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另一方面,教育学家又告诉我们,孩子不能打,打了只会让他越来越叛逆。到底棍棒下出孝子还是逆子?最近看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就引起了我的深思。女主角孙若微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丈夫明宣宗朱瞻基深爱她,还立了她做皇后。可惜朱瞻基不长
中国有句古话叫: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但另一方面,教育学家又告诉我们,孩子不能打,打了只会让他越来越叛逆。到底棍棒下出孝子还是逆子?最近看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就引起了我的深思。
女主角孙若微的前半生无疑是幸福的。因为丈夫明宣宗朱瞻基深爱她,还立了她做皇后。可惜朱瞻基不长命,年纪轻轻就死了,留下了她与9岁的朱祁镇。从此,孙若微当了太后,幼子朱祁镇就成了皇帝。但由于幼子无知,孙若微不得不既当爹又当妈还要参与国家管理。
从此以后,剧情就从轻松的古装爱情剧,变成令人压抑的家庭伦理剧,到处充斥着“小孩子得管教”“不打不能立规矩”的暴力教育。一个耍暴力,一个反暴力,于是,两母子的冲突不断升级,矛盾一触即发……
若孩子没有认识到自身错误,惩罚是没有意义的
“不罚不行,我必须给他立规矩”
剧中的这句话,是不是听着耳熟?这是许多家长打压孩子的“合理”理由。他们认为这次打怕了,下次就乖了。然而,家庭教育没有他们想的简单。
孩子虽然心智不成熟,不能分辨是非对错,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人的思维模式是当他知道这件事情是错误时,他就不会去做。所以,只禁止孩子的行为,却没有理解他背后的心理动机,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那么下次他继续会犯错。
我想,孙若微的教育方式就是犯了这种错误。在孙若微第一次看到朱祁镇往太监身上泼水时,她只是勃然大怒,让朱祁镇到墙边罚站。但是,朱祁镇没有认识到他欺负人的行为是不对的,他只觉得自己无故被罚,于是他一边罚站一边不甘地说:“凭什么?”
为了报复母亲无故的责罚,朱祁镇更加喜欢恶作剧。从故意捅马蜂窝,到欺负幼弟朱祁钰,再到羞辱定西将军陈文荣,我想他应该在一个又个的恶作剧中,获得了报复的快感与成就感。
其实强扭的瓜不甜,只有发自真心地认识错误,下次才能改正。若没有认识错误,那么只会重复犯错。而且在家长的打压下,孩子还会产生报复行为,你越禁止,他越想做,你越打压,他越反叛,最后只会沦为“问题少年”。
语言暴力除了伤害孩子,没有任何作用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期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
但我认为,孙若薇对皇帝儿子却没给予应有的尊重,反而一直进行羞辱式教育。在第47集,孙若微看到儿子在欺负太监,于是怒斥道:“太监来宫里侍候就为了赚口粮钱,养活一家老小,你呢?你能干什么?”
把真龙天子与最末位的太监做对比,孙若微的这句话无关教育,只是单纯的发泄。而且我认为,孩子在大庭广众被羞辱,这种伤害比体罚还严重。
曾经有教育学家说过:在语言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形成自卑的性格。而据我观察,朱祁镇的内心就很自卑。因为自卑,他盲目自大,不能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如:自己的建议遭到大臣于谦的反对时,他立即恼羞成怒要打死他。因为自卑,他非常渴望用成功来证明自己,而他作为皇上,自我证明的最好方法就是打胜仗。恰好国舅爷张克俭被瓦剌部杀了,他就以这个借口出兵亲征。可惜的是,他在行军的过程中,盲目自大的毛病又犯了,多次否决大将陈文荣提出的正确行军意见,导致兵败被俘,还连累大明朝陷入了“亡国”的困境。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朱祁镇的兵败,很大部分原因是孙若微错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而孙若微对朱祁镇的语言暴力,除了伤害孩子的心灵外,没有任何好处。
暴力教育换来的是冷漠的亲子关系
打压式教育的背后,会产生一位严父或者严母。他们从来不给孩子正面的肯定,只会不断地批评,打压孩子。为了不被批评,孩子学会了察言观色,在父母面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然后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偷偷使坏。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严母孙若微,朱祁镇就是这么做的。在第51集,俩母子为该不该与瓦剌部开战产生了分歧,孙若微主和,朱祁镇主战,双方各执一词,朝会上没有下定论。下朝后,朱祁镇再次跟老师杨先生讨论这个问题,前一秒他还在反对老师要和谈的观点,但下一秒他看到孙若微来了,立刻说:“先生说得真好”。但你别以为他向母亲屈服了,事实上,他在背后唆使太皇太后(祖母)向母亲施压。
在意识到孩子与自己隔着心思后,孙若薇想跟儿子沟通,修补关系,但两个人已经咫尺天涯。
娘的苦心儿不懂,儿的心思娘不明,两母子隔着心思,沟通不了,共情不了,亲子关系走到这一步,已经变成了只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真是令人唏嘘啊!
总的来说,电视剧《大明风华》用几集剧情,向我们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向我们证明了“孩子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一套错误的教育观念,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与借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