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一瓢冷水

发布时间: 2020-06-10 18:05: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一夜之间,朋友圈里许多人开玩笑说,他们要去练摊了。董小姐定睛一看,80%的人声称要摆撸串摊,预约夜深时分的烟火气。15%是美妆小摊,谁家还没有几瓶未拆封的瓶瓶罐罐呢。还有5%要坐上天桥小板凳,兢兢业业贴膜。连带着上下游产业都跟着振奋。前几天,五菱汽车的股价一度涨势喜人——作为居家旅行

董小姐|一瓢冷水

  一夜之间,朋友圈里许多人开玩笑说,他们要去练摊了。

  董小姐定睛一看,80%的人声称要摆撸串摊,预约夜深时分的烟火气。15%是美妆小摊,谁家还没有几瓶未拆封的瓶瓶罐罐呢。还有5%要坐上天桥小板凳,兢兢业业贴膜。

  连带着上下游产业都跟着振奋。

  前几天,五菱汽车的股价一度涨势喜人——作为居家旅行搞副业必备良品,资本市场迅速用脚投票。

  当地摊迎来晴天,商铺业主和经营者就可能迎来阴天。

  做商业地产的朋友吐槽说,「以为熬过了疫情,又等来一记闷棍」。

  其实往前看,商业地产和地摊的渊源复杂而久远。商业地产的崛起和地摊的萎靡,几乎是同一时期的故事。

  一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全国商业地产开始抬头。同一时期,各地第一次出现了城管编制。2001年以后,各地都陆续提出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渐开始系统性清理地摊。

  以为这是巧合?当然不是。

  之后,流量大转移。地摊减少明显,人流向商铺与商业综合体转移,于是,商铺价格随之抬头。

  所谓价格,背后不过是流量的变现与估值。

  然后,我们就迎来了教科书里所叙述的美好商业地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曾经信奉「一铺养三代」。

  直到后来,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壮大,像一股浪潮,将这股潮流从线下分流到线上。

  2001年,马云已经经历过两次创业失败,又撞上互联网寒冬。他决定给阿里巴巴定一个目标,「要做最后一个站着的人。」

  那个年代的马云,只是对实体商业凶猛冲击的群体代表之一。原本被清理的地摊,才是势力被压抑的第一波力量。

  现在,地摊重新有了姓名。如果它卷土重来,会带来哪些变化?

  因为有了价格优势,线下流量会继续分化,从商铺转移到地摊,一些准中产可能成为这里的主力客群。

  但是,高端综合体因为用户群差异,几乎不会受太大影响。

  二

  地摊重新进入庙堂议题,本质还是解决就业,让闲置的劳动力有地可去,让低收入者拥有自我拯救的机会。

  历来,解决劳动力过剩问题都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来自外部的新需求释放,产能扩大。过去,伴随改革开放,我们让全球需求向全国打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90年代的地摊问题,在2002年加入世贸以后逐步化解,地摊劳动力被工厂所吸纳。

  另一种是,技术进步革新带来新岗位。比如当年的铁路、钢铁重工业、汽车工业、航空工业,以及互联网行业。

  然而过去十来年,全球缺乏下一轮技术革命驱动。因此没有人知道,下一次岗位需求释放是什么时候。

  即便是最新兴的互联网,也不过是美国人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产物,它的核心技术也缺乏革新,停滞多年了。

  投射到我国本土,互联网行业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今年的消费互联网电商走到了瓶颈期。

  这些都是地摊抬头的大背景。

  很多小伙伴一定会跳出来,反对董小姐的这个说法,理由是,你看今年直播带货多火啊。

  看看李佳琦,看看薇娅,看看老罗,看看主打618带货的刘涛,再看看……?

  三

  直播带货,一将功成万骨枯。

  董小姐跟直播行业KOL的甲方爸爸们聊过,普遍反应说:

  第一,出场费相当可观,头部KOL要大几百万元。

  第二,要为KOL贡献流量,该买热搜的还是要买热搜,帮助炒热气氛。

  第三,必须最低价,这是直播行业的惯常玩法。

  各种成本,最后一算账,还亏了,请人来直播一次,赚不回付出去的钱。

  这就是「赶时髦」的代价。

  当然,他们中有人请主播来卖的是房子等大型商品,跑到了KOL带货快消产品的舒适圈之外,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即使是消费品带货,也是一个头部流量的故事。

  全国做直播的人不计其数,整体带货数据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

  在珠三角,聚集着许多主播,竞争白热化。有的地方,一栋楼里全都是美女主播驻扎着在卖货,可是,卖得多、卖得好的,屈指可数。

  一家拥有几十名主播的公司,最后可能只出了一位「李佳琦」,那么,老板就要借红了的人去收回培养其他主播的成本。

  大部分主播们,不仅还没有成为流量入口,他们反而还在消耗流量。让品牌商集中流量给到他们,用资本生生造出一个偶像。

  现阶段,真正的流量入口,还是他们身后的平台:抖音、快手、淘宝等等。

  四

  看问题要看本质。

  直播带货越火,本身说明,消费互联网电商走到了瓶颈期,流量遭遇天花板。

  广告商金主爸爸已经用脚投票。以前,他们在天猫打广告,现在,把这笔广告费省了或减少了,转而给到主播,并且把产品价格压低。

  两相对比,还是直播比天猫更划算。

  直播的背后,是个人英雄主义崛起,更强调单兵突击。但是,今天所有带货直播的根还在大平台,因为一个直播背后是一个供应链。只有平台才有能力与性价比提供这个供应链。

  直播带货的风靡,另一个本质是大平台流量的重新分配。

  整体消费行业的线上颓势已经出现,流量数量的增长趋缓,电商GMV数据也在下降,随后,出现了一个能够撕破流量的新场景——直播。

  这个新苗头在过去几年逐渐壮大,被寄予厚望。但是,它最终对电商消费的颓势,并不能够起到真正的逆转作用。

  核心逻辑是,直播带货很多时候还是在消耗存量的购买力,而非增量。

  中国互联网电商现阶段的问题是,能上网的人,基本都上网了。需求端上网集结完毕,增量减少,剩下的是存量厮杀。

  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争夺存量用户,争夺的本质其实是用户的时间。但问题是,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最多24小时,你能用来上网购物的时间是有限的。

  于是,线上供应量远超需求量。

  回到生意的本质。

  你为什么买它?真的只是因为,「OH MY GOD,买它买它」吗?并不是,现在这个时期,你在直播上买了它,就不会在线下再买。

  即便是靠主播去刺激冲动消费,也是有预算上限的。某些平台,单品超过50元,可能就进入消费边际下降曲线。

  你可以为零食、为面膜冲动消费一把,但你不会天天晚上定时冲动,更不会为一套房子、一辆汽车,甚至一瓶茅台冲动消费一把。

  今天,所有主播对卖房的实验,基本都失败了。表面热闹的,也是假流量居多,这已经成为直播卖房行业不能言说的套路。

  因为,房地产是重度传统行业,不是一次就能够成交,需要反复了解,咨询,比对。工夫在线下,新房至少需要看个三四次,犹豫一两个月,二手房成交周期更是高达90天。

  主播带货的火爆,火在大众消费品领域,大部分还是靠价格优势。这更像一个在杀价上建立起来的模式,核心竞争力,居然不是IP,而是超低价标签。

  那么,这一切和开发商的需求,正好是对冲的——开发商的核心是溢价。

  五

  既然都在消耗存量,为什么金主爸爸还是乐此不疲地去找「薇娅、李佳琦们」带货呢?

  因为慌,各类商家普遍都感受到了危机。

  他们嗅到的行业危机感,源自新增流量越来越少,还越来越贵。

  一位朋友告诉董小姐,现在京东新获取一个客户的成本是150元左右(PS: 阿里的成本更贵)。随着网上开店的人越来越多,当京东花150块拉来一个新用户,就会出现这些店一起抢夺这一个客户的画面。

  这些商家需要花多少钱来抢这一个新客户呢?朋友说,将近1000元/人。

  这意味着,线上的成本已经不再比线下便宜了。

  之前,各大品牌商家都是通过几大电商平台去拉客户,拉新—留存—转化,但是现在,拉进来的人已经很贵,还有一堆狼抢着去转化。

  广告费猛打,流量仍不足的时候,就必须出现一种新的渠道。

  这个渠道能够让商家和客户直接对接,也就是「脱媒」。

  主播,就是这个新的联系渠道。通过直播带货,来拉动流量。

  这是直播带货壮大的土壤与场景。

  然而,电商平台不会在这个环节里缺席。主播也是平台的产物,一个主播背后,需要支付工具,需要物流体系,需要供应量管理,需要太多背景支撑,很少有主播能独立于平台之外。

  对电商平台来说,直播带货不过是一种新的广告形式,以前是靠开屏广告,现在换成主播来收而已。

  即便如此,也依然是一个头部的故事。一切核心还是用户数量和客单价。

  直播带货的出现,就是电商行业天花板的最好注脚。

  六

  直播之外,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进军线下,提倡线上线下一体化。

  阿里做盒马,京东做7鲜,但是,都没那么容易。因为,它们要和线下零售商正面对抗。要知道,越传统的行业,门槛越复杂,越没那么容易打穿。

  最近的一个战场爆发在福州。盒马鲜生基本已经败走福州,被福州本地的零售商打了胜仗。

  电商的核心是围绕定倍率做生意。定倍率是指最后销售价格除以商品的设计+制造成本(含原材料)。

  我国的平均定倍率是4倍,也就是说,你买到的东西的价格,相当于这个商品设计+制造成本的4倍,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美国的定倍率平均是1.2倍。

  中国的定倍率这么高,就是因为我们的代理商太多,租金太高,物流成本之类都加进去,最后推涨了价格。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制造,海外卖的东西,反而比国内便宜。

  因为国外通过强大的物流系统,包括库存管理,低廉租金,精细化运营等等,能够降低定倍率——海外商品的价格,线下并不比线上贵多少。

  也正因此,欧美的电商没有像中国电商那样,发展如此蓬勃,百花齐放。

  中国本土的电商平台,就是在牺牲中间商的差价,牺牲商业地产的房东利益,把定倍率打低,吸引线下流量上线。

  然而,现在,当这些互联网巨头平台在发力直播之外,进军线下,就会发现,物流、房租、代理商、税收、相关管理成本,都绕不开了。于是定倍率也开始往上走。

  除非他们有全套的运营功夫,而这一套工夫又不是互联网平台擅长的。

  长板不再长,短板不好补。到了线下,互联网巨头们等于直接丢掉了自己的优势。

  七

  商场、商铺与门店,本身就是高定倍率的代言人,站在电商平台的对立面。

  其实,地摊本质也是一个能够将定倍率打低的物种,和电商一样,也天然站在租金高昂的商场、商铺与门店的对立面。

  当地摊开始红火,看空商业地产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今年,还是有很多开发商声称要在商业地产发力,比如旭辉,比如中骏,比如老玩家龙湖,新城控股。

  运营是苦活。除非天生有商业地产基因,否则一旦大规模说要干商业地产的开发商,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一是,资源获取。

  一线城市对商业地产已经不再感冒,但很多三四线城市还很热衷。你玩商业,就可以让你拿地。

  过去新城控股这家公司,就是因为借着小万达的模式,填补了宝龙地产退出三四线的空白。在三四线一顿猛打,实现弯道超车。

  二是,融资。

  可以做商业运营公司模块,把商业地产一些资产剥离住宅地产,这样就算经营性公司,可以套取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

  当银行都在收紧对地产行业贷款的时候,这个如意算盘,还是有人愿意打一打的。

  可见,开发商的很多战略调整,不过是围绕钱和资源,其他东西,没有那么重要。

  在这个语境下,纯地产开发商,就很难真的安下心来,踏实做好商业运营。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了线上平台的无奈,直播带货的崛起,看到线下商业的瓶颈期。现在,地摊的出现,像一个新物种,又被舆论迅速庸俗化。

  然而,地摊能火多久,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

  本来,地摊是一个很有土壤,颇具烟火气,也实实在在能帮助一些低收入劳动力找回工作、生存与尊严的民生产物,相信这也是庙堂的初衷。

  然而,它甫一出生,却被许多掌握话语权的中产人士戏谑、消费,段子化,娱乐化,成为一些恶俗流量的载体。

  殊不知,这种玩法,真的是会搞死地摊的。地摊没了,那些低收入者怎么办?

  口下留德,少一些消费,多一点尊重,认清中国经济的本色,敬畏市场经济的规律,功德无量。

本文标题: 董小姐|一瓢冷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2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32岁复旦女博士临终感言:人一生最该看透的两件事倾诉|姐姐去世后,为了我,姐夫没有再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