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丁捷的《追问》这本书

发布时间: 2023-09-20 06:01: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6

追问有没有第二部没有。《追问》的作者丁捷是江苏南通人,现为江苏省省属某文化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著有长篇小说《亢奋》《依偎...

如何评价丁捷的《追问》这本书

追问有没有第二部

没有。《追问》的作者丁捷是江苏南通人,现为江苏省省属某文化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要著有长篇小说《亢奋》《依偎》以及大散文《约定》、纪实文学《追问》等19部。

丁捷追问8个故事原型是什么

丁捷追问8个故事原型是他们自己。通过查询封面新闻网,搜索到《反腐作家丁捷:《追问》没有虚构人物,他们自己就是原型》,可以得知,《追问》一书中,丁捷和13个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面对面长时间交谈,最后又从中选择了8位典型,进行深度记述。《追问》不是小说,是一部纪实文学,按着当下流行的说法叫“非虚构”:书中的人物没有现实原型,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原型。只是顾忌到当事人的隐私,丁捷使用了假名。
抱歉,我不知道丁捷追问8个故事原型是什么。您可以提供更多关于丁捷追问8个故事原型的信息,我来尝试为您解决问题。
丁捷,汉族,197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职称。现任江苏省南通市委常委、通州区委书记,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追问第五部分“四海之内”读后感

追问第五部分“四海之内”读后感
"如果你没有走对路,你走得越远,离魔鬼就越近,

追问读后感。魔鬼,总是在各种邪路、错路前面守株待兔。"——这是丁捷,一位纪委书记、同时是一位作家,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追问》中的一句话。
  在《追问》故事中,风雅殇里的文化厅长,拥有一双识别文物的火眼金睛,具有良好的文化行情修养。在职期间对下属疯狂造假、坑害艺术收藏者、破坏文化市场规则视而不见。他用最会做事情敢于做事情的人,可他却忽略了底线,正如他所说的,艺术品不能等同于工艺品。只是觉得现在的艺术界需要这样赚钱,否则包括他在内的艺术家会永远穷下去。他既需要良好的修养高大的精神,又无法掩饰自己本是世间大多数的俗物。空有一双好目光,实际何谈修养。

  而这名落马官员的手下有一员干将"大张",利用政府信用,与民间文物骗子合作成立文化公司,坑蒙收藏者。后来,"大张"又借用文化厅下面的一个招待所,因经营不善亟需改革之机,接盘这一座老楼,并进行全面改造。"大张看中这烂旅馆,其实是怀有巨大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个宾馆虽然烂,但历史悠久,又属于文化系统自己的场所,几十年来,多少书画家在此作画写字,楼道甚至房间里,都挂满了省内几代名家的书画作品,陈旧破烂的镜框里,装的可都是大有价值的宝贝啊。大张通过改造大楼,改变格局,顺理成章地把这些无人统计过的作品收了起来,有的直接贪污,三件原先挂在大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就复制,重新装裱,放在仓库里,等待哪一天有人过问,可以对付一下。他估摸着,等到这些老场所的老同志纷纷退休了,进棺材了,包括我们这些人,也都快退了,历史永远成为历史。时间一长,谁还惦记这些?这本来就没有登记,没有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过。一本糊涂账,谁能说得清呢。"这是《风雅殇》中,那位落马官员的叙述。当然,他依旧认为,自己并未亲身参与到下属的犯罪行为之中。丁捷本身也是一位艺术爱好者,他说,自己太了解其中的门道了。"很多文化官员不作为,甚至自己参与在里面,书中我写得还是比较客气的。实际上,他肯定是捞着好处了,没有好处,能这样纵容吗?

追问8个故事原型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主角(pro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惘,但我会去面对,不会逃避。如果实在没办法,我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反角(antagonist):这个问题我很迷惘,再想想……这是个没意义的问题,避开它。或许把双方都灭掉,那就不存在问题了。
导师(guardian):我是过来人,你应该去面对问题,不要逃避。我支持你。同谋(contagonist):我是过来人,这种问题最没意思了。想想别的好玩事情。以上是四个关键角色,下面是四个辅助角色:跟班(sidekick):我对你有信心,你去哪里,我也跟你去哪里。怀疑(skeptic):这有意义吗?万一你死了呢?如果你没死,会不会内疚一辈子?理智(reason):因为你只有一个老妈,所以你应该先救她。(或者别的理由、别的结论)情绪(emotion):昨天跟老婆吵架了,管她呢!救老妈。主角是故事的核心角色,他的选择以及高潮之后的结尾,揭示了故事想要证明的观点——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心思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拯救大兵瑞恩》。Cpt. Miller和他的队伍选择留下来参加战斗,还要保护瑞恩,希望奇迹发生。评论家笔下的“故事主题”指的是老年瑞恩在影片结尾时说的话,意味着牺牲的价值,表明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但对于作者来说,这不是故事主题,而是故事试图证明的观点。主角(或反角)在一开始可能对主题没有特定观点(迷惘),也可能持有其他四个辅助角色的观点(偏见)。主角(或反角)不是过来人,所以一定不可能持有guardian或者contagonist的观点。在故事进程中,主角的观点可以不断发生变化,例如《狮子王》中,辛巴一度接受了Reason角色的观点。所以主角对主题的态度可以是一条曲折的线,但结尾时主角的态度必定与故事开始时不同,这就是所有教科书上说的角色弧度(character arc),意味着主角改变了。不过作者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人的性格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他的态度——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越狱的英雄Andy对“坚持习惯vs打破习惯”这个主题的看法从头到尾都没动摇过(虽然他有沮丧的时刻),他坚持自认为好的习性——自由的生命。所以这个角色是不变的。Red才是故事的主角,因为他改变了。假如你把Red的故事去掉,只剩下Andy越狱这个事件,整个故事突然就降格为晚报里耸人听闻的报导了。
对于Red来说,他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而且还混得不错。这种习惯是很难改变的,我们从其他人身上同样看到了这一点(包括那只鸽子)。作者向我们表明了一个观点,打破习惯去适应新生活是多么艰难;即使大家都认为自由的生命更美好,但习惯了束缚,不一定人人都有勇气。可是“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优秀作家就是有办法让读者沉浸在故事当中,把写作主题深深地埋起来,我们的思维永远都不会在阅读或观影过程中突然从情节里跳出来,发现角色们正在争论某个大道理。把主题看成核心,八个原型角色的态度是八根辐条,每根辐条的长度表示每个角色对主题的互动深度,最外面的大圆表示读者头脑中的完满情感体验。一个好的故事是个基本接近大圆的八角形,如下面的示意图:a near perfect theme space如果有些角色刻画得比较弱,那么这个八角形的面积就比较小,读者的体验就不够圆满,如下图:a weak theme space如果彻底忽略了某角色,即使其他角色刻画再完美,读者感觉这个故事还是有缺陷,如下图:a defective theme space我们发现,如果反角和同谋的思想弱,那就意味着主角和导师也同样弱。Robert McKee在Story当中提到“对抗原理”:主人公及其故事的智慧魅力和情感魅力取决于对抗力量的思想是否旗鼓相当。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阐述得越充分。现在来定义八个原型角色。主角(pro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思考、并用行动追求问题的答案。特点是思考、追求。导师(guardian):他是“过来人”。他鼓励和引导主角面对问题,并提供帮助。特点是引导、精神帮助。反角(antagonist):为了解决问题,他重新考虑之后,认为逃避、甚至消灭这个问题才是上策。特点是重新考虑、逃避。同谋(contagonist):他是“过来人”。他引诱主角远离问题,并设置障碍。特点是引诱、阻碍。
以上四个角色对主题有直接关联,我们称为“四个关键角色”。如果采用多人称视角(POV,point of view)叙事,通常那些视角人物(POV person)会在这四个角色当中选取。四个辅助角色,他们往往通过与四个关键角色的互动对主题产生间接影响:跟班(sidekick):主角在路上不能太孤单了,他需要有人陪伴,这就是sidekick的情感功能。他无条件相信主角,并提供行动上的帮助。特点是信念、行动支持。怀疑(skeptic):这个角色是对sidekick的情感平衡。特点是不信任、用行动(行为和对话)反对。理智(reason):这个角色本身的性格通常也是比较理性的,碰到事情喜欢分析一番,或权衡利弊,他的立场由此而改变。特点是自控、逻辑。情绪(emotion):是对reason的平衡。该角色的观点可以随时按照自己当时的情绪变化而改变。特点是失控、凭感觉。有些故事中,一共就只有四个角色,例如《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机械姬》,这类故事的四个角色通常是四个关键角色。八个原型角色的典型例子:《星球大战IV》原型角色不加修饰地作为具体角色,会显得比较脸谱化(所以才叫“原型”)。《星球大战IV》的角色比较脸谱化,所以没有过多解释的必要了,大家一看便明白。作为入门例子还不错。主角 Protagonist - Luke SkywalkerLuke Skywalker导师 Guardian - Obi-wan KenobiObi-Wan Kenobi反角 Antagonist - Grand Moff TakinGrand Moff Tarkin同谋 Contagonist - Lord Darth VaderDarth Vader跟班 Sidekick - R2D2 和 C3POC3PO R2D2怀疑 Skeptic - Han SoloHan Solo理智 Reason - Princess Leia
Princess Leia Organa情绪 Emotion - ChewbaccaChewbacca真实角色与原型角色的差异可能非常大,千万不要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提到guardian,我们眼前总是出现邓布利多、甘道夫这样的白胡子老爷爷导师形象,可是在《沉默的羔羊》中guardian是食人魔汉尼拔;《罗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在guardian和protagonist之间轮番置换,他们互相启发,一起成长,这是two-hander故事处理得最完美的一个例子(上次介绍BL类型故事的时候,为了简化只好把这部分省略掉。她的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应该让自己成熟起来,不再像傀儡似的背诵别人写下的答案。而生活就是她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海德医生,主角和反角是同一个人,平时他是好人,喝了药水之后就变坏了。《肥佬教授》中的那位胖教授,喝了药之前和之后也是正反两个角色。灾难片或MITH中的自然界常常是反角,因为自然不需要对人类的问题作出回答,所以无需面对,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避。当然还有神。很多实际人物,因为他们观点一致,可以归到同一个原型角色。俗话说人以类聚,就是这个意思。不同人物持有相同观点,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如无必要,去掉多余的角色,因为他对故事的贡献重复了;第二,归成一群,他们实际性格各异、互补,形成一个单独的原型角色。例如江南六怪。又例如《狮子王》中的猪和狐狸,他们俩是单一的Reason原型角色;第三,同型角色安排在不同场景,例如《星球大战IV》中,Luke的叔叔也是怀疑型角色,他与Han Solo不会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角色之间的实际关系必须按照情节需要。我们看到很多故事中同谋与反角沆瀣一气,《星球大战IV》里,达斯·维达与帝国将军就是这种关系。但《沉默的羔羊》中,同谋是奇尔顿,他与凶手没有接触,他反而想通过捉拿凶手为自己谋利益。原型角色的内容还有很多,光说理论太枯燥了,我们今后在用实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慢慢学习别人的好经验。
按照这个原型角色理论,在具体创作中会带来一些便利,但也有别扭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失去了传统的hero(英雄)、villian(坏蛋)、男主角、女主角这些概念,因为主角或者反角只有一个。但总体而言,好处大于坏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任何一个故事中,相同的观点没有必要刻画两个独立角色,因为重复的情感是无效的、对故事是有害的。我建议创作手艺还没有定型的新作者试试这种新的原型角色思路,说不定能少走弯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还建议用英语代替中文术语,比如contagonist,你知道是“同谋”或者“帮凶”。但同谋、帮凶这样的词对思维的干扰太大了,尤其在生活类的故事里,只有观点不同,没有好人坏人之分。用我们不太熟悉的语言来作为概念,能消除某些天然的偏见。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故事的八个原型角色
这篇是纯理论性的东西,比较无趣。但因为对于故事分析相当重要,所以先写出来,以便今后有个概念上的参考。
长篇小说或通常的电影故事,大致能辨识出十来个或更多的角色(有名有姓有情节),这类故事我们称为Grand Argument Story——即对主题进行了完备探索的大型故事。八个原型角色针对的就是这类故事。
八个原型角色是基于写作主题而言的,当你看到传统的主角竟然不是我们这里定义的主角,不必感到奇怪。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位越狱的英雄安迪,在我们的定义中他是guardian(导师);主角(protagonist)是故事的叙述者瑞德。
第 1 页
这个理论(称为理论抬高自己了,但也没其他更好的词)受到Dramatica(一种故事理论,网址点这里)的启发。不过Dramatica实在是太复杂了——包括它的角色理论,我花了很多时间吃透它,最后意识到规则太多的理论对于创作不是帮助,而是枷锁。
我们知道故事的基础单元是场景(scene),每个场景都包含一个冲突(conflict)。角色之间为什么会产生冲突,是因为他们对故事写作主题(writing theme)看法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冲突都源自于想法上的差异。如果没有主题这根看不见的线,那么观众会感到故事比较模糊,或者缺乏情感力量。
第 2 页
在一个好的故事中,作者选择冲突的标准是这个事件是否隐含着主题辩论。这样看来,故事就是对某个观点的证明(主角做出选择的意义)。在故事的证明过程中,必须周全考虑其他不同观点,这样才不至偏颇。在真实世界中,对于某个有争议的话题有大量不同观点。故事不可能反映所有观点,所以就把观点分成八类,形成八个原型角色。
如果故事主题是“老妈和老婆只能救一个,你救谁”,那么下面是八个角色的典型动机:
从追问原型到追问人性--《追问》最近好火的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一口气读完,觉得文笔其实很一般,但为何能成功,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肯定是切合现在的主旋律了,而且是纪实作品第二估计是作者丁捷的身份,一位老纪检,目前是江苏一家国企的纪检书记,书中的来源都是各地纪委提供的。第三应该最关键,正是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所以读者疯狂地查探书中8个故事的原型人物,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有:《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和明星情人安娜为原建行行长王雪冰和许晴;《四海之内》中的副厅级为原广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发改委副主任廖小波(此君是交通部下派干部,据说还举报了原交通厅长,无期改判成15年,大牛);《暗裂》中的校党委书记为原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王国炎(这个首先惭愧,是俺们江西的,其次书中写的太轻淡了,据说他和不少校里的女教师有关系,他被捉后数名女教师突然辞职...);《曾记否》中的女书记为原四川省蓬安县委书记袁菱;《曲终人散》中的国企老总为原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老总钟金松,至于《危情记》中的开发区主任估计是四川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成都高新区周建南的案例?《无法直立》中的政协主席估计是云南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德宏州政协主席杨跃国的案例?《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就真心想不到了。但一部纪实的反腐文学作品,如果仅停留在追问人物原型上,肯定不算成功和深入,所以作者采访每个原型人物都会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如“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会怎么样?”“你结合自己的案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等等,然后根据答案再进行思考分析,最终留下了九个字的整体印象,即“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窃以为总结归纳的相当到位,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官员,进步的过程中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担任要职的期间都有骄横独裁或是狂热急躁的时刻,出事后认识反省又大多没有说到灵魂深处、大多还是较为感性(例如对不起谁谁)较为混沌迷茫,所以,反腐反腐,要真正从不敢、不能腐到不想腐,还要进一步努力。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从追问原型到追问人性--《追问》
从追问原型到追问人性--《追问》
最近好火的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一口气读完,觉得文笔其实很一般,但为何能成功,也许是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肯定是切合现在的主旋律了,而且是纪实作品
第二估计是作者丁捷的身份,一位老纪检,目前是江苏一家国企的纪检书记,书中的来源都是各地纪委提供的。
第三应该最关键,正是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所以读者疯狂地查探书中8个故事的原型人物,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有:《最后的华尔兹》中的正部级和明星情人安娜为原建行行长王雪冰和许晴;《四海之内》中的副厅级为原广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发改委副主任廖小波(此君是交通部下派干部,据说还举报了原交通厅长,无期改判成15年,大牛);《暗裂》中的校党委书记为原南昌航空大学党委书记王国炎(这个首先惭愧,是俺们江西的,其次书中写的太轻淡了,据说他和不少校里的女教师有关系,他被捉后数名女教师突然辞职...);《曾记否》中的女书记为原四川省蓬安县委书记袁菱;《曲终人散》中的国企老总为原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老总钟金松,至于《危情记》中的开发区主任估计是四川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成都高新区周建南的案例?《无法直立》中的政协主席估计是云南的、不知是不是参考了原德宏州政协主席杨跃国的案例?《风雅殇》中的文化厅副厅长就真心想不到了。
第 1 页
但一部纪实的反腐文学作品,如果仅停留在追问人物原型上,肯定不算成功和深入,所以作者采访每个原型人物都会问一些总结性的问题,如“如果再让你选一次会怎么样?”“你结合自己的案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等等,然后根据答案再进行思考分析,最终留下了九个字的整体印象,即“激情的、骄躁的、混沌的”,窃以为总结归纳的相当到位,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官员,进步的过程中都有激情燃烧的岁月,担任要职的期间都有骄横独裁或是狂热急躁的时刻,出事后认识反省又大多没有说到灵魂深处、大多还是较为感性(例如对不起谁谁)较为混沌迷茫,所以,反腐反腐,要真正从不敢、不能腐到不想腐,还要进一步努力。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丁捷的《追问》这本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325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女将军,被救命恩人的女儿抢走了未婚夫,被马车撞之后还出征,最后死了是什么小说浪费各位知友一点时间,麻烦帮我看看,谢谢!(没有玻璃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