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是一部由成科执导,张秋歌史可哈斯高娃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黄大年》精选点评:●从电影角度讲,还是我们电影一直的梗,讲述一个人硬生生地必须地把一个活生生的鲜活的人物讲成一个塑料人,哪哪都好,好得你
《黄大年》是一部由成科执导,张秋歌 / 史可 / 哈斯高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大年》精选点评:
●从电影角度讲,还是我们电影一直的梗,讲述一个人硬生生地必须地把一个活生生的鲜活的人物讲成一个塑料人,哪哪都好,好得你觉得在看一个设定程序的机器人,问题是,即使是机器人也有bug好么。讲述一个人就不能有血有肉一点点!
●呵呵
●全校老师组团观看黄大年的故事与人生。2019年看了这么多部电影,唯一不敢评分的一部。这种片子不需要叙事手法,也不需要镜头调度,更无须夸张声势的剪辑手法,单是故事本身就足够感人。逝者带着最崇高的理想溘然而去,而存者更应继承着他的精神,舍生忘死,砥砺前行,不断奋斗!
●六十年代的剧本,借古讽今?
●虽然影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从情节来看,确实感人至深!
●说开电视电话会议的那位真的好搞笑
●五星是给黄大年这个真实人物,非电影本身,电影本身一星都嫌多
●情节渲染全靠背景音乐,看着看着突然插进来一段,又尴尬又吓人
●钱学森。真实故事写不了
●要不是地球物理系我想我永远不可能看这种电影...垃圾分镜,屎一样的叙事...两星只给黄大年精神.
《黄大年》影评(一):主旋律的电影更应该认真拍!!
好好的一个人物传记式的电影,拍的稀烂,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抱歉,不是我没有政治觉悟,实在是拍的太难看了!好多年没看过这么烂的电影了!演技全员不在线,在每个段落上,导演想要表现的东西,演员演的让人看不懂,导演导的也让人看不懂。记得上次看这么烂的片子应该是上海堡垒!
难道就因为是主旋律?有单位包场之类的保底?所以就这么应付?说真的,有点对不起这名伟大的党员同志!
希望以后主旋律的片子都能高标准高质量制作,要像《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离开雷锋的日子》,《人民的名义》等那样的高质量影视作品看齐。而不是像这样应付感十足!
抱歉,正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才更希望国家能够拍出更多的,更棒的,更好的主旋律作品,所以我要客观的评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在我这最多两分,而且这两分是冲着黄大年同志给的,可能是我的欣赏水平问题,抱歉,欣赏不来!
《黄大年》影评(二):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
看完黄大年,深深的为自己是一个吉大人自责。同样的教学环境,同样的教师资源,而教出的我跟黄大年老师却是天壤之别。周总理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老师说 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我深深的羞愧,自己心中很久没有这样一腔热血,徒有的是那四年虚度的时光,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再继续深造的逃离。我开始后悔 为什么没有加入到科研队伍中去,为社会 为祖国做一丁点贡献,可细想现在的研究生生活 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在搞科研,在做文章。很多人 不是拿着前辈的文章、作品东拼西凑写成自己的名字;老师也是一样,真正投身科研的有多少,很多都像电影里演的 要给孩子过生日,要为自己检查身体。学生为了求职方便,老师为了科研经费。核心技术还是要靠国外先进的成果,以我浅薄的认识,我觉得这就是现状。可是为什么 我们的使命感会消失?作为国内一流大学的学子,身上的使命感都在消失,那整个社会大氛围又会是怎样?我想 也许是中国的大环境在变,我们安逸的生活,我们先进的科技,让国人在提起中国时无不为之自豪,但是 如果我们为国报效的这种初心和使命在安逸中被遗忘,那也许又会是我们新一轮落后的开始。
《黄大年》影评(三):黄大年:人物传记的国家态度、制度态度、个人态度
《黄大年》之前,上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家人物传记,是1979年的《李四光》。
2019--1979,两部电影的跨度是,39年。
1979--2009,一部电影,和黄大年回国的跨度是,30年。
黄大年30岁入党,50岁回国,逝世时58岁。
2019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煽情的剧情,代表国家的态度:肯定、尊敬、弘扬。
反派的设定,代表制度的态度:索要巨额违约金不许带走一张纸的英国公司、照章办事的中国城管、恕不奉陪的项目同行。
人物的台词,代表个人的态度:我就是大师,如果我不是大师,我不着急,我最讨厌的三个字是“慢慢来”
国家态度,是大势。
借势而为,事半功倍。
2008年的千人计划是大势,2019年的中美关系是大势。
制度态度,在利益。
不管国家态度如何,科学研究的目标落实靠多方协作,名利的分配,是必须讲情商的,当你手中没有惩罚的权力时,就妥协。否则刁难你的可不是小人,都是高人和官人。
个人态度,凭远见。
认识到,科学是有国界的。
在科学领域,自己的个人水平一流,国家的整体水平三流,是对国家发展最不利的局面。
才可能,回国来砥砺。
【花絮】
天气和司机,代表旁观者的态度。
雪,雪,雪,电影里雪一直在下,让人心糟。
大年病倒,雪中等他的司机,哭着说,造完了。又哭着说,乌鸦嘴!让人黯然。
【备注】
龙标:2019年895号
电影中黄大年的英语台词配音,实在是不能认同,太刻板了,辜负了演员的情绪表达。
现实中的主人公,在英国生活工作了18年。
1992公派出国留学,2009年底回国。
《黄大年》影评(四):令以往的国产剧瑟瑟发抖
不得不说,在看电影的同时,我必须用一只手压住眉毛来延缓我的尴尬。 首先,从整部电影的节奏上来讲,第一幕便是极致的抒情剧情,我非常配合地跟着沮丧了一下,掉了几滴眼泪,没想到,我哭得太早了。在黄大年前辈回国前和回国后的所有片段中,导演都在毫不吝惜地大撒狗血,只有你没看到,没有你想不到。必须在国外所向披靡,见一个怼一个,一走一定夹道送别加一个大拇指,回国一定夹道欢迎拉横幅,同时为了表现主角的高风亮节一定不去各种聚会。回国以后的工作一定废寝忘食,连轴转永动机,见到不办事的官方效率一定耿直怒怼,与全世界为敌——然后,在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之后,一定特么天翻地覆,同事没有逼事儿了,学生全都懂事儿了,官方不拆台就算了,还帮忙,之前咬的紧紧的规矩呢?最后一定积劳成疾,直接病倒,最后还在为祖国出生入死,鞠躬尽瘁。 这样的世界观是危险的。 首先,我想说说作为一个人的局限性。不需要科学数据的支撑,我们就能知道每夜只睡不到四个小时对人体整个结构的改变,这是不可抗拒的事实,黄教授也不是超级赛亚人,不需要休息,二十四小时工作,没有人能一辈子接受这样的设定。即使制造偶像,也不应该制造一个过于完美无缺的偶像,否则便会如《三国》里的刘备“厚而似伪”,诸葛亮“智而近妖”,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令人只能敬畏而升不起效法的勇气。电影的主要目的和目标应该是为大众输出有利的价值感,但这种价值感应该是实际的、可触摸的、成本小的,应该是大众的和有亲和力的。如这样的价值感即使成功被输出,也无人可以真正实现这种价值。 其次,黄大年的群体感是鲜明的,但个体感是薄弱的。作为一个被塑造的伟大人物,导演认为他的身上一定要拥有所有具有正能量的人格因素,即使这些因素可能相互矛盾:他被称作是“情商为零”的科学家,但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表现得格外有亲和力,在演讲等等场合也表现得如鱼得水,这不是情商为零的表现,而是情商很高的表现。如果要树立一个工作为先,情商为零的形象,应该塑造出一个如谢尔顿一样社交能力为零而孤僻的形象,否则这种形象的树立就是毫无说服力的。他被塑造成一个格外爱妻子、爱女儿的形象,但是却看不出丝毫心理负担地将妻子送到学生的母亲那里照顾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病人。他的形象是鲜明的,但是是抽象的,看不到内心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矛盾的交织。 再次,黄大年不是一个稳定的个体。他的身上与其说是集体荣誉感和爱国情感爆表,不如说是个体感为零。他似乎是作为一个绝对的奉献者而被树立(如雷锋的形象),我觉得这种形象的塑造方法反而会造成一种群体性的失真——将爱国成本定得过高可能会面临无人买账的风险。退一步讲,黄大年所表现出的完全为个体荣誉感而工作的性格特点可能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的,他的身上理想化的成分过多,成了文革时期树起的典型形象,是只存在于想象世界和信念世界的。如果不能与个体身上的使命感相呼应,那这种形象的塑造显然是没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 随后,我从影片中看不到黄大年作为一个个体对于本身的完善。人是脆弱的,在压力下人的反应应该是过激的,甚至是极端的。影片的不真实感正表现在这里。人是一个三维的生物,没有人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但黄大年的形象对于未来充满着一种信心——可能在电影中是存在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并不存在。世界上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的人不那么相关,所以将目标定得过高,过远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价值感的缺失。而且这些和国家的发展不相关的人,其信心的确立是摇摆的。电影应该致力的部分应该是为大众树立可行的和可操作的价值感度量,向大众揭示为每人量身定制的生活价值和生活目标。梦想高远是好的,但是梦要栩栩如生,可以触摸。 随后,煽情的部分挤压了电影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对于成功的追索和对待失败的态度。在我看来,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价值事件其实只有两个转折点——黄大年和同事以及司法部门的摩擦,无人机坠毁事件。影片对于第二个事件的处理其实是成功的。而之所以我认为第一个事件处理得不够成功,是因为处理问题的方式在隔靴搔痒。造成摩擦的根本原因是官僚主义作风的不作为和效率低下,这两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解决的,即使能迅速得到解决也不可能以影片中的方式。我理解艺术作品的超现实主义,但艺术加工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否则这种艺术便毫无价值。我没有看到官僚主义对自己的反思,也没有看到同事态度转变的原因,整个转折是戏剧而空洞的。对于第二次坠机事件,我个人认为处理的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反应是符合常理的——先情绪化,再平静下来,找失败原因,再改进。可以说这是给人真实感最强烈的一个情节了。 总的而言,影片的艺术处理是成功的,取景和剧情节奏都十分成熟,我为国产影片的进步而感到自豪,但为中国主义价值观的极端和单薄感到忧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