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作为成人,连续听六节课,注意力也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也分心、也害困、也有心不在焉。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听七节课,能不走神么?况且,这达标课都是精心准备的,声电光色齐全,环节设计、问题预设、教师状态俱佳。平时的常态课,那会有这样的激情投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
试想,作为成人,连续听六节课,注意力也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也分心、也害困、也有心不在焉。我们的学生,每天都要听七节课,能不走神么?况且,这达标课都是精心准备的,声电光色齐全,环节设计、问题预设、教师状态俱佳。平时的常态课,那会有这样的激情投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确实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课堂上,很多孩子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注意力的短期疲惫,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时常要开开小差。于是老师就要不时地提点,不时地往回拽。于是我想,普通教师的课与优秀教师的课区别就在这里,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你用多少时间来一遍又一遍的吸引学生转移的注意力呢?
记起前几天王老师所说的话:“只有学生自己的问题,他才感兴趣。”是的,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只为极少数学生上的?设置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而其他的学生总是以一种观望的态度,用游离的眼神,不经意的瞥一下。于是乎老师只好不惜言语的一遍又一遍的鼓励:“要自信,要主动,要积极的表现自己”。不论怎么鼓动,参与进来的还是那么多。突然发现,这种鼓动很苍白,是一种无计可施的表现。这绝对是对一个老师,课堂驾驭能力的一种挑战。根源就在于,你设置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是老师你自己的问题,抑或就是教参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徜徉,就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入手,去进行预设,去挖掘适于大多数孩子的问题。
几点火花:
一是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课堂上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不是每堂课的必须。不能让鼠标左右了教师的思维,牵制了课堂的进程。发现有的教师作的课件非常的丰富,也就导致了上课就是把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点完。于是在过程中,教师就缺少了教学的智慧和灵感,缺少了发现问题和延伸问题的敏锐性。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就偏移了,从关注学生到了关注课件了。这样一来,学生就无法充分释放自我,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的鼠标一张张的滑过,机械的顺着你铺好的路去走。而你预设的道路上,一切都那么明了,不用思考或者不会思考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在你下一点的鼠标后面,肯定会有上一个问题的答案。
二是教师是需要保持课堂上的激情的。激情四溢的老师,肯定会激发学生骨子里的热情。孩子们还是很容易被点燃激情的,哪怕你只是几句包含激情的范读:“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听了这句震撼人心的范读,我心里就想,就这一句,足矣!所有的孩子自动的报以热烈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就这一句,可能就让所有的孩子把这篇《海燕》,铭刻在心,一辈子。
三是孩子有的是创造力,有的是灵感和智慧。最关键的是看我么能不能在课堂上给他激发出来。听着学生一个又一个的读自己当场写的课文感怀诗,唯一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孩子不比任何学校的差。他们敏感的心,在你积极的挑拨下,焕发出来的诗意是当也挡不住的。只要给他一舞台,他就会尽情的释放自己的美。
四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们做老师的要有这个自信,寻找出撬起精彩课堂的支点。同样的,在课堂上也要帮着学生找到这个自信的支点,让他们也找到撬起地球自信。
五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不同的孩子来感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一篇课文,这个孩子看了可能是轻松欢畅,那个孩子读了可能就是惨淡凄凉。何也?文境、情境、心境异也!于是课堂上要尊重孩子们不同的感受,赏识他们有不同的体验,无需使劲把他们感悟出来的一些东西,往教参或者教案上生拉硬扯,让他们尽情的释放一个灵动的自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