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流浪大师“、“复旦大学高材生”……一个叫沈巍的流浪汉红了,他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各种金句频频流出,瞬间成了人们围观谈论的焦点,甚至引来众多自媒体前来拍视频,有时候人数多达一两百人,大部分都举着手机在拍摄视频和做直播,这样蜂拥而至的场景已经发生了四五天。于是,人们便看到了一幅幅很诡
“国学大师”、“流浪大师“、“复旦大学高材生”……一个叫沈巍的流浪汉红了,他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各种金句频频流出,瞬间成了人们围观谈论的焦点,甚至引来众多自媒体前来拍视频,有时候人数多达一两百人,大部分都举着手机在拍摄视频和做直播,这样蜂拥而至的场景已经发生了四五天。于是,人们便看到了一幅幅很诡异的画面,一边是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的流浪汉;另一边是浓妆艳抹、衣着时尚的女主播。那么为何一个流浪汉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或许要归因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用流浪汉却熟知《左传》《尚书》的反差来吸引流量。除此之外,沈巍本人的独特经历也的确足够让人们猎奇的心理,据红星新闻报道,他是上海人已流浪26年,家中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从小爱读书爱画画,最喜欢历史,但是在父亲的压力下大学学了审计,毕业后进入了上海某区审计局。但由于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再加上从小就有捡垃圾的习惯,便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了捡垃圾上,从而被单位要求病退。同时,他的这种行为也不被家人所接受,于是,他选择了租房独自生活,彻底过上了流浪生活,并将全部收入用来买书。“距离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读书要用笔、要配起来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人说因为你外表可怜所以你捡垃圾,那为什么我捡垃圾不能按照公益的目的捡呢?”
从网上流传的金句中也可以看出,沈巍的确是个爱读书的人,但却远远称不上是国学大师。对此他是有自知之明的,在采访中,他也表明过他实际是想当官的,因为“作为读书人,能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或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由此可见,他并非人们所塑造的那种“颜回”式的高人和奇人,反而是一个有欲望的正常人,只不过他的追求和大部分人不同而已。而人们对他的围观却恰恰说明,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设想是相当匮乏的。
的确,在世俗的眼光中,这种行为是怪异的,人们不能理解他为何放着一个正经的工作不做,而选择去捡垃圾。而且,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捡垃圾的一定是家里极度贫穷的,他们找不到其他的谋生方式,才不得不去捡垃圾。
实际现实却并非如此,流浪汉并非全部由于经济上的贫困,有些人的确就把它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在一些外国电影中,人们会看到有人选择靠街头卖艺为生,但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很悲惨,反而是乐在其中。
其实,这种看似另类的生活方式也并没有那么稀奇。在几千年前就有人这么做了,古希腊时期的犬儒学派所倡导的就是像一条狗一样地生活下去,不在乎外在的物质条件。
其代表人物第欧根尼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亚历山大大帝拜访过他,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据说亚历山大之后对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弟欧根尼。”由此可见,是有部分人是主动选择过这种生活的。
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对于本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人们却觉得是旷世奇闻,无论是为了赚取流量去现场拍照直播,还是大呼“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都说明了人们的猎奇和狂热。
然而这恰恰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单一,大多数人都遵循着一套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所以当一种稍微与之不同的选择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是不可思议的。
这点从当下媒体上热议的话题中就可以看出,人们所在讨论的是“只有公务员才是好工作吗?”、“辞职留学是否合适?”“不买房结婚是否可行?“等。
也就是说,主流观念是相当狭窄的,在这个框架内,只有考公务员、买房、升职加薪等固定模式才是被认可的,即便是像创业、自由职业、留学、租房这些本来都很正常的选择都变成了一种边缘化的选择,是要人们去经过一番心理斗争才能下决定的。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放弃公务员的工作选择去流浪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了。或许远不止“流浪大师”,只要某个人稍有一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就能引发人们的关注。
像是几年前在辞职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客观来看,在工作多年之后感到疲惫,且有相应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拿出一段时间来休息实际是很合情合理。但那条新闻的热度足以说明,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就可以算的上是离经叛道了,人们可能内心中有辞职的想法却无法做决定。
其实,正常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只要是符合于人们的本性且不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正常的。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导致了每个人所想追求的事情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隐居山林、有人喜欢香车宝马,有人喜欢现世安稳,有人喜欢流浪……在电影《碧海蓝天》中就讲述了一个对于海洋有着极度依恋和向往的人,因而他可以为了潜水放弃一切世俗生活,可能对于外人而言这是不正常,但是对他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满足。就像剧中所言:“也许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种使命感,关于生命和情感都有自己的归属,于是就一定会有放弃,即使不舍。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最大限度地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活法。”而当下人们的大惊小怪,除了流量和眼球经济的浮躁之外,也是有几分无奈和悲凉色彩的。人们也许是在沈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中沈巍也在采访中多次提及到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了自己不喜欢的审计专业,因而在之后他选择了用流浪去抗拒那条既定的道路。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所遭遇到的,他们也在从事着一份自己不喜欢却被主流价值所推崇的工作,但大多数人只是默默忍受。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大师”的出现,和《月亮和六便士》之类的文学作品没有什么区别,不过是让他们产生了某种共情效应,让遥远的主人公帮自己完成内心中的真实欲望。
所以才会有人讽刺道,这是一群不正常的人在围观一个正常人。沈巍的正常在于他选择了一条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道路,而根本不想当所谓的“网络红人“。
而众人的可悲是在于他们窄化了正常的选择,且只能通过网络的狂欢来围观所谓的”不正常“。或许正如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言:“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