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日改》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08 09:42: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六日改》是一本由唐映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六日改》读后感(一):拆毁有时,慧美有时|康苏埃拉推荐语映枫的词作寓机锋于歌谣,化乾坤在微末,他时刻穿行于人类日常处境与形而

《六日改》读后感精选

  《六日改》是一本由唐映枫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六日改》读后感(一):拆毁有时,慧美有时 | 康苏埃拉推荐语

  映枫的词作寓机锋于歌谣,化乾坤在微末,他时刻穿行于人类日常处境与形而上绮思的独特共振间,以创作者的变幻之手向我们演示着天真与经验、抒情与思辨、朴素及超逸、自爱或自反。诗人顾城曾写“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而映枫的写作令人动容的是,它告诉我们,尘世上至深的体恤莫过于——歌唱有时,拆毁有时,慧美有时,激变有时,神徘徊如蚁亦有时。

  《六日改》读后感(二):浮沉世事的归家人 | 卢庚戌推荐语

  拥挤的精彩,较真的孤独,时光如斯,我以为我们的生活会变,会变得每天像复制粘贴一样,成为无聊的机器,但好在看到《六日改》文字的时候,眼眶中还有突来的温热,好像还有点甜。

  映枫是懂民谣的,也是懂人心的,故而在他的笔下有着书生意和独特的烟火气。世界上没有绝对伟大的作者,只有看透人生百态和浮沉世事的归家人。

  人生确确实实应该是清醒的,就好像那些曾经不打伞奔跑在雨中的他们,还要不服老地为自己再活一次,何止少年。

  而他们,就是我和你。

  《六日改》读后感(三):感官世界 | 黄楚桐推荐语

  映枫的感官世界是奇妙的。面对我,他常常像个小孩一样乱哼歌,是对细节大多无所谓的人。我显见他对生活极简,他难以藏匿的情绪,只是我无从探究他感官的纵深边界。他的创作,通常都不是发生在大家想象中那种充满气氛的场景里,反而会是在理发店等我洗头的时候在备忘录敲下的几行。他只是将他的视象,他的触碰又或是气味,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收集在记忆中,再规整地放进他的文字里。他与我说,一个好的作品,不论是音乐,文字,摄影,还是更多形式的表达,这些之间都是存在转化的。在种种表达里,我一直在寻找那个出入口,像一根透明的玻璃管子,传递是从这头到那头,流畅且通透的,你能清晰地看见里头承载的内容。映枫的作品如同那根玻璃管子,而我极其有幸能够窥见他的生活,他的表达于我来说充满了具体以外的生动。他带我穿过创作中既定的结构,看见那个拥有更多纵深及维度的世界。

  《六日改》读后感(四):汪峰推荐语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在诗歌和歌词里运用古诗词一样的韵脚与行文来表达这个出离我们想象的奇怪世界。中文现代诗歌早已抛弃格式、押韵这样的枷锁,直奔幻觉与想象的远方而去;中文歌词世界里也几乎仅剩林夕、方文山这两位多产的灵魂式人物,还在古诗词与流行小调意境中巧妙游走。

  而唐映枫绝对是异类,也是我认为的将古代诗歌气质与现代歌诗结合得最好的一人。最让我惊讶的是他如此年轻却如此地洞察诗性与生活的隐秘缝隙,想必天性中就有对文字的神性与结合之美,也一定是位有着孤独傲然灵魂的少年。

  两年前我参加《歌手》节目,就挑选了唐映枫与刘昊霖合作的歌曲《儿时》,那首歌一听到就深深被吸引,无论是旋律还是浑然天成的绝佳歌词,都使人久久沉醉。

  时间会让我们变成自己崇拜或厌恶的人,时间也会将一些隽永的艺术留在人们的心间,我相信唐映枫的文字会随着岁月留在每一个灵魂滚烫的人的心底。

  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世人的幸运。

  《六日改》读后感(五):关于杂文部分

  书中所收录的杂文之前已经看过,所以书到的第一时间把他序和自序看了,又到书尾看问答,最后再把杂文翻看了一遍。这个顺序挺有趣的:自序的最后一句是“我明白自己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问答的最后还在聊他如何定义民谣,转到杂文最后一篇《歌的故事》最后一句,却是“偶尔倒计时,想着该醒了。”

  书中所了解到的老唐北上这几年,真是一直挺恍惚的,一张免费机票,居然在北京一呆就是好几年;信手一篇词,没想到就这么显名了。全书看下来,“警惕”这词时时出现,我是相信有理论依据的经验的,所以理解不了老唐为何如此警惕经验。现在老唐停笔一年或更久了,之前问他,停笔是为了找到更好的状态吗,他答,状态不是休息出来的。现在他已经开始学习电影,虽然因为疫情没能正式入学,但也算是有了下一个创作方向,如果不再写词的话。

  就这样吧,说得有的没的,东一句西一句,权当闲谈。这本小册子也还不是写得有的没的,东一句西一句【狗头保命】。最后希望作者好好的,不管以后是写词还是做电影,坚持小作坊还是投身商业,留京还是回德阳或者去其他地方。虽然你说就当是一场梦,但是,醒了还是很感动。

  《六日改》读后感(六):我们都是有歌的人 | 姚谦推荐语

  我觉得唐映枫像是个文字摄影师,随他所写的歌词,总是一句一张画面地浮现心里,不是具象的,而是一种心境的照片。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小镇酝酿了所有的触感神经,然后像一个感应力极强的计算机扫描了这个世界他所能抵达的地方,打印出他意象十足的感受与看法。

  今年随新书《我们都是有歌的人》在三十几个城市做活动签售时,每当朋友们提问:“唱片时代的音乐作品盛况在今日网络平台兴起时已经看不到了,现在没有好的创作者了吗?”我的回答都是:“不,你应该去听听唐映枫的作品。”这真的不是恭维,甚至不是赞美,而是我很确定的结论。眼见当今主流音乐的“伪文艺潮”,姿态十足却空洞的吟兴音乐圈,今日敬幸福、明日敬月亮这种类打油诗满坑满谷地蔓延,耐于咀嚼的作品真的是需要拨开这些雾霾去感受的。好的作品都是耐人寻味的,是需要等待和静心寻找的。这么多年来,唐映枫是我找到的年轻创作者里,最能满足我内心隐密且不可言喻的唯一期待。

  世界永远在改变,有的时候自己会感觉到困扰,因为自己频率过高的复杂情感与感应,从少年、青年直到中年,慢慢往老年走去时,也许是疲倦了,也许是故意不想跟上这个世代的节奏。幸好有唐映枫这样的创作者,及时地给予我一些安慰。

  《六日改》读后感(七):三旬之前 | 陈鸿宇推荐语

  在专辑创作期经常发生的一个场景是,早上起床看手机,唐映枫的聊天窗口里半夜撤回了好几条消息,都是他在不断调整的新歌歌词。除了最终确认的那版,往往上面还夹杂着一些没撤回成功的版本。对比着看下来,大都一词或一字之差的调整。比如,《一如年少模样》最后一句,第一版是“唯有时间不可防”,后改为“唯有时间不可挡”,放在词意里看,“防”还有点主动性,“挡”则显得有些吃力了,用“挡”更合适。另外,“挡”唱起来也更顺口。这是中文独有的魅力,一字之差,细品方能有心领神会的快感。

  近两年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东西越来越少,寻求公共空间上的个人表达就像带着镣铐跳舞。唐映枫巧妙地把他的日常表达作品化了,这本作品集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是他的个人备忘录,因为内容他大都发过,但在网络上的一瞥,和捧着书细细读过,感受终究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是否郑重地,有仪式感地,耗费些脑力,去琢磨这些奇怪组合的文字背后是否有一幅借由你的大脑描绘出来的画面。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意图通过可具象化的方式,来扒开日常生活里触碰不到的世界,增加感官体验的维度。

  我想唐映枫的文字里有这个世界。

  作品集这么多年才出一本,这可是多少精华汇聚而成。创作者只要还有探索更多看不见的边际世界的渴望,那么奇幻美妙的场景就永远会在笔下发生。

  已经开始期待第二本了。

  《六日改》读后感(八):大爱唐映枫

  唐映枫有一张清瘦、清澈的脸,像个少年。不然,是写不出《理想三旬》、《一如年少模样》的。就像宋冬野,敦厚的身材,一张过度苍老的脸,他才适合写和唱《安河桥》、《莉莉安》,每个歌手都有属于自己风格,这种风格天然与他的气质融合,让别人无法模仿,纵使有人仿效,也显得拙劣。

  很多人知道唐映枫,大概是从陈鸿宇开始,从“浓烟下的诗歌电台”开始,他和陈鸿宇,身上有相似的气质,有时候不知道是谁成就了谁,像一对孪生兄弟,脱离了谁都有种基因不和的感觉。

  知名音乐人姚谦在推荐唐映枫的时候,还不忘揶揄了一把毛不易,他说“眼见当今主流音乐的“伪文艺潮”,姿态十足却空洞的吟兴音乐圈,今日敬幸福、明日敬月亮这种类打油诗满坑满谷的蔓延,耐于咀嚼的作品真的是需要拨开这些雾霾去感受的。”

  不得不说,姚谦有些老辣,或者说,他对填词当做一门真正的艺术去对待,否则一般人,无法入他的眼。

  唐映枫的词,恰是有着这种飘然的气质。读他的歌词,像是在读诗。不过从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诗本来就是用来唱的,从这角度来说,唐映枫只是一种古道的继承。但他不一样,他的诗歌是充满节奏的现代诗,又充满古典韵味的腔调,总之,实在太难得。

  姑且举几例感受下:

  “听街声,闻世况,或走俗寻常,经戈壁,过断桥,塌落泥土香。递根烟,给过客,解乏这星光。”

  “背脊做张床,偷听你呓语。发丝做门帘,折叠成深秋的阴影。”

  “寄字句青苍,暮雨遥长,人惶惑亦如常。”

  像不像一首首充满古典韵味的现代诗,哪怕单独拎出来,也可以和某些诗歌媲美。

  可是,你大概不会想到,这些圆熟的句子,出自一个一九九一年的年轻人之手。唐映枫的歌词,跟那些所谓的“伪文艺”的歌词最大的区别是,他的歌词里有太多需要细细回味的东西。

  荒野与清空,邈远与深沉,年少与伤感,老成与孤独,被一些具体纷纷的意向表达出来了,远方与漂泊,故乡与记忆,成了他很多歌词里的母题。有时候,很难形容这些母题,究竟是属于某一个年代,或者某一个年龄段的某一个人。他可以隐没年龄,适合每一个阶段的你。

  当你,多年以后,颠沛磨成卡带,然后再听一首陈鸿宇的时候,你依然会迅速被他俘获,它属于每一个年龄段的你,贯穿了的一生,长风贯穿春秋,他在敲打你的耳膜和思绪。

  唐映枫将这些词作,和北漂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六日改》,据说是“一首词,出三稿,改六日。”陈鸿宇回忆说,他喜欢练字,一首歌词的一个字不一样,可能境界和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分明不仅仅是填词,这就是写诗。

  翻开《六日改》,打开音乐,一首一首的对着歌词,去听歌,一首首下来,感觉时间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在荒野,飘散在早春,失落在浓烟下的诗歌电台。

  《六日改》读后感(九):有字袭来 | 朱七推荐语

  文字里, 有一个世界。

  一个仅凭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便能完整构建的世界。这里仅需一种颜色、二维平面,与真实世界相互映射又彼此独立,干瘪且抽象,单调又繁复,丰盛到超出人们的想象。对啊,这世界不过就是些事件、情绪、数字与道理,有什么难记录的呢?

  文字里,全是假的。

  你眼中看见的“红”字大部分时候是黑色的,你舌尖绝对无法从那个“辣”字中尝到一丝辣味,更别说你常常能看到的诸如“完美”、“顶级”、“女神”这种实在无法感同身受的字眼,或者,还有那个最最重要的字——“爱”,以及这个字所能提供的巨大的温暖……都不存在的呀,不是吗?

  当文字被定义了内涵(意思/ 情感/ 色彩),再被排列、组合、存储、传播,直到下一个“识字的人”利用自己的记忆、情感、想象、画面或欲望,重新体会(破译/ 读取/ 自以为),并由此获得了一些什么……也许,在存储—读取的过程中,真的也能产生一些什么吧?唇齿之间,眉眼之间,每一次误解,便是一次新的创作。那些抽象的一笔一划,只在被大脑皮层刷过的幻觉里,才拥有庞大的信息与巨大的力量,全是假的,不是吗?

  真奇怪啊,人类真能依赖这些又繁复又抽象又靠不住的东西,长年累月有效沟通直到今天吗?文字、语言、色彩、情感、音乐……

  真奇怪啊,明明是假的,却似乎主导了这个真的世界。

  不然,我们为什么从小便要学习文字,又因为坚信文字的意义,才歪歪扭扭,活到了今天。

  唐映枫出了一本文字集,里面有那些或许你早就曾经听到过的文字。

  那些文字,原本依赖着旋律和人声存在,也正是因为那些旋律和人声,才以一定的逻辑或非逻辑,情感或无情感,一一浮在纸面。现在,它们离开了那些旋律和人声独立出现,白底黑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印刷体仍是规整排列,却因为背后的旋律和人声消失了,所有字就像碎裂了的电脑键盘,四处散落。自由极了,荒诞死了。

  我希望你已经忘了那些旋律和人声,好让这些字在你眼前重新活过来。我又希望你干脆一个字都不认得,这样或许你就能从字里行间,得到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获取的精妙。

  “你说这世间离奇,纷纷扬扬却无意义”, 是一场幻觉吧?果然,这便是“荒唐之一”吗?

  文字里,当然有一个世界。

  那是一个人类绝不能彻底理解的多维空间,它瘦弱而坚强、寡淡而丰盛、单一而深刻…… 从最初的最初,在长与宽的二维基础上累加的,便不是“高”这个参数,我不知道是不是“美”,或是“亮”,也许是“味”,或者是“意”,大约,总不是我们轻易能掌握的参数吧。所以,我们成了我们,文字成了文字。彼此利用,形同陌路。

  文字里,有一个世界,一个仅仅处于描述、说明或作出约定的世界,一份说明书,或一封情书。我们的爱恨,藏在字里的,难道比藏在心里的更浓烈吗?我们曾无比信任那些文字,又始终无法停止怀疑它们。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我们大概都需要去找到一些文章、诗歌或代码,来重新联结我们被微博、朋友圈、自媒体、鸡汤文,被“初心”、“舒适圈”、“风口”、“匠心”、“梦想”,一次又一次损坏了的与文字之间的彼此信任。

  唐映枫出了一本文字集,里面有那些或许能让你找回些许信任的文字。

  真是孤单啊,用文字彼此交流的人们。

  愿你们愉快,在拆解与重组、荒唐与真心的丛林里。

  《六日改》读后感(十):愿你在此,超越时代的藩篱

  当唐映枫约我为他的新书作序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惶恐的。惶恐的原因在于,我充其量只是个歌词爱好者,而唐映枫都发表过上百首词作了。但转念一想,我和他都是在做医学生的时候动了要做与音乐有关的事情的念头,我也许是懂他的那一个,那就写吧。

  有文字理想的词人出文集,身为译者的我是心有戚戚的。实际上,词人和译者都被限定在一个框架里,某种程度上也就被限制了表达的自由。词人被原曲的框架限制,字数和韵脚要求精准贴合;译者则被原文的框架限制,更无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压抑”久了的词人和译者大多有写文字的习惯。唐映枫不就经常在微博上大方展现文采吗?得知他的第一本文集即将付梓,我心里暗叫一声:“终于!”

  但就算身兼写作者、歌手、制作人、厂牌主理人等多职,唐映枫最为人知的身份还是一个写歌词的人。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环,歌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谁的脑海里没有几句挥之不去的歌词呢。回想学生时代,我们用笔记本抄写中文歌词,把自己喜欢的歌词作为个性签名;通过英文歌词学英语,有悟性者甚至借此过了发音关,还从中了解了大量西方的历史和文化。我在医学院就读期间,华语乐坛恰逢盛世,那是一个属于填词人的时代,涌现出多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众多填词佳作流传至今。但如今时代变了,传统的唱片歌手风光不再,连流量歌手都在向创作歌手转型,艺人一手包办词曲已成常态,所以填词人的活儿就少了,加上这又是个浮躁的快餐音乐时代,几年下来,能被大家记住的歌词或词人屈指可数。属于填词人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但就是在这个词人最难冒出来的时代,年轻的唐映枫凭两首沉淀之作一举成名。

  Digital Dream Door 评出摇滚史上百大词作者,高踞前三位的是鲍勃·迪伦、尼尔·杨和罗杰·沃特斯。鲍勃·迪伦的《在风中飘荡》成了民权运动的圣歌,尼尔·杨的《俄亥俄》记录了国民警卫队枪杀肯特州立大学反战学生的事件,罗杰·沃特斯的《母亲》诠释了二战给一整代人带来的痛苦和悲伤。诚然,歌词是大时代的记录,能把你带到那个时代,但词作者水准的金线是会不会写个人的感情。事实上,无论是鲍勃·迪伦写亲情的《永远年轻》,尼尔·杨写爱情的《无名传奇》,还是罗杰·沃特斯写友情的《愿你在此》,都能超越时代的藩篱,戳中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唐映枫是个会写感情的词人。在我看来,《理想三旬》、《儿时》这两首歌词之所以能打动那么多人,是因为他具有让字里行间充盈真挚感情的能力。毋庸讳言,这两首词作也让陈鸿宇和刘昊霖一夜成名,但陈鸿宇和刘昊霖同样功不可没——遇到契合的音乐,歌词才会有表现力,因为歌词一旦进入音乐,它的声调、节奏等音乐性因素就被音乐重建了。唐映枫是个幸运儿,遇到了未必最好却最适合他的词曲创作搭档。连最嫉妒他的人都得承认,《理想三旬》、《儿时》词曲的契合度堪称完美。词曲作者最可遇不可求的就是遇到正确的创作伙伴:一九六七年,艾尔顿·约翰遇到作词人伯尼·托平,成为他音乐道路上最重要的节点;卡洛尔·金十七岁时邂逅词作者格里·戈芬,她的第一首排行榜冠军歌曲《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就此诞生,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此之前,卡洛尔·金的创作伙伴是保罗·西蒙,他俩未能合写出一首金曲——保罗是最好的词曲作者, 却不是最适合卡洛尔的。

  一九九五年,我买了《巴布狄伦30 周年现场演唱纪念特辑》的引进版卡带,上下两盘,从此我真正爱上了鲍勃·迪伦的歌( 当然也包括歌词)。那两盘卡带,我一直听到今天。

  二十年后,我听到了这几句歌词:时光匆匆独白/ 将颠沛磨成卡带/已枯卷的情怀/踏碎成年代/就老去吧/ 孤独别醒来。

  虽然风格上不具可比性, 但这首歌词里“年华逝去,理想还在”的情怀,让我不禁想到迪伦《昨日书》里的“我彼时苍老,如今风华正茂”,还有尼尔·杨《金子心》里的“这让我坚持寻找金子般的心灵,而我渐渐老去”。

  那两盘卡带上有句文案我至今还记得:“浩瀚星河,投之者众,如过江之鲫,但星海沉浮,能扬名立万已属不易,而垂名青史者更仅限少数佼佼者而已……”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首词作是好还是坏。在这个时代,大多数歌词问世一个月就可能被大众遗忘,问世五年还能被大众记得更属罕见,而鲍勃·迪伦的歌词在多年后不但没有被遗忘,还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我在微博上看到唐映枫说他打算暂且搁置写词一年或者更久,也许他是遇到了瓶颈,但我知道他会一直写下去,因为他的终极目标不是写出金曲,而是写出能流传很久的金曲。

  —— 陈震

本文标题: 《六日改》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1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活的轻松,老的洒脱《红楼十二层》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