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故事,螳螂捕蝉故事,螳螂捕蝉故事1,【注音】táng,láng,bǔ...
螳螂捕蝉故事
螳螂捕蝉故事
螳螂捕蝉故事1【注音】táng láng bǔ chán
【出处】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 汉·赵晔《吴越春秋》
【解释】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人目光短浅
【相近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
【同韵词】沿波讨源、面团团、车马骈阗、耆宿大贤、促膝而谈、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训格之言、顾影自怜、原宥海涵、风雨如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成语举例】小狗子哪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听得声音,转脸来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
【成语造举】
◎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故事2惊蛰过后,气温上升,地温回暖。披披奶奶和丈夫两人拥在阴暗、狭窄、低矮的洞穴里,冬眠过后,她是第一个睁开惺忪的睡眼。
当她揉了揉眼睛,向她周围四处打量,只见丈夫还没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散居在其它各处离她家不远地方的子孙们还在沉沉入睡。不时还从附近房子里传来一阵阵轻微的鼾声。
于是,披披奶奶急忙穿好衣裤袜鞋,从墙壁上取下铁皮话筒,小心翼翼的走到自家的阳台上。把铁皮话筒的嘴子镀在口腔周围,扯着破锣似得的嗓子嚷嚷开了:
“孩儿们,天气暖和了,休眠了一个冬天,也该起床了呀!”
“是谁在这儿高声嚷嚷呀!”嘻嘻与叮叮俩夫妻躺在睡床上,微闭着眼睛喃喃地咕囔着。
“快点呀!快点呀!莫误了时辰。”披披奶奶侧耳倾听四周围,不见一点动静。接着提高到高八度的大嗓门又一次的叫唤起来。
嘻嘻碰了碰丈夫叮叮的胳膊肘,丈夫不耐烦地嘟囔着:
“什么呀?天还没黑,你让我还睡不睡的啊!真是烦死了。”
“你听!这不是妈妈的声音嘛!”嘻嘻对丈夫说。
丈夫叮叮咯噔一下,新鲜了许多。急忙微微睁开眯缝的眼睛,侧着耳朵悉心地倾听。
“是啊!是妈妈在叫我们快点起床呢!”他也赶快溜下床,只三两下就把穿衣戴帽搞定了。
“嘻嘻——,你还愣在这儿做什么呀!快,快,快快去去把孩儿们催起来。不然,去迟了,爸爸、妈妈又要汹我们呢!”
嘻嘻听丈夫这么一提醒,缓过了神儿,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迅速去催她们的孩儿们快快起床。
叮叮随后也赶来帮嘻嘻督阵,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大家召集到了一起,她们简单的对孩儿们说了一下缘由。就由她们在前面带队,一个个如脚踏风火轮似得,飞向了爷爷、奶奶的洞穴前面的晒坝场上了。
本来,披披奶奶有一肚子的窝火硬要喷发出来的,但是当她看到晒坝场上众多子孙们,站姿规范、鸦雀无声,也就把满肚子的窝火渐渐地压回去了。
披披奶奶面对子孙们,满面春风,略略微笑,简单地布置了一下今天出去的任务——就是开春以来,第一次出野外觅食。说罢,正要叫孩儿们出发时,她丈夫把手一挥:
“稍安勿躁!稍安勿躁!大家不急这一时,爷爷我还有一些重要的事项要对你们说。”
大家被爷爷这一挥手的举动,原本迈出的腿,急忙又收回来了。他们目不转睛的注视着爷爷。
只听到爷爷“扑哧——扑哧——”干咳了几声,说:
“既然是外出觅食,那就没有平时在家里一样清闲。我要在你们离家出走之前,嘱咐几句。一是大家伙儿要特别注意安全,二是你们兄弟姐妹们要团结友爱。”
爷爷稍顿了顿,接着问大伙儿:
“你们都听懂爷爷刚才嘱咐的事了么?”
“听明白了!请爷爷您放心。”洪亮的声音响彻在爷爷、奶奶洞穴前面的晒坝上空。
爷爷抿嘴笑了笑,点了点头,大声宣布:
“孩儿们——出发了!”
出发之时,正是夕阳西下,太阳的威力早就减弱了许多。
这一路队伍的所有参与者,个个都有一个短板,畏惧日光,越是光线强,视力就越是差,就越是不好使。尤其这个时候虽然是接近傍晚,太阳还投射下来微弱的光。领头的不注意探好路,将会使这支队伍兴许一个个碰的头破血流。领头的小心翼翼地在前面用触角探路,一旦遇到障碍物,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带着后面的长蛇阵似得队伍绕道而行。
领队把队伍带到了一个多石少土的低山丘陵地方,便渐渐地停住了脚步。嘻嘻和叮叮在后面押队,也有些感觉到了。
叮叮爸爸迅速奔到队伍的前头。领队马上向他回报了这里的地形地貌情况。
叮叮马上叫停队伍,大声说:
“孩儿们,这里是一片丘陵,多沙少土,前面不远有阴湿地,杂草丛生,乱石林立,沟岔众多,是我们觅食的好地方。”
孩儿们一个个静心的听爷爷说着。
“大家都打起精神来,听好了,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的树洞、树根较暖和的地方,一丝也不要马虎。”
爷爷歇息片刻,说:
“可以单个行动,也可以结伴而行。总而言之,你们一个个要睁大八只单眼,仔细的搜,细心地找,都吃饱喝足了,我们就可以收兵回营了。”
时间一晃就到了夜晚二十一点多钟了,这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披披奶奶它们一家子在到处觅食。
由于密度过大,再加上有时候他们为了争夺食物,也少不了发生相互残杀,致使损兵折将,死伤不少。
爸爸叮叮正带着儿女们全力围剿一只蚯蚓。起初他们发现了食物——蚯蚓,便悄悄的爬过去,先没有打草惊蛇,只是都静静地呆在蚯蚓旁边,仔细观察蚯蚓在做什么。
蚯蚓正好在松土、打洞。只见他头已经钻进洞里面,根本没发现叮叮他们一伙儿,不怀好意地正打着他的注意。
这时候,叮叮爸爸一声令下:
“孩儿们,上,给我把这鸟东西拿下!”叮叮爸爸斩钉截铁地说。
他的儿女们迅速扑上去,开始有一个前去,试探的用前夹,扎了扎蚯蚓的尾巴,蚯蚓感觉到了疼痛,尾巴使劲的摆动,一下子把扑到他尾巴上的什么东西,重重的一甩,摔了他个嘴啃泥。这一下还在旁边观望的其它兄弟姐妹们,不约而同的一起扑过去,都用额足上的利爪刺入蚯蚓的体内,并直接注入毒液。由于叮叮爸爸的儿女们个个身上毒性都很强,蚯蚓在遭到他们的袭击以后,就立即倒地毙命了。
叮叮带着儿女们美美的饱餐了一顿,一个个肚子都撑得饱饱的、圆圆的。
正在他们得意洋洋之际,他们又哪里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待他们的将是灾难性的毁灭。
瞬间,更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道强烈的手电光射过来,强光直射得他们眼睛迷糊糊的,完全看不见什么东西了。
原来,是几个村民头戴矿灯帽,左手提蛇皮口袋,右手捏着一把大火钳,专门来捕捉这些数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脚的他们。
于是,这些摆着长蛇阵的队伍,一个个都成了俘虏,成了村民们口袋里的囊中之物。
螳螂捕蝉故事3庄子在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鸟从南方飞来,它的翅膀有七尺宽,眼珠子大得吓人。它擦着庄子的额头飞过去,停在栗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那么长却飞不远,眼睛那么大却看不远。”于是提起衣裳快步疾走,拿着弹弓在旁边等候弹射的时机。
他突然看到在枝繁叶茂的树荫间,有一只蝉在舒舒服服地鸣叫着,完全忘记了自身的安全;又看见一只螳螂隐蔽在树叶的后面正要去捕捉那只蝉,看到有蝉,螳螂也忘了自身的安全;怪鸟就想利用这个机会捕捉螳螂,它见有食物可捕,也忘了自己的性命安全。
庄子见到这一切,心惊肉跳地说:“唉,物与物原来是互相牵累残害的啊!利和害也是互相依附的啊!”
螳螂捕蝉故事4《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螳螂捕蝉故事5出处: 汉代刘向的《说苑·正谏篇》。
意思: 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身后捉它。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大患,或只想侵害看来比他弱小的`对方,而不知自己早已处在更强的第三者的严重威胁之下了。也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知了。
春秋时,有一年,吴王决定攻打楚国,许多大臣阻止他,他都不听,并威胁说:“谁要是敢提出反对意见,立刻处死!”吴王有个舍人(侍从官),这个舍人有个儿子,年纪不大,典故,他想劝吴王放弃伐楚的打算,但不敢进宫去见吴王。他就拿着弹弓,到宫后的花园里去打鸟。一连去了三次,终于在一天早上和吴王在花园里相遇了。
吴王见这个少年,衣服都被花草上的露水沾湿了,还伸着头,望着树梢,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转来转去,就说:“孩子过来,你在干什么?瞧你的衣服湿成这个样子。”少年有礼貌地过去对吴王说:“大王!那棵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黄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吴王听了,觉得这孩子的话很有意思,想了一想,说道:“对,你说得很好。”于是把伐楚的事搁下了。
螳螂捕蝉故事6【释义】比喻目光短浅,只想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萌而忘其身 螳螂执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雀从而利之 ,见利而忘其真 ”
一天晚上,小红睡不着觉,偏让妈妈给他讲故事,妈妈听了笑着说:“好好好!今天晚上,妈妈就讲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改编的故事。”小红听后立刻躺下听故事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听的懂人话的小燕子,人们称他为神鸟,一天晚上,神鸟睡得很不安稳,因为他觉得肯定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果不其然,第二天中午就发生了洪水,只见刚刚还是湛蓝湛蓝的天空眨眼间就变黑了,白云迅速变成了乌云,闪电、冰雹、狂风、雷暴、暴雨像早就商量好了似的,在同一时间像倒垃圾一样哗的一下就下下来了,洪水在这个时候又现一个尼斯湖水怪一样啪的一下就淹没了整个村庄。神鸟在他所住的山洞里听见了人们呼救的呻吟,便急忙飞出去看了看,当他看到眼前一番景象的时候差点儿没被吓死,但很快又冷静了下来,他急中生智,抱一块想床那么大的木板推了下去,活着的人们看到那块木板就像看的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往那游,神鸟看见所有人都获救后又急急忙忙飞去找赤脚大仙,赤脚大仙以他的神力把获救的人就到山上,神鸟问赤脚大仙候为什么发洪水,赤脚大仙说:“因为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导致没有树木抵挡过量的水流,所以引发洪水。”神鸟说;“那请您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砍伐树木?”说着赤脚大仙和神鸟向人类走去,问他们为什么要砍伐树木,那些人说;“我们砍伐树木是为了造纸、做家具……”赤脚大仙和神鸟听了说:“那你们就要砍适量的就行了为什么要砍这么多呢?”“因为他们纸用的很快啊!我们需要足够的树木。”赤脚大仙和神鸟听了点点头,头也不回的走了。
小红听完了问;“既然这个故事是讲发洪水的原因,那为什么标题还要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改编呢?” “你问了这个问题说明你还没有听懂这个故事,妈妈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螳螂是指我们人类,蝉指树木,黄雀指洪水人类去砍伐树木后果却是洪水泛滥成灾。”妈妈又说;“听了这个故事你以后还要不要浪费纸呢?”小红听了摇摇头便进入了梦乡。
尽管这只是一个故事,但我们还是要吸取故事里面的教训,省吃俭用,爱护大自然。
螳螂捕蝉故事7话说那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吴王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还有谁要说吗?”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国家又会遭殃。这可怎么办呀?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来去,就这样三个早上,终于引起了吴王的注意。吴王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高歌,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黄雀想吃螳螂之际,怎知我的弹弓已经瞄准了这只黄雀呀!这三个小家伙,都只知道他们眼前的那一点甜头而已,看不到自己身后潜伏的灾难杀机呀!”
吴王听了,自愧自悔只看小利而忽略了大祸,断然停止了攻楚的计划。
小故事大智慧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忘记了更危险的存在,致使自己陷于险境。比如生活中那些丢包诈骗的人运用的就是这个。先用一点蝇头小利是你深陷其中,等你发现端倪时,已落进更大的陷阱中了。
螳螂捕蝉故事8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故事9成语: 螳螂捕蝉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拼 音: táng láng bǔ chán
出 处: 这个故事来源于《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屈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解 释: "螳螂捕蝉"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螳螂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边。比喻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在背后跟着算计他。蝉:知了。
典 故:
吴王寿梦准备攻打楚国,怕臣子反对,下了一道命令:谁敢劝阻出兵,就砍下谁的脑袋。因而谁也不敢再去进谏。
在侍候吴王的人中有个少年,也认为攻楚会造成后患,应劝吴王别这样做。于是有一天,他开始拿一只弹弓,在王宫后园寻找目标打鸟。
到第三天,吴王开始注意他的行为了,问他是否打着鸟了,他说没有打着,但见到了件有趣的事。吴王很有兴趣地要他说出来,于是他说道:“我在打鸟的时候,看到园子里一棵树上有只知了。知了高高地停在树上,悲哀地鸣叫着,同时饮喝露水,却不知道螳螂正在它的背后。那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将要去捕捉知了,却不知道黄雀正在它的身后呢!”
“那黄雀要干些什么呢?”吴王插话说。
少年接着说:“那黄雀伸长脖子,正想把螳螂吃掉,却不知道我的弹弓已对准了它,即将把它弹死。知了、螳螂和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它们的后面有祸患啊!”
吴王这时才理解到,原来这少年是在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攻打楚国,以免造成祸患。于是,他下令停止出兵。
螳螂捕蝉故事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出自《说苑·正谏》(卷九)。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想不断扩充自己的疆域,增强实力,因此经常发生战争。战争劳民伤财,往往两败俱伤。一些头脑清醒的大臣,对侵略性的战争,持冷静的态度,或直言相谏,或巧妙隐谕,以此制止危害巨大的战争。
一次昊王准备攻打楚国。他想到这个计划一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于是在朝廷上严肃地对群臣说:“谁要对我攻打楚国有意见,我就让他去死!”群臣都了解吴王的脾气,他说到做到。虽然不少大臣都知这次攻打楚国对吴国很不利,但一想到劝谏不成反遭杀身之祸,于是皆缄默不语。
昊王在积极准备打仗,群臣心急如焚。吴王的名叫少孺子的近侍看到这情形,心里也异常着急。想前去直言劝谏吴王不要伐楚,但又怕劝不成。伐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少孺子整天整眉深思。果然,急中生智。
一天早朝,吴王发现他的侍臣少孺子浑身都湿滚流的,心里挺奇怪,便问他:“早上你干什么去了,怎么弄得全身上下都湿厂呢?”少孺子赶紧回答说:“我早早起来,带了弹弓,在后花园散步闲逛,想打只鸟什么的。我走着走着,发现厂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昊王插话说:“什么事让你不能忘怀,说说听。”少孺子接着说:“我看见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可这蝉怎么知道,有一只蟆螂这时正在下边悄悄地向上爬,紧紧地盯着它,想作为一顿美餐呢!再细看那蟆螂,屈着身子,张伸着足爪,一步一步接近了蝉。可是,蝗螂又怎么知道,这时正有一只黄雀隐藏在离它不远的一根树枝上,两眼死死盯着蟆螂,准备振翅飞起啄那专心专意向前爬的蟆螂!黄雀呢,伸着脖子心想那蟆螂一定跑不了了,也来顿美餐。可黄雀哪里会想到,这时有人正用弹弓瞄准它,它的生命就要结束了!哎,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思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啊!大王,您看,这事多么精彩,这场面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呀!我站的时间长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
吴王一边听,一边思索,听完这番话,恍然大悟,蟠然警醒,这时也明白厂少孺子的一番苦心。吴王哈哈大笑着,一手指着少孺子,说:“你这个聪明鬼,小滑头,竟把我说活了,攻打楚国的事就停了吧。”满朝文武大臣,奔走相告,吴王在朝廷上又正式宣布:“伐楚的计划作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典故概括出来的。儿千年来,人们一直沿用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做事情只图眼前利益,不知(不考虑)祸害就在后面。
黄雀在后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是什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如下:
炎热的夏天,蝉在柳树枝头鸣叫。螳螂从树叶中爬出,探头窥视,悄悄地朝蝉的方向爬去。蝉已察觉,但镇定自若。当螳螂在背后举刀欲斩时,蝉振翅飞去。
又一日,蝉在榆树枝头鸣叫。一张树叶在慢慢地朝前爬动。黄雀飞上枝头整理羽毛,它发现树叶在向蝉的方向爬动,知道其中有诈,就密切注视着。螳螂驮叶伏行,接近蝉,这次蝉毫不察觉。螳螂迅速举刀向蝉猛砍,蝉被击中,吱吱直叫。
正当螳螂在为自己的胜利高兴时,黄雀突然向螳螂猛扑而来,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成语解释螂捕蝉,黄雀在后
拼音:tángláng bǔ chán,huángquè zài hòu
释义:原义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翻译: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只顾着在那里高兴地吸露水,却没有觉察到它身后有螳螂要捕捉它呢;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一只黄雀在它身后准备吃掉它。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故事情节]: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吴王身边有个年轻随从,头脑灵活,机智过人。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但他知道,如果直说,吴王不但不会听从他的劝告,反而还会杀了他,他得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后来,他拿着弹弓,大清早在花园里转来转去,他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吴王把这个年轻的随从召来,问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园里转来转去,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随从回答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光顾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螳螂要吃蝉,可它哪里知道,在它身后有只黄雀,正伸长脖子准备吃掉它。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吴王听了年轻随从的话,恍然大悟,改变了攻打齐国的计划。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比喻一心想算计别人、占别人的便宜,不想还有人正在算计他自己。
[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语出] :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用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例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一条小鱼吞下了小虾,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只翠鸟正向它冲下来。
甲国攻击乙国,不料丙国乘虚而入,灭了甲国,这真是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侵略者只想侵略别人,它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吴王身边的人中有个聪明的孩子。这孩子想:一打仗,两国的老百姓都得遭殃。想个什么办法劝吴王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于是,这个孩子每天清晨都手拿弹弓,揣着圆石子,早早地来到皇宫的花园里。他站在一棵大树底下,睁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向树上望着,两手扯着弹弓,好像要打什么似的,一动也不动,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也不在意。他一连站了三天。
再说吴王因为大臣们反对他,心中十分不高兴。这天早上,吴王来到后花园散心,看到这个孩子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就问:“喂,小孩儿,你站在那儿干什么?”
孩子听到吴王叫他,赶忙走过来行礼。他指着大树说:“大王,那棵大树上有一只蝉,它爬得高高的,正在无忧无虑地唱歌呢!可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在它的背后,弯着身子,慢慢地靠近它,抬起像大刀一样的爪子,正准备把它抓住呢!”
吴王漫不经心地说:“是这样吗?”
孩子说:“当然啦!还不止这些呢!在螳螂的身后边,还有一只黄雀,它伸长了脖子,正要扑上去把螳螂吃掉呢!”
孩子讲得绘声绘色,吴王被吸引住了,用心地听孩子说下去。
孩子接着说:“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螳螂,它又怎能知道,我已经在大树下站了半天,要用弹弓把它打下来呢!它们三个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想马上得到,丝毫没想到身后的危险。其实,它们都是处在危险中啊!我听说大王想发兵攻打邻国,如果在我们攻打邻国的时候,别的国家也趁机来攻打我们,那我们国家不是也像螳螂和黄雀一样,处在危险中了吗?”
吴王听完孩子的话,俯下身去拉住他的手,连连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我不再发兵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