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元宵节

发布时间: 2018-07-13 00:38: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美文 点击: 128

今天元宵节,在晚饭后,经不住外面叮叮咚咚的鞭炮声的诱惑,穿衣出去走走。 这里是东北,在元宵节时依旧很冷。虽然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但是街里熙熙攘攘的都是出来看热闹的人。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满天绽放的礼花焰火,手里摇着烟花的孩子,在大人带领下提着精美灯笼的

童年的元宵节

  今天元宵节,在晚饭后,经不住外面叮叮咚咚的鞭炮声的诱惑,穿衣出去走走。

  这里是东北,在元宵节时依旧很冷。虽然零下二十几度的天气,但是街里熙熙攘攘的都是出来看热闹的人。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满天绽放的礼花焰火,手里摇着烟花的孩子,在大人带领下提着精美灯笼的儿童,尽是喜气祥和,热闹非凡,不由的,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元宵节。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生活在黑龙江偏北的一个小山村。那时候,每家都差不多,不太富裕,而且没有现在这些好看好玩好吃的东西,可那时的元宵节,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把这个节日过得热闹精彩,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

  那时的烟花爆竹很少,一是市面上的种类较少,一包亮光炮,二十个一包,四十个一包,一包两包要玩上整个春节,舍不得整挂的燃放,都是拆开一个个的玩,焰火的种类也非常少,有什么不太记得了;二是各家都不太富裕,没有太多的余钱买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所以都是稀罕物,很珍贵。

  元宵节这天早晨起床时,妈妈一定是蒸了元宵。当年是没有现在用水煮的汤元的,如果能吃到蒸的元宵就已经非常幸运了,因为还会经常有买不到元宵的时候。先不说钱多钱少,而是买不到,有时还供应,凭票购买。经常在商店里卖元宵的柜台前挤了一两个小时,好不容易才来到柜台边上,元宵已经没有了,只好等第二天再来,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日子至今还叫做元宵节而不叫汤元节。如果没有卖到元宵,有的人家会用黏米面,里面包上糖和花生做的馅,像蒸黏豆包一样蒸熟当做元宵哄孩子吃。想到这,又想起一件到现在一直很愧疚的事,大约在我八九岁那年的元宵节,没有买到元宵,妈妈用白面炸了一种面食,大约有鸡蛋和白糖,比较小,类似于现在的小酥麻花的味道,形状是菱形的,妈妈做美食的手艺是非常好的,有型有味,用盘子装着端进屋里,说,今年没有元宵,吃点这个当元宵吧。我立即被它的美味吸引了,在那时,这类食品平时也是不常见的,我和哥哥开始吃,本来就不多,很快就被我们兄妹两人吃得见了盘子底,妈妈进来了,忽然想起妈妈爸爸一定没有吃呢,急忙缩回了伸去的手,这时盘里还有两个,哥哥早就跑出去了,我用很小的嗫喏的声音说,妈妈你也尝尝吧。结果盘子被端走了,而我也遭受了几个白眼。现在想起来还有内疚感,为我的不懂事和贪吃。

  对孩子来说,早饭后没有什么大事,家长们要准备下午的丰盛大餐,元宵节,主要的节目都在晚饭后。这个时间会有秧歌,那时的秧歌是很精彩的,有高跷、大头人、花车、轿子、猪八戒、白骨精,再有舞狮子、舞龙,没有别的什么节目可看,就去看秧歌,记得有一次白骨精还跑到我跟前做了个要打我的动作,吓我了一跳。到现在只是偶尔有什么节日或者有活动时,会有社区的秧歌队表演,也就是穿花花绿绿的服装扭那么几下,与我小时候的秧歌相比,已经不能叫做秧歌了。

  看过秧歌我们这些孩子就去准备自己玩的灯笼,那年代都是手工做的灯笼。现在孩子玩的灯比的是谁的价钱高,谁的灯功能多,谁的更精美,谁的灯个数多,那时我们孩子比的是谁有灯拿着玩,还有就是谁的蜡烛多。记得那时我们用的蜡烛叫做“磕头了”,可能指的就是它的细小,燃烧的时间短。这种小蜡烛是盒装的,像香烟盒一样,大小也和香烟差不多,一盒好像也是二十支吧,彩色的。所谓的灯笼,多数都是玻璃罐头瓶做的,在瓶口处用细铁丝缠好,上面用个小木棍提着,瓶底装一个小木板,大小以放在瓶底不摇晃为标准,小木板的中间从下往上钉只铁钉,蜡烛就放在这个铁钉上。通常我们都是把铁钉用火烤热,然后把蜡烛插上,点燃就可以了。点蜡烛是个很艰难的事,因为这时蜡烛已经放到灯里面了,并且比灯口低些,把灯倒过来点会把蜡烛掉出来,因为玻璃瓶口较小,不倒过来点蜡烛的话会烧手,我们经常冒着手被烧的危险把蜡烛点燃()。玻璃瓶是透明的,简单的灯笼就是这样,我的妈妈手巧一些,用彩纸剪几个小花帖上,挺漂亮的。我看到最好的灯笼,是用四块长方形玻璃做的,用小木条做角固定,比我们这些罐头瓶好看,也着实让我们这些小孩子羡慕。我们把这个当年叫做灯笼的罐头瓶擦干净,蜡烛准备好,等着晚上拿出去玩。

  那时住的都是平房,黑龙江的元宵节,到处都是雪,在外面随便弄弄,点个蜡烛就可以成为灯。用铁的脸盆、铁的桶,装满清水,放在外面冻着,等到里面的水已经结冰还未冻实心的时候拿屋里暖一会,让里面的冰与外面的铁分离开,里面没有结冰的水倒掉,这样就成了简易的冰灯,在这个冰灯的外面贴一点花或者用彩色的涂点什么颜色,就更漂亮了。后来到八十年代,照相馆有供照相用的冰灯,是在河里刨的冰块,堆砌后加工成冰灯。冰灯也就是在黑龙江这地可以存活吧,也应当说是一大特色了,也是多年后的哈市冰灯节的前身。

  晚上万家灯火时,也是各个灯点亮的时刻。那个年代的晚上是很安静且很不明亮的,没有现在这么亮的路灯,每家的灯也不很亮,因为是按灯泡的度数收费,我们那时用的灯许多都是十五度,二十五度的,大不了是四十度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房间,极少有用六十度的,更别说上百度的了,所以一到晚上每个窗户透出来的都是很昏黄的灯光,冬天冷,很多人家的窗户都用纸糊得很严实。没有电视的年代,也没有其他有光亮的东西,这给本来就不明亮的夜空增加了昏暗。比较有意义的是,也可以说是时代的特征,那些年的灯笼杆和红灯笼。

  灯笼杆是在山上伐的小树,没有限制砍伐的年代,可以随意找个比较可心的小树,多数用杨树吧,我也不太清楚,反正就是直一点的,最好高一点,庆幸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不会将松树砍下来做灯笼杆,基本上也是找个不成材的小树用,一个杆可以用很多年的,并不是每年都用新的,否则是更大的浪费与可惜。将这个灯笼杆在院里固定好,最上面,绑个带枝叶的树枝,贴上些彩色的小旗,提高下靓度。在上端安装个类似三角架的带绳子的东西,应该说就像现在的滑轮,可以把灯笼挂上,用绳子将灯笼升上去,好比升旗,应该说和升旗一样。这里挂的灯笼,是圆的,用细的铁筋焊的,用薄的红色的纸剪好,再一条条贴上,红纸也有讲究,我们家的红纸,是妈妈再三挑选的,颜色要红,并且要正红色,不能太厚,否则不明亮。里面装的也是蜡烛,不过是长的大的蜡烛,一支可以点两三个小时,然后再换新的。这些是我小时候,到我上学后,已经用电线接的电灯了,不再用蜡烛。蜡烛要经常看着,不能让蜡烛燃尽了再换,据说谁家的灯比较明亮,谁家今年的日子就会过得非常好,谁家的灯笼中的蜡烛燃尽了忘记了换,会不吉利。我们小孩子有时很讨厌的,会偷偷的用弹弓瞄准杆上的灯笼,把外面的红纸打坏,被发现免不了挨揍,灯笼主人再重新糊一下灯笼。#p#分页标题#e#

  手中提的小灯,院里摆的冰灯,杆上挂的红灯,再有就是地上的灯了。那些年,锯沫到处都有,锯沫是用锯锯木头时出来的木头碎屑,汽油也不是稀罕物,在雪地上撒一把锯沫,在锯沫上倒些汽油,这样弄上一排,七八个十几个的都有,然后点燃,可以燃烧很长时间,到处都是明晃晃亮堂堂的,空气中弥漫着汽油燃烧与烟花爆竹的味道,遍地都是雪,也不用担心防火的问题。

  这几乎是一年中最明亮的日子了,妈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会找点事情让孩子们高兴,天黑后会让我们拿着自己的小灯笼到外面去,各个角落都用灯照一遍,妈妈说,不是所有的角落都会被灯照亮,总会有照不到的地方,那你们就用自己的灯照一下,让家里所有的处所包括角落,至少明亮一下,元宵节嘛,也是灯花节,增加点喜气。

  童年的元宵节,除了这些灯,还有个有趣的节目,这个节目也许只有东北可以吧,就是到大河去“滚冰”。“滚冰”就是到大河的已经结冰的河面上,滚来滚去,听大人们说,可以去病,滚运气,反正是玩,平时不让玩的正好可以玩个尽兴。这些年已经很少有玩这个节目的了,因为天气变暖了,河中心经常会有一条不结冰,或者到了元宵节,雪融化了一些,冰面很脏。

  这是童年的元宵节,如今的这个节日简单多了,吃点汤元,这个牌子那个牌子的,这样味道那样味道的不知道什么更好吃,吃一桌好吃的,吃到很麻木吃不出来香不香,挂着各种各样的彩灯,也都是挂在楼房里的阳台上,家家如此。放一挂很长很响的鞭炮,或者漂亮的烟花,这个小城市有时也有礼花燃放,偶尔看看,看空中绽放的礼花,似精灵在飞舞,美伦美奂,有时替它感叹,这么壮观,却是用生命演绎的精美绝舞。本文出自转载请保留出处。

  童年的灯,童年的元宵,童年的秧歌,童年的快乐。也许是生活经历的太多了,对现在的节日感觉不浓,时间的推移,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今天,还经常想起童年,一些节日里的快乐,那些快乐随着年龄增长而渐渐变淡,变无,甚至在孩子的身上也找不到了,而我只能在梦里重演,在回忆里封存。

本文标题: 童年的元宵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meiwen/157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夏天的味道摇摆的岁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