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9-26 10:54: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0

《暴风雨》是一部由BenSombogaart执导,SylviaHoeksBarryAtsm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暴风雨》精选点评:●很不错。又是灾难片,还涉及到人性、道德、宗教这些东西。很好。●和常规的灾难

《暴风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暴风雨》是一部由Ben Sombogaart执导,Sylvia Hoeks / Barry Atsm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暴风雨》精选点评:

  ●很不错。又是灾难片,还涉及到人性、道德、宗教这些东西。很好。

  ●和常规的灾难片塑造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不同,该片没有特别多的灾难大场面,而是直面灾难面前的人性,角度蛮新颖。

  ●不太喜欢女主~

  ●

  ●故事有点单薄,为了“患难中的爱情”,加一分吧!弘扬“真善美”~

  ●Cctv6 5月9号

  ●时间跨度太大了 其他的不错

  ●CCTV6

  ●本·桑伯加特 还是很会拍这种大时代下人性的影片,这次放在了半个世纪前荷兰的大风暴灾难下,整体带着很强的历史感,不过故事本身显得单薄,特别是结尾。 其实结尾是不错的,但嘎然而止让人有点无所适从。

  ●没扣题的治愈系。

  《暴风雨》观后感(一):暴风雨

  女孩19岁未婚生子,家里人都把她当做耻辱,孩子的父亲却又失踪。除了家人,所有的人都也厌恶她。一场暴风雨把所有都淹没,她把孩子放在箱子里放在屋顶,自己在腰上束了绳子绑在房子上,却因为这个绳子被拖走淹没后被男主救上来,醒后赶回放置孩子的地方,不见了箱子,找到箱子,孩子却不在,孩子被其他人救起,另一位母亲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丈夫和孩子,而女主的孩子刚好被送到她手里,被她据为己有。女主的父亲知道女儿着急的找孩子也没有告诉女主,离开时与自己的孩子同在一条船却不知道,看着很崩溃,找孩子的过程和男主收获了爱情,18年后也终于母子得已相见,时隔十八年的一个拥抱真是泪奔,生离很痛苦,好过死别,至少都还活着

  《暴风雨》观后感(二):风雨过后的亲情救赎

  有一部南美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洪水灾难过后,寻找亲人,重建家园,名字忘了。其实就像《唐山大地震》,灾难场面反而是次要,主要还是亲情救赎,灾难过后,人们如何治愈心理创伤。10几年后母子的重逢,跟《唐山》的母女相见很相像。话说冯小刚该不会看过这部电影吧?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40多年前,河南75·8板桥水库溃坝事件,那是比唐山大地震还惨烈的灾难,有超过20万的人遇难!人家荷兰拍了这么一次灾难,什么时候有人拍75·8?对了,80年代有一部国产片叫《特急警报333》(一直记成“特级”),讲洪水灾难的。

  养母露点的镜头CCTV6居然没剪,也是难得。

  好像西方灾难片里,逃亡的灾民中永远会有一条宠物狗。

  关键时刻,还是军人靠得住。

  《暴风雨》观后感(三):不错的电影

  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尤其发现她的评价如此之低之后,我忍不住想要说些什么。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位母亲寻找自己在灾难中失散的孩子。整部影片的灰色调奠定了主要情感,故事情节慢条斯理地发展,这和寻找孩子母亲的情绪有着让人心碎的对比。单身的未婚母亲,不能得到父亲和周围人的理解,在大灾中人人自危,不时的啜泣声,还有哀伤的背景音乐总在撩拨人心。和刺激的动作大片相比灾难片总是在发掘人心,平常人平常事也能够使人的情绪随着情节波动。不知道是不是为了有意而为之,孩子被人救走,而又戏剧性地转交给了另一位失去丈夫孩子的母亲照顾(高潮来了)出于女性最原始的情感,母性,这位母亲想要把孩子据为己有,女主人公在一次次失望地寻找之后,又一次次地和自己的骨肉擦肩而过,终于母子分离。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那位母亲一点私心,但是我又实在不能把她定义为一个负面角色,从大的方面讲正是由于人的这种博爱才使人能在大灾之中顽强成长的。无论如何,对于那个孩子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两个母亲。也许为了让更多的人显得不那么遗憾,在结局母子相认,女主人公摆脱了从前的阴影,最终和帅气的水兵一起,那位可怜的母亲因为有了孩子生活也充满了希望,所有人都有了新生活,有了新的开始,是是非非已经不需要分辨,那个时候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了,毕竟,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呢?

  第一次写影评,笔力不足,还有很多想说的都没有表达出来,剧情我大概讲了个明白,各位参考

  《暴风雨》观后感(四):从荷兰的洪灾想到中国的三峡工程

  这是一部荷兰电影,我的DVD版本还是有解说音轨的,只可惜我不懂荷兰语,所以解说音轨对我来说暴食天物了,看之前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部什么片,随后随着剧情的深入,直到结尾,终于明白了,这应该是一部根据真实情节改编的电影。

  电影本身情节并不复杂,描写的是一场洪灾之中,一位母亲寻找自己五个月大的孩子的经历,这位母亲,亲眼看着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在洪水中丧生,最后又因洪水而遗失了孩子,她排除艰难一直在寻找孩子,可惜的是,一直未能找到。

  直到18年后的一天,在为洪灾幸存者颁发纪念奖以及拦洪大坝建成的时刻,她在另一位妇女处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可这时候,已经很尴尬了,因为自己的儿子被其他人养了18年,事实上孩子已经是别人的儿子了。

  电影结尾,字幕打出“谨以此片献给所有经历过1953年1月31日那场洪灾的人们”,是的,18年后,也就是1971年,荷兰三角洲工程才宣告竣工。

  很巧的是,对于这一工程以及背景,我在多年前的一个畅销书摘中,已经了解到了。那篇文章是从一本书中的节选,那本书的内容是针对中国饱受争议的三峡工程而写的,书名叫做《风流峡谷》,作者卢江林。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不为人广知,更可悲的是,这本书在网上也没有电子版可下载,有关这本书的内容,网络上基本上没有。这让我联想起网络的规律,广传的,大都是与大多数人相应的信息,而大多数人相应的信息,大都不是专业信息,更多的是情怀文,并且,越是宣泄负面情感的,越和很多人相应。

  三峡工程,在中国饱受争议,据说对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1992年4月3日全国第七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通过了三峡工程的议案。这个反对和弃权数字,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反对的人,专业者大多是环境学家,反对的意见也围绕着生态环境。而民间的反对者,大多数是作家和艺术青年,有的人甚至多年后也在说:人工的美是假的,自然的美才是真的。毁坏大自然的美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转的,我敢肯定,一百年后,人类会后悔的。

  还有的人说:我们老想着改变自然,改造自然,想在大自然面前为所欲为,这是人类征服欲的一种可怕的体现,大自然不会饶过我们。人家美国人早就不主张修水坝了,可我们还抱着三四十年代的旧观念不放。。。

  听着耳熟么?欣慰么?这些认知和大多数人的认识相符吧?可是有没有想过,支持的人是不是都是愚蠢者?是不是都是鼠目寸光没有良知不考虑子孙后代之徒?如果这个社会需要文艺青年呐喊才能拯救,那这个世界早就毁灭了。。。

  随后的多年,文艺青年们围绕着三峡工程,有拍电影的诸如贾樟柯《三峡好人》,有画画的诸如刘小东《三峡大移民》,这些情怀者又影响了更为广泛的情怀者,对社会对政府不看好的人,大多更是一煽即起。。

  其实,电影《暴风雨》所描写的那场巨大的洪水灾难,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荷兰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区,是几条河流入海地区,经常遭受来自北海风暴潮的袭击而造成水灾,荷兰政府研究过根治的方案,但就因为一些原因讨论来讨论去,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先后提出过8套方案,到了1953年1月29日又提出了第9种方案,还未来得及讨论,结果在两天后的1953年1月31日,就遭到了特大风暴潮的袭击,造成1853人死亡,72000人无家可归,损坏房屋47000座,举国震动。

  血的教训让所有人统一了认识,最终荷兰政府下决心建造能抵御四千年一遇特大风暴潮的三角洲工程。并把这一因未能及早进行实施而造成沉痛的教训告诫给后人。

  知道了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你才可以更深切的理解电影,才能更深切地感觉到电影还是把这一场灾难的残酷弱化了很多。同时也更能理解为什么18年后工程才得以完工。

  而中国的大部分人,并没有这一认识,智慧其实来自于全面,而全面的认知,是需要实力的。来听听专家是如何论证三峡工程的吧。

  首先,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副组长严恺,他的本家老伯父就是清末著名的变法维新理论家严复。他说: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如果发生洪灾,造成的损失,要比荷兰的那次洪灾的损失大不知道多少倍。

  三峡工程可以有效减轻长江洪灾带给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和环境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的恶化和疾病的流行,同时减轻灾区人民的心理压力更是无形的。并且,三峡电站年发电847亿度电,如果改用火电,年需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三峡工程除了防洪与发电的巨大效益的同时,还带来对更广大地区生态的有利影响。

  长江科学院院长陈济生说:

  有人说美国人早在六七十年代就不主张修水坝了,这其实是对历史的无知。美国主要河流的水力资源都开发利用的差不多了,而我们才用了百分之几?他们的逻辑更像是我富了,造成的环境恶果大家分担,你穷活该继续受穷,最好保持原始状态不变。你要发展,我就指责你破坏了环境。

  你去听听长江中下游人民的呼声,去看看库区人民要脱贫的呼声,去想想中国经济不起飞,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当然,我们要避免环境污染,也不能走西方的老路,三峡工程就是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兴建的。

  而著名生态环境专家方子云的说法就更细致了,他遣词造句十分讲究,处处体现出学者的严谨,决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更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不轻易指责有些人在研究生态时走入怪圈的迷误。

  他指出:长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原因是老百姓烧柴和用于经济。如果有了电,有了充足的能源和适度的工业,那么老百姓自然不用烧柴去砍树,而且收入增长,才能有效制止乱砍乱伐。归根结底,上游生态的祸根是贫穷。

  而长江中游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道迂回曲折,荆江段洪水高过地面,河道泄洪能力严重不足,从汉代到清末的2000年间,发生洪灾200多次,平均每10年一次,每次洪水泛滥,都对中国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为中游平原是米粮之仓。长江洪灾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将来对国家经济致命的,除了战争就是长江洪患。

  再看下游,干流城市江段岸边水质下降,有的支流污染严重,上海每天约有500万吨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近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渔场,由于支流排水不畅,海岸堆积和盐水入侵问题也有发生。如果三峡大坝建成,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道污水稀释自净,有利水质改善,还可以削减咸潮入侵力量,而近海水质改变,也有利与鱼类生存。

  这就是三峡工程大部分专业者的深入全面的利弊分析,好在这个社会体制并不是像西方社会一样走入民粹主义的怪圈。所以,文青们只看到了局部的生态损失,却看不到假如没有三峡工程带来的更大的生态损失,这与盲人摸象有何区别?

  其实,这本书是94年以前写的一本书,世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这些年,老百姓很少听说过长江洪水肆虐造成的人类家破人亡的惨剧,荷兰电影《暴风雨》中所描写的一幕也没有在中国发生,想想,荷兰人在2009年拍出这部电影来纪念那场灾难,可见记忆之深刻,我们这些幸福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国人,其实更应该感恩这个国家,因为恩德并不是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享受的一切,背后的支撑都是你应该感恩的。。

本文标题: 《暴风雨》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36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感情,久处才真;人心,试过才知《冷月孤星剑》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