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14 12:07: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场所精神》是一本由[挪]诺伯舒兹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场所精神》精选点评:●三个式有些坑爹。不敢说看懂了,但依稀把握到了作者想说什么。●晦涩●自从读幼儿园的时候

场所精神读后感1000字

  《场所精神》是一本由[挪] 诺伯舒兹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场所精神》精选点评:

  ●三个式有些坑爹。不敢说看懂了,但依稀把握到了作者想说什么。

  ●晦涩

  ●自从读幼儿园的时候搬离了有樱桃树.鸭子和一群人的江南小院,我发现我一直都生活在悬浮的半空中,没有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从来都不觉得自己生活在某个有根的现实场所中,他就会爱上梦.影象.抽象性.性.超现实.极少主义.观念艺术... 所以,我回到了一个环绕着山的小世界.

  ●翻译坑爹……建议从别的渠道去了解、学习现象学

  ●第一遍读的时候,觉得翻译的不像中文。读第二遍时对照两种外文版一起看的才体会到翻译者的用心。 虽然部分翻译还是有些许“误会”,主要集中在对拉丁词汇对理解上。

  ●这本书没意义的图太多,个例分析也有点虚,奇怪是竟然有8.1的高分

  ●書是好書,就是除標題之外無一處支撐「現象學」三個字。

  ●舒尔茨确实是受到海德格尔的很大影响,让我对建筑感兴趣的第一本书。另外不得不吐槽这翻译真是太差了

  ●前半段不知是否翻译问题 特别繁复.......于是后半本没看直接送给城规的孩子了 然后说精华在后文.....holly s****

  ●没读过其他建筑学的书,没对比,不讨厌,就是5分。特别一些部分可以和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的时候,内心还是微微颤动了的。随手写过两句理解: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是人类使用语言,语言只是在阐释世界本来就有的精神,人类只是世界的载体,藉由人类之口说出来罢了。 / 人和场所有方向感和认同感,方向感让你知道你是谁,认同感类似汉语语境中的故乡。所以这样来看,月是故乡明是有道理的。即使是苍穹,也是场所的一环,在有认同感的地方和其他地方看到的天,一定是不一样的。也有几句话真喜欢,贝薛拉"一旦我们不知要往何处走时便不知身在何处。"海德格尔"在大地之上意味着在苍穹之下"路易斯康"当阳光还未照射在建筑物的外表时,太阳并不晓得自己的奇妙",路易斯康是诗人啊。

  《场所精神》读后感(一):读 场所精神 的个人 体会

  读 场所精神 的个人 体会

  个人觉得 这本书对于本人最大的意义 除了应付考试之外 ,给与了我一种 理解空间和 场所 和特点 的思维模式 , 一种把 场所 作为主题来思考的 哲学思维 模式 , 对于建筑系学生 很有帮助。

  《场所精神》读后感(二):宏观

  1, 书中对于场所精神的着眼点有些过于宏观,是基于城市的范畴展开的。如果后面的篇章能逐渐的缩小至微观的角度,引指到例如:安藤忠雄的建筑的场所精神的塑造等等,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会更加的充实饱满。

  2, 作者将场所分为了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并且定义为由空间和特性组成,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要素。但现在,随着空间这个抽象概念的泛指化,反而使这两个词的边界性变得愈发的暧昧。例如:建筑应当充分的与环境互动与交融,从而塑造出有趣,有内涵的空间(一个特性的场所)体验。

  3, 海德格尔说:物(建筑物,纪念物等)本身就是场所,不仅“属于”某一个场所而已。怀海德说:艺术的进步是在变迁中保持秩序,并在秩序中产生变迁。

  《场所精神》读后感(三):错漏多,影响阅读

  例如4.4中

  第一段:

  “这种‘精神’有何意义呢!【根据上下文应该用“?”】”

  “在波西米亚一直都需要面对存在的立足点而奋战,根源必须非常经得起外在力量的考验,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着来自生活的地方性造型。”【谁能给读顺喽?】

  “在我们的时代中,捷克(Czechoslovakia)又再度成为各种力量的猎物。”【“捷克”和“Czechoslovakia”是对应的吗?)】

  第二段:

  ”尤其是地方性巴洛克对伯诺米尼和古阿利尼的意匠,的确表现出最丰富的发展。“【谁能读懂?】

  第三段:

  ”有人曾谈论波西米亚宗教性具有慈母般温馨同时又令人狂喜的特色,不过温馨的【和?】狂喜并非总是结合在一起。“

  第五段:

  ”布拉格的魅力非常依赖其非凡的连续性,好像是一般【股?】强而有力的意志,要求新生代同心协力在都市艺术中创造出一件独特的作品。“

  很多地方要用猜的,也许原作者就掉书袋或者摆精英,但是译者和校者难道不可以也用点心吗?

  《场所精神》读后感(四):场所,精神与意义

  确实,不具有内在精神气质的场所是不足以吸引人的。“场所精神”无疑是舒尔茨提出的最有开创意义的建筑理念。舒尔茨的这本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已经出版好久了,可是我在2019年才买到这本著作的中译本(从我知道这本书到现在也过去十几年了)。由于是台湾学者翻译的,对于许多名词的翻译感觉有些不习惯。比如,我们熟悉的朗香教堂被翻译成宏香教堂,海德格尔变成了海德格,就连翻译的作者的名字也是我们不熟悉的。除此以外便不再有隔阂了。

  这本书从出版以来便存在着争论,但是作为将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建筑理论结合的做法,舒尔茨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至今人们仍不满意其二者结合的生硬之处,这点也是极其具有难度的。可是书中阐述的场所概念以及关注自然环境(作者所述的自然场所)的部分仍然是具有思考意义的。场所概念的明晰使得环境空间的概念不再抽象与空泛,对于自然场所的关注使环境的意义得到了突出。舒尔茨对于书中提及的三处有代表性的场所实例的性质的概括也是具有敏感度的。由于刚刚从意大利回来,所以对于罗马有了一点点感性的认识。书中概括:“在罗马,阶梯并不是用来创造不同存在领域的距离;反而表达了地面本身的一种明晰性。伟大的罗马阶梯让我们更接近大地,增强我们对场所的归属感。”(第162页)这表述无疑是令人信服的。所以,舒尔茨对于场所特质的阐述是具有说服力的。

  舒尔茨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对于建筑空间的创造之上吸引到了对建筑环境意义的探寻上来。建筑从来都不是个体的取胜,而是一种具有环境意义无法脱离自然环境而生的存在物。场所精神的概念提出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

  另外附加一句,书中的图片虽然都是黑白的,但是印刷效果不错而且也很具有典型性(图片的拍摄效果自不必说)。

  《场所精神》读后感(五):今日的场所

  作者的眼中,二战以后的城市,更像是千篇一律的模型。这或许也就是建筑现象学产生的契机,很多城市的场所已经受到了摧毁,新的城市建设没有从精神世界去得到设计的启发,而是在新的现代建筑学的革命中产生的独特的城市空间。传统的街道与广场不复存在,地景失去了大地的意义。大部分的现代化都市场所沦丧,城市千城一面,大部分的现代建筑感觉“不知何处”。纯几何化城市布局,名义上说是为了阳光和空气,但是却丧失了以往城市的精神所在。

  现代建筑运动的大师们的出发点是“渴望真实”,希望生活正常化,并遵循“人类的有机发展”。为了缓解城市的环境危机,现代建筑运动和当时的各位著名建筑师都开始了一系列的反思。然而没有形成较好场所精神的问题在于:

  建筑的建造,尤其是住宅,更多强调的是建筑本身的“内部”,而不是作为城市内部进行思考。现代运动对于“环境”概念,只是关注实质的“空气、阳光和绿地”的需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建筑和城市脱离了基本现象,缺乏“大地之上,苍穹之下”的精神实质,在思考建筑的成因和与人之间活动从而塑造的场所方面,却非常的不足。

  2. 国际样式的风行,缺乏对于地域主义的探讨和思考。这是属于现代建筑的一个伟大的标志,但同时从建筑现象学的角度看,却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集体性的错误。在现代建筑协会的一次次反思之后,“新地域主义”的提出和发展,也进一步的向那个曾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刮过的风潮提出质疑,如何的未来才是更好的未来。缺乏了场所精神,城市的存在仅仅是躯壳吗?

  在现代建筑的浪潮过后,仍然有一些建筑师站出来开始了对于重建场所的思考。文丘里与路易斯康,转型的柯布,奥图等建筑师,对于环境观念开始了转变,投身到了“建筑的场所重建”中来。这其中,尤其是路易斯康,将现象学的建筑哲学实践在其建筑创作中,并一再阐述,关于“物欲何为”的态度,为建筑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本文标题: 场所精神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5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时间,最懂人心!金融圈“第一贪”赖小民受审:贪污17.88亿、包养100多个情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