影《心灵点滴》《早安越南》《窈窕奶爸》等等,他从来不是一个仅能将人逗乐开怀的小丑,而是一位在荒诞喜剧里能立足人性深度的巨匠,《博物馆奇妙夜3》里当黎明来临他被定格回蜡像的那一刻至少我有感动容。
《博物馆的来访者》观后感(三):短评
滤镜用得很果断,且很有效果。接近结尾处男主的独角戏非常棒。影片拍得很完整,几段群戏也都很有视觉效果,全片几乎没有小众电影的粗粒感,让人惊讶。
说到故事本身。男主因为信仰导致对人性的绝望,最后变成“正常人”口(眼)中的“堕落人”(degenerate),逻辑上可以说通。“堕落人”作为开片就出现的伏笔(让我想起《黑镜》的其中一集,不过《黑镜》拍得晚多了),最后出现意义上的反转也增添了戏剧性。但男主在片中的经历无法解释其它堕落人是否也受之于类似经历,在堕落人作为一个群体和男主作为个体的个人经历之间,存在让人困惑的空白。另外,影片严格限定了戏剧发生的条件——比如通片没有一辆汽车,因此才有必须步行来回两个七日才能访问博物馆的苛刻前提——但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些限定得以成立。在片中也有摇滚、电视,甚至服装时尚等“现代世界”的产物充斥在“末日后”的场景设定里。这些东西是怎么留下来的?影片也没有讲。事实上,在片中这些东西,即便它们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是显得有些突兀的。
我个人不觉得本片导演罗普桑斯基的电影和塔可夫斯基相似,但他们在电影语言方面确实有相通之处。比起更出名的塔氏,至少从这部电影上,罗氏虽有炮制牛逼镜头和意象的能力,但他的片子还缺少一种在所有象征背后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们可以看懂他的电影,但看懂以后的那种震撼感,比起塔氏的片,显然要小一些。(巾城)
《博物馆的来访者》观后感(四):《潜行者》的来访者
前苏联的电影历史上,以被尊为万世楷模的伟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为代表,涌现了一大批同时代的天才电影人,他们不仅率先尝试和发展了电影的诗学理念,在现实主义电影之中也留下了浓墨重彩。可惜出于国际政治原因和文化格局影响,许多足够出色的天才们并没有取得应得的世界声誉(但愿其他国家不要重蹈覆辙),其中不少人即便在阅片无数的骨灰影迷心中也仍然是籍籍无名。《博物馆的来访者》导演康斯坦丁·罗普桑斯基也是其中被埋没的一位。
作为小提琴家毕业于喀山艺术学院的罗普桑斯基,因为有机会参加了塔可夫斯基《潜行者》的助理导演工作,在8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这部有资格被称为是《潜行者》的“继承者”的《博物馆的来访者》诞生于塔可夫斯基去世三年以后的89年。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一个荒芜的后天启时代的世界,垃圾成山,江海泛滥,全世界有很大一部分人类由畸形的智力退化的“堕落者”组成,他们与仍然保持着文明化的人们分隔开,生活在“保留区”之中。故事的主角、一个远道而来的男人想要拜访一座被大海淹没的博物馆,据传博物馆中保有过去时代的文明遗迹,但每年之中只有几天,当海水暂时退去时,博物馆才会出现在一大片贫瘠的海底荒原之上。于是男人等待着退潮的时机,穿越一片保留区去拜访那座传说中的博物馆。
整部电影的画面和《潜行者》具有十分相似的质感,在悲凉抑郁的基调上展现出来的无主世界也继承了前者的气质。这无疑又是一部思考宗教和信仰拯救问题的电影,也许已经习惯于21世纪无神论统治的人们无法对片中失去救赎意义的末世色彩产生共鸣,但浓厚的神秘色彩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灵魂与上帝的关系的拷问,面对一个庞大的缺失了心智主体的世界,它使我们看到的是对更广泛意义上的迷失的追寻。《潜行者》所探索的个人信仰问题,在本片中变成了一个扩大化的更严重的缺位,“文明者”纸醉金迷的寻欢作乐与“堕落者”的贫穷、痛苦和疯狂对比鲜明地展示出了每一个人类社会共有的分裂,男主人公作为文明人之中唯一保持思考的存在,最终命定地成了堕落者们认为的弥撒亚。而在片中男主角身边似真似幻的幽灵,代表了无法挣脱的一再使探索者堕入原地的循环,这也让人想起了导演本人作为塔可夫斯基电影精神的继承人,在此再次呈现了同样沉重深邃的主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