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一本由[美]黄仁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精选点评:●没背景知识看不懂●非常好书,黄为历史学家,又有国军服役之亲身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是一本由[美] 黄仁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精选点评:
●没背景知识 看不懂
●非常好书,黄为历史学家,又有国军服役之亲身经历,可读出蒋氏于交困时代之勉力
●看历史仍然很吃力呐
●此书长置案头,遑论其史观之客观,特其文笔之简朴,引用之详实,已令我时常翻阅。真实的蒋介石,所体现的爱国热情,在极其困难的情势下,勉力领导国人,坚持到日本投降,实属不易,令人钦佩。
●读完发觉蒋的处境像极了当年的李鸿章,只是历史赋予蒋的挑战完全是hard模式。不在其位,谁又能感同身受。人本主义,敏感,自律,仁爱,心狠,基督教,阳明心学,只能说复杂的环境造就复杂的人格。人的能动性还是不能夸大,技术性问题难以用道德问题简单地概而化之。
●早就慕名已久才终于借到书本,了却了
●没有很珍贵的史料,算起来都是第三手的。黄的观点有有见地之处,也致力做到客观公允。但其视角依旧无法避免从美国价值观出发。对大势的分析亦稍显天真。行伍出身,写战争相对比别的作家真实一点。但书生气仍显重。
●客观,有理有据!真实的日记和历史人物子孙的验证,重新了解了蒋委员长。蒋是哲学家,冒险蛮干,用纪律约束自己,毛是诗人与艺术家,他以为宇宙间无穷尽的美感可以在人身上行动上实现,这样看来邓是数学家。打桥牌之能手。若当时非共赢,则国内经济感觉会多发展十年以上。
●看了不到20页,就被深深的吸引,看到很慢,共鸣很多,感悟很深。
●连续读了黄仁宇三本书,至此对他的大历史观有了比较切实清晰的理解:任何事件、人物都要回到其所处的时空情境下去认识和理解,它们从本质上讲都是、也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连续性的体现。脱离时空情景和历史连续性的解读和评判不仅毫无意义,更会产生错误和偏颇。此外,站在大历史的视角上,这本书使我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蒋介石个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一):不是基于第一手日记资料而写的
这本书的成书年代太早了,那时候传主的日记资料还没有公开,所以作者只能基于二手资料来分析传主的性格、为人、作风、思维……而且语言很乏味,不乏溢美之辞,把传主由于个人能力水平眼界立场所限而做的一些事,非要往时代条件这个因素上靠。估计是因为作者自己当年参加过国军,有对首长予以予以美化之嫌。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二):大历史观下革命者成功与失落
之前读过一本单独的《蒋介石日记》,再读此书,犹如逛古迹,请了个讲解员,可初见历史的脉络和纵深。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也撇开了个人好恶和性情品行的判断(完全撇开是不可能的)。后记中的几段话,颇可以概况本书的大略与作者的意图:
……我也希望替此时期其他人物做传之作家同样放宽视界,先着重历史之长期合理性,次及于褒贬。使中国近代史先具备与现情切实衔接之轮廓,再提到个人对书中人之恩怨爱憎。
……蒋介石作为中国领导人数十年,最初并无预感。而只是随着情势的展开,发现自己突居高位……历史已在他眼前和手下高速的展开,他无从以通常合乎情理的方法对付。于是他以直觉作为判断,先以道义为手段,不及则杂之以权宜,多时仁厚,偶尔心狠。被逼不得已则以宗教哲学思想和御己的纪律坚持下去。这也是他所说的攻坚致强、蹈瑕抵隙、玄冥療疾和孤注一掷的由来。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三):大历史观的思考
书中所述“中国的长期革命,规模宏大,段落分明,因抗战而创设新国家之高层架构。因内战而再造基层组织。因对外开放一体通商,而重订上下之间法制性之联系” 像是对已知历史进程的总结和自我合理化。看似有凭有据,但不可否认发展改革的道路很多,无疑中国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路。
关于历史进程个人更倾向刘勃的“歧途说”,“此夫过举跬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历史当时的向左或向右半步,几十年后的目的地已是相去千里。关键历史节点对进程的问题是巨大和深远的。亦如作者将“国家与社会缺乏有效之组织结构”的原因追溯到朱元璋所开启的“明清帝国财政与税收之设施”,是否也印证了关键节点或事件的深远影响,这与作者的大历史观看似相悖。
书中最可取之处应是作者能从亲历者的角度对当时社会各界剖析,打通从毛细血管到中枢的脉络。例如作者从国军“征兵官”的描述一直到蒋笔下的各师长军长,再到各战役综合体现当时国军全貌——错综复杂的人身关系,乡土关系,低效又不乏局部的英勇。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四):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去溪口之行将近一个月,赶在“七.七”事变76周年纪念日前读完了黄仁宇先生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梅雨侵蚀的六月,世事纷扰:国内新疆恐怖袭击不断、国外埃及局势风雨飘摇,喜的是大韩民国首任女总统打破了出访惯例先日本而访问了中国,闷的是足协在国家队1:5参败给泰国队之后终于炒了西班牙人的鱿鱼,然天价税费之争沸沸扬扬大有大闹FIFA之势。且不去管它!
溪口人民该是感谢蒋介石的,小镇因他而闻名兴盛,叫卖千层饼的店铺在剡溪水边鳞次栉比,商业的气息早已使小镇不复老蒋当年逃离大陆时的模样矣!“不过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仍是在大陆创造的高层机构。这种成就不因内战失败而泯灭,假使没有他那一段奋斗,中国可能仍是军阀割据,外强干涉。”
这样客观独到的文字出现在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中并不奇怪,黄老的历史观早在《中国大历史》中便已见了分晓:蒋之于现代中国的意义在于为尚未中世纪国家的中国创设了高层机构,而毛的贡献则在于翻转了低层机构,二者共同为邓在19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作好了历史准备,随后高层与低层之间的法制性联系才可敷设开来。
中国革命的悲剧在于“这国家需要改造,但是新旧体制之间有了二百年至三百年的距离,于是只能以暴力的方式执行之。在找不到适当的对象对这两三百年负责时,只引起交战者隔着远距离呼叫对方为犯为匪。”而这革命恰是因为抗战的外部逼迫而变得愈加紧迫起来,但彼时缺乏社会结构支持的中国军队怎是敌人的对手,初期的一溃千里自是情理之中,蒋不得已“只有自己挺身而出代替组织制度之不足”,国防、外交、财政、教育诸事无不事事躬亲。“这国家虽未凭己力将日本打败,但她已尽最大力量将对方拖垮,而最重要的她始终未为日本征服。我们缕述此间经过,首先则须注重此意外成功的力量之来源。” 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应了他早年的预言!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五):从另一个角度看抗战
中国诚然是一个大国,却也是一个弱国,战前战后最高统帅即已明白道出,中国无力在军事上单独取胜。唯一的办法则是长期不承认失败,一心要将对方拖垮,而且要静候国际情势的变化。八年之后,这全部方略一句一字地做到,这已算是离奇。
本来抗战即是纠集不合格的兵员器材,缺乏后勤组织,与强敌长期拼死活,有些场面上伏有高度必死公算。“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并非虚语,应从字面上领略,每一战役成功的机会这样的渺小,而对方日军又并非等闲的战士,则每人和每一部队应尽力的程度至难客观地决定。
敌我实力悬殊
日军之一个师团附有特种兵及后续部队等可能多至二万五千人以上。此次每师团并军属部队之“师团拆分”多至四万人。国军则一师通常不过六七千赤足孱弱之士兵,全国之三百个师,仅有步枪一百万支。后勤机关及后动部队只聊胜于无。
国军部队来源复杂,无法协同作战
中原之战后,蒋确保江浙地区,维持约三十个师之“嫡系”部队,次用津贴方式控制一部分外围部队,对更外围部队则只要求名义上对中央之归顺,已造成一种新平衡。……这样的大平衡一直维持到抗战之前夕,抗战开始时即以上三种部队并中共人马一并投入。亦唯因此种数量膨胀,质量马虎之阵容,能配合中国农村社会之背景支续长期战争。
弹药补充不足,战前动员及后勤无力,只能依靠单位内部的凝聚力避免崩溃
国军不仅兵器落后,而且弹药补充不继,各战斗单位素质不齐,亦不易协定,各部队均对友军行动视作一个未知数。……部队里本来弹药不够,蒋的办法则是子弹只一百发时,宁可再用六十发作实弹教练之用,则其他四十发可望在作战时百发百中。
国军之弱点,缘于动员及后勤。战斗之前即有大量缺员隐匿未报,而在战役后以虚浮之阵亡数申报。国军出入战场沿途无接应,加以本身补给供应能力不足,官兵只能强迫地取给于民众。伤兵则二三百人一批,遗弃于战场后遭日军杀害。……国军在生存条件极端困难之下,得力于各部队内部个别军官团之团结才能避免崩溃。部队长与各干部之人身关系、乡土关系及部队历史,虽使各部队间之协同困难因之产生分化作用,但在每一单位此内部之凝聚力又不可少。
没有现代化国家的组织形式,公事私办反而效率高
公事私办之方式了无止境。武汉作战期间,蒋发电报给孔祥熙,采购万吨军火。须火车数十列载运,值价数千万元。在当日均为令人咋舌之事,而蒋以乡人进城托买衣饰鞋袜之姿态,通过家人行之。……蒋所希望的成就,远逾于当日社会之功能。在多种情况下,他发觉无理可违,无法可守。上文已提及虽购麻袋之琐事他亦为之,凭他自己的信用购买足供五十个师所用军火他亦为之。总之凡力之所及他即已做去。
中国以一个“中世纪国家”,在种种战争准备不足、战略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全面对日抗战八年,蒋作为最高领导人抱持“暝眩瘳疾“、”孤注一掷”、“保全国家人格之完整”的信念,即使在军事消息最阴沉的时候也并未发出妥协求和的要求。无论在其他方面有何种缺陷,这一点很令人敬佩。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