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老子故事,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
经典的老子故事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创始人,经典的老子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经典的老子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一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清代太清宫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二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三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迫。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经典的老子故事篇四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安居何处?”
阳于居道:“沛(今江苏沛县)。”
老子的故事
2、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
3、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4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
4、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5、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
6、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
7、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哪些
老子的传说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据传是 怀孕 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 决定 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而青牛也成了道教 文化 中著名的意象,更是神仙道士的坐骑,老子也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据说是直接成了神仙,后面便没有他在世上活动的记载了。
关于老子的传说,大多是比较玄乎的神话论的东西,虽然并不可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老子之所以会被后世人神话,是因为他的成就使得人们对他非常尊敬,以至于将他当成神灵来敬重,毕竟当时的人们对于神灵还是非常相信的。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故事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而后世留下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其中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讲的也是一则传说。
据传说,当时老子对周王朝的衰败感到无力,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离开家乡,去四处游历。待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的总兵尹喜将他拦了下来,因为他看到紫气东来的同时,老子正好骑着青牛出现,所以他认为老子是贵人。
但是老子去意已决,尹喜想要留下他,于是想了一个为难老子的 办法 ,让老子留下自己的一篇文章,如果老子写不出来,那么就要留下来。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子花了非常短的时间就将一篇文章写给了他,于是轻松的出了函谷关。而他留下的这篇文章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道德经》。
而老子离开函谷关之后几经周折,来到了临洮,并在这里留了下来,直到最后消失了去世。而他的去世在世人看来是飞仙而去,成了太上老君。所以他所乘的青牛成了道家文化中非常著名的象征,也是神仙道士的坐骑。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其实表示了他对周王朝的不满,因为他主张无为而治,当时纷乱的战火年代和他的思想相差了太远,所以他游历的另一目的很有可能是为自己找一个安静的可以让他享受无为的一个地方,而他最后选择的临洮确实也是一个山清水秀,远离世俗的地方。
老子出关函谷著书的传说
老子本来隐居于周王朝的沛地,后来他见周王朝衰败将亡。于是老子准备西行云游 天下 去,要西行就得过函谷关。守卫函谷关的关令叫做尹喜,有一日尹喜在城关之上看到东方缓缓飘来一朵紫云。尹喜望之大喜,知道是有圣贤要来了,只有圣人出行才有紫云相伴。
果然过了没多久,就有一位仙姿非凡的老道骑着青色神牛踏关而来。待走近一看,尹喜认出来者是道家圣人老子。尹喜本是向道长生之人,因此喜不自禁,就想着一定要向老子求得修道的智慧典籍。尹喜请求老子留下思想著作,然后才能放他出关西行。
老子本来是不愿意被要挟的,但是尹喜态度坚决,不得到著作典籍就不让他出关。老子最终迫于无奈,只能在函谷关停留几日著作典籍。
老子在函谷关停留了7日就写成了5000字的《道德经》,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曰道经,下篇曰德经。包含了老子一生的道家学说,是老子用道的思想来阐述宇宙的 自然 规律。尹喜看到《道德经》后,深深为其中描述的大道所沉醉,他向老子表示了求道的愿望,希望和老子一起西行。传说尹喜挂印辞官与老子一同西行而去。
猜你喜欢:
1. 老子的传说有哪些
2. 2021有关老子的成功名言
3. 老子的传说和故事
4.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
5. 经典的老子故事
6. 老子出世的传说
7. 老子有什么传说
2022-05-23【民间传说】老子的故事
老子,姓李,名李耳,字伯阳,谥号为聃。春秋楚国苦县人。老子的出生颇具神话色彩。传说有一天夜里,老子的母亲看夜空流星闪过,便怀孕了。奇妙的是,这孕期竟长达八十一年之久,老子才从母亲的左腋下诞生,一落地便满头白发。
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的官(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
后来老子退隐,潜心修道。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修身养性,消灾辟邪,超脱变化之法术等。老子的为人清心寡欲,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修炼成功得道后,西行出关,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升登昆仑山了。此时守关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他那里经过。有一天,尹喜刚刚用过午膳,觉得有些困,于是回房和衣小憩,刚倒在床上,便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境。朦胧之中听到天空仙乐悠扬,似有人在他耳边轻声地说:
紫气东来三万里,
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驾车载老翁,
藏形匿迹混元气。
听到这里,尹喜猛然从梦中惊醒,恰在此时,孙景前来报告:一位相貌奇特之人,驾着青牛已到关口准备过关了。
虽说早有预感,但听到孙景的报告,尹喜依然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欢喜。他命人赶紧把道路打扫干净,收拾好客房,而他自己则急忙整理衣冠前去迎接。
到了面前,也许才看清青牛之上的老翁须发如雪,面色红润,神态安详,果然是道骨仙风,气度不凡。于是就跪拜在老翁的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之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一段日子。
老翁婉言谢绝:“我只是一个没用的糟老头子,家住在关东,出关只是为了搬运一些柴草回来,你将我留在这里有什么用呢?”尹喜连连叩首说道:“我知道您是一位圣人,想要出关西行,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万望暂留神驾。”
老翁听尹喜如此说,感到十分意外:“哦!你怎么会知道我呢?”尹喜说道:“去年十月的时候我夜观天象,看到东方有紫气向这边移动,知道这是圣人行动的征兆,所以专程来到函谷关恭候多时,您老也就不必隐瞒了。”
老翁笑问道:“你到底要我做些什么?”尹喜叩首问:“敢问圣人尊讳?”老者答道:“我姓李,名耳,字聃。”尹喜说:“我早知先生是一位学问高深之人,提起先生大名,如雷贯耳,让人仰慕不已。我知道先生一出函谷关,依然形影无踪,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再见面的机会,所以请您将高深的学问留下,以免遗忘于世。”
老子见尹喜一片诚心,又是一个可塑之才,答应在函谷关暂住。于是尹喜在官邸设座,行拜师之礼,拜老子为师。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天,经常与尹喜彻夜长谈,传授他内外修炼的方法。经过尹喜的再三恳求,著书五千言的《道德经》后过关而去。
此间传说:有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总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长得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交给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我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经答应过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着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走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后来令尹喜子按照老子的著名经典《道德经》教导修行,果然成仙了。
据说在老子出关临别之前,尹喜曾请求追随老子一同西行,表示:“即使蹈火赴渊,上天下地,灭天舍命,也在所不辞。”老子说:“不是我不想带你走,而是你现在修行的功夫还不到家,仍然需要继续修炼,千日以后,你可以到蜀国青羊之市来见我。”
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的人,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着力于养身修性,因此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道学渊博深遂,源远流长,这是乾坤之宝,老子本人也是万世师表,所以后来修道的人,也都把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异人曰:神人在世本人就是万世瑰宝,是中华民族之大幸!道德传承惠及万世,先人厚恩将永志不忘。老子实是把上天教诲传于天下开启中华文明至圣先师。
老子降伏野牛的故事
据说在老子少年时,在太清宫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现一群野牛,这群野牛都是体格巨大、双角朝前的怪物,在一个头牛的带领下到处骚扰附近的村庄。
一日,老子和本村的同伴“二子”瞒过大人一起到南山下割草。突然听到“哞”的一声,山头上出现了一头巨大野牛。老子看见这个从来没见过的庞大东西,猜测这便是人们传说的野牛了,他便想除掉这东西为百姓除害。于是便镇定地拿起镰刀向牛走去,二子一看也拿着镰刀随老子一起往山上走。再说那从未见到过对手的野牛一见这阵式,振作起十二分的勇气向山下奔来。快到近前时把头一低,一个猛窜就想把俩人给抵死,只见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从他俩头上窜了过去。老子见那牛的气势,便想给他点厉害、杀杀它的威风,随即猛地站起身来举起镰刀朝那牛屁股上狠狠砍去。只见这镰刀只露出了镰刀柄,把那牛痛得一蹦老高撒开蹄子就往山上跑。俩人一见那牛被打跑了,便喊叫着随着那牛追到山上。
那伤牛一口气跑到半山坡钻进一个很大的洞里,老子和二子正准备到洞里抓牛,猛听到一声吼叫震得整个大山直颤,随着声音一头比刚才巨大的青牛从洞里窜了出来。它窜出洞口后,往半山坡一站,有如庞然大物,但见它把头一低,伸出舌头往满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声,舌头过去的地方一片精光,连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大叫一声,一个饿虎扑食就扑向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闪身一躲,那大青牛已窜到二子身边,朝着二子就是低头一抵,二子闪身躲过后便势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见腿被人抱住,急得张口就要咬二子。老子一看猛窜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对准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声,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这大青牛羞恼成怒,身子猛一横,把老子撞倒地上,它低下头去伸出舌头“呼嗤”一下,就把二子卷进肚子。
老子见二子被老牛卷进肚里,急得怒从心中起,在大青牛正低头躬背冲到他眼前时,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一个翻身就骑上了牛背,一下子把牛角搬了个方向,大青牛疼得乱蹦乱跳。这老子摘下乾坤圈把牛鼻子牢牢穿住,这一下大青牛老实了,老子跳下牛背用镰刀又把牛蹄子切成两半,这一下大青牛彻底不动了。老子回身狠劲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东西连同二子一起都给挤了出来,二子不一会就醒了过来。
于是,老子便和二子骑上大青牛,高高兴兴地往山下走,没走多远,发现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来,这些牛见头牛被治服了,便都乖乖地跟了下来。老子把它们赶到村边的一片草地里专门驯养这群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
老子幼年就是一个勇力过人的人,勇武神力无人能及,可见长大成为伟人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老子和 常枞 的故事
老子小时曾有位老师,名叫常枞。这位老师细心地向他讲授殷周的礼仪。殷商的礼仪特别多,使幼小的老子感到:人要守那么多的礼仪,活在这世上真是太难。
很多年后,老子成了大人,常枞已经十分衰老。有一次,常枞病得特别重,看样子就快不行了。老子听说后就去探视。到了常枞的病榻前,常枞只把嘴张着,对着老子,然后抬起手指着嘴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感到奇怪:老师是不是病糊涂了呀?怎么会问这个呢?没有舌头,老师你怎么讲话?常枞又问老子:“我的牙齿呢?”常枞嘴里没有一颗牙。老子如实做了回答。常枞说:“你知道我问这个,是为的什么吗?”老子这才意识到,老师是在点拨自己:舌头是软的,所以它存在;牙齿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这中间,常枞说出了成功之道,柔能克刚乃不变之理,强强之道,是腐折之象。
老子和士成绮的故事
士成绮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求见老子,想向老子学道。
但是过了几天,他听到、见到了一些情况,就对老子说:“我听说夫子是圣人。现在我看先生并不是圣人。老鼠生活的地方,都有剩菜;而你家里,却没有储备下多余的粮食。你有个妹妹,却被你抛弃不养,这是不仁。有时候,你又把许多熟的食物堆积在面前,不分给别人吃,这是贪财。”老子听了,十分平静恬淡,不作任何解释。
又过了几天,士成绮见到老子说:“几天前,我讽刺了你,讲了你一些坏话。今天,我已经有所觉悟,但我不能明白的说出我所觉悟到的道理。为什么?”
老子说:“我现在早已不是巧智神圣之人。你说我是牛,我就是牛;你说我是马,我也就是马。假如别人讲的确有其实,别人给我个什么名称,自己却不接受,只会再次遭殃。我的所作所为,一向如此,并不是为了故意要给别人看,才去做很多事情。”
士成绮听了,感到羞愧难当。他在老子面前,开始毕恭毕敬,走路如同大雁一样,侧身而行。他诚恳的向老子请教,问道:“我应该怎样修身呢?”
老子说:“你平时摆出一副很庄重的样子,你的眼睛直视前方,额头高耸,口舌大张,显示出你很高傲。你象奔马一样,本想向前冲,只是因为被绳绑住而停止;机智,而太多欲求。凡此种种,都违背了做人的本性。边境外的人,如果越过了边界,往往会成为盗窃,而为害社会;你的内心不够平静,怎么能修身呢?”士成绮听了,觉得受益良多。
内心的平静是修身的前题,心如奔马跳浪不宁,何谈修心!
孔子向老子请教《礼》
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
老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
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
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讲说先王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见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就象是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
老子与杨朱的故事
有一次,杨朱要到南方的沛地去,正好此时,老子西去秦国,两人在半路上相遇。老子见到杨朱后,仰天叹息说:“以前,我以为你可以教导,看到你后,才知你不可教啊!”说完,便匆匆走了。
不久,杨朱在大梁又见到了老子。杨朱前来拜见老子,他把鞋脱在门外,跪着来到老子面前,十分恭敬地请教说:“我很早以前,就想向您请教。上次半路上匆匆相遇,我看您走得很急,所以就没敢打扰您,现在有时间了,请您指导我,我有什么做错的地方?”
老子说:“你无论做什么,都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这是不谦虚呀!这样,谁还敢同你在一起!真正有道德的人,在与人们相处时;并不标榜自己,而是以谦虚卑下自居。你要能做到这样就行了。”
听了老子的话,杨朱顿时变得十分严谨,他对老子说:“我一定按照您的教导去做!”杨朱离开老子,返回住宿的旅店。
店主人和其他旅客,见他回来后,和走时不一样,态度十分谦和。于是大家都同他有说有笑,很愿和他相处。
杨朱觉得很奇怪,便问店主人,店主人说:“你刚来的时候,抬着头走路,态度十分高傲,大家都很畏惧你,所以不敢和你接近。现在,你突然变了,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所以大家也都愿意和你来往了。”
杨朱十分感激,他说:“只是一次、一席话,老子就把我变好了!”这中间下可以看到谦虚卑下自居的好处了吧。
异人日:修炼神奇非拙笔能道,圣人思想浩如烟海,非掬一杯淡水可能言明,此举一滴略以参详而已。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